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重回人间混几年 第38节

  意思是……

  这32.7%的股份都要打算从自己的身上割?

  要知道,当初借着股改的名义,他用资金和设备占了双庆食品厂49%的股份,其余的51%则是由村集体占有;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这个食品厂才被勉强划入集体企业的范畴但问题是,借助这个村里面投资规模最大的食品厂,他在村集体里拥有了非常不可忽视的话语权,甚至连集体表决的主动权也在他手里,这种双套环下,说这家食品加工厂从里到外都是他的私人企业也不为过。

  而很不幸,以现在的风向,睡不好觉的人是他这个人,而不是双林村集体退一万步讲,厂子倒闭,人家无非就是没有了额外收入,继续回到土里刨食吃而已,而自己就算命大不用吃鸡腿,几年的缝纫机却怎么也跑不了。

  因此,用屁股想想就知道,如果鑫泰公司那边就只是冷眼旁观的话,这些股份都要从他这里出。

  但是如果这32.7%的股份都要从他身上割的话……

  想起自己一下子只剩下16.3%的股份,以及带来的种种连锁反应,刘仙福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正当他想张口说些什么的时候,杨默那不紧不慢的声音传来:“虽然按照常规,有新股东加入,原有股东应该按照比例各自稀释自己的股份……也就是鑫泰公司占股32.7%,刘经理占股33%,双林村集体占34.3%的股份。”

  “但是……我觉得既然国家在大力推行股份制改革,那不如我们做个示范,由鑫泰公司、刘经理和双林村集体三方各自拿出1%,凑足3%的股份,拿出来放入预留股份池里,用于激励未来在食品厂的经营中,表现出色的职工和管理人员……所谓有激励才有动力嘛!”

  “再说了,国家推行股改本就是在尝试探索出一条符合咱们国家国情的路子,并没有规定什么路数……如果咱们庆丰食品加工厂能够做出成绩,说不定会一炮而红,成为先进典型哦……想想看,国企+集体+个人+激励配股的股权架构,想必应该很有吸引力吧?”

  不得不说,杨默的这一手打一棍子给一个胡萝卜的手法还是有些溜的。

  丢失了经营管理大权的刘仙福,在品出了其中的奥妙后,原本有些发灰的脸色竟然泛起了红光。

  这个建议咋听之下还是刘仙福吃亏,毕竟要从他本就被稀释的股份中再拿出1%的股份来放入股权池。

  但稍微有点社会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像刘仙福这种情况的乡镇企业老板,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害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食品厂股份,而是他能否在村集体里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这里面很有些拔出萝卜带出坑的玄妙意味,懂的都懂。

  鑫泰公司这边委派过来的经理是否会遵守“不常驻”的承诺暂且不提,单单留出来的那3%激励股权池,就足以让他大做文章。

  没瞅见那3%的股份是要奖励给“未来在食品厂的经营中表现出色的职工和管理人员”么?

  虽然有鑫泰公司在一旁监督着,但只要他和他的手下不是废材,那3%的股份不是铁板钉钉地落在他这边人的手中?

  3%加上32%,他这边的股份占比就一举超过了村集体的股份,只要他别傻到去触怒鑫泰公司,他在村集体中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不,甚至要比以前更稳固,毕竟以前他明面上的股份还没村集体多呢!

  至于说村里面会不会同意鑫泰公司的这份股份调整方案……

  呵呵,你要搞清楚,没有人家的挂靠和“注资”,这个村里面投资规模最大的食品厂就得等着完蛋,事关一大票子的生计,由得你乐不乐意?

  再说了,人家是央企单位,虽然没有口含天宪那么夸张,但人家是按照国家的指示来的,你几个胆子,竟然敢反对?

  ………………

  看着这货嘴巴都要咧到耳后根,后世深这种乡镇小老板德行的杨默不出意外,又是一棍子打下来:“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得按计划把这些人彻底搞定!”

  轻轻拿出一份简易的计划书和一张手写名单递过去,杨默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刘经理……不,刘副经理是聪明人,看了文件后,应该知道我所说的搞定是什么意思……”

  “总之,你可以将这看做是这次合作的前提,如果搞不定……虽然鑫泰公司还是会如约让庆丰食品厂挂靠,但是……那241万的授信额度,以及后续的股改方案,统统作废!”

  统统作废!?

  意思是到时候那32.7%的股份就要从自己身上割了?

  刘仙福打了个寒颤,然后赶紧弯着腰接过了杨默递过来的简易计划书和名单。

  “嘶~~!”

  五分钟后,刘仙福瞅着那份简约到令人发指的计划书和名单上那二十几个颇有些熟悉的名字,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

  丫的,好眼熟的手段!

  这年轻人,真的是从国企来的?

  

  PS:拜托,不要再说主角毫无目的地瞎混了,这一章的伏笔已经够明显了吧?

第66章 上架感言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好吧,又到了我最头大的感言环节。

  与以往的书不同,我昨天翻了翻《1988》这本书的评论,貌似两极分化很严重啊!

  一半是严厉批评的,另一半是出于人道主义出言鼓励的,可见这本在许多人看来没有爽感的书着实有些不讨喜,尤其是对于初期散乱的线索和主角被指来指去而感到不满。

  恩……

  起点的书千千万,总归不能全都一模一样不是?

  这本书走的是散状布局的路子,算不得传统意义上的爽文,而且由于这本书里面国企内容的占比很大,为了符合最起码的逻辑,初期的线索很散,就更谈不上爽。

  额,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对。

  如果在国企里待过的同学,应当看的出来这本书已经是在保持最起码的逻辑自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在YY,尽可能地在开挂了……如果在国企的框架内按照传统爽文的模式来写的话,那不叫都市重生文,那叫都市修仙文!

  那么有人就会较真了:既然是要保持最起码的逻辑自洽,那你不是在瞎写么?哪个国企会这么重视一个毫无背景的小科员?TMD你以为你是谁啊,啥都不是一个,领导凭啥要对高看一眼,甚至还会对你言听计从?

  额……

  如同我一直在书里强调的一样,撇开时代背景谈内容就是在耍流氓。

  ……………………

  1、1988~1990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且敏感的转折点,如同书中提到的,央企在这一阶段的诉求跟后世很有些不一样;

  在2.0时代的国企里面,专精于基础业务板块的职工依然如同一颗螺丝钉一样,毫无存在感人家这方面的人才海了去了,再加上基础业务做的再好,也出不了什么亮眼的成绩,自然不会对你上心。

  然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有些东西,央企的管理层要比普通民众先知先觉的多,而这一时间段的各种政策和开展的实验性质的项目也远远比后人以为的要多。

  因此,在商业、计算机、管理、外贸、国外法律这些方面有特长的人,在那段时间是很吃香的毫不客气的说,只要你有一层光亮的外衣,有人愿意支持,外加敢立军令状,直接越级让你成为项目负责人都不是不可能;当然,如果失败了,后果也一样严重。

  那位长辈就亲眼目睹过,一个英语学的不错的毕业生,就因为跟团去充当一个涉外项目的随行翻译,然后一跃飞天,短短三年就从一个科员升到某个项目的负责人,级别也升到了副处不管那个项目最终成功与否,诸如这类的案例在当时并不罕见。

  这一切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有关,与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踩过的巨坑有关,与上面对央企提出的种种要求有关。

  …………………………

  2、可能与大伙的刻板印象有所出入,我的一位长辈告诉我,有些时候不要太想当然,领导也是人,也有感情,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2.0的国企时代,其实很有一些领导是不吝于培养和提携下面的人才的,甚至会将这些人视作是自己的子侄……哪怕你毫无背景。

  这大约是传承自1.0时代师徒制的传统。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要把在适当的时候把长处展现出来,要让人家觉得你值得培养和提携人品存在瑕疵,又或者没有什么能捕捉到的闪光点,自然不会把你当成事。

  当然,由于这位长辈是西南钻探公司的,因此这种情况或许也只适用于西南钻探公司(或许是因为他们是南方企业,并且有着独特的生存环境?),其余的国企,尤其是齐鲁国企里面是不是这样,我并不敢打包票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本书里将场景设定在西南钻探公司的原因。

  虽然没有确切证据,但从好的方面去想……这种事放在如今的4.0版本也未必就真的完全消失了。

  比如,我们不妨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官媒和宣传岗开始由00后当家做主了,你以为人家真的全员年轻化了么?

  按照那位长辈的说法,在如今这个越来越赤果果的利益时代,只有你能表现出与众不同,且是对方缺失的能力闪光点,具有互补价值的你才有可能得到提携和重用这个特长未必非要是业务方面的,也有可能是能给单位脸上贴金的一些特长和爱好。

  ……………………

  3.关于有人质疑为什么主角重生了却还要待在国企里,不仗着自己先知先觉的优势出去闯荡一下。

  我只想说,能问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大约是真的对那个年代不太了解。

  1988和1992,虽然只隔了4年,却完全可以看作是两个时代。

  那是个“法罪错位”的年代。主流观念中,私企是有原罪的,而且那时候的私企的确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这也是八十年代末为什么会有大量民企会主动“交公”的最主要原因。

  简单来说,如果主角只是出去摆个摊,只要识相,哪怕月入过万也没人管你,因为你是个体户。

  但如果你想成立一家民营公司,开始在市场上大展拳脚,那对不起,除非你是重生在92年前后,否则一旦上规模,一定会哭的很难看,因为但凡像样点的生产要素全掌握在主要经济体手里,你不可能不去“缠绕”,不可能不去“吸血”想想看,连后世某位国内汽车领域数一数二的大佬这时候都要把自己的冰箱厂送出去,然后跑到深圳去读书深造,你觉得主角能牛的过人家?

  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98》、《88》两本书都把主角的初始场景设定在国企的原因对于民企的整顿和法罪错位的现象一直要到08年以后才明显减少,在这之前,要是没有国企的牌子护着,或者构筑一张书里提都不能提的关系网,处处掣肘、举步维艰都不足以完全形容民营企业的处境,我不想因为追求逻辑自洽而让书封掉,所以只能把初始场景设定在国企。

  没错,本书不仅仅是写国企,也会掺杂大量的商业内容,毕竟这是主角勉强还用得上的立身之本不是,但也别期望着主角跟君子似的,全部用后世的商业手段去操作一些事,那不符合年代现实。

  还有,别给我提什么这个年代可以去海南、深圳、蛇口经济特区去发财……以我的习惯,只怕到时候书封的更快。

  (现实往往比小说更魔幻,再次强烈安利《激荡三十年》这套书,虽然这套书里大量采用了春秋笔法,但至少看完了这套书后,你再去思考一些现实/历史事件,以及某些现在还存在的,令人诟病的现象,可能就会有一些不太一样的理解,一些事情也不至于人云亦云。)

  最后,作为一个刚满十六岁没多少年的花季少男,作业一大堆的作者君每天委实挤不出多少时间来,再加上手残,要是更新速度太慢或者遇到什么不满意的情节,跪求各位读者老爷嘴下留情,轻喷点。

  以上。

第67章 请假条

  早上出门没看天气,被淋成了落汤鸡,

  然后……

  好像中招了。

  请假一天。

第68章 非传统渠道

  华北地区有三大交通枢纽郑州、石家庄和德州。

  不过比较尴尬的是,与面向全国,每年以亿为单位,承接四方客流的前两者不同,距离临邑县仅有60公里的德州,主要客流却是以齐鲁人为主没法子,谁让目前国内唯一纵贯南北的京广线不经过这里呢。

  但好在DZ市的地理位置在这里,又是齐鲁通往其它省份的必经之地,甚至可以说是目前唯一通向外省的窗口,因此客流量虽然远远无法与石家庄和郑州相比,但也绝对不容小觑。

  有句话说得好,天南地北齐鲁人嘛!

  在这个本省工业配套尚未完成升级,大棚蔬菜种植业也没有发展起来的年代,人口已经过亿的齐鲁省,每年外出闯荡和务工的人数,可着实不少。

  不过也正是托了的“齐鲁目前唯一通向外省的窗口”的福,距离临邑县仅有60公里的DZ市,在九十年代到千禧年末期这段时间,中长途客运异常发达。

  就算是八十年代末,这边跑中长途的客车也着实不少了……这不废话么,这两年随着外出打工潮的兴起,八成以上往返于外省的齐鲁人都要从德州进行火车中转,这业务能不繁荣?

  ……………………

  “突~突~突~!”

  随着阵阵跟拖拉机马达很有些类似的声响,一辆略有些掉漆的蓝色长头解放绕了个小弯,停在了公路不远处的小院子里。

  “这不还没到地么……这才发车了不到两小时,咋忽然就停了?”

  “这是哪儿?不太像是济南境内,也不像是到了泰安的样子啊!”

  “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样子,该不会是……?”

  看得出,这一车人很有些不少是第一次出远门,见到当初自己为了贪图便宜坐上的长途客车忽然停在这种地方,忍不住有些紧张地嘀咕了起来。

  甚至有两个汉子起身取下架子上的行李包,悄悄把手伸了进去。

  没法子,如今这世道乱的很,只身一人出门在外,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通过后视镜把车上二十几个乘客的反应看在眼里,司机也没说什么,只是打开车门,瓮声瓮气地嘱咐了一声:“休息十五分钟,车子要加水,要上厕所地赶紧上,院里面有公厕,要买点东西填肚子的自己去买,院子里有小卖部!”

  说着,哐当一下,径直离开了驾驶室,就这么打开了车头,开始认真检查起来。

  哦~

  原来是要给车加水,外加让我们上厕所啊!

  一些乘客恍然大悟。

  也对,这老爷车只怕得有二十多年的的历史了吧,开在路上都是吭哧吭哧地作响,要是不随时检修一下发动机,顺便加着点水,只怕不得半路报废?

首节上一节38/5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