人道永昌 第423节

  他猛地一夹马夫,气势凶猛如虎的冲向关门,大戟扬起,重重的硬撼在了厚重的关门之上。

  “嘭。”

  包铁的厚重关门四分五裂,重瞳将领跃马冲入山关之内。

  后方,追随他在长城之上与犬戎鏖战三载的两千幽州精兵,齐声高呼道:“愿追随军侯,生死不相离!”

  “杀!”

  ……

  迁都对于汉廷的影响,比陈胜预料中的还要大!

  他原以为,迁都只是换个区位条件更好的地方办公,而且这种区位条件可能还需要两三年时间的发酵,才能真正体现回来。

  但事实上,自从汉廷迁都金陵之后,陈胜就敏锐的发现,汉廷从上到下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就像是一夜之间。

  原本好似无欲无求的咸鱼官吏们,突然就开始渴望升官了。

  原本只顾着眼前衣食的百姓们,突然就开始做长远打算了。

  每日从各地赶到金陵,求官图财谋生的人,也与日俱增了。

  就连他花费了大力气振兴却依然没有多大起色的商业体系,都像是被春风驱散寒冬的大地一样,一下子就开始复苏了……

  更直观的是,他停滞已久的气运值,都在他入主长宁宫后,以每天两三千的速度,开始增长!

  陈胜纳闷儿的思索了许久,陡然醒悟过来迁都对他而言,或许只是换个更方便的地方办公,但对于汉廷来说,却是摆脱草台班子,走上正轨的标志!

  他也是后来才想起来,他虽然老早就自立为王,但好像从未正式的确立过都城!

  是的,虽然在迁都之前,他一直都是默认以陈县为都城。

  但那只是他自己默认。

  并未正式下诏,以陈县为都城。

  看似无足轻重的步骤,却令汉地百姓对汉廷的归属感,出现了断层!

  当然,真正的问题,其实也不在于他有没有诏告汉地,以陈县为都城。

  而是汉廷崛起的速度太快了,百姓对于汉廷的归属感,还没能培养的起来。

  在没有培养起归属感的大环境下,他再模糊了都城的问题,就导致了汉地的百姓对于汉廷的认知,出现了障碍。

  在没有迁都之前,哪怕是那些受过汉廷惠民政策的恩泽的百姓,对于汉廷的认知,也仅停留在:“汉王殿下很能打”,“大汉的兵马很多”,“汉廷的官吏好像比姬周的官吏善良一些”这样的层次。

  而在正式迁都之后,汉廷的百姓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周民,而是汉民,都城也不再是洛邑,而是金陵……

  人一旦有了归属感,就会想安定。

  有了安定的想法,就有了上进心。

  一群人有了同一方向的上进心,就有了向心力,就有了凝聚力……

  汉廷的发展速度,自此进入了快车道。

  九月初,汉地四州完成秋收,所种植六万倾的杂交水稻,都达到了亩产两石的标准。

  自此,汉地的粮食供给虽仍捉襟见肘,但再无粮荒饥荒之忧!

  陈胜也尝试在各州定点开放粮市,给正在恢复的商业体系注入一阵强心剂。

  九月中旬,由梅花山庄牵头建立的水泥厂第一批水泥下线。

  金陵的建设速度开始加快速度。

  四州驰道的建设也开始筹备。

  九月底,陈平秘密出使搏浪军归来,敲定荆州归入汉廷治下的大方向。

  适时,因并州争夺战还进行得如火如荼。

  陈胜为了不打搅嬴政与韩信的“雅兴”,暂且压下这个消息,只身前往荆州给搏浪军一众将校授衔。

  搏浪军新任上将军孔,也成为继蒙恬和李信之后,汉廷的第三位上将衔军团长。

  至此,汉廷军事编制,正式破百万!

  实际兵力破百万,也已是指日可待!

  十月初,陈骜关于项羽脱离幽州军自立的亲笔信,送入陈胜手中。

  陈胜阅览后,感叹时也命也……

  同时,对于北方的局势,越发感兴趣了。

  十月中旬,兖州初雪。

  孔圣人化名子丘,以颍川为起点,一手持戈、一手牵牛,论道汉地。

  《抡语》之说,以儒家经典之姿,于百家正名!

  陈胜闻之,三日未出长宁宫。

  ……

  陈胜一睁眼,就见到庄周坐在自己对面,乐滋滋的捧着一卷书籍阅读着。

  “我说庄老夫子,您老一天天这么闲的吗?”

  他熟稔的观想出喷射战士套餐,一边吃一边吐槽:“您自个儿说,今年这都第几次了?您当我这儿是茶馆儿啊,想走就走、想来就来?”

  他其实暗地里琢磨过,为啥自己的人皇气对这些老家伙没用。

  最终得出了一个不太确定的结论:这些老家伙身上的人道气运,与他的人皇气应当是同种同源,是以只要他们不想着伤害自己,人皇气就对他们没用。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仍旧无法主动运用人皇气,完全被动的在依靠人皇气护体,如此,对于庄周他们这些以人道气运为基成道的人道亚圣、圣人,自然没什么用。

  “瞧你这话说的……”

  庄周没好气儿的撇了撇嘴:“我老人家要不来,你崽子上哪儿吃这些吃食去?”

  陈胜想了想,点头道:“也是……不过您下回来,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一声?我也好提前准备准备啊!”

  庄周嗤笑了一声:“准备?怎么准备?备好三万兵马等着给我老人家上眼药?”

  陈胜:“怎么会呢?您来,我怎么也得好吃好喝的供着您老!”

  庄周:“少扯淡,我老人家这回来,是替孔丘来与你商议论道之事!”

  陈胜缩了缩脖子,连忙道:“我又不是百家中人,论道什么的,我就不必参加了吧?”

  庄周“嘿嘿”的笑道:“所以,这不是找你商量来了么……孔丘欲奉你为儒家第三祖,亚圣打底哦!”

  陈胜愣了愣,慢慢的敛了脸上的笑意,正色道:“此事,我不允!”

  庄周仿佛早就知道他的选择,没好丝毫意外之色的借口道:“没得商量?”

  陈胜颔首:“我为汉王一日,此事便一日没得商量!”

  庄周抬起头,望着明净的天空:“你听到吧?我早就说了,这事儿没得谈,你非要多此一举!”

  陈胜当即反应过来,也如他一般抬起头望着天空……这回,他脸上再无任何惧色!

  好几息后,庄周才低下头来:“那我们便直接说第二件事,孔丘欲以子丘为化名,入你大汉为臣!”

  陈胜拧起了眉头,沉声道:“目的?”

  庄周摇头:“暂时不可说,但我老人家敢以身作保,此事乃是合则两利之事!”

  陈胜摇头:“我若不知内里,谁做担保都没用,孔圣人是什么身份,不用我说,他入我大汉为臣会有什么影响,也不用我说,我冒不起这个险,也不想冒这个险!”

  庄周“啧”了一声,再次抬起头来望着天空:“要不,你亲自来与他说?”

第四百零七章 人皇秘闻

  庄周:“要不,你亲自来与他说?”

  陈胜战术喝可乐,心头已经做好直面孔圣人的准备!

  他的确有些畏惧孔圣人。

  但这种畏惧,并不是对强敌、仇敌的那种畏惧。

  而是近似于熊孩子做错事后,怕面对家长的那种畏惧。

  他暗地里篡改儒家精义,当然是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且他的理由还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但再正当的理由,也不代表可以去扭曲别人毕生的心血。

  有一说一,陈胜虽然并不完全认同儒家的所有主张。

  但他也并不是绝对的反对儒家文化。

  在陈胜前世生长的那个年代,儒家文化已经随着历史进程浸润进了华夏文明的骨血当中。

  谁都不能否认,只要你是华夏人,无论有没有系统的、主动的去学习过儒家文化,都被动的、耳须目染的接受过一些儒家文化的熏陶。

  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没有糟粕,没有时代的局限性。

  儒家文化自然也不能例外。

  每一个人也都有追随自己拥护的纲领、文化的自由与权力。

  但陈胜始终认为,彻头彻尾的反对一切儒家文化的人……即便说不上非蠢即坏这么绝对,多少也都带着点利益相关的嫌疑。

  陈胜对儒家文化的态度,决定了他对孔圣人的态度。

  他不会像那些把儒家文化奉为至理名言、人生信条的儒生一样,无脑的崇拜孔圣人,张口子曰、闭口子曰。

  但他也是发自内心、如同尊敬自家长辈一样的,尊敬孔圣人。

  这种尊敬,甚至令他毫无根据的笃信,即使他做错了事,孔圣人也不会真的伤害他,顶多……也就是暴打他一顿。

  对,就像是熊孩子明知有些事做不得还敢去做一样,反正大不了挨顿混合双打……

  这或许就是孔圣人的教化之功。

  比如,肯定就没人敢用这种混不吝的态度,去面对始皇高祖、唐宗洪武。

  并不是说这些帝王不伟大,而是谁都知道,惹恼了他们,他们真敢杀人!

  ……

  陈胜等待了许久,最终等来的却不是孔圣人降临,而是一卷竹简、一卷遮天蔽日的竹简!

  就见那一卷竹简从天而降,在梦境的高空中徐徐展开,仿佛珠帘般,垂下万千行遒劲的儒家精义墨迹,囊括了整座梦境。

  仔细看,这些儒家精义墨迹之中,竟还有“早上知道了去你家的路,下午就去打死你”这样的《抡语》释意!

  庄周左右看了一圈儿,无语的嘟囔道:“这不是掩耳盗铃吗……”

  顿了顿,他正色道:“孔丘以他儒家根本精义笼罩了这处空间,隔绝阴阳、絮乱五行,一切掐算推演之术都无法推算此间之事,那些不可说的话,便可以敞开了说,你若有什么疑惑,也尽可问,能说的,我老人家尽可告知于你,但我所说,只入得你耳,切不可对第三人提起,否则,将引起不可预知之祸患!”

  陈胜一脸懵逼的点了点头,示意“您老继续往下说”。

  庄周:“孔丘欲请你入儒家为第三祖之事,从何而起,你小子比谁都清楚,便暂且不提,我老人家要说的,是孔丘欲入你大汉为汉臣之事!”

首节上一节423/6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