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87节

  刘恒一拍脑袋,“我觉得《车水马龙》拍的就特好,特逗乐!”

  “真心话?”

  “真!”

  “比珍珠还真?”

  “呃”

  “行,那我就听你的。”不等刘波回答,江弦马上把《车水马龙》写上选票,又问刘恒对后面几个奖项有什么意见。

  刘恒老老实实的把江弦刚才填的那张选票结果重复一遍,表现的很想进步,最后江弦把选票交给他让他自个儿签名,他麻溜写了个刘恒俩字。

  江弦很满意,刚才光他填选票,那刘恒就是目击者,现在俩人都填了选票,那刘恒就是共犯。

  “要我说,这百花奖之所以弄得好,原因就是它够民主,对吧刘恒。”

  “江老师,民主,太民主了!”

  刘恒脑子一丢,就跟那夸黄磊做菜好那何炅一样。

  今儿就算江弦让他吃张鼻涕纸,他都要说江老师做的馄饨好吃。

  把选票收好,江弦又去看了看编辑部的熟人。

  章德宁看着他那叫一幽怨,她可好久没拿着过江弦的稿子了,见面就问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稿子。

  “我已经给《人民文学》了。”

  江弦和她聊了几句,又看见大侄女王安忆。

  自从结束了文讲所的学习,王安忆就被他帮忙调进了《燕京文学》的编辑部里,担任小说组的一名责任编辑。

  “在京城都还习惯?”

  “不习惯也习惯了,以前吃馒头多了都要吐酸水,现在顿顿吃馒头也没问题。”王安忆笑着说。

  俩人聊了会近况,王安忆有些不好意思道:

  “江弦同志,我最近写了一篇新稿子,能不能麻烦你帮我看下。”

  “稿子?”

  江弦立马来了精神,“当然行了。”

  他接过这份稿子,王安忆说还没写完,目前只有两万字。

  江弦捧着这份稿子阅读起来,看到其中三个字,他精神一振

  小鲍庄。

  讲的也就是小鲍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江弦从中读出了很强烈的“寻根”味道。

  无疑,这是王安忆往“寻根”文学上的一次主动靠拢。

  自从江弦打出“寻根”的口号以后,“寻根文学”的拥趸者们便以各种方式推动着“寻根文学”这场文学思潮的波澜,身体力行的验证“寻根”这条道路的文学价值。

  韩少功、贾平凹这些崭露头角的作家,都在憋着自己的“寻根”之果,都期待创作出一部横空出世的“寻根文学”作品震烁文坛。

  显然,王安忆也在此列。

  江弦花了一个小时,仔细读完王安忆这篇没完稿的《小鲍庄》。

  “写的很闲适,没有那种现代派文学的压迫感,有很强的‘寻根’色彩,可以继续往后写着看看。”

  王安忆听了心中一喜,江弦的这番评价无疑是带着夸奖色彩的,而且作为“寻根”二字的提出者,江弦绝对是如今“寻根文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能肯定《小鲍庄》的寻根色彩,这绝对是王安忆最想收获的评价。

  “写完了可以再拿给我看看。”江弦轻笑说,“我们再多交流交流。”

  交流?

  这词儿听得王安忆不免得有些飘飘然。

  她性格要强,此前一再追赶江弦的步伐,却只能遥望他的背影。

  

  如今江弦说可以和她交流,这便让王安忆有了种和他又站在了同一水平线的体会。

  不谈理论领域,至少在寻根文学的创作领域,她还没有落后江弦太多。

  王安忆这样想着。

  江弦则惦记着编辑王安忆的这篇作品的事情。

  没记错的话,《小鲍庄》应该是王安忆早期引起了文坛轰动的小说之一。

  那写完可不就得让王安忆拿给他看么,万一被其他编辑要去可咋整。

  很快就到了5月4号这一天,江弦坐着陈荒煤的车子,跟着他一块儿来到了燕京大学。

  他的这场报告,已经在陈荒煤和校方的共同安排下顺利组织起来。

  请到了江弦这个当红作家做报告,燕京大学可以说相当的重视,特意开放了礼堂用作报告场地。

  与此同时,江弦来报告的消息一放出去,立刻传遍了燕大校院。

  这天清晨,一帮闻讯而来的学生立刻包围了礼堂的门口。

  好在今天校领导都会出席,更别提还有陈荒煤这样的人物到来,保卫人员早有准备,提前做好了各班的人员统计,学生们在这样地方安排下有序入场。

  江弦跟着陈荒煤,见到了燕大的一众领导,依次握手打招呼,其中有一位吸引了他的注意。

  约莫七十岁模样,头发花白,身着一件朴素的中山装,干瘦的身材穿这样的衣服居然挺括,五官端正,眼睛小,脸有点儿大,人中特长。

  人中长的人都长寿。

  “这位是我校的副校长,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季羡林同志。”一位校领导介绍道。

  江弦一听,赶忙握住这位的手。

  “神交已久、神交已久。”

  季羡林和陈荒煤年岁相仿,他在后世被称为“国学大师”,不过他本人不承认这个名讳。

  季羡林也是作家,也写作,不过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语言方面。

  他精通12门语言。

  这12门里有英语、法语这些常见语言,也有巴利文、梵文,甚至他还是世界罕见的精通吐火罗文的学者。

  当年,因为一个“浮屠与佛孰先孰后”的问题,胡士和陈垣吵得不可开交。

  胡士说:“浮屠在先,佛在后。”

  陈垣说:“放屁,明明先有佛,后有浮屠。”

  两人你来我往,谁都说服不了谁。

  最后季羡林说,“这些个教授,就知道吵吵吵,吵个屁!看我的!”

  胡、陈两人争来争去不离中国文献,

  季羡林直接放绝招,直接就找梵文、吐火罗文、龟兹文、回纥文、康居文、于阗文

  最后直接憋出一篇《浮屠与佛》的论文。

  “浮屠”来源于印度古方言,“佛”来源于吐火罗文,所以“先有浮屠后有佛”。

  就这么的,瞬间把胡陈两人久攻不下的碉堡炸为平地。

  说起这位呢,算起来也就俩污点,一个是后来他儿子在他去世以后天天为了遗产跟燕大闹腾,另一个就是刘波。

  这个刘波跟龙傲天没啥关系。

  刘波是季羡林的关门弟子,燕大哲学系的博士,搞了部《传世藏书》,一套售价12万,说服了季羡林这块儿金字招牌挂名给他这本书当主编,玩儿出版界闻所未闻的融资。

  最后这孙子欠债过亿跑了,给季羡林留了个骂名。

  顺嘴一提,刘波这货还出轨过许晴,就是那个屁股上有“根本之宝”的许晴。

  那会儿他给许晴拍写真集,请了文化名人余秋雨给作序。

  嗯,余秋雨。

  王硕因为刘波这事儿,炮轰过季羡林老爷子昏头。

  不过斯人已逝,这事儿就这么提一嘴,也不必拿来剥茧抽丝、上纲上线,觉得推倒他季羡林的神像,就觉得好像往他脸上吐了一口口水似得痛快。

  没必要。

  人无完人,而且看事情要结合时代。

  这80年代、90年代一过,人心不古,社会风气懂的都懂,老爷子年纪又大了,身边没啥好人,更没个能信任的人,他儿子都和他不是一条心,这老年人被忽悠着上当、被别人利用,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所以江弦这会儿就没想啥乱七八糟的,本着尊敬人家学术成就的态度和老爷子真诚的握手。

  “我之前在翠花胡同买了一院子,听说您也在那一片儿住过。”

  “以前住过,后来就搬走了。”

  季羡林露出笑容,“我听过你的名字几次,一直没机会见过你本人,今天总算见到了。”

  “您还听过我。”

  “记得去年也是五四这天,你的话剧《天下第一楼》在燕大被一群学生搬上舞台,我当时在台下看了,真是一部杰作。”

  “您过奖了。”

  这边儿说着话,台下朱虹和殷秋瑾以及她们的同学一块儿找到位置坐下。

  “来的人真多啊。”朱虹往周围张望。

  礼堂的座位全都坐满了,来的不光有学生,朱虹还在前排看到了很多老师和教授的身影。

  “能不多么?”殷秋瑾笑着道:“你姐夫和咱燕大多亲近,咱们能不给你姐夫捧场么。”

  自从江弦《天下第一楼》在燕大首次被搬上舞台以后,燕大学子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对江弦也有了一种莫名的亲近和认同感。

  说话间,殷秋瑾眼前一亮,手往台上一指。

  “朱虹,你姐夫!”

  此时,身着标志性灰色中山装的江弦,微笑着和季羡林、陈荒煤以及燕大的几名校领导在舞台中央落座。

  每个人面前的桌上都放了杯子。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报告会议要开始了。

  原本哄乱的礼堂,迅速的降低声音,变的安静下来。

  “同学们,同志们!”

  江弦左侧的一名校领导举起话筒,先是介绍了这次报告,以及江弦和陈荒煤组成的这个报告团,最后道: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江弦同志的到来!”

第303章 绿色的军装里也有五彩的心灵

  “学生们还真是热情啊。”江弦嘀咕一句。

  在热烈的掌声中,他鼓着掌站起身,和台下的学生、老师们打个招呼。

首节上一节287/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