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93节

  江弦记得李安当时也签了这个公司。

  结果呢?李安毕业以后整整六年的时间都赋闲在家,就那么虚度青春、自怨自艾地过了六年日子,靠他老婆养活,经纪人什么机会都没给他找到,还不允许他去接一些小制作的电影。

  还是最后,他终于回到台省发展,这才一片成名。

  江弦又拒绝了威廉.莫里斯的经纪人几次,这才将他送走。

  他忍不住埋怨,“这人跟狗皮膏药似得,这么难缠。”

  朱琳听了笑笑,“那是因为他们知道。”

  “知道什么?”

  “知道你是块儿宝。”

  听到来自自己媳妇的夸奖,江弦心里一阵温馨,又听见朱琳说。

  “行了,别瑟了,你去纽约这些天,之前来咱家那个大个子还来过几次,想拜访你。”

  “汉密尔顿?”

  “对,他让你回来以后给他去个电话。”

  “待会儿就去。”

  “呀。”

  江弦搂着朱琳在楼上的主卧里甜蜜一阵儿,这才下楼去打电话。

  很快接通,表明身份以后,汉密尔顿声音一下子激动起来。

  “江,你的小说一定会在美国成为一个传奇!”

  “.”

  江弦马上意识到,一定是《漂流者》卖出了一个好成绩。

  果不其然,汉密尔顿说《漂流者》卖的非常好,首印的几万册已经全都卖光了,现在正在加急再版。

  “知道么?斯蒂芬.金在《纽约日报》上的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被你取代了!”

  “畅销书排行榜?”

  “没错,斯蒂芬.金的《四季奇谭》已经霸榜很久了,谁都没想到,会这么快就有另一部小说将他取代。”

  出版界非常关注《纽约日报》上的畅销书排行榜,尤其是这个榜单的前十。

  得知《漂流者》如今是榜单冠军以后,江弦还有点意外,之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月亮与六便士》在出版以后可都没拿到这个榜单的桂冠,如今《漂流者》将他没有完成的目标完成了。

  “老天,一个中国人拿到了《纽约日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冠军,整个美国的出版界都要因为这件事儿吓一跳。”汉密尔顿得意的说。

  他们爱荷华大学出版社体量不大,跟史密斯所在的哈珀柯林斯没的比。

  然而这一次,他们爱荷华大学出版社跟着《漂流者》沾了一次光,在同行面前风光了一把。

  不知道有多少出版界的人在眼红,他们爱荷华大学出版社运气真是爆,竟然捡着这么一篇小说。

  至于江弦,要说不高兴是不可能的。

  能登上《纽约日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那意味着他现在是美国每天赚钱速度最快的作者。

  就是不知道具体的数目。

  前世他写网文,起点也有这个榜单,前一百每天都好几千块钱入账呢。

  第一是多少就不知道。

  据说有时候一个十万块的黄金盟都拿不到畅销榜的第一呢。

  江弦又和汉密尔顿打听了一下如今的榜单前十,汉密尔顿告诉他,《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月亮与六便士》分别位列了第五和第七的名次。

  “江,前十之中足足三篇你的小说,这个榜单都快要被你占据了!”汉密尔顿惊呼。

  斯蒂芬.金的霸榜,也就只是《四季奇谭》占据第一名的位置。

  江弦的霸榜,则是一个人在榜单前十占据足足三个席位!

  “别太激动,汉密尔顿,提醒你一下,我的另一个笔名并不太想公开,别给我找麻烦。”江弦说。

  “好吧,我尊重,但我不理解,你不知道这则消息一旦公开,美国的出版界会多震惊。”

  “免了吧。”

  江弦没什么兴趣。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风头太盛,那制裁恐怕就不远了。

  这国家很小气的。

第374章 《饥饿游戏》

  米高梅那边动作很快。

  没几天,就对外宣布了未来一年即将拍摄的新片名称,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月亮与六便士》两部影片赫然在列。

  string的读者们狂喜。

  才刚刚品鉴过这两篇小说,小说就进入了影视化改编的阶段。

  话说这也是好莱坞惯用的老模式了。

  好莱坞大片的粉丝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

  先是听制作公司说一个新片要上映了,然后因为某个宣传点开始期待这部影片,等了很长时间以后,终于等到这部电影上映。

  不过说是很长时间,其实也没多久,相比于国内拍电影一个镜头磨蹭一天、一部戏光拍摄耗费一年的模式,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周期很快。

  像是之前提过的《洛奇》,这电影一个月就拍完了。

  没错,一个月。

  还有像喜剧片《鸟人》,也只拍了一个月。

  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拍摄时间甚至不到一个月。

  大概就只有个二十多天。

  这边的电影行业已经完全实现了商业化。

  就和工厂流水线一样,批量制作电影。

  有利有弊吧。

  这种拍摄模式效率确实高,但你也可以说对艺术不够尊重。

  同样的,国内的拍摄模式,你可以说是慢工出细活,对艺术一丝不苟,也可以说是效率低下,任何一点细节都有可能要开会讨论,而且是翻来覆去的讨论。

  但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确实是由这种模式成就的。

  而且在后世,国内的电影制作也转而开始学习这种商业化的模式。

  也有例外。

  比如某位导演。

  人家演员满打满算就几分钟的出场镜头,他能按着人家的头让人家拍足足三年。

  “你还要参与进剧本的创作中来?”米高梅公司的马克西姆在电话里问江弦说。

  “没错,我想试一试。”

  “你知道写过英文剧本么?”

  “没有。”

  马克西姆皱眉,“算了吧,江,据我所知,很多在美国攻读电影的人都尝过写英文剧本的苦头,你确定你要写么?”

  “我又不是非要自己一个人写。”

  江弦说,“马克西姆,我可以先写一个版本,然后再找一名美国的编剧来润饰,最终的剧本签署两个人的名字,以合作剧本的名义定稿,据我所知,这在美国电影界是完全可行的吧,我听说过,自己有构想,找美国作家代写,这事儿很常见的。”

  “.”

  马克西姆吃了一惊。

  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你怎么会对这些东西这么熟悉?我大漂亮国已经被你们社会主义渗透成筛子了?

  米高梅其实不想让江弦参与剧本创作。

  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算计。

  拍改编电影,制作方往往都希望能脱离作者来重新创作。

  影视化改编和原著有出入。

  这是制作公司期望的。

  他们要将小说转变成他们的东西,而不是照抄一遍江弦的东西。

  另一个原因就是江弦太贵了,让他写剧本的话又得开出一笔不菲的薪酬。

  至于江弦,他才懒得管马克西姆在想什么。

  他就是奔着稿酬去的,写剧本他也没兴趣。

  美国有个词叫“企划炼狱”。

  就是说一个剧本,三番五次地叫你修稿,这样一两年耗下去,最后很有可能无疾而终。

  据说在好莱坞,平均一个本子从初稿到开拍要缠斗五年,那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

  商业化的背后,是一帮卷的要死的编剧。

  所以江弦准备找几个枪手同时代写,到时候米高梅觉得哪个能行就上哪个。

  江弦雇枪手很有可能都不用花钱。

  那些在美国攻读电影的大学生可是很廉价的。

  都是一茬茬的新鲜韭菜。

  到时候可能光是给对方留个合作创作的名字,就能让一群极有天赋的大学生挤破头。

  “找谁好呢?”

  《模拟科幻小说与现实》编辑部。

  作为曾经引领了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杂志《惊异故事》,他们这家杂志在科幻圈内享有盛名。

  像海因莱因的大部分作品、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还有赫伯特的《沙丘》.一系列科幻界内堪称经典的名著都由他们这部杂志推出。

  当然,最近几年,他们的杂志总是把握不住读者口味。

  读者们愿意接受更多的创意,更另类的故事,而他们《模拟科幻小说与现实》则有点保守派的味道。

  因为前任主编约翰.坎贝尔的口味问题,他们杂志社退掉了大量这类小说,导致杂志的口碑和销量严重下滑,在70年代科幻小说的新浪潮时代中,渐渐不复当年的辉煌。

  “都是千篇一律的小说。”编辑克里登抓狂的抓了一把头发,“十篇小说里有九篇都是对海因莱因的模仿,他们根本没办法跳出海因莱因的框架。”

  海因莱因对科幻小说家们的影响太深了。

首节上一节393/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