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与唐郁在清河镇分别之后,便跟随清河镇的过路商队和镖师,带着小思来带到锦城。
他拜在川阳书院的先生,商墨怀的门下,一边照顾小思,一边刻苦钻研读书。
若是有闲暇,就接一些代写书信和家书的活计,补贴家用,日子过得还算平稳。
他曾独自治学多年,如今得遇名师,学识造诣自然进境非常,广受赞誉。
本次川阳书院的入学考,他也被商先生指明协助各位老师监考,这是一种殊荣。
唐郁观其行动之间,步履稳健,气息平稳,刚才从人群里扑出同样是身手矫健。
系统提示虽然是入流的评价,但也明显踏入武道之门,不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模样。
唐郁好奇:“你练武了?”
陆云点头:“老师传授浩然之气,让我读书之时顺心运转,有凝神静气,强健体魄的功效。”
“不过,老师说我年纪大了,骨骼闭合。
未来成就只能止步于后天境界,除非有奇遇,否则难以跨入先天之门。”
唐郁心中一动,这位先生心气够高的,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后天境界打转。
怎么到他嘴里,好像先天之境亦是随手可得。
“你知道乔羽吗?川北城乔家子弟,亦是川阳书院学生,我记得他也修浩然之气。”
陆云微微颔首:
“我知道。乔羽拜在周正先生门下,我二人均属于儒家一系,乔师兄无论学识,还是修为都是书院翘楚。”
“浩然之气是儒家圣人传承下来的经典,是儒门亲传的必修课。
除了儒家之外,书院里也有兵家,墨家,法家等显学大宗的先生,他们各有学说和传承之道。”
现代穿越来的唐郁,很快就理解书院的组织构造,诸子百家就像现代大学各个院系。
各家之下,还会再分有不同先生的门庭,就像大学里的导师。
唐郁琢磨了一下:
“你的老师是不是很出名?刚刚那胡禄一听商墨怀的名字,立刻恭敬不少呵。”
陆云微微一笑:“大晋朝廷以儒治国,以法匡之。
儒法两家皆为盛行,老师在川蜀儒家一系有些名气,又有官职在身。
想来那人是想通过我拉近与老师的关系,寻机会拜入老师门下吧。”
唐郁了然。
两人说着话,苏北和小思就在旁边静静地听,边聊边走,转入一条林荫大道。
这条街道十分开阔,两边整齐地栽种笔直的白杨,犹如一个个挺立的哨兵仪仗。
道路平整笔直,两旁红墙黄瓦。
没有各类小贩,摊铺。
只有匆匆而行的车马和行人。
陆云说这是蜀中大街。
朝廷的州府,衙门,监察,防务,镇抚司都在这条大街上。
当然,还包括川阳书院,地位尊崇!
大晋朝廷重视百家人才,九州天下共设书院二十七家,为朝廷源源不断培养和输送人才。
唐郁心中微微一动,但见蜀中街道上,成群结队的书生正在往西走去。
川阳书院就坐落在蜀中街的最西边,四人跟着人流,速度并不慢。
走了大约两刻钟的时间。
唐郁远远瞧见一座高耸的大门敞开,飞檐翘角,气象恢宏,吸纳八方来客。
“书院可以自由进入?”唐郁看到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少人直接穿过大门进入。
很多人只看服侍装扮和年龄,明显不是前来考学的读书人,更像是来送人的爹妈。
陆云笑着解释:
“书院分前后两院。
前院是一个内景园林。
其中亭台楼宇画廊秀阁,绿植假山流水飞瀑应有尽有,设计精巧,美不胜收。
都是书院先生们集思广益的杰作。
前院白天对锦城的所有百姓开放。
后院则是学子读书学习的地方。
那里是书院的私域,只有学生才能进入。”
唐郁等人随着人流迈入书院大门。
去后院要往北,前院游览则向东。
陆云向两人挥手暂别:
“你们可先在前院随意游览赏玩。
若是嫌人多吵闹,可以去最里面的湖心亭,那里安静,初试一结束,我就来找你们。”
唐郁微笑点头。
陆云拉上小思离去,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第123章 湖心亭
书院前院的风景很美。
漫步园林。
亭台轩榭随处可见,假山池沼相映成趣,更兼花草树木的映衬。
无论走到哪里,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虽然今天后院才是重头戏。
但是前院的人也不少。
有许多是随侍的仆从丫鬟,平时侍奉主子深入简出,不曾仔细看过沿途的风景。
此刻沉浸式赏玩,才觉察园林的设计之巧,景致之妙,不时传来连连赞叹声。
还有的则是上了年纪的中年男人,妇人,这些多是考生的爹娘、亲戚或长辈。
人虽然没有进考场,心却早跟着考生一起飘进去,焦急地来回踱步。
嘴里还不断念叨着,佛祖保佑,道祖保佑,圣人保佑云云。
让唐郁回想起了前世高考的场景。
还有的父母自信满满,互相交流攀比孩子的努力学习的艰辛,唐郁随便一听:
什么你儿子鸡一叫就起床读书,我儿子每天叫鸡起床读书,我儿子不睡通宵和鸡读书…
听不懂,但是唐郁大受震撼。
人的心情不同,见到的景色自然不一样。
唐郁的心情就很不错。
他乡遇故知,实乃人生之一大喜事。
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唐郁和苏北慢悠悠地在园林里闲逛。
用眼睛捕捉每一幕美景,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临近中午,初试接近尾声。
大多数人都回转门口去等待考生散场。
唐郁两人继续沿着通幽曲径,向深处探索。
穿过一片密密麻麻的幽深竹林。
豁然开朗。
一片小湖赫然映入眼帘。
假山怪石,松竹翠柏,点缀得恰到好处。
仿佛一座隐于城里的世外桃源。
探入湖底的青石阶,将亭子与湖岸连接起来。
远远望去,有一道身影端坐在湖心亭边。
手上拿着一根鱼竿,垂落在湖面,他的手很稳,纹丝不动。
整个人仿佛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亭中的石桌上,正煮着一壶茶。
小火慢煮,茶壶盖发出咕嘟咕嘟的冒泡声。
唐郁两人嗅觉不差。
还没走到亭子中就闻到四溢的茶香。
“好茶!”
唐郁赞叹。
踏着青石板,走过湖面。
唐郁看清了亭中人的模样。
那是一个中年人,穿着深棕色长袍。
看起来是四十几岁的年纪。
身形颀长,相貌儒雅。
整个人散发着一种优雅而随和的气质,看样子像是一位书院里的教书先生。
“这位先生好雅兴,后院初试如火如荼,先生倒是在此安坐钓鱼台,岿然不动。”
中年先生哈哈大笑道:
“在下不过偷闲半日,没想到却被小兄弟抓个正着。”
“世人游园,大抵不会走到如此艰深通幽之处,多在竹林深处折返。
未曾想两位竟有雅兴,一探至此。”
唐郁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