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江弦无奈,他前些天一直在和徐小明撺掇《霍元甲》,哪有时间改稿子。
他知道李景峰是想帮他合法避税,但是相比之下,徐小明那边的外汇券更香。
“就劳烦景峰你加急一下了,回头出版了我请你去老莫吃饭。”江弦画起大饼。
李景峰叹一口气,“你啊,你可真鬼。”
他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觉得没太大问题,又拿给韦君宜看了一遍,只看做了修改的地方,所以要比看整本小说快的多。
“差不多了。”韦君宜给他倒一杯水,“你这篇小说,肯定是要开座谈会讨论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又开座谈会?”江弦一想起上回《芙蓉镇》在京津两地开展的那几场座谈会,脑袋都变大不少。
韦君宜笑了笑,“不过你现在既然忙着学习,我们尽量就不耽误你的时间了,这个座谈会呢,就让景峰替你去听一下,前辈老师们如果有什么意见,我让景峰统计下来交给你。”
“这样可以么?”江弦还是有点儿忐忑的,自己的座谈会自己不去,显得好像太不负责任。
不过《米》本来就是可以出版的质量,就算后半部分做了修改,再听什么意见其实也只是形式主义。
“我分配个别的任务给你。”韦君宜笑着说,“你去找人把《米》的插图画了。”
这会儿的单行本都是配有插图的,《芙蓉镇》出版的时候,找了人文社的一位编辑帮忙赶工,按韦君宜的意思,显然是想江弦去找一位名家。
“那我试着联络联络。”江弦回忆了下,他认识的人里,懂书画的应该挺多,不过名家好像比较少。
找凌子风?
他老人家的画挺可以,不过这会儿好像还在外地给《李四光》取景。
琢磨了一阵儿,也没琢磨出个人,就先不想了,他江弦也算是文艺界社交一枝花,找个会画画的来做插图,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跟韦君宜道别,又在李景峰那儿聊了一会儿,告辞以后没急着走,先去楼里取了一沓稿纸,装在网兜里,挂在自行车车把上。
才刚出了车棚,李景峰便大步追了过来。
“稿子都改完了!还偷我们稿纸干嘛?!”
“景峰,别那么小气。”
江弦一个侧方位起步,跨上车子,迅速遁走,身边儿卷起阵阵1980的风。
“【画】+【离家】=长篇小说《???》”
第172章 两头赚的营销策略
“已揭示第六条合成路径:”
“【画】+【离家】=长篇小说《???》”
一切来的那么突然,以至于江弦不得不停下自行车,在路边琢磨好一会儿。
灵感【画】(0/10),灵感【离家】(0/1000)。
收集方式并不是太难猜测,江弦心里很快就有了个大概想法。
不过比较难猜测的是所合成的作品。
就好像已经在嘴边儿,又是那么难以琢磨。
京郊。
《车水马龙》片场。
“吴记者,这位是我们电影《车水马龙》的导演王好为,编剧江弦。”
北影厂官宣发口的副厂长毛广田,给女记者吴馥介绍过,才看向王好为和江弦:“这位是《大众电影》的吴记者。”
“噢,您好、您好。”王好为和江弦都把手递过去握握。
《大众电影》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普及性电影文化刊物。
有多火呢?在80年代,《大众电影》人人都看,每个演员都以登上他们封面成为封面女郎为荣。
在1982年,《大众电影》创造了960万册的电影杂志单期发行量最高世界纪录,而后一直保持到后世,无人再能超越。
“吴记者过来是?”
“厂里专门请过来,咱们《车水马龙》不是马上就要杀青了么,过来拍点片场的照片,回去写篇报道。”
这会儿在电影发行以前,各个剧组都会请《大众电影》过来,对自己的电影提前报道,算是提前做下电影的宣发工作。
“原来如此。”江弦恍然大悟,王好为已经在发愁了。
《车水马龙》怎么宣发啊?总不能说,积极响应了建设“四化”的号召。
大家虽然都是支持四化的,但也不能跑进电影院里花钱支持啊。
她在那琢磨,江弦也在快速的想。
他很重视这次机会,因为《车水马龙》在当年不是什么大爆的片子,他又想冲击一波拷贝的订单数量。
宣发是什么?营销。
中国人的观影兴趣其实很容易就能被调动,抓住一点营销,电影就能大爆。
就像贾玲减个肥,这么简单的营销点,票房立马就爆了,还有《色戒》当时的什么假戏真做,要么就是卖情怀像《速度与激情7》,片尾致敬保罗,然后see you again。
王好为陪着吴馥、毛广田聊了一会儿,给演员们、拍摄片场拍了点儿照片。
“吴记者,您就这样写吧,陈强陈佩斯父子齐上阵,与黄玲再组铁三角。”她建议说。
“这个可以。”毛广田比较赞同。
吴馥也觉得是个不错的宣传点,虽然不算出彩,但也不算是多么稀松。
“我觉得不行。”江弦忽然开口。
王好为登时青筋直跳。
你又觉得不行了?你什么时候觉得行过!
唉,她这个编剧真是.
江弦也感觉到了王好为的杀气腾腾,开口道:“不只可以写一个宣发的点嘛,我有一个想法,也还可以再加进去。”
“什么想法?”
“可以在宣传的时候说,《棋王》电影主演将在《车水马龙》中首次亮相。”
王好为知道《棋王》的主演就是葛尤。
她也顿时明白过来,江弦这小子一肚子坏水儿,想骗观众们来电影院寻找“王一生”,嗯,还给《棋王》提前做了波预热。
反正俩电影都是他的,到头来这小子两头赚呗。
“贼!太贼了!”王好为咬牙切齿的暗骂一句。
阜成路南。
江弦上汪曾祺那儿取了一趟作品集的序,老头儿已经写好。
“你那几篇小说我都看过了,相比于另外几部,还是《棋王》写的最好。”汪曾祺评价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有意思,不过语言差了点儿火候,可能是因为太想写出女人内心的滋味?”
“那还真让您说巧了,我打算托施松卿同志往海外递的稿子,就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英译稿。”
江弦从挎包里取出一册英文稿,是他这些天抽空誊抄好的。
“你英文怎么这么好?”施松卿诧异的问他一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学英文学的特别快。”江弦一脸腼腆。
他英文水平本就不错,在大学里过了6级,完全能看懂英文字幕电影,英译稿的书也能大概读懂,所以并不担心会露馅。
施松卿倒也没质疑,接过稿子,扫了眼开头。
汪曾祺给江弦写序的时候,她也阅读了江弦的那几篇文章,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印象深刻。
这会儿看一眼开头,完全就是按照那篇文章写的,不过故事背景切换去了国外,写的也很丝滑,任先生变成了R作家。
“你以前写过很多英文稿吧?”施松卿问。
江弦皱眉。
怎么谁都爱问这个。
但他还是得诚实的回答,“没有,以前没写过,第一次试着写。”
“你是第一次写?”施松卿倒吸一口气,半天没说出话。
天才!
一个语言学和文学的天才!
“唉,让汪曾祺给你写序,你真是太给他面子了。”施松卿揶揄。
汪小狂立马不服,“你会不会看?他那篇中文稿写的都一般,英文稿能有多好?”
“他的英语水平是可以给你上课的地步,你是小学生,他已经是教授级别,你说写的得有多好?”施松卿刺他一句。
“有那么好?!”汪曾祺难以置信,眼珠子都快飞出来了。
他的英语水平一般,他在西南联大是著名问题学生,更是朱自清老师的眼中刺、肉中钉,因为汪曾祺最爱旷他的课。
不过有一门课例外,那就是沈从文的课,这门课满分100分,汪曾祺能考100分,沈从文愿意给他打120分。
中午又在汪曾祺家里蹭一顿饺子。
这回还是茄子馅,老头儿一万个保证不会砸锅,要挽回上次的尊严。
这回确实没砸锅,饺子都是囫囵个儿的。
江弦只是默不作声的吃完,没给汪曾祺任何一点小狂的机会。
汪小狂问好吃与否,也只道一般,给他气得不轻。
吃饱回到北影厂,发现他妈饶月梅找了上来。
第173章 洋泾浜
“妈,你怎么来了?”江弦诧异的问。
饶月梅从手里扬起一封信,“你姐夫从上海寄了封信给你。”
“姐夫?”
江弦疑惑,边华伟这是来催稿子了?他还确实没来得及把那部刚写好的稿子递给他。
“上我那屋坐坐,我刚好有话想和说。”江弦拖着他妈往招待所去。
饶月梅好奇的张望着北影厂院儿里的风光,“咱能碰着啥大演员不?”
“您想看谁吧?唐国强还是陈道明。”
“都是谁啊?这我一个也没听说过。”
“那您想见见谁?”江弦还真好奇这会儿中年妇女们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