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中,品行功德之辈可安然度过。次之可肉身封神,再次之则上的封神榜。受天庭奴役。品行功德差者,却是可能化作灰灰。消散于天地之间。道友门下弟子都殊为不凡,品行高洁,有教化之功,想来可安然度过。这一次,我三教弟子无不在劫难之内,道友这全真教却要小心一二。”
听着云中子絮絮叨叨的话,百晓生点了点头,颇为承他的情。他知道,云中子这是看在两人交情的份上。来给自己提个醒,省得遭了别人算计。
封神确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你修为高还好说,修为低搀和进去,可就麻烦了。
阐教是胜利者,大家都知道。可阐教也不是没有死人的,尤其是在十绝阵时,那人死的,冤啊!他们的死。完全就是被背后之人推进悬崖的。若是自己把弟子派出去,弄不好就成了替身。所以,即便百晓生与阐教交好,也不会在那之前搀和进去。
不过。参加封神之事对门下弟子也是一个历练,站在胜利一方,也会占得一些气运。对人修炼却是有好处的。而且,不是他说撇开就能撇开的。他的七位弟子与商朝有瓜葛,立下了七道法令。若不想船毁令熄,却是需要他们走一遭的。
看来,此次封神中,百晓生也不得不亲自下场,陪着自己七个徒孙走一走啊。
想了一会儿,百晓生就转变了心思,继续思考阴阳问题。这才是他此时的关键,若是自己也可以在封神前突破,那就有趣了。
如何结合**、元神,百晓生虽有思路,却也没有明确的做法。不过他有一个例子,那就是洪荒天地。盘古既然化了天地,那自天地反推回去,说不得就可以找到一条路子。别的不说,就说那漫天的星辰的。这是盘古穴道所化。
那么,他的穴道必然不同于一般人的穴道,也就是九转玄功里的神。再说了,三清传下了九转玄功,来自盘古,其总体功法,必定有练窍穴之法,并衍生出了神。那么,这个神是如何诞生的呢?必定不会是磨去了自己元神,不然如何来的三清?
这一点,大概就是**、元神的结合之道。只是说容易,做到却不那么容易了,其中的那个度,是很难掌握的。
而且,**演化的路子有了,元神呢?如何把元神分化,形成窍穴里的神,而不损本源?用分神之术吗?
一时间,百晓生表情奇怪了。分神之术,借助系统可以穿梭各个世界,可在本世界中却不能两者共存,那么在身体之内呢?
身体是一个世界,却容纳无数世界。此时的百晓生,怎么想怎么都觉得这分神之术就是为了**、元神合一而准备的。似乎,系统从一开始就一步步的把路铺好了啊!
心念一动,百晓生出现在了系统空间之内。他有段时间没有来了,他有许多问题,却又不觉得有问题。修炼到他这个境界的人,都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切都要靠自身,能够拒绝别人的帮助,也是明悟。
系统不是人,却是一种外力,让百晓生本能的抗拒。此时,却又不得不来。
他的问题很简单,却又很难,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可他需要一个答案,而系统也给了他答案,只是这个答案超乎了他的意料。
不错,他想的是对的,分神之术就是为了此时的百晓生准备的。可系统没有明说,整个大青石化作了百晓生自己,透体透明,其内窍穴闪亮,元神放光。瞬间,元神分化,一道道虚影融入了窍穴之内,那死板的窍穴好似流水一般,活了过来,与元神产生了某一种连接。一张大网,网住了虚幻的百晓生,便连元神,也缓缓隐匿在其中。
可他网住的不只是百晓生,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让百晓生觉得很奇妙。
他知道,这演化就是他要走的路子了。
呼了口气,百晓生心中情绪很复杂,似乎是高兴,因为他想的是对的,他找出了自己接下来走的路。可系统的作用,却让他的成就感没有那么大,反而有一种灰心的感觉。因为他的路,似乎是系统早已铺好的。
这样交错的矛盾感情,让他完全提不起心情,继续思考。
不过,他修为高,心性强,却也没有纠缠太久,不大一会儿,他就醒悟了过来,可修炼的劲头也没有了。
他如今还在大罗的境界,想要进入准圣,修炼下去,就可以了。可他不急,他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极限。别的不说,就说当年昊天、刑天一战吧,他对比两人,发现自己还差不少,而不久前见到的王母,似乎也比自己强许多。
那燃灯,也不比自己差。既然如此,又何必着急呢?反正路子有了,什么时候踏上去都是一样的。
放松的呼了口气,百晓生缓步出了洞府,他看了一眼洞府一角的精卫,那丫头还在修炼,没有醒来的样子。
这样也好,这丫头能够安心修炼,进境也会快一些。
走出山洞,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百晓生远远眺望远处的村镇,那里如黑点般的人影,给他了一种不同的气息。
红尘俗世,仙家胜景,这是两种对立。在红尘俗世的人,羡慕仙家胜景,可在仙家胜景的人,又离不开红尘俗世。
世间中,这种矛盾处处可见,而最矛盾的,往往就是生灵本身了。就如百晓生的问题,他希望有一条路子,可如今路子有了,他却说不上多么欢喜。
这在那些寻求路子而不得的人眼中,就是得了便宜卖乖啊!
“也罢,在山中这么多年,不曾于人族中好好放松一番。这次就走一遭。也许,正是自己憋的久了,才越来越贱。”
笑了一声,百晓生大步下山而去。(未完待续。。)
...
542 俗世红尘
几年不下来,人族的变化很大。对修士来说,千年如一粟,可在人间,千年却变了天下。这里的一切都和曾经有了大不同。
以前的这里,生活过的虽恬淡、舒适,却算不得富足,只能说温饱。可自从全真七子出了名后,来这里的人多了,他们要吃饭,要喝水,自然需要购买,所以这里的村民有了额外的收入。而外人的走入,也让这里的人产生了想要出去的念头。
于是,人的交流、物品的交流开始流转起来。
靠近终南山的地方,变化不是太大,可越往外,变化就越大,人的流动性也越强,在边缘地方,更是多了一座城镇,里面有一个大的集市,用来交换物品。这集市不是百晓生手下的人建造的,而是外面的贵族商人建造的。
显然,他看出了此地的商业前景,建造了这个集市,收集四周的土产,运出去卖,并把外面的一些新奇东西,拿来这里卖。
这样的交流显然是有好有坏的,好处是大家见识多了,认识也多了。坏处也有这点,同时贫富也开始显现。
以前,他这里人不富裕,却也不贫苦,大家都不差吃的喝的,却也没有太多富足的。可随着外来人的进入,生意开始大规模的出现,一些首先尝螃蟹的人发了财,其他人自然也眼馋,便有了不少做生意的人。
他们有的发了家,有的却败了家,不一而足。
最紧要的一点。是外面的思想在影响这里的人。这一点,是百晓生不希望的。就如镇元子问他的一般,一滴水滴入大海。是要被大海同化的。
百晓生很不希望,自己治下的人变的市侩,变得生死不定。
一路走,一路看,百晓生的脸色很不好。进入这座新城,感受着那喧嚣的气氛,与滚滚**,更是让他脸色铁青。
他知道,若任由这里发展下去。此地早晚会被同化。看来,他要重新布置一番了,不能任由这些东西胡乱走下去。
其实,他看到的也不是多么严重,对比现在,这里的人还是要好很多的,起码大家相信诺言,遵守约定,人也质朴的多。只是他有先知先觉的记忆。知道这个口子开了就封不上了。他也没有想过封上,那是不可能的,可引导还是可以的。
只是他也有一个担心,那就是知识的繁盛会不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呢?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就是中国思想极度繁盛之时,可那也是最乱的时候,谁也不服谁。各种争夺时时发生。
大家都看不上儒家,觉得独尊儒术是中国的一大败绩。可在当时的时代,这可以解决百家纷争。达到国内和平,中央集权的目的,不然,哪里来的汉武帝驱逐匈奴啊。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你想要用如今的方法解决,根本就不可能。
这也是百晓生发展知识,一直留下基础,不敢过多延伸的因由,他就怕造出什么孔子、孟子来。到时候,怎么办?
他也来个焚书坑儒啊!
现在,交易出现了,以前虽也有,却是物对物的交易,很是简单。可涉及到了钱,就完全不同了。可以说,钱币的出现虽繁荣了世界,却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所谓的经济,就在基于钱币,不然根本就算不算经济。
百晓生的徒孙弄出了契约,这是基于法律,可法律是有漏洞的,看似比道德的约束强,可人无耻起来,你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