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这真不好看。”
朱母保持着歉意的微笑,“实不相瞒,我们一家也没看过这电影呢,让朱琳弄票根本都弄不着。”
“哟,是么。”
对方知难而退。
朱母则是耐着美妙而又骄傲的心情,骑着车离开单位,轻哼起了歌儿。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
“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
“.”
最近日子里,朱母心底一直有种隐隐的担忧,觉得以江弦如今的地位,很可能在婚姻中产生不平等,导致他和自己闺女之间感情破裂。
虽然江弦这孩子一直表现的很好,对朱琳也足够呵护。
但朱母心中的这份担忧始终无法被抵消。
有几天甚至梦里都是女儿受了委屈,他们一家却又对江弦敢怒不敢言,气的朱母醒来以后,一巴掌拍醒熟睡的朱父,怒斥朱父无用。
直到这段日子,《少林寺》终于在电影院播出。
刚拿了百花影后的朱琳,因为白无瑕这个角色,又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
《少林寺》这电影朱母当然看了,不光她看了,她们一家都去看了。
那是朱琳好不容易搞来的票,当然不能给别人。
电影里白无瑕的表现,简直就让朱母感到惊奇。
那明如秋水的杏眼,那纯如银铃的笑声,那晶莹如玉的面庞,那独特的美丽和气质
这真的和我家的傻大丫头是同一个人?
更关键的是,随着《少林寺》的热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白无瑕这个角色。
要知道,在另一时空,《少林寺》中的牧羊女白无瑕的演员丁岚在影片上映后迅速走红,成为当时无数人心中的梦中情人。
因为牧羊女白无瑕给了这时候的观众一种打破传统定义的惊艳印象。
她给当时观众的惊艳印象应该属于排山倒海式的,影片里白无瑕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无不让人倾倒。
观众习惯了银幕上的美人,向来都是安静、雅致、甚至是弱不禁风,而白无瑕完全给了他们一种颠覆概念性的美的体验。
而朱琳诠释的白无瑕,丝毫不逊色于丁岚,她手持牧羊鞭,往那一站,那叫一个活泼灵动,天真烂漫,又漂亮又有身手。
在影片最后,觉远拒绝了白无瑕的情意,选择成为僧人的时候,很多观众的心里都充满了遗憾。
那一刻,电影院中无比寂静,人人都在感伤,脑袋里全都是牧羊女白无瑕唱的那首《牧羊曲》。
“莫道女儿娇,无瑕有奇巧,冬去春来十六载,黄花正年少”
正是因为荧屏上朱琳这样的表现,朱母这些日子的担忧又都烟消云散。
你江弦是优秀。
我闺女就差了?
电视台那边又传来消息。
说京城电视台里有人看到《理解万岁》在吉林电视台播出以后,立刻派人前往长春转录了这场报告,并在京城电视台连播了三次《理解万岁》。
广电那边的领导也收看了《理解万岁》的电视录像。
看完以后,立刻决定把京城电视台的录像带调来,11月9日在央视首次播出,并且连播三次。
如果反响够好,将来很有可能再在全国的二十几家省市电视台相继播出。
朱琳听了以后,登时傻眼。
“那你岂不是电影、电视全丰收?”
的确如朱琳所说。
如今,各大院线最炙手可热的影片,就是江弦编写的《少林寺》。
而电视上要是再热播起《理解万岁》的讲演录像。
那江弦可真是一个人就霸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个影视生活。
这还不算完,新华社那边吴克鲁又给江弦传来消息,说上面有领导听了《理解万岁》以后,想邀请江弦继续到全国各地演讲。
江弦当然是拒绝。
“我又不是个体户报告团!”
“我一写小说的,到处跑什么?”
“说出去人家还以为我去推销书。”
他不答应,人家又很为难,觉得《理解万岁》这个题材这么好,要是不被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都听到,也太可惜了。
“这样吧,我给你们一主意。”
江弦说,“我找几个人,组成一个非常精干的报告团,我请他们来替我去全国各地讲,如何?”
“替你去?”
吴克鲁斟酌着这件事情。
江弦也是真的考虑过,他肯定不可能答应上面领导,没日没夜的在外面什么也不做,就上全国各地讲《理解万岁》。
但是《理解万岁》这么好一个题材,他写都写了,不用好就可惜了。
这么个办法,也算是他觉得两边条件都能够满足的办法。
但也有个关键问题,找的这个替他讲的人得靠谱,不能讲着讲着乱讲起来,最后出了事情,这责任难免要找到江弦的头上。
“.”
蔡朝东在军区文化部任职,收到消息以后,非常高兴的坐着火车来到京城。
最近这段时间,他们前线许多战士都听说了《理解万岁》这场报告。
起因是不少战士收到了一些大学生的慰问来信,上面写了一些关心战士们生活的话。
战士们从这些信里,陆续知道了有一场报告在京城很火,讲的就是他们的喜怒哀乐。
后来就有战士收到、买到了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理解万岁》单行本。
看了上面的内容以后,他们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那些藏在心底的小诉求、小委屈。
终于有个人替他们说出来了。
蔡朝东作为文化部的一员,也很关注战士们的生活,对于战士们的一些郁闷,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好在看过《理解万岁》以后,他心底那些积攒的不舒服,就像是打开了闸口一样,全都宣泄了出去,留下的只有感动。
而就在前几天,上级通知他,有一条来自京城的调任,有一项任务要交给他。
蔡朝东还有点懵。
怎么忽然就有调任了?
不过听到是任务,他不敢怠慢,赶忙从昆明坐上火车一路北上。
抵达京城以后,才知道,这次调他过来,是想让他来代替江弦,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理解万岁》的讲演。
蔡朝东只觉得一阵不可思议。
代替江弦讲演《理解万岁》?
这事儿怎么听着跟做梦一样。
“怎么会找到我?”
“是江弦同志选的你,他说在前线见过你几次,觉得你口才很好,加上又有前线作战经验,感情融入的会比较快。”
之所以选择蔡朝东,也是江弦的无奈之举。
除了原作者本人,他真挺担心《理解万岁》砸在其他人的手上。
反正《理解万岁》的风头已经让他出了个差不多。
现在就把它重新还给原作者好了。
江弦算不上有多高尚。
作为一个重生者,他有福利肯定是先给自己着想。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理解万岁》放在他手上已经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为了不埋没这篇作品,他宁愿再以这样的方式,再把它还给蔡朝东。
他还挺尊敬蔡朝东的。
在另一时空,大概90年代,蔡朝东曾经被调任过一个贫困县里任职县长。
他在县里抓经济办企业,搞得红红火火,后来调离县里的时候,竟然出现了万民十里相送好县长的感人场面。
百姓万人十里相送,依依不舍。
江弦完全相信,这是蔡朝东真的把服务做到了人民的心坎儿里头。
“真的让我来?”
蔡朝东完全没想到,江弦会推荐自己来讲《理解万岁》的内容。
就像是迪厅、酒吧永远都想不到,干掉自己的居然会是公交车。
“不行不行,我没这个能力。”他本能的推辞。
江弦马上给他通个电话过来。
“朝东同志,你要想一想,我是让你替前线的将士们讲讲心中的哀愁,这样的理由,你也能拒绝么?”
“我”
蔡朝东马上犹豫。
鲁迅先生的名言精辟: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让蔡朝东替自己去做报告,他一定会不同意;但若是换个说法,让他明白这不是为了江弦也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前线将士,他就会觉得这是调和的,愿意去了。
报告团组建的很快,说是一个团,其实也就是江弦和蔡朝东。
蔡朝东看了江弦的录像,自己试着讲了几次,又给江弦和新华社的人内部讲了几次,效果很好,很快就有了几分江弦当初的那种感觉。
把这摊子事儿交给蔡朝东,江弦回归到《最后一个匈奴》的写作上。
《延河》那边时不时就给他写信,有时候是陈忠实,有时候是路遥,有时候是贾平凹。
三驾马车轮番关心真让江弦有些吃不消。
他也知道,这是人家怕他把约稿的事儿给忘了,明里暗里的提醒。
江弦不拖着,耗费这么久的时间,《最后一个匈奴》已经完成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