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99节

  “央视。”

  “哟,大单位啊。”

  “不算不算,就是个小部门,叫电视艺术中心,离得不远,就在海淀皂君庙那边儿。”

  “嗷,皂君庙。”

  寒暄一阵儿,江弦才问,“找我是来递个稿子?”

  “不是、不是。”

  郑小龙摆了摆手,“害,您可能不知道,我们电视艺术中心,跟央视的电视剧部、电视剧团还有几个部门,现在主管电视剧这一块儿。

  台里现在有个任务,要拍《红楼梦》。”

  “拍《红楼梦》?哟,这可是大事儿,这是咱四大名著呐。”

  “可不嘛。”

  郑小龙继续说,“任务交到了王扶林导演手里,导演他不放心,戴临风台长也不放心,您想啊,这《红楼梦》全国多少人看过,多少人喜欢啊,这《红楼梦》要是拍不好,那得向全国人民谢罪啊。”

  “是啊。”

  “所以么,台里跟王扶林导演这么一合计,您猜怎么着?打算弄一顾问团,把社会上知名的这些红学家,全都弄进顾问团里,像是周洋、曹禺、吴组缃、钟惦哦,还有沈从文同志。”

  “沈老师也在啊.”

  “沈从文先生是古代服饰这一块儿的专家。”郑小龙解释道。

  看过87版《红楼梦》,可能会有人发现,演员的衣服特别合身,不像很多别的古装剧一样,衣服看起来扁扁的、软塌塌的,像是个唱戏的,只能远观,不能近看。

  这其实得归功于沈从文,他是古代服饰这一块儿的专家,

  87版《红楼梦》的服装,仔细去看,上到皇宫妃子,下到贩夫走卒,甚至厨娘杂役,服饰不但合乎身份,看起来就是量体裁衣,异常精美。

  郑小龙和江弦说了这么一大通,江弦还是不太明白他的来意。

  “小龙,你今天找我到底是为了?”

  “江主编,我们台里是想问问您的意见,您愿不愿意加入我们这个《红楼梦》电视剧的顾问团。”

  “我来当顾问?”江弦完全意外,“我又不是什么知名的红学家,更不懂古代服饰。”

  “是陈荒煤同志给我们推荐的您。”郑小龙解释说,“荒煤同志说,您对《红楼梦》的研究很深,吴组缃同志也给我们推荐了你。”

  “.”

  江弦很快反应过来,怪不得那天陈荒煤非要考考他,原来是在这儿等着。

  “原来如此。”

  他哭笑不得,这事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还挺感兴趣,到时候去看看林妹妹也不错。

  “既然荒煤同志都推荐我了,我就加入这个顾问团吧。”

  “您答应了?”

  郑小龙高兴起来,又吞吞吐吐道:

  “不过江弦同志,我得先告诉您,我们这个顾问团啊,应该不给支付多少报酬,一个专家大概是15块。”

  “15块?”

  江弦无奈的笑笑,这电视剧部门真是个破落户,不过他也不是冲着这个来的。

  “15块就15块吧。”

  郑小龙仍是一脸尴尬:

  “我还得给您说一嘴。

  我们没现金,每人用一个景泰蓝花瓶作抵,您看行么。”

第312章 “奶油小生”

  “花瓶?花瓶就花瓶吧。”江弦表情微妙。

  郑小龙这三两句话,一股子寒碜味儿扑面而来。

  也是难为这帮搞电视剧的了。

  虽说国内现在电影行业预算也都比较紧张,但相比之下,电视剧行业还真是个臭弟弟。

  至少给专家一个人一个景泰蓝花瓶作抵这话,没哪家电影厂能说得出口。

  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至中期,电视机在国内开始普及,与此同时,国内电视剧行业从无到有开始发展。

  各大电影厂哪能看得起他们。

  觉得这完全就是一草台班子。

  用的机器是各电影厂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工作人员数量加起来不到一百个,筹拍个片子连钱都要不着得四处化缘,最悲催的是,人电影厂好歹有个厂,拍电视剧这帮人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

  创作集体、艺术处、导演室都分设在廉价的招待所和仓库里,被人家拍电影的戏称为“八大处”。

  结果谁能想得到,到了80年代末期,中国电视剧一跃成为了中国大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彻底把中国电影踩在了脚底下。

  然后报道的时候就成了:中国电视业从一开始就是得天独厚的,受到dang和政府的充分重视与特殊关爱

  这时候拍电影这帮人还真急了,联名向上级反映:你们也太特么偏心了,你看我们电影行业都成什么样了,当初为啥不制约着点电视剧的发展呢?

  脸都不要了!

  视电视剧为制约电影的元凶,甚至要求出台政策限制电视剧的发展,但从来都不考虑考虑自己的问题。

  江弦把这事儿答应下来,又拖着郑小龙打听了会儿《红楼梦》的事情,毕竟具体的拍摄,他也就只知道个陈晓旭。

  记得王扶林嫌弃陈晓旭不够漂亮,结果几亿观众都对她念念不忘。

  后世一帮沙雕网友还把她评为“透支了东北三百年的温柔”。

  郑小龙叨叨说:“您也知道,《红楼梦》角儿多,我那天听王导聊,好家伙,要找一百五十多个演员呢,阵仗比拍电影都大。”

  “嚯,这么些人?”

  “可不么,您说这150个演员就是150号人,得凑几个电影厂的演员才能凑够呢?”

  江弦当然知道,后来《红楼梦》整的是自荐式海选。

  当时全国各地有上万人应征,成了现象级。

  除了自荐,为了这150个演员,《红楼梦》剧组还跑遍各大城市的艺校、剧团、文工团,去了皮鞋厂、手表厂、化工厂,甚至在街头拦住路人,最终从上万个人里选出了这么150名演员。

  这才拍出来这么一部经典。

  后世再拍《红楼梦》,就不说剧本啥的,选角哪还有这么用心?

  说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海选,结果连学校都没走出去,直接就是校长推荐。

  江弦回到家里,正好碰见朱琳和江珂一块儿回来。

  “哟,今儿这么丰盛?”

  朱琳手上拎着好多土豆白菜,还夹杂着一块儿肥猪肉,肥膘约莫三指厚,一颤一颤,绝对是头好猪。

  这年头油水比较缺,所以人人买肉都买肥肉,小孩儿买肉买瘦肉回去得被家里骂死,为啥呢?肥肉不光解馋且能炼油。

  切小块,倒入锅里,炼出猪油倒进黄色瓦罐,盖上盖子,油膏似得,等炒菜或者是烩菜的时候放上一小勺,炒出来、或者是烩出来的菜也特别香,也有点荤味儿。

  不过后来都改吃植物油了。

  这玩意儿也很少见了,最近几年还是在某世界厨师大赛上见过一次。

  对手战队拿走我们的油以后,我们的大厨撇了撇嘴,轻描淡写道:“开火,炼油。”给老外整不会了都,直呼作弊。

  “红楼梦?”

  晚饭时候,江弦把《红楼梦》的事儿一讲,还打着内部消息的旗子,透露是自荐式海选。

  江珂两眼放光,咬着筷子。

  “我得去,我特喜欢红楼梦!”

  “我觉得我就是为红楼梦而生的!”

  江弦心说那不巧了么,国内和你一样觉得的人至少还有一万个。

  不过这会儿看着他妹妹,在他干预之下,恐怕真有机会成为拍《红楼梦》的好苗子。

  “别激动。”

  江弦说:“这会儿海选不是还没开始么?你回学校,好好练戏,顺便抓紧这个空闲,把《红楼梦》仔仔细细研究个那么一遍。”

  江珂立马听心里去了。

  江弦这妹妹是个有主意的主儿,虽然平时看着吊儿郎当的,好像伟大理想是当个老炮儿,不过一有什么目标,咬碎了牙也要拿到手。

  朱琳也动了心思。

  别说这个年代,哪怕是后世,听着《红楼梦》三个字,多少人的心弦都得被拨动?

  仨人和和美美的聊着天,把一桌子菜吃的精光,江弦很喜欢这年代的吃饭习惯,饶是两名女同志,也不提什么减肥的事情,敞开了肚皮就是吃。

  客观来说,江弦家里的条件算富裕那种,不说顿顿有肉,但也基本上没饿过肚子,就这样的条件,他们一家子人丝毫没啥发福的痕迹。

  这个年代好像就是这样,尽管大部分人饮食完全碳水为主,很多人饭量也都特别大,但说来也怪,就是吃不胖。

  有人可能要说那是没吃上啥甜品,那也有话说的,这年头的老式糕点都贼甜。

  江珂在江弦家里住了几天就回去了,江弦跟新华社那边合计着《理解万岁》报告的事情。

  这个节骨眼,谢晋和李,以及《高山下的花环》剧组成员,乘着火车从云南来到京城。

  “必须来这家儿尝尝,平时来还得排队。”江弦带着俩人来到翠花胡同的悦宾饭馆。

  “别太破费。”谢晋说。

  李也有点担心,他虽然在河南农村生活时间比较久,但也见过世面。

  这家餐馆看着门面不咋地,来回穿梭的客人居然都是蓝眼睛金头发,比老莫还壮观,老莫这家正经的西餐厅是一帮顽主扎堆儿搁那折腾。

  “放心,这里一个人消费上限是10块钱,咱仨撑死吃30块的东西。”江弦讲了讲悦宾饭馆的规矩。

  “来,咱先来一瓶‘气死茅台’。”

  点好菜,谢晋取出一瓶习水大曲,给江弦和李斟上。

  仨人碰了下杯子,趁着等菜的工夫,李和江弦聊起《花环》的剧本,江弦上午就已经看过一遍。

  “你这个《花环》的作者觉得怎么样?”

  “好,李同志的剧本,当然很好。”江弦说。

  李是八一厂的编剧,他长期生活在河南农村,对农村的戏手到擒来,但是写《花环》这种剧本,那还是第一次。

  江弦能在《花环》的剧本里,看出仍然留有的一些农村戏痕迹,但总的来说,写的可以说是相当不错,对主旋律的东西,李也很擅长。

  要知道,他写的《大河奔流》,是首次把领袖人物形象搬上银幕的电影。

  当时影片下集的片头字幕特别指出:本片下集将出现伟大领袖和敬爱的总理光辉形象,扮演者:于是之、王铁成。

  “谢导,这回来京城,要把演员定下来了吧。”江弦说。

首节上一节299/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