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第136节

  如果可以实现,这个想法,无疑是天才的想法,非常大胆。

  “我感觉可以。”跟张燕同一组的同学兴奋道。

  他们对电灯的了解比较深,也肯定更好理解。

  “走,我们去实验室。”

  使用实验室,还需要申请呢!也就他们学校,有这种条件让学生做实验,普通的大学,根本没场地、没材料,没经费等等。

  “啊!老师来了。”

  戴着眼镜的老师走进来。

  他朝张燕走来,神情有些激动,问道:“张燕,你这想法非常好,你们去申请实验室,我让那边尽快通过,赶紧拿出实验数据来。”

  张燕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曾老师,注入循环剂不是我的想法,是别人想出来的。”

  “不是你?是谁?”曾老师看向跟张燕同一组的学生。

  而跟张燕一组的学生也惊了。

  “燕子,不是你想出来的?”

  “那是谁呀?”

  张燕告诉他们:“发明压水井、太阳灶的周益民,大家还记得吧?”

  “啊!你认识他?”同学们吃惊。

  当然知道呀!尽管没见过面,但他们可不止一两次讨论那位“神人”。

  曾老师也望过来,很惊讶张燕认识那样的民间发明家。

  是的!现在周益民已经被人冠上民间发明家的称号。

  曾老师比这些学生更了解周益民,因为他有亲戚就在钢铁厂上班,知道周益民还搞出了电饭煲,很厉害的一个年轻人。

  张燕有些羞涩地说道:“他是我对象。”

  此话一出,把全班师生都震惊到了。

  是你对象?

  你藏得很深呀!有这么牛的一个对象,竟然一声不吱,是怕别人抢了去吗?

  “张燕呀!什么时候带他来我们学校?让我们也瞻仰、瞻仰。”有人开口道。

  那神情,就像是粉丝遇到偶像一样。

  “是呀!认识周益民也不告诉我们,带他来我们班呗!”

  就连曾老师,都起了爱财之心,希望张燕能把她对象带过来。他想要劝一劝对方,来他们班上课,继续深造。

  当天,学校就给张燕他们小组提供了实验室,甚至连老师都参与了进去。

  “还真行。”张燕的组员大喊大叫,激动得脸都红了。

  他们很清楚,这项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说是电灯的改革也不为过。

  而很快,曾老师也得到了消息,这种卤钨灯,国外已经在几个月前发明出来。也就是说,他们要是研究出来,国产电灯就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实验室版的卤钨灯做出来后,把校领导都吸引过来。

  或者说被惊动了。

  他们系的副院长,急匆匆赶来。

  “怎么样?”

  曾老师朝他点头:“我的学生已经做出来,不过,相关的数据还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得到。”

  尽管如此,他们已经预测到,卤钨灯的性能要比普通的白炽灯好很多。

  否则,国外也不会花大力气去研发。

  而如今,我们国家也拥有了。

  “好,很好,非常好!”那位副院长连声叫好。

  他走进去,看到正在发亮的卤钨灯,逐一夸赞了张燕等同学,告诉他们,等数据出来后,学校会对他们进行表彰。

  这可是他们学校的荣耀呀!必须好好宣传一番。

  电灯属于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很大,所以这个进步可谓是意义重大。

  张燕等人不敢居功,连忙表示提出这想法的,是另有其人。

  校领导得知是发明压水井、太阳灶、电饭煲的周益民,也动了心思,跟曾老师一样,希望张燕能把她对象“拐”到他们学校来。

  这么一个人才,放弃可惜呀!

  但不管怎么样,宣传肯定还是要宣传的。

  退一万步讲,他们学校的学生也有功劳的吧?国内第一个卤钨灯是在他们学校诞生的,这是铁一样的事实。

  此时,周益民走在周家庄的乡道上,看着那赏心悦目的麦田。

  路边大片大片随风翻动的金色麦浪,扑鼻而来的是成熟的麦子的味道。

  有村民掐了两棵麦穗,用手掌对挫,末了,没忘记吹一吹麦糠,手心半握状把鼓鼓胀胀吹弹可破、嫩绿泛黄的麦粒送到眼前。

  麦子熟了。

  “明天可以收割了。”那村民表示。

  “通知公社那边,我们后天收割吧!”老支书说道。

  这是要通知公社的,公社那边会派人过来监督,生怕村民藏粮食。

  如今这年景,是得防一防,毕竟经历了吃不饱的情况,是会有村民铤而走险的。

197.第197章 打麦机

  197.

  “十六弟,你造的这是啥?”

  村里的木匠有点搞不清楚,前几天,周益民就找他打造了这玩意,柜子不像柜子。似乎还不完整,还有别的零件需要安装,所以他看不出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打麦机。”周益民告诉他。

  还有点别的零件,他已经让钢铁厂那边帮忙打造。

  其实,就是小麦脱粒机。

  脱粒机在国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甚至在18世纪40年代的时候,苏格兰人就发明了最原始的脱粒机,那种脱粒机由水力驱动的一系列连枷结构组成,其能力相当于30个劳动力。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英国脱粒机的成功持续了 100年。在需求高峰期,英国制造的脱粒机成为许多国家的热门选择。

  如今,海外都出现联合收割机了。

  而国内,收割小麦的方式还很原始,尤其是农村,几乎还停留在人力收割。

  农民们用镰刀将小麦割下来,搬回碾场,将小麦铺在碾场上,然后靠牲口带石碌进行碾压,一天碾一场,在天气晴好情况下每个小队碾完需要十天左右。

  老支书急着买毛驴,也是为了这次收麦,他相信,有了更多的毛驴,小麦脱粒工作会更快。

  “打麦机?”木匠一愣。

  周家庄还没出现过机械收割,自然也就比较陌生了。

  “嗯!就是把割下来的小麦,往里面送,就能脱粒,不需要用石碌碾,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周益民解释。

  木匠看着眼前的“大家伙”,难以置信。

  就这玩意,能给小麦脱粒,不需要牲口拖石磙碾来碾去。

  “还缺点什么吧?”他又问道。

  周益民点头:“差点关键部位,明天弄过来,安装上去就行。”

  小麦脱粒机,跟打谷机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大同小异而已。

  眼前的,不用电,也不烧油,所以只能人力驱动。但即便是人力驱动,脱粒的速度、效果都要比用石碌碾压的好。

  脱粒机的使用,说是农业的一次改革也不为过,大大地将劳动力解放出来,提高了效率。

  没过多久,村里人都知道,木匠这些天打造的,是打麦机,纷纷来围观。

  就是老支书、大队长也不能免俗。

  “怎么给小麦脱粒?我怎么有点看不懂呢?”

  老支书瞥了那货一眼,说道:“你看不懂就对了。”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哄笑声。

  村里有名的“大聪明”,确实不需要看懂。

  木匠解释:“还没全呢!益民说,还有零件在钢铁厂,等安装好,你们就可以见识、见识了。”

  说实话,他自己都很期待。

  毕竟这玩意他也参与了制造。

  如果真的能高效脱粒,他多少也会跟着沾点名气,想想都激动。

  “支书,什么时候杀猪?”有人则是想着吃肉。

  按照惯例,收割前肯定得杀一头猪,给大家开开荤的。

  “后天早上吧!起床早点。”

  村里一共养了10头猪,也就最近才稍微养肥一点。之前,那些猪只能吃猪草,能肥才怪。但也没办法,人都没得吃,谁还顾得上猪呀?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生猪不允许私自出售,必须统一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来进行分配。

  因此,大家养猪的积极性也不怎么高。

  这时候有任务猪的说法,任务猪太瘦的话,还会被批评,猪的重量不能低于90斤。

  周家庄的10头猪,有8头需要交给国家。

  老支书此话一出,有些村民欢呼起来。

  想到杀猪吃肉,有人就忍不住流口水。

  到了第二天,周益民将脱粒机的关键零件运回来。随行的,还有一位钢铁厂的领导丁主任。

  钢铁厂得知周益民又打造东西,当即就重视起来。

  尽管周益民跟他们说了,那只是小麦脱粒机,国外早就有了,不能出口。但那些领导立马意识到脱粒机在国内的重要性,他们很想搞清楚这脱粒机的性能。

  “丁主任,那边种的作物,基本上都是我们钢铁厂统一采购。”周益民指着河床那边,盖着塑料膜,非常显眼。

  “好,好呀!”丁主任大喜。

  作为后勤主任,他当然希望吃的东西供应渠道多、稳定呀!

  跟周家庄合作,无疑是一步非常精妙的棋。

首节上一节136/17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