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29节

  就改编自这篇不起眼的小说。

  翌日。

  江弦把这份薄薄的稿子递给王安忆,“我帮你圈了些问题出来。”

  对于改稿子这事儿,江弦比写小说都熟练,他现在当半个编辑没有任何问题。

  王安忆一看自己那份稿子,眼就有点花。

  这是稿子?这不是一幅画?

  再凑近一看,才发现是这张纸带颜色的面积,跟素描似得,快把纸张本身的白色给覆盖住了。

  她本身的写作,就喜欢把字写的特别小,又特别喜欢在修改途中乱画符号,手稿本来就难以识别,江弦又加以三种颜色涂抹。

  她现在甚至看不清原文。

  “这里为什么要改?”她努力拿笔尖指出一处,江弦把那里的“五角钱”圈住,还打了个问号。

  “五角钱太多了。”

  江弦一脸平淡的解释:“你这里写,贫困代表老姜夫妇两口子为5角钱吵架,想表达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让两个人拌嘴,但5角钱分明是一件天大的事儿,5分钱还差不多。”

  “.”

  王安忆又忿忿不平的问了几处,江弦总是能说出他的理由。

  到后面都激动的气都急了,结果江弦忽然来一句,“安忆同志,你这篇稿子我约定了。”

  “啊?”

  “你赶快改好,回头我帮你发在《京城文艺》上面。”江弦直接以一种不容反驳的口吻安排好了这件事。

  王安忆愣了半天,“你去《京城文艺》当编辑了?”

  江弦淡然一笑,不置可否。

  他太喜欢让别人猜了。

  他这马上上任编委了,总得拿点成绩出来。

  一篇《小园琐事》,不够。

  没上课。

  他坐18路,往甘家口去了一趟。

  阜成路南有几栋楼,其中几栋是新X社的宿舍。

  手上还提了十个鸡蛋,按着听来的地址,找到一幢楼,上到四楼,敲开门。

  开门的是个精神抖擞的老太太,抱着门扇看他一眼。

  “我们家不换鸡蛋、我们家不换鸡蛋。”

  “我不是换鸡蛋的。”江弦赶紧把门扒住。

  这会儿好些个京城郊区的农民,都喜欢拿自家产的鸡蛋,挨家挨户敲门,用鸡蛋换粮票。

  “我找汪曾祺。”

  “汪曾祺?”施松卿放他进门儿了。

  江弦搁下鸡蛋,打量一眼四周,拢共两间屋子,三十平米大小。

  贼挤。

  听说汪曾祺一家五口全住这屋,只有小屋有个桌子,汪曾祺他女儿上晚班前得睡一觉,汪曾祺就写不了东西,在外面急的转圈,跟只下蛋鸡似的。

  “老头上玉渊潭遛弯儿了,你坐会儿,快回来了。”施松卿说。

  施松卿是汪曾祺的爱人,是新X社的记者,对外部特稿组,英文贼溜。

  俩人正说着话呢,汪曾祺就进来了,看着江弦,两眼一亮。

  “哟,江弦先生!”

  “生分了、生分了。”江弦满脸失望,“以前喊人家江师弟,现在喊人家江弦先生。”

  汪曾祺咧着嘴,“这不是确实好久没见了,你怎么来了?”

  “有个作品集准备出版,我来请你给我写篇序。”江弦诚挚道。

  汪曾祺一听,小狂那劲儿又上来了,“一篇序有什么可写的,不写。”

  “汪曾祺,江弦同志还给你拿了十个鸡蛋。”施松卿在一旁呲得。

  老头儿不说话了,“十个鸡蛋.那我还是写一写吧。”

  江弦奔着蹭饭来的,汪曾祺也乐意给他炫耀一波厨艺,当即下厨做饭,家里没啥菜,除了鸡蛋,就只有老黄瓜、拉秧的西红柿、茄子、冬瓜之类。

  汪曾祺干脆拿茄子剁馅儿,包起了饺子。

  江弦跟施松卿在一旁打下手。

  “听说施松卿同志是管对外报道?”

  施松卿还没说话,汪曾祺小狂起来,脖子一梗,“什么对外报道,就是写点儿中医中药养生的英文特稿,洋鬼子哪看这个。”

  施松卿瞪他一眼,“你住我们单位房子,还看不起我们单位,你连个房子都没有,你瑟什么。”

  “.”他嘟囔两嘴,不说话了,包饺砸。

  江弦这会儿接着打听,“施松卿同志有什么给海外刊物供稿的渠道么?”

  他这不是空口无凭。

  汪曾祺有篇《京城人的遛鸟》,这篇散文怎么来的?施松卿想写个遛鸟的稿件给国外刊物供稿,她又不懂,就让汪曾祺给他介绍。

  汪曾祺说:什么破稿子,我不写。

  施松卿说:你连个房子都没有,你牛个屁,不写你给我滚。

  汪曾祺便写了《京城人的遛鸟》。

  “怎么了,你是想给海外的杂志社供稿?”施松卿好奇起来。

  “我有这个想法。”

  合成《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可不止给了一份中文译稿,还给了一份英译稿,要是不利用一下,也太浪费了。

  他学学林语堂先生,稿费挣一份中文的,再挣一份英文的。

  和施松卿简单聊了聊此事,老夫妇俩对江弦还会写英文稿的事儿惊讶不已。

  “我那会儿学俄文学不会,我就学英语了。”江弦解释说,“谁能想到现在英语反而成主流了。”

  这顿茄子馅的饺子没吃成。

  老头儿引以为傲的厨艺砸了锅,一锅全是破皮饺子,成了片汤,皮是皮,馅儿是馅儿。

  “汪师兄,我还真以为你特会做饭呢。”江弦傻了眼。

  “这、这纯意外。”汪曾祺脸上挂不住,“我上次吃这茄子馅饺子弄挺好的,肯定是你们擀的皮儿不行。”

  “拉倒吧你。”施松卿不客气道,“包饺子包不好,还怪皮儿擀的不行。”

  “就是,拉不出屎你能怪地心引力么。”

  “江师弟,你这比喻,哈哈哈。”

  仨人只好就喝了这锅片儿汤,汤儿倒还挺香。

  江弦吸溜吸溜喝完,掏出手绢擦了擦嘴,才露出真正面目。

  “汪师兄,听说你最近写了篇小说。”

第166章 跟我住

  “你怎么知道的?”

  汪曾祺一阵意外,“我这篇小说,写出来可还不到一个月、半个月。”

  江弦心说他不光知道,他还知道叫啥名,他还看过好几遍。

  “随便诈你一诈,谁知道你还真有一篇。”他随便扯个理由,“写了多少字,让我拜读拜读。”

  汪曾祺搁下碗筷,从床底下取出一册薄薄的信纸。

  “就写了一万来字。”

  “我看看。”

  江弦擦干净手,接过这份手稿。

  还得把这稿子横过来看,因为汪曾祺是竖着写的,是按照古汉语的习惯,从右向左书写。

  这份手稿的硬笔书法写的也不好看,字写的又圆又斜,倒不是书写水平不够,而是因为这种写法很省力。

  在书法规律中,写圆鼓鼓的字有利于行书提速,相比于大方块,圆滑的字少了运笔的翻折,字体偏斜则是写字时顺着肘去写。

  江弦现在也在尝试用这种技巧,这么写字握笔、行笔都很轻快,哪怕是快速持续的记录,手也不会感到太累。

  看向最右侧的竖行,写了二字书名。

  《受戒》

  这篇小说江弦本就读过许多次,短短一万字,只花了不到十分钟便看至结尾。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当老婆,你要不要?”

  ]

  这可真是捡到宝贝了。

  这篇很短的小说,后世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汪曾祺所作最好的一篇文章。

  讲一个小和尚爱上了一个小农家女,天真烂漫,两小无猜。

  据说一次公社干部开会后,桌面的胶台布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明子和小英子的对话,全是开会的乡村干部在会上默写出来的,可见,当时的农村干部对这部小说是多么的喜爱。

  他将稿子放回小桌上,才收拾好碗筷的汪曾祺正巧走进小里间儿,他在一旁坐下,满眼期待,“看完了?”

  江弦不给他任何狂的机会,直截了当的问,“既然写好了,为什么不发表?”

  “发表?”汪曾祺苦笑一声,“这样子的小说去哪里发表?没可能发表的。”

  他很有自知之明,这篇小说忌讳太多,没地方能发表,写出来注定只能孤芳自赏,或是拿给朋友们看,在朋友那儿过一把作家瘾。

  在原本的时间轨迹当中,是李清泉偶然听闻《受戒》这小说特别的好,只在几个朋友中流传,找汪曾祺要来,看过以后大觉震撼,力排众议直接给发表了。

  只是蝴蝶翅膀扇动,李清泉已经离开了《京城文艺》,这就便宜了江弦。

  他二话不说,替汪曾祺拍了板,“我和你说好了,这篇稿子你就拿给我,我来给你发表。”

  “什么说好了?”

  汪曾祺有些摸不着头脑,“你来发表?你怎么发表?”

  “我自有我的办法。”江弦姿态潇洒。

首节上一节129/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