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249节

  巴金提醒道:“你为文学馆做的事情已经已经足够多了,你在这个年纪就能写出《高山下的花环》这样水平的小说,说明你未来的高度还不止于现在这里,你正处于创作的巅峰期,不要浪费你最珍贵的创作精力。”

  “对啊,江弦,你应该把重心放在小说上面,接着创作《花环》这样水平的小说。”

  李小林也赞同巴金的说法,只是说着说着,她又有点生气。

  “你说你,咱们交情那么好,你怎么就把《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小说给了《十月》,你应该给我们《收获》才对。”

  她的语气那叫一个遗憾。

  

  《收获》竟然错过了《高山下的花环》这样水平的小说。

  现如今的文学界,《高山下的花环》俨然是最瞩目的小说之一。

  据统计,全国有十几家报刊对小说全文转载,各纸媒上对《花环》的评论文章有近50多万字。

  50多万字。

  这是《花环》小说篇幅的五倍了。

  评论的字数比小说字数都多!

  江弦只好给她讲出《花环》被《十月》的张守仁约走的事情经过。

  李小林听了也是一阵无奈。

  事到如今,也只好埋怨自己没有勤着打听江弦的近作,这才使得《收获》最终没有发行《花环》的缘分。

  她又福至心灵,打听道:“江弦,你快有下一篇小说了没?拿给我们《收获》吧。”

  巴金笑了起来,“小林,哪有这样问的,你当写小说是下蛋么?”

  江弦听了巴老的话,也不好意思打脸他老人家,说自己确实高产,确实已经有一篇在脑海。

  他含蓄的承诺说:“小林姐,这样吧,我和你约下来,我的下一篇小说一定拿给《收获》。”

  没有在上海久留,回到京城已经是10月中旬。

  文坛最受瞩目的明星江弦,终于重新回到众人的视野当中。

  而就在他消失的这段时间里,关于《花环》的讨论从未减少,反而愈演愈烈。

  10月,《红旗》第10期刊登了中作协副主席丁凌的文学评论《我读‘高山下的花环’》。

  这是继冯沐和刘白羽以后,《花环》收到的第三篇极具重量的文学评论。

  丁凌肯定了《花环》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并评价道:

  “在江弦年轻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极为灵敏善感的心灵。对于苦难、自尊、道德、爱情以及人性的善恶,他的敏感程度常常使我们惊讶。”

  此外,京城作家协会、京城文学研究所又联合主办了《高山下的花环》创作研讨会。

  同月,宣传部艺术局和《十月》编辑部联合召开有各行各业读者参加的《高山下的花环》座谈会。

  如此声势之下,《花环》这篇小说已从1981年发行的一篇普通小说,升格为1981年发行的一部文学名篇。

  江弦回到京城没几天,一个名叫袁厚春的编辑便找上了门。

  他先是自我介绍,说自己来自于战士文艺出版社。

  江弦给他拎把椅子,亲自倒一杯茶。

  袁厚春喝了一口,哭笑不得道:

  “江弦同志,我找你找的好苦。”

  “哦?”

  “你是不知道,这段时间我四处打听你的下落。

  听人说你在济南,我就追去济南,结果刚下火车,又听说你去了上海,我匆忙追去上海,四处打听你的消息,你竟然已经回了京城。”

  江弦哑然失笑。

  没想到自己在外面东躲西藏的日子里,屁股后面还有这么个编辑苦苦追寻。

  他问:“袁厚春同志,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袁厚春正色道:“江弦同志,首长同志命令你,《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要交给我们战士文艺出版社优先出版,绝不能给地方。”

  “.”

  江弦愕然。

  部队也太霸道了。

  他又不是军人,首长同志怎么还命令上他了?

  袁厚春紧接着解释说:“首长指示说,你能写出《高山下的花环》这样的小说,我们战士文艺出版社一定要予以重视,要让我们部队的战士们优先、尽快看到《花环》这篇小说。”

  “我能理解。”

  江弦开口说:“可我之前已经和《十月》的编辑说好了,《花环》这篇小说已经交给他们进行出版了,现在排版工作已经完成,马上就要准备发行了,这会儿变卦恐怕不太可能。”

  袁厚春脸色一变,马上找到《十月》那里。

  《十月》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背靠京城市出版社,听到部队这么霸道的决定,立马抗议起来。

  “我们已经投入了这么多工作,马上就要发行了,你们凭什么不让我们发行,是想我们这么多工作白费么?”

  都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同仁,袁厚春也能理解。

  他马上回去和领导报告。

  最后总政文化部那边做出指示,表示愿意退让一步。

  允许京城出版社出版包含《高山下的花环》在内的文学作品选。

  但是《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要交给战士出版社出版,《花环》这篇小说的单行本必须优先在部队内部进行发行。

  消息传到《十月》那里,编辑们虽然还是很生气,但也只能接受。

  毕竟他们也清楚,真掰手腕的话是掰不过部队的。

  张守仁哭笑不得。

  部队居然会因为一篇小说,来和他们《十月》抢出版权。

  他当了这么多年的编辑,可还从没碰到过这种事啊。

第274章 碰到点儿困难

  《十月》以前也碰到过被抢稿子的事儿。

  那是之前一次,刘鑫武约了丁凌的稿子,刚准备排版发行,《人民文学》的编辑们便找上门,说上面有所安排,丁凌复出后的作品必须先在《人民文学》上面发行。

  然后崔道怡毫不客气的从他们抢走了稿子。

  《人民文学》作为“皇家刊物”,在文学界有着独特的地位,《十月》虽然心里委屈,但也只能憋着,毕竟上面发话了丁凌的作品必须交给《人民文学》。

  虽然有这么一次先河,但那是丁凌啊!

  作为文讲所的首任所长,可以说丁凌桃李遍布当今文学界,更别提她作品的影响。

  她名气太大了,曾因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了斯X林文学奖,当年在文化界声誉可谓是如日中天。

  所以《十月》不服,但能理解。

  可这一次,战士出版社来向他们索要的是江弦的作品。

  张守仁感到憋屈的同时,竟还生出一丝欣慰。

  同样是抢稿子,这一次抢成了江弦的稿子。

  可见这一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将他的名望推高到了何种地步。

  战士出版社那边,袁厚春把稿费给江弦结算了下。

  拢共两千块,包含了近一千块的基础稿酬,以及首印五万册的印数稿酬。

  “真少。”这样数目的一笔稿酬足以让其他人感到兴奋,江弦却是有点嫌弃。

  《花环》是真的火了,火的同时,他的稿费也收到手软。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小说发行后的几个月里,受到了各家媒体的轮番转载。

  一开始是《工人日报》,连载了《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小说,并配发《编者按》:

  “1981年第四期《十月》刊登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些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认为,这是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鱼水深情,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振奋。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本报从今日起将全文转载这部小说”

  之后是《大众日报》,紧随其后连载了《高山下的花环》,也配发《编者按》:

  “由江弦同志创作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后在国内文坛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是SZ全会以来我国文学创作领域的又一部佳作,作品中人物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情操,给人们以信心和力量,读来发人深思,催人泪下。

  本报从今天起连载这部作品以飨读者.”

  同月,又有《广西文学》、《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多家报纸或全文连载或刊发故事梗概,将这篇《高山下的花环》推介给广大读者。

  在10月,上海的《青年报》甚至专门出版了“红花专刊”,用共计十六个版面来全文转载《高山下的花环》。

  洛阳纸贵,盛况空前。

  江弦去了趟隆福寺的中国银行,把这笔稿酬小心存好。

  眼下10月下旬,京城里一片橙黄橘绿的艳丽风景,萧瑟而凄美。

  江弦先去了一趟翠花胡同里的院子,开开门,院儿里一片荒芜模样。

  吴庆华一家已经搬出去了,这会儿院子里寥无人烟,地上杂草都长了起来,只能搁着撂荒。

  “这特么”

  江弦颇感奇异。

  这里可是京城,他在这儿有这么大个院子就这么荒着?!

  溜溜达达在院儿里转了一圈,回到景山东胡同的院子里。

  过垂花门进前院儿,景致和此前已然不同。

  垂花门后,左右两边儿贴着延伸出去一条抄手,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形状跟两条胳膊合在一块儿似得,连接包抄了垂花门、厢房和正房。

  廊上抹了朱红色漆,朝着外院的一侧还开设了些花窗,雕栏画栋,廊腰缦回。

  “小情郎你莫愁,此生只为你挽红袖”哼着进步的小曲儿,江弦行行坐坐在抄手底下转个一圈儿。

  这会儿再看这座院子,和当初买来时候的景象已截然不同,他看得非常满意。

  进到正屋里头,他妈和江珂都在家。

  饶月梅一看着他就跟他打听朱琳的近况。

  “她一切都好。”江弦随口答了一句,而后自顾自的倒了杯热茶。

首节上一节249/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