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哥,今天要去一个村收蔬菜,只能早一点。”周益民回应道。
说完还拿出一包烟,抽出其中一根递了过去。
赵德志并没有客气,直接接过来抽起来。
周益民走进钢铁厂,先去了一趟财务科,毕竟采购这么多蔬菜,财务科最好要派一个人过来跟着。
以前在周家庄,那无所谓,反正村民都知道钱肯定能到账。
上水村就不同了。最好就是当场给他们结了钱。
来到财务室,周益民就看见一个人在那里等候。
那人看见周益民过来,急忙上前打招呼道:“周股长,你好我是财务科的张怡。”
她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见周益民,要知道在钢铁厂,几乎没有人听说过周益民,不仅有能力,而且年轻长得又帅。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周益民抱歉道。
张怡小声回答道:“那里,周股长我也是刚到而已。”
“时间紧急,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吧!”周益民建议道。
随后,他带着张怡往运输科出发,钢铁厂不愧是万人大厂,厂区还是挺大,而且加上运输科在最偏僻的角落,单单走都要十几分钟。
周益民找到相关人员:“我是采购科的周益民,这是我们科长开得条子。”
他把条子给拿出来,并且递了过去。
“原来是周股长,我是运输科的班长李峰。”李峰自我介绍道。
李峰把条子接过来,仔细看了看,发现没有问题。
周益民说道:“李班长你好。”
“是现在出发吗?”李峰问道。
由于运输科人手一直都是不太充足,刚好队员都有任务派出去,到现在都还没有回来,只能由自己亲自出马。
周益民的大名,他也听说过,没想到还能有这个机会,认识一下,毕竟输钢铁厂的红人,没准以后自己要求到别人。
周益民点头道:“是的,虽然路程不太远,但是早去早回。
“好的,那我们现在出发吧!”李峰也不墨迹道。
223.第223章 采购
223.
李峰带上周益民和张怡两人,坐好就直接出发。
张怡还是第一次坐卡车,非常的好奇,一上车后,就好像多动症发作一样,四处张望,还时不时到处摸一摸。
李峰对于这种情况,已经是见怪不怪,在心里不由得意起来。
他确实有得意的资格,想成为司机无疑是登天般困难。
司机是极受欢迎的职业,有这样一个夸张的俗语:“喇叭一响,价值连城;车轮一转,宁可不做县长。”
要知道现在掌握方向盘的不是一般人,想要开车非常困难。
卡车司机被视为专业职业,想要获得驾照,必须通过严格的政治审查,毕竟现在卡车数量非常少,要是被那些不法之徒开走就麻烦,而且还要通过培训。
一般来说,要学车就得先在大单位的车队做几年搬运工,师傅看顺眼才能让你跟着学习,跟师傅跑两年学修车后才能考驾照,然后成为副司机。
这个时代学开车不像后世,前三年需要先学习洗车、擦车、修车,忍受责骂,考验你的稳定性,然后进行静态体验,待稳定后在无人路段试驾,师傅指导后独立驾驶,从短途开始,逐渐过渡到长途。
周益民自己也会开,所以并没有大惊小怪,没见过世面一样。
张怡就好奇道:“周股长,怎么你好像对于卡车一点都不好奇,难道是经常坐吗?”
“还好吧!因为我也有开。”周益民不在意道。
在二十一世纪,比这不知道好多少倍的车,他都开过。
现在的车连助力转向都没有,单纯靠自己手臂力量开转动,可以说专职的卡车司机,每个人都练成麒麟臂。
张怡惊呆,她是第一次听说周益民还会开车。
“真的?”她难以置信。
李峰却是知道的,最近周益民开过厂里的货车。当时看到周益民一副老司机的样子,他们还很惊讶。
他们作为司机,很清楚成为一个司机的困难,他们也是经过层层磨难才成为卡车司机的。
“没必要拿这种事情开玩笑,开车好像也不太难吧?”周益民说道。
李峰和张怡:“……”
不太难?
这让人情何以堪?
看来,厉害的人做什么都厉害。别人眼中很难的事情,在他这里,完全不是个事,就是那么简单。
张怡感叹道:“周股长你真厉害,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
这么完美的人,要是能成为自己对象,那该有多好,都不知道能让多少人羡慕。
不过张怡她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自己样貌并不突出,只能说一般,周益民肯定是看不上她这样的。
“别这么说,太多东西我不会了,人怎么可能全能?还需要多多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嘛!”周益民谦虚道。
就这样三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很快就来到上水村这边。
上水村抄作业还是可以的,进村的道路,虽然没有弄得像周家庄那么好,但比很多村子都要好。
他们进村的时候,看见上水村的村民正在摘豆角。
地面上还摆放不少,看样子是早就开始摘,要不然不会摘那么多。
看见有卡车来到村里,全村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
要知道,这还是第一辆卡车进入他们上水村,很多人不由都停下手里的动作,有一些小孩子,都不害怕,还上前围观起来。
周益民看见这一幕,为了小孩子的安全,还是说道:“车还没有停好,你们都散开点。”
王村长听见周益民的话,连忙上前把小孩子都驱赶开,要是惹到周益民不开心,导致以后不关照自己村,那就麻烦。
小孩子看见村长都出来,只能依依不舍的走开,不过并没有走得很远,只是走开四五米的样子。
果然现在能成为司机,都不简单。
上水村的路并没有周家庄的大,只能说是勉强一车道,但是李峰开得一点都不慢,而且还能准确无误的停在该停的位置上。
周益民赞叹道:“李班长,好技术。”
“那里,毕竟是靠这门手艺吃饭,差了可不行。”李峰说道。
三人从卡车上下来。
王村长立即上前说道:“辛苦了,三位远道而来,我们采摘工作也快完成,再给我们半个多小时就好。”
“王村长,你们到底多早起来摘?”周益民看见一地的豆角,不由问道。
王村长乐呵呵道:“也不是很早,四点钟左右。”
虽然是比平时干农活要早两个小时左右,不过对于这个年代来说,并不算什么。
周益民不由竖起大拇指:“厉害,既然都已经摘这么多,先安排一部分人过来帮忙过秤和装车吧!”
王村长听见后,连忙说道:“好的,我现在就去安排。”
由于过称和装车需要的力气都比较大,所以把一些成年男人都叫了过来帮忙,反正摘豆角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交给妇女们就可以。
而且还把村里最大的杆秤都拿了过来,就算称一两百斤的大肥猪都不成问题。
杆秤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质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提纽等组成。
手工制作杆秤的工艺在中国流传历史悠久。
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
他由一个鱼贩的难处那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
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
财务的张怡拿着本子,在旁边记账。
224.第224章 兴奋的村民
224.
王村长也在一旁记数和报数,毕竟只有钢铁厂记数,到时候相差太多,闹得不愉快,那就不好。
“两百八十斤”王村长大声说道。
本来是两百八十二斤,凑个整数,这样不但好记数,而且还能给钢铁厂一个好印象。
张怡看到这一幕,心里也是舒服不少,要是换做别的地方,不往上说就不错,就更别说往低的说。
周益民不由感叹,王村长还真是会做人,看来以后可以加深一点合作,不能一直拿东西出来,却一直没有一个出处,到时候眼红被别人举报,也经不起调查。
就这样采购环节,有序的进行当中。
由于要装车,首先给两个人站在车尾,帮忙把豆角弄上车去,由于人手充足,不一会就装好八分之一。
李峰说道:“周股长,还是跟你来这里运输舒服,看这个速度,感觉一两个小时就能装好车。”
“我也没有想到,不过这里还有不少蔬菜,到时候来这里的次数肯定少不了。”周益民也不由赞叹道。
对于这种非常让人省心的合作商,周益民也是很开心。
就这样两人在闲聊着。
王村长每次都会少报几斤,虽然有些村民并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由于村长的威严,他们也没有出声,他们也相信事后,村长肯定会给一个解释。
人多就是力量大,并且采摘、过程、装车,这三个环节,都没有出错,进度相当理想。
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终于把八千斤的豆角都装好车。
王村长说道:“张会记,一共是八千一百五十斤,不知道对不对?”
“没有错,一斤是六分钱,那就是四百八十九块钱,凑个整四百九十块钱。”张怡回答道。
本来以为要采购这么多豆角,肯定是忙碌一个上午,谁知道两个多小时就搞定,可以回去交差,所以多加一块钱也不算什么,就算多给一块钱,还是钢铁厂赚,在过称的时候,每次都少了几斤,加起来肯定超过一块钱。
王村长连忙道谢:“那就多谢,张会记。”
要知道,以前卖给供销社一斤才四分钱,还要挑三拣四,而且态度十分不好,当时没有别的销路,只能捏着鼻子认,但是现在钢铁厂不但好说话,价格还高,看来跟周益民打好关系,是有用的。
张怡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拿出一沓钱出来,从中数出四百九十块钱出来,本来是要回去入库之后再给钱,不过有周益民担保,也就有现场给钱这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