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重回人间混几年 第515节

  没错,其实这些儿童/青少年自行车和童车,跟之前的汽车改装厂项目是一个路数,说白了就是打算通过“先市场后工厂”的形式,通过改装+大规模集采核心部件的办法,直接组装成一个新的产品。

  陈秉义沉思了一下后,却是摇了摇头:“算是,却也应该不是。”

  说着,他看了一眼自家的同伴:“你应该也看过冀省平乡县的产业资料,他们那边如今依旧是以传统的二八大杠组装业务为核心,去生产相关的自行车零配件;”

  “所以如果你仔细观察展示台的这些儿童自行车,应该不难猜得出来,轮胎、脚踏、刹车、链条等主要部件,基本都是他们按照大华公司的要求和尺寸规格生产出来的……这些部件虽然是主要部件,但除了刹车系统会根据需求有所弹性以外,其余的部件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也完全在平乡县的产业制造能力之内。”

  “但是,诸如表面经过阳极处理的铝制车架、飞轮、后轴,以及那些特别设计过的车龙头、脚架、迷你车灯、车身载具等,要么是需要特别的工业处理工序,要么是需要制定专门的标准化生产模具,并采用相应的材料,这不是如今的平乡县所能做出来的……最起码在拿到大额定单之前,平乡县是不可能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和代价去做这种亏本买卖的。”

  “所以,不出预料的话,这些或是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部件,或是需要特别定制化的配件,都是德州这边的乡镇企业在生产才对……大华公司最近这一两年都在推动产业下沉,以齐鲁的工业基础,只要对接好业务资源,哪怕是乡镇企业生产这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配件,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的品控工作反而可以做的更好。”

  说到这里,陈秉义眼里浮现出一丝古怪:“而且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这些零配件甚至不是交由一家乡镇企业来生产的,而是分给数家企业来分别生产,然后再交到另一家企业来组装的。”

  林可染不可思议地看着他:“就这么点东西,还要分给好几家企业来分别生产?大华公司就不怕这些企业饿死?”

  陈秉义摇了摇头:“林小姐,你们林家之前不是做实业的,因此有些东西部太了解也正常……我问,你觉得眼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儿童/青少年自行车,有市场潜力么?”

  林可染有些不满地看了他一眼,旋即想了想:“国内不好说,大抵只能在那些一线城市走上一小波销量,市场大抵是有限的,但如果授权了出口资质,那这个市场潜力还是蛮大的……毕竟欧美那边很流行骑行,而儿童/青少年自行车又是个有些被忽略的细分市场。”

  陈秉义点了点头:“没错,专攻儿童/青少年细分市场不但可以让大华公司在国内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利润远超主流的成人自行车,未来的市场空间也非常不容小觑……那些商人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那么疯狂的围在一起抢合作权和代理权。”

  林可染撇撇嘴:“你想说因为市场容量大,所以等市场打开以后,即便是只生产一两种配件,那些乡镇企业也饿不死?”

  “我觉得你太想当然了,等到国内的其他人发现这块蛋糕了,难道他们不会来抢?就单说眼前的这帮子人,别看他们现在一个个的如同着了魔,但你信不信,一旦把局面打开,把销售渠道掌握在手里,这些人马上就会在私底下另起炉灶!”

  陈秉义笑着摇了摇头:“不,你错了,你还是在用江湖的那一套思维来看待商场,这样会吃大亏的!”

  说着,瞅了瞅神情开始不好看起来的林可染,陈秉义叹了口气:“这些儿童/青少年自行车不是一个个的单独配件,而是一件商品,一件完整交到消费者手里的商品,所以你不能用零配件的市场规则去看它!”

  “像这种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商品,先发优势非常重要,一旦消费者觉得你的东西好,他们往往就会只认你这个牌子。”

  微微顿了顿,陈秉义声音稍稍压低了一些:“所以,你眼前的这些自行车,一旦能够证明可以打开市场,最有价值的不是它们新颖时尚的设计,也不是它们身上用到的新材料或者改装工艺,而是……它们的牌子!”

  牌子?

  林可染一下子反应了过来。

  陈秉义笑了笑:“所以看出来了么,大华公司根本不怕这些商人在合作之后另起炉灶,因为这类商品目前的主要市场在欧美,你就算组装出来一辆一模一样的自行车,也照样很难卖的出去……因为大华公司已经先行一步了,而欧美那边的人,在市场已经有所起色的情况下,也大概率不会愿意承担这种沉没风险。”

  “事实上,我估计大华公司巴不得这些商人能在利益的驱动下另起炉灶,然后使出各种手段呢,如此一来,德州这边的配件生产企业的订单只会更多,而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可别忘了,大华公司是资产管理公司,而且还是央企,你不能以品牌厂家的眼光来看他们。”

  巴不得这些人另起炉灶?

  那些乡镇企业的订单只会更多?

  这是什么跟什么?

  我怎么有点听不懂?

  看着林可染迷惑的表情,陈秉义叹了口气:“林小姐,你要知道,如果我之前的猜测是真的,大华公司在业务分配过程中把铝制车架、飞轮、后轴等零部件交给DZ市本地的乡镇企业来做的话,那么我刚才的那个判断,就一定会成真!”

  林可染彻底懵圈:“这是为什么?”

  陈秉义摊了摊手:“因为你别看这些配件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的样子,但实际上要想做好,却也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予以配合和技术扶持……不管是材质,加工机床、工艺程序、精度控制、人体工学,背后都涉及到了一系列复杂的学科,在华夏当下的社会规则下,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没有多少资源的民营企业可以搞定的。”

  “所以,这些儿童/青少年自行车的样品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出现在我们面前,只能证明一件事情……杨总正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本地的工业技术资源向这些乡镇企业倾斜。”

  林可染摇了摇头:“我还是没听懂。”

  陈秉义有些无奈了起来:“在合理的激励和鞭策机制下,【一步快,步步快】这句话几乎可以用于各行各业,有了DZ市工业技术资源的倾斜,有了市场带来的资金回报,你觉得那些乡镇企业还会在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上原地踏步么?”

  “就算是他们想,你觉得以杨总的行事风格,会允许他们原地踏步么?”

  “至少3~5年的领先期,足以让技术迭代了,就算没能迭代,那通过工艺的改进、熟练度的增进、良品率的优化,这些企业也能在制造成本和质量稳定性上甩掉后来者一大截!”

  “成本低了,价格就可以降下来!”

  “生意追求的是什么?”

  “是利润!”

  “有着这么一批产品质量牢靠,产能有保证,价格还能更低的零配件供应商,以后不管是谁再想进军儿童/青少年自行车领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们定制零配件!”

  “自行车如此,你刚才看到的那些童车同样也是如此!”

  “杨总给这些企业最大的支持并不是现在的这些订单,而是给了他们一个行业领跑的机会!”

  “呵,可别小看只是小小的一两个零配件……”

  说到这里,陈秉义顿了顿,神情再度变得有些复杂起来:“林小姐,你听过【隐形冠军企业】这个说法么?”

  隐形冠军企业?

  就是德国引以为傲,并且盘踞欧洲第一工业大国和工业品出口大国的关键的那个隐形冠军企业?

  林可染一下子明白了过来,然后抽了一口凉气:“陈生,你的意思是……大华公司,不,是杨总,这段时间的动作,都是在以孵化隐形冠军企业为主思路,做的布局?”

  陈秉义点了点头:“或许杨总还有别的打算,但想要孵化一大批子本土的隐形冠军企业却应该是没跑了,要不然他不会以城产基金公司总经理的身份,做出那么多激进的动作。”

  一想到这番布局可能是从三年前就开始的,而对方甚至还是一个比自己小了一岁多的年轻人,陈秉义就忍不住叹息了起来。

  叹息完了之后,陈秉义收起了自己的复杂情绪,认真地看着眼前这位在他看来实在是不能称为合格工作搭子的美女:“所以,林小姐,我个人认为,我们林陈两家此行的投资计划,可能要稍微调整一下了。”

  既然是转移资产,又有结交杨默的心思,那么以林陈两家的数十年底蕴,跑到德州来自然不可能仅仅投一个“华侨水上乐园”就完事了,毕竟如今国内的人工成本和物资成本实在是低的可怜,这让他们很有种“有钱花不出去”的痛苦。

  林可染想了想,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既然族里面想要跟杨总做长久的朋友,那自然不能一个劲的把钱投在无关紧要的项目上,总归是要尽可能地挠到杨总的痒处,然后尽可能地跟他保持同步才成……陈生,你有什么好的想法了么?”

  陈秉义摇了摇头:“这个暂时不急,城产基金公司那边好像也还没到银弹枯竭的时候……我们再多走走看看,族叔强调过,朋友有通财之义,万一我们急匆匆就把项目定了下来,结果等到杨总那边急需资金的时候却只能站在一旁干瞪眼,那就不好了。”

  林可染顿时秒懂,立即点了点头:“赞同,好钢要花在刀刃上,时机最重要……那边的展台好像是做家具的,这好像也是个热门赛道,我们去前面看看吧!”

  陈秉义点了点头,环视了一下这个面积至少在1000平米以上的“优选商品展示区”,心中莫名涌起一丝敬畏,然后缓步地朝着前方踱去……

  

第539章 宝藏

  后世的莱阳老乡曾经在网上自我调侃:

  如果在二十年前,有人说莱阳发展不行,那一定会被当成笑话看;

  二十年后,有人说莱阳发展的不错,那一定也会被当成笑话看。

  甚至有人拿自己的故乡跟东边的那位邻居做对比:“岛国失去了三十年,而莱阳很遗憾的,也失去了二十年。”

  嗯……

  如果是没有去过莱阳的人,听到这话肯定是不以为然,毕竟进入08年以后华夏发展的那么快,就连边远山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一个同时邻近着青岛和烟台的城市,怎么可能一点变化都没有?

  但事实上,只有莱阳本地人,或者之前去过莱阳的人,才知道这话虽然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实际上却也还算比较贴近现实。

  如果说自打进入90年代以后容貌外观上一直没有怎么变过的城市,或许全国各地的确有一些,但如果把范围局限在齐鲁,那么除了莱阳以外,脑海里很难再蹦出第二个城市的名字来。

  当然,换个说法就是……

  能够可以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不大兴土木,这却也恰恰证明了此时莱阳的发展有多好即便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些基建可能土了些。

  ………………

  “这是莱青一级公路市区立交桥,去年刚刚建成的,才通车不久,应该算是目前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立交桥……这立交桥一投入使用,与蚬河大桥相互配合,莱阳的城市的物流通达程度立马就上升了一个台阶,以后估计很难再出现车辆排长队,半天都出不了城的情况了。”

  坐在军绿色212吉普车后排的沈兴指着“申”字形的立交桥介绍道,语气里不无为这座就算是放眼整齐鲁也没有几座的好东西感到自豪。

  杨默看了一眼这座后世被称为“莱阳新八景之一”,却比记忆中崭新了许多的立交桥,轻轻点了点头。

  虽然这座市区立交只有两层,分流车道也只有四条,在后世属于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立交桥,但放在当下这个大基建尚未启动的年代,的确是一件稀罕玩意……而这么一个好玩意竟然出现在莱阳这么一个县级市里,那就更加稀罕了。

  沈兴见到杨默这么一副没什么波动,反倒是对于立交桥周边整齐的红瓦平房建筑更感兴趣的架势,心中微微有些失望。

  他不相信身为城产基金的总经理,杨默会不清楚这么一座直连一级公路的立交桥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也不相信杨默猜不到他这半个地主带他来看这里的用意所在。

  看来……

  自己时隔这么久才去德州登门拜访,让这个比自家外甥女大不了多少的年轻人起芥蒂了啊!

  想起这个,沈兴嘴角忍不住泛出一丝苦涩。

  身为林落苏的舅舅,他是前天亲自动身前往德州拜访杨默的,而杨默也很大度地在第一时间照会了他;甚至就连昨天邀请他来莱阳考察考察,对方也并没有拒绝。

  按理说,这是好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年轻人的影响力和在组织眼里的份量是与日俱增,而前一久赵老和高庆峰一同出现,却是连一点水花都没溅起的那场调查,更是让沈兴意识到这个一年前还可以俯视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是隐隐越过自己半头了……一个实际份量比你重的人,没有微笑着请你吃闭门羹,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极好的信号。

  可问题是,不管是前天见面后对方避重就轻地说的那些两头不沾的废话,还是今天这一路上波澜不惊的平静,都让他感到了十足的被动。

  要想合作,首先你得先释放出想要合作的信号来吧?

  眼下这种亦可亦不可的朦胧态度,你让沈兴怎么进入正题?

  不过好在沈兴毕竟也是经历过风浪的,虽然杨默的态度让他感到很棘手,但却也不至于让他乱了分寸,当下微微一笑,朝着前座的司机吩咐了几句后,这辆在莱阳司空见惯的212便迅速地切换了路线,朝着某个方向不徐不疾地驶去。

  “杨总,这里是梨园小区,是莱阳第一批以楼房为主的住宅区,也是莱阳目前最有名的高档住宅区之一;”

  “杨总,这里是蚬河公园,看见那两间红瓦尖头小房子没有?那是莱阳刚刚修建的新式公厕……而且是齐鲁为数不多的水冲公厕。”

  “诺,杨总,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商贸城了,莱阳素来以外贸出口出名,这两年跟东北亚那边的贸易往来更是一年一个台阶……八车道,高标号水泥马路,还有专门的交警和警务亭,这种配置只怕在整个齐鲁,也是独此一家了!”

  “诺,商贸城旁边这一片就是鸡毛城了,怎么样,是不是被吓了一跳?德州那边除了商业一街和二街之外,只怕是再也没有这种人挤人的热闹场面了吧?看见墙壁上那副五龙夺珠没有?画的挺好看的,杨总你要不要下去凑凑热闹?”

  此时的沈兴,如果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的话,绝对以为这是一个热情无比,但又对本地了如指掌的莱阳向导。

  杨默则是一边笑吟吟地听着,一边很有些恍惚地看着这些除了新一点外,却跟后世没有太大出入的地标建筑。

  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后世的商贸城和鸡毛城这边,好像已经不复今日所见的热闹了。

  ………………

  “杨总,这里便是城南的工业区了……莱阳虽然只是个县级市,但当初却是按照地级市的标准做配套的,因此工业区这边的好企业着实不少。”

  “所以杨总如果不反对的话,要不咱们下车进去,随机参观参观?”

  车子缓缓停下,沈兴递了根烟过来,旋即微笑着发出了邀请。

  杨默闻言,瞅了瞅窗外那规划的整整齐齐,道路也是宽敞整洁,街道两旁矗立着无数厂房和高耸设备的工业区,忍不住有些诧异了起来。

  什么叫参观参观?

  光从规模来看,就知道这边的基本上全都是中大型企业,普通人没有介绍信的话,甚至能不能过门卫那一关都不好说。

  还随机参观……

  你以为你是本地主管单位的分管领导啊!

  不过转念一想,这位林家妻族的主要成员虽然单位是在青岛,但莱阳不但就在青岛的边上,甚至莱西还直接划给了青岛,因此两地的关系不可谓不微妙。

  而且与别的城市不同,莱阳这座城市究竟是因何而出现,因何而得到发展壮大的机会的,想必稍稍有所了解的同学都很清楚,

  因此,别看沈兴并不是莱阳本地主管单位中的一员,但有些时候他的身份甚至更好使,只要打声招呼,在工业区这边随机参观几家企业,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想到这货竟然没有邀约自己去青岛,而是直接跑到莱阳来,杨默心中若有所感,微微一笑:“沈叔叔既然这么吩咐了,那晚辈自然无有不从。”

  听到对方用的是私人称呼,沈兴眉毛忍不住轻轻皱了皱,旋即平了下来:“杨总,请!”

  很显然,沈兴早早地就为此行做了准备,因此在杨默下车后随意指了一处单位后,极富眼力劲的司机只是小跑着冲进去打了声招呼,没过多久,便见到几名身着工装的中年人匆匆忙忙地迎了出来。

  ………………

  缓步走在一排排很容易让人误会是医院病房的半隔离式小型车间里,沈兴介绍道:

  “这里是莱阳无线电厂,1976年建厂,一开始主要生产电视,以中小尺寸为主,黑白和彩色的电视机都有在生产,但有意思的是,进入八十年代后,作为主业的电视机效益并不怎么好,但他们的副业却歪打正着地闯出了些名堂。”

  说着,沈兴指了指车间里一排外形看上去有些古怪地小型仪器:“诺,这就是他们如今很有些名气的【广通达】牌厨房多用机了,日韩那边走的不错,上海BJ那边的销量也不算差,还曾经获得轻工部优质奖。”

首节上一节515/5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