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一招,又似乎永远有用。
果然,秦时再问时,大家都比之前大胆多了
“平日这柿果摘下,是自家吃?还是在集市贩卖?”
“回贵人,小人们都是挑好的先拿去集市,若卖不出去或没卖完,再带回来重做成腌柿或者干柿。”
“小人家中还做过冻柿。”
大家七嘴八舌,互相补充,积极回答。
亭长与乡老家眷还没整理好语言,看到秦半两后格外踊跃的众人就已经把话全说尽了。
“一般都怎么卖?要交税吗?”
秦时慢慢问着,身侧有刀笔吏正在疯狂记载。
“一斗鲜柿果约要5枚半两。听闻在咸阳城会更贵一些,能卖8枚。只咱们频阳到处都是柿果,因而便卖不上价。”
“若储存好,待到好年节时贩卖,一斗腌柿也能卖6枚。干柿片则能卖8枚一斤。”
“税也要交的,小人们不曾逃税,若去贩卖,要交【什一税】,十枚抽一枚。”
叽叽喳喳查漏补缺,说的格外详细。
此时1枚秦半两的购买力约等于后世的2-5块钱,一斗柿子因为储存方式的不同,大约在2-6斤左右。
如此,可算高购买力了。
当然了,这仅限于低端作物。
若是更高端的盐糖布帛等,秦半两又显得格外不值钱了。
秦时一边含笑点头,一边又接着追问:“既然腌柿和干柿能在年节时卖的更贵些,怎么还要卖鲜柿果呢?”
贵人的问题一点不难,童子们都能答得上来。
只是涉及到制作方面,他们就不如大人们仔细了。
倒是妇人们对此很有一番牢骚。
聊的久了,对方又一直含笑垂问他们这些小事,于是便也不觉得有什么害怕的了。
此时说到兴头上,竟也有两分村头闲聊的滋味。
“唉!贵人有所不知,这柿果并不是在枝头就能熟得甜蜜蜜的,需要咱们在青中转黄时就赶紧摘下来,然后放在瓮中,再放一枚梨果或者苌楚果,这样遮盖上三五天才会成熟。”
“否则就是涩的。”
“只是做成腌柿,需要催的将熟未熟、还带着硬度时才可做,用生石灰也常调配不好,做出来的不成……”
秦时哑然。
如今没有食品级生石灰,普通百姓用的都是工业级,粗糙且未过滤,失败率自然高了。
但因为添加量极少,大家吃的剂量也不会太多,之前在咸阳宫过滤红糖时的生石灰,因为是要献入宫中的,已然经过层层清洗筛选,秦时这才看着少量用上。
不然,这个剂量尽管对人体倒说不上什么致命的伤害,总之也还是有些不好的。
当然了,除了用生石灰,还可以用盐糖辣蓼草来腌。
但辣蓼草腌制脆柿更合适。
盐……秦国因为人口少,百姓到是有足够的盐吃,但价格高昂,日常用量都省之又省。
为腌柿果,实在是承担不起。
糖……没有离心机,白糖做不出来,红糖才刚在咸阳宫中散开,民间只有些许饴糖,这个腌制是不成的。
“干柿片也是如此,若熟过头了,就没法做。”
“太生也不行,但不管生熟,晒制过程中都还容易腐坏……”
这个相比腌制倒简单一些,切片后沸水焯烫,然后晾晒即可。
但一来,如今没有塑料袋,做不到完全密封,晾干后的柿片仍保有20%的水分,很容易坏掉。
二来,晾晒过程中还要看天气,若天气不好,潮湿或有雨水,发霉长毛也是正常。
至于烘干……
如今园林山地皆属大王私有,或称国有,百姓上山砍柴打猎,还得贵人允准、或者交税。
日常用柴连生活用都不一定能覆盖,更别提【烘干】了。
什么穿越秦汉做猎户,贤士,逍遥天地……不可能的。
相比之下,卖新鲜柿果虽然便宜,可也没多少成本。若要卖出去,总能看到钱到手的。
这是本土软柿的一大特征了,不成熟有涩味,成熟后又一碰就破。
百姓们尽管知道存放到年节时会涨价,可却也无可奈何。
生柿倒是能多放一段时间,但它需要别的能释放乙烯的果子来催熟。若是过了季节,别的果子也没了,那涩味就更难去掉了。
到时,损失还会更大。
至于更利于运输和保存的脆柿,则要等到后世慢慢选育培养,这才能出现。
如今秦国却是没有的。
而催熟的那些果子,成熟期跟柿果差不多,甚至更靠前一些。
比如之前妇人们所说的梨果和苌楚,梨果又称【果】【梨】,苌楚就是【猕猴桃】了,基本成熟期都在农历4-8月,柿子却在8-9月。
若再多耽搁一段时间,连催熟之物都找不着了。
秦时点点头,随口道:“催熟柿果,其实用萍婆果或者甘蕉也行。”
即,苹果与香蕉。
这两样催熟效果应该更好,释放乙烯会更快更浓,能更快更稳定的催熟柿子。
但考虑到驯化因素,秦时说的仍是保守。
“萍婆果?这个我知!我娘家嫂嫂田地里就有!今秋我就去求两枚回来试!”
“贵人连这也知!是咸阳城的秘方吗?”
“听闻贵人们都有家传……”
“嘘……”
“这甘蕉是甚么?”
“未曾听过,是不是专供给咸阳宫的?”
萍婆果类似还未完全驯化的苹果,跟梨子一样都是中国自有的品种。
但在秦国,这东西又小又酸又涩,跟【苹果】完全没有一点干系。
要等【丝绸之路】后才会带回来各种【萘果】,各种种植改良,这才越发趋近于苹果。
至于后世日常能吃到的那种,要到清朝才能引入国内。
再说甘蕉,就是香蕉,以如今的交通,百越之地的水果,可能这些平民百姓终其一生都见不着。
但没关系,知识的种子总在不经意的言谈中渐渐留下。一时应用不上也没关系,能多谈两句,说不得就能给予别人一次机遇。
乌籽在旁默默看着,原本谨慎的妇人们逐渐高声起来,谈话间也慢慢放松且随意。
而秦君坐在高阶上静静听着,时不时说上一两句,大家便又有更多讨论。
虽略显杂乱无章,还带着嘈杂,可似乎又有许多细节说了出来。
再看一侧毫无存在感的刀笔吏,此刻二人埋头飞速书写,额头都已隐隐生了汗。
她似有所悟。
而高阶之上,秦时一直追问到十点多钟,而后看看腕表,又看看自己在构皮纸上简单记下的几个关键点,这才说道:
“今日叫你们来,是因为我曾吃过一种柿饼,耐储存,且格外甘甜,又不费钱。”
“若你们能学到,待来日托人贩入咸阳,或豪商,家中也能多一份收入。”
“不知可有人愿意尝试?”
那自然是有人的!
第1个得赏的小小女童大胆发言:“贵人!我虽年龄小,可日常也帮阿母做事的,我愿意尝试!”
“这柿饼做好了,可以卖给贵人吗?”
秦时笑意柔软,眸光却湛亮:“好大胆爽快的女郎!你叫什么名字?”
女童脆脆道:“我叫丑儿!”
秦时点头:“好,丑儿!九月末我会遣人来频阳收购柿饼,若你有做出的,尽管前去!”
“赤女,记下此事,记住丑儿的户籍和名字。”
“诺。”
名叫丑儿的姑娘果然开心起来,不顾身侧母亲的担忧,她大胆道:“贵人来收,会给几枚半两?”
秦时说道:“若你果然能制成那样甘甜且耐储存的柿饼,一斗,我出80枚。”
80枚?!
此话一出,众皆哗然。
但秦时却觉得正常,一斗鲜柿卖到咸阳城都能卖出8枚秦半两,要四五斗鲜柿试才能出一斗柿饼,这个价格只能说是公道,并称不上昂贵。
更何况,百姓还要十税一。
最重要也最无奈的是,软柿,其实也不适合做柿饼。
软柿做的柿饼略粘软,制作过程和储存中都更容易坏,且对成熟度也有要求。
如今她仔细斟酌过后,便能确定要教给大家做柿饼的这些柿子,就不能选择成熟度过高的。
否则损耗太多,这80枚反而挣不了多少。
可她作为贵人,一旦定价过高,柿饼恐怕便只能作为内供之物,难以流通。
而自来,越是难以流通的东西掌握在普通人手里,就越容易被剥削。
频阳有燕家在,剥削倒不至于,只是给他们一份更多的保障。
待来日,这份平民之法传到更多的地方,哪怕不能给家中增添钱财,也多少能让普通百姓尝到甜蜜滋味。
她是各方综合权衡给出这样的价格,但下方已然沸腾起来。
丑儿更是大胆道:“贵人,现在就要做吗?我家中也有柿树,可要丑儿先摘一筐来?”
真是个伶俐姑娘啊!
秦时问她:“如今柿果可都成熟了?”
丑儿摇头:“我家中的还未熟,如今青青涩涩挂在枝头,还要半月有余才能慢慢转黄。”
“但是!附近山坳中有一棵,树顶已有几颗泛黄的了!”
“丑儿!”她身侧的妇人大吃一惊:“山林怎可随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