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即热式电热水器功率达8千瓦,每小时用电18度,帮助增加电力销售。
虽然是免费“奉送”,但用户要交按金500港元,实际上是一次性取得大量现金作电热水炉的投资。
从这一点可见香江电灯公司在经营上的精明。
历史上,1976年4月,香江电灯重组注册,成立香江电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港灯集团,目的是统筹电灯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包括地产发展与管理、技术服务、零售业、广告及财务等经营,以加强赚钱能力。
当时,港灯集团旗下的主要附属公司包括香江电灯公司(根据法例专责供电给港岛、鸭利洲及南丫岛)、协联工程(工程设计及管理)、嘉云发展集团及嘉云发展(物业发展)、丰泽(电器用品销售)、汇泽财务(财务)等。
港灯集团的赢利以售电为主,但地产发展的收益亦是迅速增加。
第320章 章廷要抢在其他资本前吞掉香江电灯集团!
历史上,1976年香江电灯开始发展地产,1980年11月 20日与李加成的长茳实业及英资洋行会德丰等组建国际城市集团有限公司,股本30亿港元,公开发售4.5亿股在香江上市,香江电灯和长茳实业均为国际城市大股东,分别持有约34%股权,由李加成出任公司董事长,这是李加成与香江电灯的最早联系及合作。
当时国际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将香江电灯旗下的主要地皮物业加以发展,包括北角电气道发电厂旧址、渣甸山内地段8200号,以及荃湾的数幅地段,其中,北角电气道发电厂旧址和渣甸山内地段由香江电灯集团以21.1亿港元价格售予国际城市。
国际城市将北角电气道发电厂旧址发展为后来著名的城市花园,包括13幢住宅及一幢写字楼,总楼宇面积317.8万平方英尺。
香江电灯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可从其年度业绩反映出来。1982年度,香江电灯售电量约为35亿度,售电获利为4.341港元,而当年的综合纯利为7.82亿港元,售电获利仅占总纯利的55.5%的上市公司。
由此可见,香江电灯集团售电获利之外的业务亦赢利丰厚,是一家颇具发展潜质的公用事业公司。
一直以来,香江电灯集团作为一家公众上市公司,一直没有家族性大股东。首先窥视香江电灯的,是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
置地长期以保守、稳健闻名,主要致力于中环核心商业区贵重物业的投资,其惟一一次大规模的策略性行动,就是1972年兼并牛奶公司。
然而,踏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九龙仓一役受损后,置地在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的主持下,其投资策略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明显放弃了一贯奉行的保守、稳健、持重的策略,而转向冒进、急躁及投机。
当时,香江的地产市道经过六七年的迅速发展,正逐渐迫近巅峰。然而,置地管理却罔顾当时香江地产繁荣时期已出现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大肆扩张。
它先后与远东发展、佳宁集团、恒隆、油麻地小轮等约30家公司合作发展超过70个地产项目。
1980年,置地因出售金门大厦给佳宁集团,以及售出九龙仓股票获得大量非经常性利润,资金充裕,因而更展开一系列极为引人注目的大型发展或收购活动。
同年年初,置地与信和集团合组财团(置地占40%股权),以13.08亿港元购入港岛大潭道白笔山一幅面积达145万平方英尺地段,计划兴建约400个别墅式豪华住宅单位。
同年8月,置地再与佳宁集团合组财团(置地占35%股权),以28亿港元购入尖沙咀旅游中心区美丽华酒店旧翼一幅约6.8万平方英尺地段,计划发展置地广场式的高级商厦,该宗交易成交价创下世界纪录,一时令国际注目。
1982年2月,置地在香江的地产投资达到高潮,置地以47.55亿港元的高价,投得香江岛中区海旁位于康乐大厦西侧一幅面积达14.4万平方英尺“地王”。
该“地王”平均每平方英尺地价高达32 964港元,创香江官地拍卖历史的最高纪录,并成为全球最大宗地产交易者在香江轰动一时。这座被命名为“交易广场”的地产发展计划包括三幢高级商厦,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英尺,预计总投资超过80亿港元。
这一时期,置地不但从一个保守、稳健的地产投资商迅速转变成一名活跃、冒进的地产发展商、香江地产界的超级“大好友”,更极力试图发展成一家业务遍及地产、酒店、零售贸易,以及公用事业的多元化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1981年12月,置地联同怡和特别投资发动“破晓突击”行动,以不超过每股32港元的价格,在股市购入2000万股香江电话公司股票,约占香江电话已发行股票的21.9%,涉及资金约9亿港元。
经过这次收购,置地及怡和特别投资连同已持有的股票,约占香江电话已发行股票的34.9%,成为该公司大股东。
1982年4月,置地再次发动“破晓突击”行动,这次的目标就是香江电灯集团。置地委托怡富以不超过每股6.75港元价格,在市场大举吸纳香江电灯股票,约吸入2.2亿股香江电灯,占香江电灯已发行股票的34.9%,涉及资金高达26亿港元。
当时,市场盛传李加成的长茳实业和陈松青的佳宁集团均有意收购香江电灯。结果置地捷足先登,成为大股东。
置地收购香江电话和香江电灯集团,两次的股权都未超过35%,未抵触当时刚修订的收购及合并条例所规定的全面收购触发点,都无需向股东提出全面收购。
一连串重大的发展及收购计划,明显反映了置地管理层在九龙仓被包裕刚强行收购后,试图将置地扶植成一家超级“大行”,与华资大亨一决雄雌的冒进、急躁及投机的心态。
可惜,当时置地决策层对香江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已与客观现实严重脱节,导致置地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当时,香江地产市场经过七八年的辗转攀升,已达到巅峰状态,所谓位高势危,已相当危险。然而,怡和董事长纽璧坚与置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对香江经济前景仍盲目乐观,对置地在香江地产业的影响力过于自信,追切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充分扩张,以弥补九龙仓一役的损失。这时,怡和系的不善经营导致内部权力部门斗争白热化,结果又加速了两人的轻率、冒进。
1982年9月,Y国宰辅萨切尔夫人访问Z国,提出了以主权换治权解决香江前途问题的建议,遭到国内的断然拒绝。
自此,香江前途问题表面化,早已疲惫不堪的香江股市、地产应声下跌。在空前严重的地产低潮中,置地由于前段时间的过分扩张,损失惨重,其中,仅中区交易广场、美丽华酒店旧翼、白笔山发展计划三大项目,损失就超过30亿港元。
1983年,置地首次出现高达15.83亿港元的巨额亏损,总债务增到150亿港元,成为香江最大的负债公司,被称为“债王”。
财政危机加速了怡置系高层权力斗争。当年,怡和高层“大地震”,怡和董事长纽璧坚和置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鲍富达先后辞职,由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西门凯瑟克和戴维思分别接任。
新任怡和董事长西门凯瑟克,在1982年返回香江出任怡和执行董事,为人精明强悍,深于谋略。
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时,怡置系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凯瑟克即开展连串救亡措施,包括停止及推延部分庞大发展计划,大幅出售公司的非核心资产和业务,重组庞大债务等。
置地出售香江电灯,以及李加成觊觎香江电灯,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展开的。
李加成收购和记黄埔后,集团的扩张步伐并未停止。
1982年,李加成开始通过和黄研究收购香江电灯集团的可行性。当时,香江电灯集团是仅次于中华电力公司的优质公用股,收入稳定,市值高达55亿港元,比其大股东置地的市值稍低,在香江十大市值公司中排名第五位,是一家大型的上市公司。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李加成已与香江电灯展开合作。当年长茳实业就与香江电灯、会德丰等合组国际城市集团,发展重建香江电灯旗下的剩余土地,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将北角发电厂旧址发展成著名的城市花园。
因此,李加成深知香江电灯的潜在价值。
1982年初,市场上已盛传长茳实业有意收购香江电灯,只是置地抢先发难,李加成唯有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1983年,李加成洞悉置地在地产投资方面遭到财政困难,遂向怡和、置地收购他们手上的香江电灯、牛奶公司或惠康超级市场的股份,但双方始终谈不拢。
当时,正是怡置系内部权力斗争白热化之际,即将辞职的怡和董事长纽壁坚固然不想在其任内丢失香江电灯,而将上任的西门凯瑟克亦在忙于巩固权力,对售卖香江电灯股权暂无迫切性。
李加成深知怡和、置地的困境,亦不急于行动,静待最有利时机的出现。
这场商战,再次以兵不血刃的形式展开。这符合李加成的性格特点,他的策略就是“以和为贵”,“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
其后,置地因为现金短缺,曾试图通过香江电灯,动用香江电灯持34%股权的国际城市的资金。不过,当年长茳实业与香江电灯集团创办国际城市时曾订立协议,国际城市由长茳实业出任董事长,并全权负责发展和管理该公司的业务。
因此,置地无法动用国际城市手上的大量现金。
置地一计不成,又转而打香江电灯集团的主意,希望说服香江电灯将其手上逾10亿港元现金储备,用作偿还置地的部分债款。
不过,这个建议亦遭到香江电灯管理层的否决。
置地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惟有出售旗下非核心资产和业务,包括1983年3月将所持香江电话公司38.8%股权售予Y国大东电报局,套现14亿港元;同年6月,怡和将南非雷里斯公司51.7%股权出售,套现13亿港元;10月将怡和属下金门建筑公司50%股权售予Y国的特法加集团,套现2亿港元;同时将夏威夷戴维思公司所拥有的甘蔗园以5.4亿港元价格售出。
1984年,怡和董事长西门凯瑟克被迫主动与和记黄埔接触,洽商出售香江电灯股权事宜。置地的要价是每股香江电灯的收购价须在6.5港元至 6.6港元之间,比当时股市价值约高出30%。李加成眼见形势正向着他所预计的方向发展,遂摆出对香江电灯兴趣不大的姿态,他以低于市价10%的价格还价。
当时,置地手上的香江电灯股份平均成本约为每股6.6港元,如果以李加成的还价出售,账面损失将超过四亿港元。因此,双方的谈判因条件谈不拢再度搁置。
到1984年,置地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怡和兼置地董事长西门凯瑟克在宣布1984年上半年度业绩时表示,目前置地的借贷总额为142亿港元,最高债项需求估计约为160亿港元。
期间,置地将要缴交给香江总督府交易场地段最后一期款项 19.02亿港元,而置地全年的借债利息就高达10亿港元。
当时,市场分析,置地要减轻欠债,不外两种途径:一是供股东集资;二是出售资产。
对于前者,置地执行董事戴维思已予以否定,理由是目前置地的股价只是其资产净值的四成,如供股集资,则对原有的股东不公平。至于出售资产,由于地产市道仍陷低迷,难以售到合理价钱。这样,被迫出售香江电灯股权的议题,再次摆在怡置系高层的面前。
所谓“十年人事几番新”。1975年面临破产的和记黄埔,在1985年则威风八面,而1973年因收购牛奶公司而如日中天的置地,却为沉重债务伤透脑筋,这一起一跌,令人慨叹时势变化之巨大外,亦可见到公司董事局的决策,
对一家公司盛衰的影响之深远。
当时,行内人士估计,置地若不尽快出售香江电灯股份减债,到1986年,置地的负债总额可能上升到200亿港元,届时可能出现负债太重而资金周转不灵的危机。
李加成准确地估计到置地面临的财政困境,他更了解到除长茳实业系外,在当时香江面临前途问题困扰的情况下,无论是海外或是香江本地财团,能够或愿意动用数10亿港元购买置地所持有香江电灯股份的,可说是绝无仅有。
因此,他一直采取以退为进的政策,以静制动。一方面不动声色,丝毫不流露出购买置地的热切意向,使对手不能漫天要价,化解了置地的攻势;另一方面又增加对置地的压力,使它没有喘息的机会,从而迫使对手就范。
1985年5月,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江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后,投资者逐步恢复信心,香江股市开始飙升,香江电灯集团的股价亦从1984年11月底的每股6.3港元上升到1985年中的每股7.3港元。双方达成交易的时机逐步成熟。
在置地方面,出售香江电灯股权已不能再拖,且香江电灯价已经回升,有一定讨价还价能力。然而,置地管理层仍在犹豫不决。
1985年1月21日,怡和集团幕后主脑、前怡和董事长亨利凯瑟克亲自从伦敦飞抵香江,说服置地高层,促成此项交易。
当日下午7时,怡和董事长西门凯瑟克亲自到中区华人行会见和黄董事长李加成,经过约两小时的会谈,双方决定根据李氏半年前收购香江电灯时的原则达成协议。
然而,由于香江电灯股价已经上升,李加成遂提出以低于市价13%的价格成交,而且应包括香江电灯末期股息。
翌日上午,李加成就和黄收购香江电灯会否导致须全面收购国际城市一事咨询了法律顾问的意见。
随后,李加成便在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的陪同下,前往中区康乐大厦怡和总部,于上午11时前签署了收购协议。
对于这次收购行动,《信报财经月刊》曾载文做过这样的描述:“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经乌灯黑火,街上的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不过,‘中区商厦大业主’置地公司的首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终派员前往长茳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董事长李加成先生的办公室,商讨转让香江电灯股权的问题。结果,在16小时之后(1月22日上午11时),和黄决定斥资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香江电灯股权。这是两国会谈结束之后,香江股市的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同时也是李加成1979年收购
和黄后,另一轰动的商业决定。”
1月22日中午12时15分,和黄、置地、香江电灯三只股票在四家证券交易所同时停牌。傍晚,和黄董事长李加成以极其喜悦的心情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宣布和黄向置地收购香江电灯股权的事宜。
他表示,和黄将以每股6.4港元价格向置地收购约4.54亿股香江电灯股份,约占香江电灯已发行股份的34.6%,涉及的资金为29.05亿港元。整个收购行动将于1985年2月23日完成。李加成还强调,届时和黄将以现金支付,和黄已准备了15亿港元,赊款亦已得到汇丰银行的口头答允,绝不成问题。
因此,和黄肯定不会在市场筹集资金,而这次收购也绝不会影响其他发展计划,诸如黄埔花园、葵涌货柜码头等。
李加成这次智取香江电灯,其内心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香江《南北报》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曾对他当时的心情作这样的形容:“在招待会上,李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虽曾多次试图保持矜持,亦不能自已。这喜悦之情是前所未见的。当1979年9月,汇丰宣布将手上9000万股和黄售予长茳实业时,李氏在公开场合没有显露出这一份喜悦;去年底和黄在发展黄埔船坞计划上,经过与总督府漫长的谈判后,最后只需补地价4亿港元,较两年前总督府要求的28亿港元,节省了20多亿港元,李氏在与总督府签订协议时,对那次重大的胜利,也不曾表现出特别高兴。”
李加成的喜悦是有道理的。在这次长达数年的与老牌的英资财团角力的商战中,李加成以独到的眼光和超人的财技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次收购除了给他带来财富和权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带来成功感。
就在当晚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加成说了这么一段话:“在过去两年,我不停地研究香江电灯这家公司,老早便详细考虑到投资香江电灯的各个优点。”
一年后,他再向记者表示:“我对那些资产值高的公司皆感兴趣。……在过去,我差不多用工作上一半的时间在策划公司的未来发展方面,留意着香江或海外的投资机会,我脑海里对很多本港公司的资产状况都很清楚。因此,一有机会我便可以作出迅速的决定。例如香江电灯,由开始商谈到正式签署文件,时间共17个小时,但不要忘记除去睡眠的8小时,实际只有9个小时。我为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决定一项如此重大的投资呢?原因是香江电灯是我心目中的公司,一早已掌握全部资料,机会来时我就知道怎样做。”
这番话,实际上亦是李加成经商的成功秘诀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谈起当年协助老板收购香江电灯,曾对李加成的经商手法称道不已。他说:“李加成综合了中式和欧美经商方面的优点。一如欧美商人,李加成全面分析收购目标,然后握一握手就落实了交易,这是东方式的经商方式,干脆利落。”
是役,李加成以低于市场价格购得一家潜质优厚的大型上市公司。李加成表示:“我今次出价是以香江电灯的赢利能力及派息作为衡量标准;以星期二收市价计,香江电灯的市价赢利率约为8倍,目前香江利率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和黄手上现金如不作收购香江电灯股份而放在银行收息,与现在投资在香江电灯所收到的股息比较差不会太远,但在香江电灯的投资,长远来说十分有利,因此便有这次交易。”
当然,这次售股对置地亦有重要意义。怡和兼置地董事长西门凯瑟克在评论出售香江电灯权益时表示:“出售香江电灯权益符合公司既定目标,不但可增加流动资金,减低借贷需要,还可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
经过一连串的措施,怡置系亦终于顺利渡过难关,重新走上正轨。不过,置地所持有的香江电灯股份,在1982年购入时每股价格是5.95港元,到出售时账面值为6.87元。因此,是次售股导致置地特殊亏损达2.19亿港元。
李加成收购香江电灯时,曾声言做长线投资。然而,事隔半年,即1985年8月,即以每股8.2元(比购入价每股6.4元上升30%)将香江电灯一成股权配售。集资11亿港元,这次售股行动令和黄额外获得2.4亿港元利润。
当时,市场怀疑香江电灯此举是令和黄减债,亦有人怀疑李加成在短短半年间便将香江电灯股权配售1/3,似乎有违他当初的诺言。
不过,事后证明,李氏是趁地产低潮集资。
1986年10月,香江电灯又发行新股一亿多股,发售价是每股10港元,集资10.03亿港元,主要用做收购长茳实业拥有的中区希尔顿酒店,而新股则配售给海外基金,实行变相高价出售。这类资产转移行动一直持续进行。
1987年3月,李加成决定重组香江电灯集团。重组后,香江电灯集团原有的非电力业务包括地产、酒店、零售贸易、财务投资,以至天然气工业等由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嘉宏国际集团持有。该集团于1987年6月独立上市,由和记黄埔持有超过50%股权,而嘉宏国际则持有重组后的香江电灯公司,后者重新成为一家单纯的电力生产及供应公司。
当时,有人怀疑香江电灯分拆是受到香江总督府的压力,例如分拆前香江电灯宣布与和黄合资27亿港元投资加拿大赫斯石油公司,就会引起立法局议员的质疑,认为香江电灯作为公用事业公司,不应参与海外有巨大风险的投资计划,以免一旦投资失败而打击香江电灯专利发电业务。
不过,李加成对这些传闻加以否认,他只强调整个重组建议由香江电灯主动提出,取得香江总督府的支持。
自此,李加成旗下拥有四大公司,包括长茳实业、和记黄埔、嘉宏国际和香江电灯,成为香江股市中控制上市公司市值最多的首席家族财阀。1987年9月,李加成趁香江股市高潮,首次四剑合璧,通过四大公司集资逾100亿港元,为未来发展大计做部署,结果轰动香江,创下历史上集资规模最大的纪录。
收购香江电灯集团,无疑是李加成个人继收购和黄之后的另一次辉煌胜利,
李氏在香江大家族的首席地位,由此最终确定。
香江中华电力垄断香江新界和九龙的全部电力,即使章廷有心收购,也收购不了,因为嘉道理家族一直控股中华电力,外人根本无法插足香江中华电力。
但是,和香江中华电力不一样的香江电灯公司。
这是一家公众上市公司,一直都没有家族性大股东。
这也就是章廷和银河投资公司介入最好的时机。
除此之外。
现在章廷大规模投资其中包括香江石油公司,和记钢铁公司,和记造船公司,这三大公司都是在港岛旁边的岛屿,包括蒲台岛和南丫岛。
而这三大公司,到时必定需要大量的电力。
现在香江又只有两家电力公司垄断的情况下,香江电灯公司的地理位置又正好覆盖南丫岛和蒲台岛。
也就是说,章廷要收购香江电灯公司也就志在必得了。
但是。
在历史上,章廷记得吞掉香江电灯公司的先是怡和置地,然后再到李加成。
这里面历史背景非常复杂。
但是,章廷知道,历史上李加成能够吞掉香江电灯公司,运气成分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