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高考前,我在科学圈火爆了 第66节

  现在,吴桐负责一个个的单独按着精确比例画出来。几位核心工程师,他们需要的就是,分组按着不同擅长,合成材料,或者用现有材料去把远见,由工程师结合工人,一点儿点儿加工出来。

  常年搞导弹,624所,有完善加工车间,从最上面一点点儿抠元件,画图纸的吴桐,到下面加工车间的工人们,大家都紧锣密鼓,拉起了奋战前线。

  一个个元件打造出来,吴桐画的元件,是按着部件给的设计图,经过三天的加工,第一个部件所需要的元件尽数齐全后,两位核心工程师按着吴桐给得示意图开始组装。

  从零到有,从材料到元件,从元件到部件,从部件逐渐组成了,慢慢完善的偌大发动机。平平展展的设计图,和真实比例打造出来的发动机对比起来,还是相当有视觉冲击力的。

  华雁行每天都在跟盯着发动机打造成果喜人的进展,吴桐几乎没有卡壳,可以称得上迅猛的出图纸的速度,配上整个团队拉紧阀门的全力配合,将这个发动机打造的速度无限提高!

  搁以前可能要花个数月甚至数年完成的工程,现在就像踩了加速器,眼看着,最多不出一月份,就能见到新型超燃发动机的诞生。

  这真正是让人无比的振奋!

  咚咚敲了两下门提醒,华雁行才推开吴桐的办公室门进入。

  “在做弹体设计呢?”还是团队人手不足,加工车间跟不上吴桐画元件图纸的速度,吴桐已经率先完成了所有部件图纸。

  只是,考虑到保密性,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再调度外人进团队。还是她考虑的不够周到,常规的配置,不能满足吴桐的效率,吴桐的速度一直出乎她的所料。

  “是的,和陆老师沟通了下,现在正在完善弹体设计!”吴桐点点头,空空导弹是个整体协作的大家伙,燃料、发动机重要,其他也不可或缺。吴桐在带队攻关发动机的时候,也没忽略整体,及时和外援沟通着。

  “陆老师的效率很快,制导装置在完善中,初版弹体设计已经出来了,我再推导下参数,尽量精益求精!”

  用以往的数据,和预想中的数据,来建立严密周详的数学模型,以她的数学功底为基础、物理、工程动力学功底辅助升华,再配上绝对推演方向,要做就做到极致的最好,是吴桐不变的追求。

  吴桐赞道,她不用自己的速度衡量他人,但是陆骁的速度,相比较普通人,真的可以说是迅猛速度,就是想比较她,也没差太多,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天赋异禀。

  今天不太舒服,更新有点儿晚,晚点儿还有两章,感谢大家支持,觞继续努力!秋凉了,大家也要注意身体!

第181章 细致

  “陆骁也是一贯高效,搞技术的,大家都盼着高效!”这是华雁行发自内心的感慨,但凡搞研究的,就没有谁不希望,项目长城一天建成,只是,显然,这是个奢望。

  在吴桐横空出世之前,以陆骁为代表的过人研发速度,已经是中华顶尖研发速度,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是,他们现在又有了吴桐,吴桐速度,已经可以作为一个衡量名词。吴氏状态,是吴桐的灵感爆发。吴桐速度,那就是迅猛研发出成果的代名词。

  “吴桐,燃料N24实际试车数据出来了,比冲最高927,快是之前最好的固液态燃料的三四倍!推力表现也特别好,同样超越你给的预测数据!”她亲自去现场,跟盯的实际试车试验,第一时间拿到,这个十分让人震惊的数据。

  航天口过来的几个大拿,眼睛都快要惊喜出来了,他们来之前,对于之前讨论会上,预测出来的数据800起步还有些不信,想着能有个打个六折的实测结果,都是中华航空的崭新进步。

  不曾想,吴桐的数据,只有谦虚,实际数值比预测的还要更高!

  吴桐给的数据,应该都是最低预测,而不是人们惯常用得最高数据彰显效果。

  高能炸药和高能燃料相继诞生,喜得围观的炮兵几位领导目不暇接,这是他们导弹的福音。和航天航空口的那几位专家,满满都是兴奋,摩拳擦掌要搞固态发动机研发。

  不过,再搞固体研发之前,还有个问题需要克服的,但是比起这样的超级燃料,那都不是事。

  “比冲高,时间长,温度高,发动机有些吃不消。喷口时间长了就有些软化迹象,特别是全满药柱的时候,最后直接全熔化现象,减半燃料的,情况好一些!”华雁行遗憾的道,这是不可避免的。

  之前的固态燃料,比冲也就两三百,现在猛然增加了三倍多,同样分量的燃料,能比之前耐用三倍多的时间,之前老式发动机的材料承受不住这样超级燃料的冲击,这是必然的。

  不是超级燃料的错,他们依然为这样的超级燃料诞生兴奋惊喜,减少燃料配置、改进发动机却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同单位重量的燃料,增加三倍多的燃烧时间,也就代表着,他们的导弹和航天器能够打得更远,更快的速度。

  攻克眼前的小难关,这是必须要冲刺的重任。

  “咱们的新型发动机材料,不知道能不能承受住超级燃料的高温?”华雁行有些忧心,虽然他们现在用的材料,比之前那些要退役大家伙的发动机材料又有精进,但是很大可能,也承担不起满药柱的超级燃料灼烧。

  毕竟,吴桐研发的新型超级燃料,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进步,有可能超出了目前材料的承受范围。

  “华总,我有考虑的,先看看试车效果,再精进!”在设计发动机的时候,吴桐就考虑到了发动机进出口温度较高,甚至出口温度能奔赴3000以上,所以,设计的时候,吴桐就考虑到了融合冷却系统,降低过高温度对发动机的压力,增加能效比。

  不过,意外推导出的燃料N24,在她进一步精确数值配比的情况下,数据的确是有些超出了她最初的预料,还好,她有做预留空间,可以尝试一下。

  吴桐和华雁行简单的说了下她的想法和精进方向,搞完弹体优化,她准备再做燃烧室喷口新材料的优化推导以及涂层双向推导。

  还有弹体新材料都要一项一项慢慢来,一次性无法全部安排上,她遗憾,自己没有多长几双手,没有三头六臂各自为工的能耐。

  毕竟固发的技术简单,在六十年代后,固态火箭发动机技术取得进展,现在很多导弹发射都是采用了固态燃料发动机。

  弹射发动机与新燃料适配性不足,如果有耐高温涂层进行弥补改进,在现有服役导弹基础上进行小幅度改进,尽快用上新型燃料,增加续航战斗力,这是最快的改进方式。

  各种导弹发动机的改革,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搞定的,而且,已经制造出来,进入服役序列的导弹,大幅度浪费立即退役更不现实,如果能够研发出超级耐高温涂层,也能够进一步节省国家损失,且耐高温涂层的用途挺多的。

  新材料是对她设计的新型发动机的补充,涂层是目前想要改用燃料N24的现有航天器和导弹准备的。若是能有人先她一步研发制造出来,也会是个好消息。

  她一个人精力终归有限,关注不到全部科研版块,中华科研界能够百花争开,中华科技就能飞越大跨步冲锋。

  华雁行认真的点点头,吴桐的考虑已经很周详,对于项目总设计师的责权掌握日益娴熟,几乎不用她补充,研发更是超前,果然优秀的人才,在各个板块,表现都是优秀,进步速度特别快。

  不过,关于新材料研发,华雁行觉得,还是要看吴桐估计,等其他团队,可没吴桐这样的高效。

  一个问题讨论完毕,吴桐向华雁行多方面请教了些导弹全方位的考量细节,作为老一辈的导弹人,在这个领域深耕二三十年的前辈,她的很多经验,都有她请教借鉴的地方。了解掌握的越发深入,她才能确保,PL-15,万无一失,也必须万无一失。

  初次一肩挑起这样重大的国家科研项目,吴桐且行,心态上没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恐惧,却是在行动中,把兢兢业业做到极致,

  在弹体设计版块,结构学,空气动力学、弹道、导弹上各个系统的工作要求、导弹的战术指标、翼面沿弹体纵向配置都必须要考虑进去。一点儿一点儿的捋,再细致都不为过。

  一丝的细节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失败,前功尽弃带来整个项目的打击,也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科研的代价,从来都是现实而残酷,失败的代价,太高昂!

  

第182章 高目标

  时间在奋战中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他们唯盼光阴能够走得再慢点儿,让他们能够做更多的事情。

  几个能接触到吴桐的核心工程师压力比较大,他们按图画葫芦的制作速度,跟不上吴总更难部分,解析画元件图纸的速度,这叫什么事。

  这叫他们的能力,还是不够到位,他们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他们为自己之前的沾沾自喜感到羞惭。

  让他们觉得,他们现在脑袋上挂着的长江学者、杰青、学术带头人之类的头衔,都是受之有愧的。

  不过,吴桐并没有对此表示不满,有限的人力做定量的事情,这是她这个项目主导要做好的统筹。

  摸清楚加工车间的工作效率后,吴桐每天定量给图纸,并不一味赶速度压榨,很好的做了统筹规划,卡在众人上限即可。

  不能为了赶速度,让工程师和工人们熬出事情来,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性问题。

  后世经常出现,某某程序猿、某某工作人员,因长时间熬夜加班连轴转,年纪轻轻失去生命的报道,数见不鲜,吴桐可不希望,也决不允许,项目组出现这样让人悲痛的重大事故。

  再者,一味地赶速度,不注意精度,质量问题就无法确保。一般空空导弹,各个元件的精确度,要在毫米之下。

  她这次是前所未有再挑战新型空空导弹,吴桐更希望,能做到以微米为单位的精确。

  特别角度的元件,哪怕是一天打造一个,也要把精度提高上去。

  弹体设计在和华总详细探讨请教,又和陆骁远程沟通共研,用了一周时间,吴桐终于,彻底落实了弹体设计。

  基于设计,吴桐开始推导起了弹体材料。

  盯着屏幕上小小的精细导弹设计图,吴桐手下不停的根据着其上数据推演着,脑海中思维延展铺开。

  因为要承担较大的过载,目前空空弹体常用的材料,一般用得都是钢材料。弹体是导弹盔甲,好的弹体材料,能够提高导弹的运载能力,增大结构强度,为导弹各部件提供更好的保护连接性。

  她这次设计的新型PL-15对弹体材料要求颇高,需要单位面积承担一般导弹更高,甚至是翻数倍的过载。

  对于一架先进战机来说,在保证必要的燃油、机载设备等空间所需的前提下,能够为机载武器弹药提供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弹药携带空间,增大飞机的武器系统威力。

  战斗机之所以威力大,和它挂在的导弹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只有导弹才是实实在在的打击武器。当然,战斗机每次最多能挂载多少枚导弹,也不是无止境的携带导弹就是好的。

  按着目前的空空导弹规格,一般来说,中型或重型战机能挂载8枚导弹,而轻型战机挂载导弹一般是2-4枚。

  然而,战机实际作战时,并不会这么满载,因为挂载导弹多,不仅破坏气动外形,而且还会增加战机重量,这些都会降低战机的性能,从而导致作战失败。

  因此,很多情况下,战机并不是全负荷满载导弹的。

  因此,小型、轻型,更具敏捷性,射程增大且可实现高密度挂载空空导弹,成为了未来的主要研究对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本来只能携带6枚常规导弹的战斗机,如果在同等威力下,导弹弹体缩小一半体积,重量减轻一半,在战斗机弹仓容量不变的基础上,弹药携带量直接可以乘以二,变成12枚,作战自然也会是翻倍,甚至翻数倍的增长。

  威龙J20拥有强劲心脏,超轻机身,它的弹载量相应增加不少,从最初版的6-8枚,升级到了如今的10-12枚,依然有限。

  但是在有限的基础上,吴桐想要的给威龙配备更大的发挥空间。用来应对,随着空中目标种类的不断增多和性能的不断提高,日益复杂险恶的未来空中战场环境。

  吴桐基于载机平台对挂装武器数量和打击模式多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尝试对空空导弹的性能进行她能力范围之内的,一系列全新的技术革新。

  尽量在,有限的基础上,对PL-15实现定向小型化设计。

  当然,空空导弹也不是随意就能缩小的,要保证在更大作战能力,更快速度,更大射程的基础上去缩小,其中要做到的技术含量,海里去了。

  不过,这并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最顺利的就是,一时共鸣,他们有了更高能量的超级炸药,二十倍TNT能量的超级炸药用来制备导弹弹药,达到之前普遍导弹威力的基础上,用量无疑就要减少不少,弹药舱相应减小的基础有了。

  第二,导弹的燃料,在固态燃料里,燃料N24的能力无出其左右。比冲是之前普通染料三倍多的燃料N24,也就意味着,做到之前同等燃烧时间的燃料份量,只相当于之前的三分之一状态。燃料舱在确保更大推力、更大射程,有了相应减小基础。

  第三,目前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制导装置也有进一步缩小空间,这一点儿,吴桐已经和陆骁做过深切沟通,她要在装置减小的基础上,提高定位和追踪系统锁定能力。

  一旦战斗机锁定目标发射了空空导弹之后就意味着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命中目标要么最终自毁。

  所以,吴桐对陆骁制导装置的研发要求就是,在追击的过程中它不仅要会精准定位,死死地锁定目标,还要能精确地计算出最短的追击距离。

  以强大的追踪能力以及转向变化能力,然后依靠已经获得的极快的速度和自身强大的惯性进行长距离的追击,实现更高更精准的打击能力。

  第四,自然是她的发动机攻关,在发动机设计最初,她就考虑到小型化,因此发动机在追求极致性能的基础上,吴桐也在体积上做了控制。

  第五,弹体的流畅造型和转向舵,吴桐和陆骁联手,推演到了极致,助力PL-15能有更高冲刺速度

  掐指算算,其实他们已经有了可以算是良好的开端,打下了还算夯实的基础,在这个开端上进一步继续精进,就是吴桐对自己的高目标要求。

第183章 变种

  以现有材料数据为基础,结合着她推导出来的最大过载值上限为依凭,吴桐一步步推演着,选定方向,筛选掉错误选项

  最终,吴桐得到了一种特种钢材。

  预测数据里,它的最大过载量会是目前航空钢材的三倍左右,有很好的拉抗性和抗热性,在极速破空高温状态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强的力学特性,足以胜任吴桐对新型导弹材料的要求。

  以此为基础上,吴桐还顺手推导出了一个变种方向,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拉抗性、抗腐蚀能力,预测成本不会超过目前普通钢材的成本,却拥有至少能扛七八级地震的特种能力。

  国内不少地方都是地震高发版块,特别是川青宁,吴桐把这个方向做了特殊标记,预备后期加深推导,交由上面推广出去。

  材料模型设计好,制备工艺推导出大概,吴桐需要安排实验室,开始进行新材料实验。624所这里不是专业搞材料的,吴桐干脆求助老师,在京大研究所进行实验制备。

  “没问题,你大师兄也在上京,我让你大师兄帮我打辅助!实验数据,各步骤反映情况,完结实验,我再报给你!”成老一口应下。

  国内顶尖材料实验室,他负责的京大材料实验室绝对能算一个,少有地儿能比得上,他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吴桐托付给他的任务,保证完成。

  安全报备后,吴桐把推导的数据和制备方案传送给了老师,等待成老实验汇总数据发过来,再以此为基础,继续推导更精细的实验参数去改进制备工艺。

  循环往复三次,用了一周时间,直至制备出了达到她预期数据的特种钢材料,MC4。

  吴桐不在制备现场,没法立即督管更改,只能用这种更麻烦的方式。

  这种方式,才是成老一贯熟悉的材料制备流程,如吴桐一般一次性成形的,那是少有的奇迹。工艺完善,即刻投产。

  624所有有专门对接的军-工厂,负责加工生产,制备弹体。绝对可信的负责人许工也是技术出身,在华雁行的引荐下,许工来到了624所,与吴桐碰面。

  “许工,辛苦您专程过来了!”吴桐与来交接资料的许工亲切握手。

  “感谢吴总信任,把这样的重任交给我们113厂!”数据优越的新型特种钢材,许工眼中都是跃跃欲试的兴奋。技术性的革新,是他一直期待的。

  稍加寒暄,两人立即进入正题。

首节上一节66/15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