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三百年突然发现是武侠 第27节

  不少百姓窃窃私语。

  他们来欢迎新县令都是收了钱的,并不意味这真心实意地来欢迎。

  有道是破家的县令,前面几任县令可是挖空了心思捞钱,把巨河县的税都收到一百年之后了。

  还和县里大户黄老爷狼狈为奸,夺走了许多人的土地,逼得人只能做佃户。

  对于许多人来说,换一个县令,不过就是换一个压榨自己的县太爷罢了。

  就是这个县太爷似乎又有点不一样。

  居然主动花大价钱让自己这些泥腿子过来欢迎,实在奇怪。

  崔恒骑在马上,目光扫过这数千名百姓,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灰色、青色、黑色这三种光芒。

  分别是哀、惧、恶这三种情绪。

  连一丁点的喜爱都没有。

  “这么看来前几任县令可真是够离谱的。”崔恒心里不禁叹息,这种古代封建社会的县令属实没几个好东西。

  尤其这大晋朝近些年烽烟四起,遍地狼烟,起兵造反的一个接一个,摆明了命不久矣,县令们就更变本加厉地捞钱了。

  不过,无论如何,经过这一场欢迎仪式,巨河县的百姓基本也都知道来了个年轻县令,但也仅此而已了。

  没有人觉得这个新县令能带来什么变化。

  ……

  巨河县衙,崔恒正式接手了这里的一切事务。

  由于四处都有兵祸,大晋朝廷的政令基本只能辐射到中州各郡,地方差不多都是自治,所以他也不需要任命,直接就可以上任了。

  陆争鸣担任县丞,赵广也被抓过来当了个主簿。

  等惠世和尚把武功默写完,就继续当衙役班头。

  这算是初步把县衙班子搭起来了。

  “如果我想尽快取得巨河县百姓的信任,或者说爱戴,应该做什么?”崔恒向陆争鸣和赵广询问道。

  初来乍到,若能办成一件对巨河县绝大部分百姓都有利的事情,说不定就能收获不少喜爱情绪。

  陆争鸣和赵广对望了一眼。

  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疑惑。

  这位县尊似乎是真的想要为巨河县百姓做些好事?

  难道这就是高人心境,仙人慈悲吗?

  虽然两人不明白崔恒为什么要这么做,但还是认真思考了一番,最后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

  “县尊,巨河县坐落在洪河边,为丰州水路要道,百姓本不应穷困,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家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顿饱饭。”赵广率先开口。

  “因为这里有一个黄家。”陆争鸣解释道,“黄家的兴起源于九十年前的一位先祖,官至都水使者,把持水运的同时又肆无忌惮地在巨河县里强买土地。

  “这让原本只是普通富户的黄家一跃成为巨河县最大的家族,时至今日占地已有十万亩,县中绝大多数百姓都是黄家的佃户。”

  “嘿嘿,从那之后,这巨河县就是黄老爷的巨河县了。”赵广在一旁冷笑道,“占据了大量土地之后,黄家就开始疯狂提高佃户的地租。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有全年收成还不够交地租的程度,到那个时候,黄家又会放贷给佃户,让佃户借粮借钱付地租,随后利滚利,逐渐让佃户变成牲畜一般的农奴。”

  “县尊若能扫平黄家,必定会让全县百姓拍手称快,拜称青天。”陆争鸣道。

  “这黄老爷暗中还幕有私兵,往年若来新任县令,都会给黄家送上拜帖,请求与黄老爷见上一面。”赵广又说道,“据说曾有县令上任后未去拜见黄老爷,不出半个月便横死街头。”

  “这黄家确实是头上好的肥猪啊。”崔恒闻言笑了起来,又问道,“黄家想必还珍藏了许多古董字画吧。”

  “应该不少。”赵广想了想道。

  “那便扫平黄家。”崔恒直接拍板。

  ……

  巨河县城东,黄家大宅。

  年过五十的黄老爷正在钓鱼,只不过他没坐在椅子上,而是坐在了一个妙龄少女的身上。

  一个看起来不过十六七岁的少女,正用双腿双手支撑成人凳的形状,托着黄老爷接近两百斤的身体。

  她的额头已经在冒汗,身体不住地颤抖,却又不敢动弹。

  上一个没支撑住黄老爷的丫鬟,已经被剁碎了扔进池塘喂鱼了。

  “老爷,那小县令没送拜帖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身穿灰色衣衫的中年男子小跑过来,点头哈腰地道:“小的也查过这小东西的跟脚了。”

  这是黄家的管家。

  黄财。

  “是何来历?”黄老爷头都没抬,随口问道。

  “听说是赵广的亲戚,花钱买来的官儿,没什么背景。”黄财低声道,他查到的都是陆争鸣和赵广刻意散布的消息。

  “赵广?”黄老爷闻言冷笑道:“爆发户一个,狗一样的东西,居然也染指了县令的位置。憋了三个月,是时候开开荤了!”

  在这天下大乱的时代,一个月换一个县令都不稀奇,因此他对上一任县令的忽然离开并不感到意外。

  “老爷,您说这小县令会不会跟上一任县令那样,是个武林高手?”黄财则是有些担忧。

  上一任县令就是严盛,他来这里是为了给燕王军入城做准备。

  因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黄家立威。

  虽然后面又许诺了不少好处,甚至还和黄家一起压榨百姓,但那强横的武力却也给黄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就算是从娘胎里开始练武,又能厉害到哪里去?”黄老爷十分不屑地冷笑,“传个信儿过去,让那小崽子明早来给我请安,否则后果自负。”

第36章 这是想功德圆满,白日飞升啊!

  夜幕降临,月朗星稀。

  县丞陆争鸣的房间里。

  “砰!”赵广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看着手里的信件,怒不可遏,“这黄世善好大的胆子,居然说要让县尊去给他请安!”

  “土财主一个,自寻死路罢了,何必与死人动气?”陆争鸣则是神色不改,将那信件拿到手里看了看,“县尊已经决定要扫平黄家,黄世善已是必死无疑。”

  “哼!看他能嚣张到几时!”赵广的脸色依旧十分阴沉,随后看向陆争鸣,“陆爷,县尊说要怎么扫平黄家了吗?”

  “还没有。”陆争鸣轻轻摇头,微笑道,“不过,县尊的武功超凡入圣,扫平区区一个黄家易如反掌,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失败。”

  “陆爷,其实我有些好奇,县尊这样的大人物,为什么要来做这小小巨河县的县令?”赵广疑惑道。

  在他心里崔恒就是一位仙人,应该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存在。

  区区巨河县令,根本就配不上崔恒这样的仙人。

  “我也不知。”陆争鸣先是摇了摇头,然后笑道,“但我有一个猜测。”

  “什么猜测?”赵广好奇地追问。

  “你可曾听过功德圆满,白日飞升的传说?”陆争鸣嘿嘿笑道。

  “说书先生讲过,一些话本里也写过。”赵广点了点头,惊奇道,“陆爷,你的意思是说?”

  “没错!”陆争鸣郑重其事地点头道,“我见过县尊出手,他的武功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纵然是炼就内景的江湖绝顶与县尊相比恐怕也只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

  “练武练到这个份儿上,绝对可以说是练成仙了,接下来肯定是要追求飞升,而传说飞升就要积攒功德,县尊此番来巨河县,多半就是为了积攒功德!”

  “这么一想,对啊,确实应该是这样。”赵广闻言恍然大悟,拍手道,“所以县尊才会一来就要铲除黄家,这是大善事,肯定有大功德。”

  “不只这个,其实还有一点。”陆争鸣摆手笑道,“燕王的贼兵即将进攻巨河县,有道是匪过如梳,兵过如蓖,贼兵一过,巨河县百姓未必能活下来三成,若县尊能救下巨河县,定有泼天功德!”

  “篦”就是密齿梳子,是古代用来清理头皮或者虱子的工具。

  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蓖就是指古代行军通常都是用抢劫百姓来进行补给,不论是匪还是兵,大军过后,十室九空都是常有的事。

  “我们居然是在帮助一位仙人飞升吗?!”赵广眼睛大亮,整个人都变得兴奋起来,“我赵广必为县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这把老骨头也能参与进来,实乃平生幸事啊!”陆争鸣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崔恒所在的房间,距离赵广和陆争鸣的房间不远。

  以他的修为境界,五感何其敏锐,自然是将这两人的谈话都听到了耳中。

  这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测,着实让他感觉哭笑不得。

  “白日飞升可还行,我距离渡劫都还差十万八千里呢。”崔恒笑了起来。

  随即,他抬手轻轻一抓,便凭空摄来了两道只有他能看到的细微红色光芒,将其融入了金丹之中温养灵性。

  这是赵广和陆争鸣的喜悦之情。

  “扫平黄家之后,再给百姓们分田,这样的话,应该会有不少欢喜的情绪。”

  ……

  翌日清晨。

  惠世和尚暂停了抄录莲花寺武功的任务,又扮做了衙役班头,带着二十多个衙役,与县丞陆争鸣、主簿赵广一起,前往黄家大宅。

  这一行近三十人,行走在县城的街道上倒也颇具规模,顿时就引来了不少人的侧目和议论。

  “是县衙的人,这是要去做什么,看方向似乎是要去黄家?”

  “估计是要去拜访黄老爷吧,呵呵,又是一个跟黄扒皮合伙的县太爷哦!”

  “不对啊,我看着气氛不对,这哪像是去拜访,这是去抄家的吧!”

  “你昏了头吧,这里可是巨河县,谁他娘敢去抄黄老爷的家?就算是县令,也得脑袋搬家!”

  “可是我看着却是有点不对劲,刚来的那个县令是个小年轻,不会真的头铁撞上去了吧?”

  “别做梦了,光这几十个差役能做什么,黄老爷家可是有兵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小声议论着。

  都不怎么相信新县令敢去找黄老爷的麻烦。

  黄老爷名叫黄世善,作为巨河县最大的地主,可不仅仅是占地多。

  他在暗中团练的家丁足足有五百人,个个都是年轻壮汉,吃得饱,训练足,战斗力极强。

  尤其是近些年天下大乱之后,黄家甚至还搞来了十几服精铁甲胄!

  十几个披甲的精装家丁,再有近五百名壮汉组成的私兵阵容,足以横扫整个巨河县,绝对没有人敢反抗。

  朝廷政令又早已管不到这边,对黄家来说,不听话的县令都是想杀就杀!

  新县令活腻了才会想着用几十个衙役去找黄家的麻烦。

  陆争鸣、赵广、惠世三人自然也都听到了一众百姓的议论。

  但他们并不在意。

  一群被黄家欺压了近百年的老百姓,惧怕黄家其实很正常。

  三人带着二十多名差役,穿过一条条街道,径直来到了黄家大宅。

首节上一节27/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