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330节

  他看着那些满纸指责声的来信,坐不住了,踱了三圈,最后一顿。

  “进京!”

  坐着当天的票,他风尘仆仆赶到京城,赶到中影公司。

  却刚好碰上好几张熟悉的面孔。

  像是浙江的代表、江苏的代表还有辽宁的代表。

  大家的来意,不用问,几乎是默契的统一:

  加订拷贝!

  “你们辽宁买了那么多还不够看?”有人问。

  “不够呐,下面的影院都闹腾,说拷贝太少,干不下去。妈呀,你都不知道俺们那噶嗒,多少小伙这会儿就迷这个《少林寺》,一天看一遍都不腻。”

  其他代表同时叹一口气。

  怎么不知道?

  都是一样的情况。

  河南的代表这时候也发言了,他们那是少林寺的所在省份,也是《少林寺》的观影重灾区,因为他们人多。

  “一票难求啊!”

  “我们那儿现在有种渠道:砖头换票,一块儿砖头换一张《少林寺》的电影票。”

  “结果为了看这片子,有家影院附近的公厕,没几分钟就被影迷给拆光了,砖头都拿去换了票。”

  河南代表说的那叫一个痛心疾首。

  其他省的代表,一寻思,这要有个人正蹲在里头拉屎可完了。

  设身处地的想想,自己蹲在坑上,手里攥着纸,露着腚,使着劲儿。

  这时候影迷们冲过来把厕所一拆。

  眨眼间,周围全空了。

  这特么得对人家造成多大的精神伤害?

  一边说着,一群代表冲进中影,找着中影的负责人。

  对方也愣住了。

  这是诸侯勤王?

  还是你们要反了我们中影?

  好在代表们马上说明来意。

  “我们要加拷贝!”

  “加拷贝?”

  中影的人愣了几秒,“什么片子?加多少拷贝?”

  这时候国企工作效率低就体现出来了,《少林寺》火成这样,中影的人都意识不到各地代表要加印哪部影片。

  “《少林寺》!我们河南加5个,不,7个,不.10个!”

  “我们也加购10个!要快!今天就带走!”

  “.”

  代表们菜市场买菜似得,乱成一团。

  中影的人急了,摆摆手。

  “我们也没那么多啊,一时间我们哪能弄这么多拷贝出来?”

  “再说了,你们想加购就加购啊?”

  “还得电影局的领导签字呢。”

  事情闹到电影局,电影局的领导也懵了。

  这会儿不看票房,看拷贝数量,一般来讲,卖100个拷贝这电影算保本,卖200个拷贝这电影算小爆,卖300个拷贝这电影就是大火,卖400个拷贝,那就是值得反复纪念和研究的神作。

  当初《少林寺》的拷贝订购数一共是299个,后来加了一个凑了300。

  电影局本来都觉得这成绩已经很不错了,给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电影事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如今再一看,加印的话,那就是绝对超过400的拷贝销售数量。

  这是,名垂青史啊!

  《少林寺》拷贝加班加点的往出印,电影在院线热度继续高涨。

  

  而随着《少林寺》的热映,河南登封的嵩山少林寺,从无人问津,一下子跃居为了人人都要观摩一番的圣地。

  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做梦都想看上少林寺一眼。

  这时候比较流行离家出走。

  学校里头经常会听说,初三四班的王小波跑了,一班的刘小文也跑了。

  不出半个月,这些人又都回来了,在前往河南嵩山的路上被中途拦截。

  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都摸准了这些孩子出走的规律。

  不用问,绝对是往河南去的,直接去路上截。

  1982年第11期的《大众电影》上刊登了一封中学生的来信:

  “.

  这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学校出走了15个学生,都是去少林寺学武艺的。

  可惜出走的15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个家伙能够亲眼看到少林寺的山门。

  惟一的例外是初三六班的李梅。

  这是一个我们认为有点缺心眼的大块头的‘野味’,她因为早恋问题和妈妈大吵一架,席卷了钞票细软,从我们学校蒸发了。

  家长和老师都懵了。

  她妈妈找了算命的,据说是南下了,便一路追下去,居然忘记了在通往少林寺的路上洒下天罗地网。

  不过李梅已经昂首挺胸地回来了。

  她说她去了少林寺。

  不但看到了寺门上金碧辉煌的匾额,还同白胡子方丈喝过茶。

  只是碍于性别,方丈大人没传授她几手绝技,我们对她颇为敬仰。

  她透露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现在当和尚必须考试,必须有大学文凭。

  建议大家目前还是先好好学习.”

  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热捧,只因《少林寺》这电影里堪称经典的镜头太多了!

  除了吃狗肉那段,电影里还有太多颠覆大家对和尚、对传统影片观念的剧情。

  像是隋军血洗少林那段。

  方丈身处大火中,劝慰弟子。

  “不能杀生、不能杀生!”

  白无瑕他爹昙宗和尚,一脸愤慨的抬起手中的月牙铲:

  “方丈,善心劝不了恶魔,还得凭这个!”

  其他弟子也端出刀枪棍棒,齐声呐喊:

  “降妖伏魔,立地成佛!”

  方丈见状,双手合十。

  在大火中闭上双目:

  “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去吧!”

  怎么说呢。

  这镜头哪怕放到后世,一帮沙雕网友都觉得特有意思。

  一点都不圣母。

  这杀戒该破就破。

  特别颠覆以往对少林和电影的刻板印象。

  而且后世那些片子,因为旋律问题,有太多的吃饺子类型。

  做了坏事就必须被惩罚,好人绝对不能做坏事。

  每个人的下场从电影一开始就能猜到。

  太无聊了。

  这再一看《少林寺》。

  妈的,一帮和尚搞这么帅,该出手时就出手,那叫一个杀伐果决,又爽又好笑。

  这谁能不爱看?

  在80年代,武打片制作的一点都不少,加上香港那边,《少林寺》之前大概有300多部武打片,其实也是个烂大街题材。

  但是《少林寺》就凭着这种颠覆,让人们一改对以往武打片的刻板印象,顺利的脱颖而出。

  随着电影的热映,电影评论界的各种声音也开始涌现,有赞扬声,亦有批判声。

  有人说了,你们这讲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封建大毒草。

  还有电影里,和尚居然娶妻生子?这也太大逆不道了!

  电影界毫不留情的对江弦这名编剧进行批判,“年轻编剧脱离实际,对过去、对现实的认知一片苍白,只靠想象力和噱头来创作作品,完全不符合现实主义.”

  这算是好听的了,不好听的更多。

  我们当然尊重电影评论家,但是不妨碍这样的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也不妨碍有人的意识形态固化太严重,完全阻碍电影事业的发展。

  不过这样批判的声音,没几天就被收拾了个干净。

  文化界那边纯看热闹。

  你们电影界是没吃过打,没长过记性,不知道什么人能惹、什么人不能惹。

  也不打听打听,前些日子,那些批判《红高粱》的,还不是一个个都被收拾掉了。

  不过这些人被收拾的事情,其实江弦是纯白捡便宜。

  恰巧今年,也就是1982年,一部日本的电影在我们国内的电视上转播,名字叫《姿三四郎》。

  黑泽明执导,这是他的处女作,讲的是柔道。

  当时管这种电视上播的电影叫电视片。

首节上一节330/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