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下意识的沉浸、相信其构造的世界。
所以原版哪怕主线是偷和抢,哪怕剧情动机很不合理,大家也会接受这种不合理。
准确的说,一些媒体,服务于这套叙事的人,会自动接受。
媒体一番鼓吹,引动观众不去思考架构上的不合理,忽视其中的不合理。
放在东大电影那就不行了。
《战狼2》。
吴晶面对枪林弹雨,不死。
一些媒体,一些人歇斯底里,发狂,大叫不合理。
而像《第一滴血》,还有其他米国电影,不光是不死,还不受伤。
这些人不仅不会质疑,还会鼓吹拍的太好了!
与其说,他们是质疑剧情不合理,还不如说,排斥、对抗、不接受一个东大演员以冷锋这样的荧幕形象出现。
甚至认为吴晶在进行全方位的挑衅。
不接受吴晶的僭越!
意识形态的叙事,可以看做古代的礼。
吴晶违背了这些人坚持的礼法。
特别是吴晶反击:“我死了你还看吗?为什么米国人的米国大片就可以打不死,东大人就必须得打死呢?米国的英雄,一个人干掉一个师,干掉几千人,还是毫发无损,你们觉得那是成功。一个东大的退伍兵,一个全国冠军,干10个外国人,就得死?”
反击之后,更是捅了马蜂窝。
如果说《战狼2》的剧情,还可以说是无意义的僭越。
那么吴晶的质疑,就是大不敬。
引来了一轮疯狂的撕咬。
在外人看来就很疑惑,一群整天把自由、平等挂在嘴边的人,为什么当有人真正自由、平等的时候,受不了呢?
吴晶是真正的平等。
和好莱坞一样,不是平等吗?
学习米国不是一些人一直坚持的观点吗?
过于高看这群人。
这群人整天把自由平等挂在嘴边,实际上从来没有自由平等精神。
这群人见到外面的头面人物,因为坐在食堂吃饭,自己背包,直接颅内高潮。
这样的人,不可能有平等意义。
正常人看来,不就是吃饭嘛,不就是背包嘛,入乡随俗就是。
如果当地习俗分上下,那就按照上下。
如果不分,那就不分。
说到底这些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办事。
可是这些人,看重的不是办事,而是表层的形式。
一个吃饭的形式,一个背不背包,就能上升到制度、文明层次。
这样的人,脑子里,骨子里有很浓厚的尊卑意识。
《盗梦空间》就是,在一些媒体的引导下,把讨论焦点放在了剧情上。
放在了最后男主是真的回到了现实,还是没有。
放在诺兰真牛逼,完美艺术和现实的结合。
而破碎的逻辑,巨大的硬伤,还有抄袭问题,属于小问题。
看电影嘛,较真有什么意思?
这就是强势文化的在叙事上的好处。
哪怕是一群人不穿衣服,也是往艺术上想,往好处想。
而不会直接指责,这个社会完了,人连个廉耻都没有了。
《盗梦》只是我的观点,我也喜欢看。
但是要抄袭,哪怕是小说里抄袭,还是要把一些事说清楚。
第379章 《道梦》系列,对姜闻指指点点(33)
反之就没有这个待遇。
会遭遇非常严重的审视,甚至可以说歇斯底里的攻击。
沈三通对此体会很深。
一路走来遇到无数抹黑。
他要是不改,按照原本《盗梦空间》主线和故事来拍。
绝对会里里外外的扒个干净,任何一点漏洞也会被拿出来反复挑刺。
《盗梦》还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男主把回家寄希望于富豪,完成富豪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的努力。
最后,他真的通过完成富豪斋藤的任务,在对方帮助下解除了通缉,获得了回家的机会。
首先,寄希望于富豪,就是一种幻想。
对于富豪阶层的幻想,投降。
其次。
斋藤和许愿神灯一样,男主完成了任务,就帮助他解决困难。
斋藤进入梦境,可以理解为拉近富豪和普通人的距离。
富豪也一样需要冒险,为了成功奔波,一下子心连心了。
哈哈。
当然,可以理解,不这样写不行。
不可能反抗的。
开玩笑,好莱坞大公司主控的电影,在08年之后,搞反抗富豪。
非常敏感的话题,不能碰的话题。
像《好莱坞之狼》写交易员的故事,看似揭露了华尔街的腐朽,实际上传递了一个信息。
主角和相关的从业者,不聪明,只是好运。
如果一个不聪明的普通人,也运气好一点,也会成功。
没有成功,是运气不好。
向上帝祈祷就行了,不要仇视华尔街。
很巧妙的视角。
沈三通要魔改原版《盗梦》的主题和大纲。
他不喜欢把偷、抢、盗拍的很酷。
原版《盗梦》,是因为主创自己种族是靠这个发家,有一种劫掠浪漫幻想。
沈三通要的“盗梦”,他希望是盗跖那种。
被污名化的“盗”。
对于反抗不合理秩序的一种污蔑,贬斥为“盗”为“匪”。
通俗的说,沈三通这一版的“盗梦”,是“道”而不是“盗”。
不是美化盗,而是这个故事就不是盗窃的故事。
是通过神秘的梦境,反抗一些人的掠夺,所以被既得利益者污蔑为盗匪。
现在无法点名,沈三通打算虚化。
等十年后,可以直接点名。
沈三通的《盗梦》,奔着系列去的。
不搞系列实在太可惜,米国提供的素材实在太多。
米国搞完,可以扒一扒列强。
一百部都拍不完,实在是地理大屠杀以来,这些拟人玩意,过于大缺大德。
要看第一部票房成绩。
第一部成功,沈三通一定要做系列。
中午。
沈三通约了姜闻吃饭。
这个时候的姜闻很颓废,也低气压,但正好。
不这样沈三通也不会找他。
姜闻起点,比冯晓刚和张一谋高很多,很多。
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之前,就有投资商找到姜闻,成立了阳光灿烂制片公司。
这家公司和周小文的大洋公司一起完成了影片的发行。
不过很快,这个公司就不知下落。
几乎同一时期,冯晓刚也和王硕一起经营过好梦公司,也不成功。
一直到遇到王忠军和华夷兄弟,借助资本力量,冯晓刚才开始规模化、有流程地运作自己的作品。
而姜闻并未选择华夷兄弟这样的平台。
他自己成立了不亦乐乎电影工作室,属于项目式运作。
姜闻拍一部电影,朋友和工作人员就来帮忙。
电影拍完了,大家也就干别的去了。
这种工作方式适合姜闻的拍戏状态,但也导致他多年来都没有稳定的合作伙伴。
沈三通看来,这跟姜闻的性格和创作理念有关。
姜闻其实有市场理念,但是落实到做法时,却和商业格格不入。
经常几年磨一剑,没有公司拖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