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145节

  烧火童子就绪。

  当锅中的油温适中时,将腌制好的雪花牛肉牛排放入锅中,煎制2-3分钟,待一侧变得金黄酥脆时,再翻面煎另一面,直到两侧呈现美丽的焦糖色。

  刀叉什么的,就算了吧!

  咱不流行那样吃,筷子也是可以的,牛肉也要入乡随俗呀!

  “哇!好香。”烧火童子盯着锅里的煎牛扒,哈喇子都快要流出来了。

  “火太大了。”周益民提醒来才。

  来才立即调整火势。

  那熟练程度,让人心疼。不过,来才是乐在其中,就喜欢烧火,喜欢看别人做吃的,也喜欢吃。

  准确说,这个时代就没有不喜欢吃的人。

  什么厌食症之类,在这时代几乎是不存在的。

  “爷爷,今天喝点葡萄酒吧!”周益民跟老爷子提议。

  老爷子当然没有异议呀!

  喝酒,他喜欢。

  不管白酒,还是红酒,只要是酒,他都喜欢。当然,他更喜欢白酒,度数高一些。红酒的那点度数,用老爷子的话来说,那跟马尿差不多。

  “好,那就开一瓶红酒。”

  大孙子给他准备了一个酒柜,里面的好酒可不少。

  也就是在周家庄,周益民才敢这么做,稍微高调点都没问题。

  安全。

  “益民,不切一下吗?”老爷子又问。

  这么大块,用手拿着吃?

  “爷爷,这是西方的吃法,本来是陪刀叉的,一边吃,一边切。等一下,我会稍微切小点,咱们用筷子吃。”周益民解释。

  老爷子诧异。

  西方人是这么吃饭的?

  长见识了。

  煎好后,周益民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满意。

  如果有大盘子,放一块上去,在抹点酱,放点草。这一盘子,至少得一千几百元。

  正应了后世网友的那句话,所谓的米其林美食精髓就是:盘大、量少,抹酱、放草。

  总结得非常到位。

  周旭强回来后,就去处理那条蛇,塞进一瓶酒里面,让老爷子搬去放着。

  “瓶口拧紧点。”周益民提醒。

  要是有空气,那玩意泡个几年都不死,想想都觉得毛骨悚然。据说,蛇的报复心很强。前世,周益民没少听蛇报复的事情。

  所以,以前大人经常告诉他,如果要打蛇,一定要把它彻底打死。

  “我办事,你们放心好了。”周旭强笑道。

  他目光看向那些煎牛扒,口水就不自主地流出嘴角。

  “洗手,吃饭!”周益民喊道。

  受到他的影响,现在洗手再吃饭,已经成了他们家的生活习惯,就连老爷子、老太太都不例外。

  三婶先给倩倩那丫头喂奶,不急着吃。

  如今,倩倩那丫头居然会爬了。

  除了周益民,其他人都是第一次吃牛扒。

  为了照顾大家的传统,周益民没有搞什么三分熟之类,而是九分熟。

  “这是牛肉?”吃了一口,周旭强惊叹。

  牛肉吃过好几回了,什么味道他清楚,但这牛扒跟他印象中的牛肉味不一样。

  “嗯!比较好的牛肉。”周益民没有过多解释。

209.第209章 拍照片

  209.

  吃饱后,周益民拿出晒好的照片给爷爷、奶奶看。

  自从跟姑奶奶取得联络后,周益民便用姑奶奶寄回来的照相机拍了一组照片,可惜老爹不在。

  那些照片中,有周益民和爷爷奶奶的合照,也有各自的照片,甚至有张燕、倩倩、来福、来才、来芳他们的。

  照片中,有他们的屋子,也有姑奶奶儿时比较熟悉村子景色。

  将近二十张照片。

  周益民相信,姑奶奶看到熟悉的人,熟悉的故乡,一定会高兴的。

  拍好后,周益民就拿去让人洗出来。

  其实,洗照片并不困难。

  洗照片的过程是-显影放大定影成像凉干。

  前两个步骤需要用买来的专用药粉配成专用的药液。

  首先要把照完的底片在暗室里取出来,家里一般不可能有专用的暗室,通常就是用厚窗帘把窗户遮盖严实,暗室里只能用红色小灯。

  随后,在相纸上放大到你需要的尺寸之后,就可以放到相应的显影液和定影液之中,等到图像稳定了,夹在绳子上晾干即可。

  尽管看起来不难,但周益民还是将其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前世,周益民不怎么会拍照,自带美颜的手机相机都拍得不怎么好,这种原始的相机,就更加拍不好了。

  而且,这些照片洗出来,还是黑白色的。

  如今彩色照片不是没有,但比较少,那种照相机也很贵。

  “嗯!很好,什么时候给你姑奶奶寄过去?”老爷子问道。

  他看过照片后,颇为满意。

  这年头,拍得清楚就好,可没有后世那种还要P几下,将腿拍得长一些等等。没有那种要求。拍得不真实,甚至会被吐槽你不会拍,拍得都不像。

  老爷子写了一封信,打算交给大孙子,让他一起寄过去。

  “这张拍得好。”奶奶也在看那些照片。

  她手里拿着一张,应该是她最满意的一张合照,有点舍不得给出去。

  周益民看出来了。

  他笑道:“奶奶,我们有相机,随时都可以再拍。”

  经过这一提醒,老太太才反应过来,将手里的照片放下。

  紧接着,周益民回答爷爷的话:“明天吧!明天回城里,我就直接拿去寄。”

  老头子一听,马上回房间去拿出两张写满字的信纸,交给周益民:“顺便寄吧!”

  周益民点头,没有窥看别人信件的爱好。其实,不用看,周益民也大概能猜测出里面的内容。

  “嗯!好!”

  胶卷还有不少,姑奶奶准备得很充足。

  三婶拿着一张属于他们一家几口的合照,很高兴。

  要知道,这可是她第一张照片。

  没错!这是她第一张照片,就连结婚时,都没能拥有自己的照片。在农村,这很普遍,很多人是结婚都不拍照的。

  有人可能不信,结婚不是有结婚证吗?不拍照怎么行?

  大家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结婚证,并不是本本,而是一张跟奖状差不多的东西。

  刚建国的时候,各地的结婚证可能还有所不同,并非统一的。

  结婚证书在版式和文字上大同小异,但图案风格百花齐放。一类是传承传统文化色彩的吉祥纹样,另一类是反映了新中国、新社会和新婚姻法的风貌。

  一直到1955年,内务部才制定了统一的结婚证书式样,规定了尺寸、版式特征、文书格式、公章内容,但花边花纹还可以自行选定。

  这时候的结婚证书,是没有照片的,上面的字甚至有可能是手写的。

  很简陋。

  因此,很多农村人哪怕是结婚,也不一定拥有一张自己的照片。

  这年头,在农村有一张自己的照片,都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三婶拿回家,打算也让人弄一个相框,装起来。

  路上,有人见她走路还不看路,看着手上的一张东西,便问道:“黄兰,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黄兰挥舞着手中的照片,有点凡尔赛地说道:“没什么,是益民给我家拍的照片,你们瞧瞧,拍得还可以。”

  那些妇女一听,全都一窝蜂涌过来。

  照片在他们周家庄也是稀奇物,自然想见识、见识。他们村,拍过照的人屈指可数。

  还是黄兰一家有福气,不仅吃得好、穿得好,还能接触到拍照之类。

  当然了,他们周家庄其实都在沾了周益民的光,才有现在的好日子。其他村子饿肚子的时候,他们村能吃饱,原因是什么,所有人心知肚明。

  “还真是。”

  看过的人,一个个露出羡慕的表情。

  “去照相馆拍也不用很多钱,益民说几毛钱就够了,你们可以去拍两张呀!”黄兰又说道。

  其他人顿时不说话了。

  一张1寸大小的黑白照,都要六七毛钱,还不贵?

  拍照片是一项高消费。

  这年头,5分钱就能买一堆萝卜,上好的黄花鱼一斤才两毛五。到照相馆照一张1寸黑白照却要六七毛,上色的彩照还要贵上好几倍,要一个多月后才能拿到。拍一次这样的照片,就得考虑以后一段日子怎么过。

  除了摄影师的劳务费用,还包括照片冲洗和打印费用等直接成本。

  人家摄影师还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安排拍摄场景和服装等细节。由于摄影技术尚不普及,相机也不太容易获取,能够拍到一张全家福已经很难得了。

  因此,在60年代,拍照片可以被视为一种奢侈的消费行为。

  村里人,大家都知道周益民有一架照相机。说实话,肯定有人想让周益民帮他们拍一张照片,但都不好意思开口而已。

  这时候的照相机很贵,跟自行车差不多。

首节上一节145/1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