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我的年代 第43节

  或者说,就算这次没成行,但有今天的铺垫,说不定下一次就成了呢?

  毕竟他前生是见过大钱的,眼界和野心也远远大于同行。

  上辈子王朔能干成这事,他就想看看提前两年有没有一丝可能的机会?

  如果有,那他就干了一件伟大的事。凭此身份,今后在文坛可以横冲直撞,文人们都得承他的情。

  要是失败了,那也没什么嘛,灰溜溜夹起尾巴就是,实在不行,咱转头换一家杂志社老老实实挣人民币。

  闻言,陈小米和邹平面面相觑,齐齐愣住了,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李恒年轻气盛,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太荒唐了!

  国家是有这政策不假,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实里还没谁拿过版税啊。

  就算地位超然的《收获》杂志总编巴老先生,也没破例,也是规规矩矩拿的稿费。

  陈小米和邹平一致认为:《活着》是好,是很了不起,但还没好到李恒能凭借一个新人作家身份力压出版社的地步。

  两编辑一副拧巴脸,沉默当场。

  这一幕把英语老师看得提心吊胆。她好想劝劝李恒,但碍于场合不对,到底是没说出口。

  看陈小米和邹平默契地都不发表意见,李恒抬头望一眼墙壁闹钟,起身说:“两位,马上要上课了,我得先去上课,咱们下午再会。”

  见他是真走,邹平这时按捺不住说:“李老师,印数稿酬的事,以前没有先例,我没法立即给你答案,得向社里请示一下。”

  李恒笑笑道:“可以的,我不急,还请两位替我保密身份,那回头见。”

  说完,他打开房间门,真走了。

  陈小米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皱了皱眉。感觉自己苦心将的一军又成了空气。

  过了会,平复好心情的邹平对王润文感谢说:“王老师,今天麻烦你了,我现在得跟社里领导联系,就先走一步。”

  王润文送他到门口,“这是举手之劳的事,邹编辑太客气了,请慢走。”

  一下子走了两个,屋里瞬间冷清下来,陈小米打量一番王润文,尤其是多了几眼其饱满的胸部,最后也提出了告辞。

  …

  “叮铃铃…叮铃铃…”

  沪市,《收获》杂志主编办公室。

  等到铃声三响过后,主编停止跟对面的巴老先生聊天,起身拿起了听筒。

  “喂,哪位?”

  “主编,是我,邹平。”

  听到是邹平,廖主编瞧眼旁边的巴老先生,连忙问:“情况怎么样了?《活着》后续部分如何?”

  邹平回答:“情况有点复杂。但《活着》后续部分很好!非常好!比前面的4万字更上一层楼…”

  话到这,邹平顿了顿,感觉自己有点语无伦次,措辞一番才继续说:

  “我很久没看到这种水平的作品了,这是我入行以来收过水平最高的投稿,估计今后数年也很难再有了。”

  廖主编是了解邹平的,性格沉稳,不爱吹牛,是实干型人才,他连番说好,那《活着》后续部分就肯定差不了。

  廖主编紧着问:“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尽早拿下?难道是“人民文学”抢走了?”

  “暂时还没有…”

  这是请示社里,邹平不敢有任何隐瞒。

  当即把李恒的年纪、学识谈吐、灵感来源二大爷、读过几百本藏书的事、以及印数稿酬的要求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遍。

  一字不落,没有夸张,也没有缩减,主打一个真实还原。

  廖主编耐心听完,面部表情不比陈小米和邹平好多少,全是愕然。

  半晌,他看向巴老先生,问:“老师,您可听到了?”

  这么安静的房间,自然听到了,巴老先生含笑点头。

  廖主编一脸惊讶:“17岁!不到18岁!写出了《活着》,您信几分?”

  巴老先生静默良久,感慨说:“有些东西有就是有,装不来的,你没听到人家父亲是干教育工作的?没听到那几百上千的存书?”

  廖主编说:“可是…”

  巴老先生挥手打断:“小邹说,竞争对手跟这十二月来自同一个地方,人家没有当场怀疑存书和二大爷,那多半是存在的,多半是真。”

  廖主编问:“要不要邹平去调查下?”

  巴老先生摇了摇头,“能写出《活着》的人,是天才,不适合贸然打扰。”

  廖主编听得点了点头。

  其实调查也调查不出什么,连邹平都会生出自行惭愧的自卑感,那这“十二月”不说学富五车,但至少也是满腹经纶之人,是有真材实料的。

  想通此处关节,廖主编征求意见:“老师,那版税之事…?”

  巴老先生反问:“你的看法呢?”

  廖主编摇头:“没有先例!”

  巴老先生拿过茶杯,呷一口道:“那咱们就与《活着》无缘咯。”

  廖主编问:“您是说“人民文学”?”

  巴老先生说:“同等条件,你会先照顾谁?”

  当然是老乡,廖主编自是明白这个理:“可印数版税…”

  “可印数版税”五个字出口后,廖主编没再往下说,而是定定地看着老师。

  这话莫名让巴老先生回想起过去那些岁月很多文人囊中羞涩和自尽的往事,许久许久,他老人家放下茶杯说:

  “文人不容易,新时期文学的天空,应该更加宽阔而耀眼。”

  什么叫贵人?

  这就是!

  一锤定音!

  廖主编怔了怔,知晓该怎么做了,稍后对电话那头吩咐:

  “我们可以同意十二月提出的部分要求,但毕竟是破先例,得加以限制…”

第54章 ,版税

  上完第8节课,李恒第一时间赶到了英语老师家。

  此时陈小米和邹平已经在了。王润文帮两人沏茶倒水,陪着聊天。

  见他出现在门口,三人齐齐扭过头,刚还有交谈声的客厅瞬间安静下来。

  换好鞋,李恒不徐不疾走过去,坐下就歉意讲:“才下课,让两位久等了。”

  礼节寒暄完毕,他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直接进入主题,问:“关于印数版税的事,两位怎么说?”

  李恒看向陈小米,后者没说话。

  倒是邹平高兴说:“社里表示正刊出版协议得按千字30元进行。

  如果影响力大,后续发行单本小说印数突破30万册时才能触发印数版税。”

  单行本30万册么?

  如果一本定价3元,那30万册自己就能得4.5万元。

  嘶!

  八十年代的4.5万啊!

  好恐怖的金额数字,堪比后世几百上千万了,冷不丁吓了他一跳。

  虽然他不懂这年代的文学市场,单行本突破30万看起来有些为难的样子,但带来的回报也是实打实的。

  不过,李恒觉得《收获》已经很照顾自己了,毕竟正刊出版签约协议还是给自己按千字30元付钱啊,这给他的稿费兜了底,没有赌的风险。

  听到邹平的话,陈小米暗暗皱了皱眉,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没想到《收货》杂志真会为一个新人作家撕开一个口子。

  即使这口子是半保守性质的,可人家也没亏待李恒不是,前面还是按行业最高标准给了稿费。

  要知道她向主编汇报这边的事情时,那头沉默一会,后边直接挂了电话,没了下文。

  在邹平期待地眼神中,李恒没有太过犹豫,很爽快的同意了。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出版签约事宜,李恒曾是商人,把合约细细过一遍发现没问题后,就签了字,摁了手印。

  “李老师,欢迎加入我们《收获》大家庭,4050块稿费一个星期内会到您手上。

  后面有稿子的话,还希望优先考虑我们。”

  协议签完的那一刻,邹平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热情主动地跟他握了握手。

  “一切好说,谢谢邹编辑!”李恒同样伸手,和对方握在了一起。

  他这话是真心实意的,没有任何敷衍的意思。

  毕竟《收获》看得起自己,给自己开特权的同时,也没贪墨自己的稿费。

  就冲这大方仁义的两点,他就得铭记一辈子。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收获》杂志之所以能如此宽容对待他,还是巴老先生看他年纪轻轻就能写出这样水准的《活着》,起了爱才之心。

  虽然按千字30元的标准,《活着》4050元稿费看似不少,可对《收获》这样的大型杂志社来说,也就是随便洒点水啦,不痛不痒,不伤及任何皮毛。

  当然,人家《收获》也不是傻白甜,也是有一笔账的。

  如果《活着》的影响力足够大,足够支撑发单行本,且能突破30万册的数量,那给杂志社带来的收入就上百万了,支付他那点钱也不算太多,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问题是《活着》能产生那么大影响力吗?

  这个李恒心里没底?

  《收获》杂志心里同样没底?

  一切都是未知数,只得等…!

  邹平满载而归,高高兴兴地走了。

  校门口,李恒望着对方离去的背影,心里在嘀咕:真他娘的!5%的版税还是少了啊。

  不过他晓得这事急不来,人家能给自己破例已经是天大的情了。

  后面等写出第二本好小说了,底气足些了,老子再跟他们提价。

  自从邹平开口同意印数版税的时候,陈小米就清楚自己已然彻底没戏。

  但是她没有立即走,而是用一种猎奇的心里看着荒诞的事情发生。

  没错,版税在她眼里就是极其离经叛道的荒诞事情。过去没人提,也没人敢提。

  而现在…

首节上一节43/8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