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就此结束。
放映厅里掌声一片。
音乐响起,京郊的马路上车水马龙,公公和儿媳握手言和,今后一起为四化发光发热,大团圆式结局。
观众们噼里啪啦的拍着手,掌声不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还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和别人分享感受。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看完以后觉得像是吃了一顿美食一样,精神上的某些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真有意思!明天再来看一遍!”
“哎呦,马大车让刘小庆开车追那段儿笑死我了。”
“可不嘛,笑得我肚子疼。”
“艾京华真漂亮啊,美的跟、跟哎?这位同志你、你,你怎么从电影里蹦出来了?”
“你认错了。”
朱琳面露尴尬,赶紧取出蛤蟆镜戴到脸上。
江弦又递给她一个口罩,戴去脸上,俩人快速的从影院后门离开。
电影院就是这样,前门进,后门出。
沿路上能看着每个观众都是笑着的,嘴里谈论着艾京华,以及电影里那些值得反复回味的笑点。
“真有意思。”
“走,咱们赶紧去买明天的票。”
“干嘛不买今天的?”
“今天的肯定没了,这场都买的飞票。”
江弦和朱琳对视一眼,隔着口罩,江弦也能看出朱琳的欣喜。
《车水马龙》成了!
江弦记得这部片子当年的票房是两千万,在当年的电影票房里也是名列前茅。
不知道这一部出自他和王好为之手,重新打磨过一遍的《车水马龙》,能否再次实现成绩上的突破。
电影的反响,需要发出以后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收获,毕竟这年头又没准确的全国统一上映时间,各地都有差异。
京城算最早的。
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6月4日,《车水马龙》居然登上了《人民X报》的07版。
国家媒体罕见地用大篇幅盛赞一篇电影!
文章标题是“举着旧鞭儿走新路电影《车水马龙》带来的启示”。
文章高度评价了《车水马龙》的社会意义,对北影厂以及编剧江弦这部精心打造的改革题材影片肃然起敬!
“上一周,《车水马龙》迎来了观影热潮,电影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紧贴农村生活,让四化建设与农民心心相印,让农村题材影片富有时代特征。
影片既不回避新与旧的冲突,也不刻意渲染新优于旧,着重表现共同前行,电影诙谐、温暖、朴实、动人,可谓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次探索。
《车水马龙》的广受欢迎昭示着电影工作者们,反映现实主义的优秀文艺作品最受人民喜爱。”
六月伊始,夏天快步登场。
《车水马龙》凭借本身的质量,加上《人民X报》推波助澜,迅速成为六月初最受关注的话题。
这年头电影拷贝分三种,35mm、16mm和8.75mm。
对应三种款式的放映机,第一种是商业电影的标准款式,第二种通常在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场所比较常见,第三种适合在农村地区进行流动放映。
《少林寺》为什么厉害,当年《少林寺》在内地城市正规电影院观35mm主流拷贝影人次3.5亿,是历史之最。
更厉害的地方是《少林寺》当年票房收入9成以上都来自35mm拷贝。
各省的电影公司看完《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再听了各地电影院线传来的反馈,后悔不已。
《车水马路》在今年第二季度中影公司的看片会上他们全看了。
电影公司的国家指标是80部电影,分到每个季度也就是20部。
他们看了《车水马龙》以后,确实感觉很不一般,夹杂着喜剧、爱情的题材,还是改革、四化的主旋律。
一拍脑袋,填的数字都挺大。
中影公司当时统计。
《车水马龙》电影,35mm拷贝卖了足足180个,16mm拷贝1050个,8.75mm拷贝800个。
如今看来。
“还是太保守了啊!”
在各方作用下,《车水马路》的观影热度愈来愈高,电影院直呼苦逼,尤其是送拷贝的跑片员,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你们把老子当牛马用啊?
不干了!
反正你又开除不了我。
如此形式之下,各地公司纷纷派代表上京,去堵电影局的门。
“拷贝啊!”
“加订拷贝啊!”
再不加拷贝,不光跑片员不干了,老子也干不下去了!
180个35mm的拷贝不够,又加,上面本来加了50个,各地不同意,最后加到260。
260个拷贝!
《车水马龙》这妥妥的改革题材电影、农村喜剧故事片第一名啊!
王好为都乐疯了。
前年拍了一部爆款《瞧这一家子》,虽说当年票房冠军不是他们,也不是《小花》,而是反特片《保密局的枪声》。
但他们《瞧这一家子》仍是得到了当年百花奖的青睐,刘小庆还拿到了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
今年《车水马龙》如此火爆,相比于《瞧这一家子》,可以说不遑多让。
百花奖怎么也得拿一个吧?
不行的话,今年新搞得金鸡奖,拿一个也不过分吧?
今年真没什么竞争。
历史上,除了去年的一部《庐山恋》,就只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是热门。
可惜如今谢晋没拍《天云山传奇》。
他拍《棋王》去了!
往电影市场这么一看,可以说今年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随着《车水马龙》一块儿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饰演艾京华这个角色的朱琳。
之前有一个《庐山恋》周筠成了观众们的梦中情人,如今《车水马龙》的艾京华,也是妥妥的白月光。
好些年纪比较轻的,都能因为喜欢的演员分成两拨,每天就因为周筠和艾京华较劲。
李成儒是在一个午后看完《车水马龙》的,看到夕日的老同学如今这般风光,那叫一个羡慕。
他琢磨着自己得想点办法,让老同学提携提携自个儿。
他可是知道,朱琳同志那个爱人了不得呐。
作家江弦!
与此同时,李成儒惦念的江弦同志,终于完成了整篇小说的写作。
【战斗经历】+【英雄群像】
他放下笔,合上稿纸,翻至第一页,第一行赫然写着小说名:
“高山下的花环!”
第259章 你要做好两手准备
一大早,江弦蹬着自行车来到了崇文门外的东兴隆街51号院。
这是京城市出版局的办公地,也是《十月》杂志的编辑部。
这院子后来拆了,改成了新怡家园。
51号院临街三层楼,大门口东侧是传达室,进大门过小院正北是主办公楼,院子西侧有平房,最西头是机关食堂。
江弦一路进去,听着传达室俩同志在侃。
“听说了没?老三不愿意回来。”
“哎,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一家人,你说这闹的,不像话。”
“可不么,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江弦听得暗叹一口气。
上月月底,宋先生在京城逝世。
这消息第一时间便被送去了美国,治丧委员会希望老三能回来送二姐一程。
不曾想,老三只回了八个字:
“身体不好,不能成行。”
“同志你好。”江弦打断了二人,熟稔的掏出两根烟,“我想找张守仁同志,能不能帮我递个话,我有篇稿子要给他。”
“送稿子的?”个儿高的接过烟道了声谢,还以为江弦是来投稿的。
他手指了指,“你想投稿子的话,直接放我们这儿就行,回头我们指定给你递去。”
“对,就放我们这。”
“呃”
“放心吧,丢不了。”见江弦还有顾虑,个儿高的那位指了指角落的几个麻袋,“看着没,那些都是给《十月》的投稿,最后我们都给送到编辑们那儿,一份也少不了。”
“是这样,我不是投稿,我是已经和张守仁同志约好了。”他笑着解释。
“约好了?”
传达室的同志很好说话,更何况也不是没有作者来找编辑的事情,赶忙上楼去递了个纸条。
张守仁得了信,很快下来。
一看着江弦便露出笑容。
“看这样子,稿子终于写完了?”
“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