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11节

  这是实话,江弦和蒋子龙参加这么个小补习班,那画风就和羊圈里进了两头哥斯拉似得。

  又聊了一会儿,吴伯箫才告辞。

  冯骥才好奇的找过来,“他找你们有什么事儿么?”

  “喊我们去小说创作班上课。”江弦回答道。

  “小说创作班?”

  蒋子龙给他解释道:“就是文讲所恢复以前,办的一个学习班。”

  冯骥才一听,顿时羡慕不已,嫉妒的眼都红了,“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啊!名额那么宝贵,你们两个又能进步了!”

  “又不是我去报名的,人家非喊我参加,我就算不进步,也有人推着我进步啊。”江弦笑着说。

  一切结束,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

  江弦蹬着车子回北影厂,西长安街的尽头,晚霞挂满天空。

  他直接进到摄影棚,一旁蹲着的葛尤、陈佩斯、朱时茂都凑过来,跟他打听今天颁奖的盛况。

  “江编剧,你们这颁奖给的奖品还挺多啊?”陈佩斯惊讶道。

  葛尤就知道的多,“陈兄,你有所不知,江兄这是拿了足足三个奖!三个!”

  “三个?这么牛逼?”朱时茂眼睛瞪得浑圆。

  从仨人这儿收获了一大笔情绪价值,又看了会儿片场的拍摄,也没什么大问题。

  他挂下二档,回到招待所的房间,洗把脸,从抽屉里取出绿格子大稿纸,继续战斗。

  又花了几天时间,终于在一个深夜,完成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后一笔。

  忍着困意,独自坐在桌前,将全篇通读几遍。

  无恙。

  可以交稿!

第139章 一窝蜂上门了

  翌日。

  江弦一早起来洗漱过,刚准备去《京城文艺》编辑部交稿,忽然被张子芳给截住。

  “江编剧!你先等等!”

  “张书记?您有什么事情么?”江弦一阵奇怪,总不能是她儿子给他修院子,当妈的看不下去了,要来帮儿子出头。

  “你就是江弦吗?”

  张子芳还没回答,她身边儿一名五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就开口道,此人说话时夹杂着些上海口音。

  “你是?”

  “江弦同志,好。”他递过来一只大手,“我叫谢晋,是上影厂的一名导演。”

  “谢导演?”

  江弦错愕一瞬,马上反应过来,将手抬起和他紧紧的握了握。

  “谢晋导演,久仰大名,看过很多你的电影。”

  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除去北影厂的四大帅,还剩下二谢,便是“南谢北谢”的谢晋与谢铁骊,此二人堪称是第三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

  “谢晋导演今天找到我,说听说你在北影厂,特别想拜访一下你。”张子芳解释道。

  “噢。”

  “谢导演找我是有什么事情?”

  “那我就开门见山了。”

  谢晋爽快一笑,从身上的挎包里取出一部册子,淡黄色封底,上面有一行红底字体《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我们上影厂,对刚结束的全国优秀小说评选十分关注,我看过了你的几部获奖作品,对《棋王》这部小说的故事比较有兴趣,此次过来,就是想征得你的同意,把这篇小说搬上大银幕。”谢晋直截了当道。

  张子芳暗暗吃惊,完全没想到谢晋会直接找江弦要改编权,要知道这时候拍摄电影,都是文学部去约剧本,导演只负责拍。

  能让谢晋这么急切的亲自找过来,说明他对这部小说真的抱有极大的改编兴趣。

  江弦沉吟一会儿。

  他倒是隐约猜到谢晋是来找他要改编权的,但没想到是《棋王》而不是《芙蓉镇》。

  但这其实很正常,《棋王》是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第一名,《芙蓉镇》还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相较而言,《棋王》肯定更容易受到各大电影厂的青睐。

  “来的唐突,也没事先给你打个电话,我们就近找家饭店边吃边聊?”

  “不必麻烦了,我这个人比较务实,谢导来我屋里喝杯茶吧。”江弦把谢晋请进招待所的房间,给他倒上一杯热茶。

  “这倒真是不好意思,麻烦江弦同志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

  江弦拎把椅子在谢晋对面坐下,“我对《棋王》改编成电影的事情没什么异议,能拍成电影是一件好事,不过这件事敲定之前,我还是要多了解了解上影厂这边具体的拍摄想法。”

  谢晋点点头,“这是应该的,《棋王》这篇小说去年我们上影厂就有关注,只是去年的环境你也知道,今年虽然看到你有很多篇作品获奖,但都没有这篇《棋王》更适合拍摄。”

  入选全国优秀小说的作品,颇受各大电影制作厂的关注,像蒋子龙的那篇《乔厂长上任记》便被拍摄成了电影《钟声》,还有王亚平《神圣的使命》,谌容《人到中年》.

  “剧本改编的事情怎么安排的?”江弦打听道。

  谢晋沉吟片刻,“这个厂里还没有决定,届时应该会安排几名编剧,或者江作家你自己来改编?我听说你还写了个电影剧本,由原作者自己来创作剧本的话,想必会更加得心应手一些。”

  “这倒也不是不行。”江弦平静道。

  这会儿的故事片稿酬规定还不完善,一直到1984年以前,都没有严格的文件规定,业界标准一般是:

  电影文学剧本,长故事片每部1000-2000元,短故事片每部500-1000元。

  根据其他文艺形式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稿酬,按照此标准的20%-30%支付原作者,按照50%-80%支付改编者。

  写分镜头剧本的稿酬,在此基础上再减一倍,长故事片每部500-800元,短故事片每部200-500元。

  这样看来,只拿改编权使用费的话就太少了,参与进改编才能拿到更多的稿费。

  “咚咚咚!”

  “咚咚咚!”

  

  两人正聊着,门忽被重重的捶响。

  江弦一打开,门外的江怀延就冲了进来,满脸警惕的盯着谢晋。

  “谢导演,来了怎么也不打个招呼?”

  “江主任,好久不见。”

  两人握手寒暄。

  江弦顿觉气氛诡异,他给江怀延拎了把椅子坐下。

  “江弦,《棋王》改编我们北影厂也有想法,我们是老关系了,合作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你应该相信我们才是。”江怀延一上来,就毫不犹豫的抢起了改编权。

  江弦早听闻过几大电影厂有争夺剧本的传统,像《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这些剧本,都是经过很激烈的争抢的,各个地方电影制片厂一窝蜂去找作家要改编权,搞得作家很难做出抉择。

  谢晋皱了皱眉,“江主任,你这就不厚道了。”

  “谢导演,大家公平竞争嘛,我也不是故意要和你作对,我们北影厂对这次全国小说评选的事情也很关注。”江怀延把手里的《人民X报》拍在桌子上。

  上面很显眼的报道了此次全国优秀小说颁奖,还贴了张江弦、蒋子龙、茹志鹃仨人一起合拍的照片。

  “热烈祝贺第二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颁奖典礼胜利闭幕,茅盾在颁奖典礼上谈话,庆贺了好作品的诞生,又从《乔厂长上任记》《内奸》《伏羲伏羲》《动物凶猛》《褐变的荔枝》等小说出发,谈了一些创作上的问题。”

  “青年作家江弦,分别在此次短篇、长篇小说评选中,取得了一等奖、两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他表示: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崇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江弦把报纸放下,江怀延冲他道:“我们北影厂有四大帅,有谢铁骊导演,我们不怕跟别人争剧本,这些是我们北影厂的金字招牌!”

  被二人缠了几天,又有西影厂的滕文骥,以及峨影厂滕进贤陆续上门。

  千军万马,只为《棋王》!

第140章 刘恒在哪里?

  江弦没工夫跟他们耗。

  把各家情况都大致摸清后,给出一句“回头好好考虑考虑”,便全都打发走了。

  这四家各家电影厂,可以说是各有优势。

  北影厂,不必多说,老东家,一切都熟。

  上影厂,谢晋二字就是最大的招牌,他太擅长拍这种故事电影。

  西影厂,滕文骥拍过《血色浪漫》,也是《棋王》的原导演,不过江弦不觉得他那一部拍摄有多成功,他对这导演也没啥好感。

  他儿子滕华涛也是导演,拍过《失恋33天》《等风来》《上X堡垒》。

  峨影厂,有过改编伤痕文学经验,去年拍摄了《神圣的使命》,滕进贤这位导演更是夸张,创作电影剧本《末代皇帝》,后来官至光电J长。

  这么多家电影厂一窝蜂涌上门,饶是江弦,这会儿也真是挑花了眼,得冷静下来好好想想。

  他还是先去送一趟稿子,骑着自行车,去到《京城文艺》的编辑部。

  推开小办公室熟悉的门。

  “德宁老师!”

  唤了一声,没有回应,江弦这才发现章德宁的位子是空的。

  “江作家?你找德宁老师吗?”刘恒抬头瞥见了他,解释道:“德宁老师出去组稿了。”

  “去哪组稿了?”

  “内蒙古,她去约作家林尔的稿子。”

  “林尔?”

  江弦没什么印象,文坛那么大,他也不是每一位作家都认识,内蒙古那边的作家,他知道玛拉沁夫。

  “你是来给她递稿子的?”

  刘恒起身给他倒一杯热水,“要不,你先放在我这里好了,等德宁老师回来,我再拿给她。”

  “也好。”

  江弦从挎包里取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手稿,拍去刘恒的桌子上。

  “是部短篇吧?”刘恒观察了眼厚度,“多少字?”

  “三万两千多字。”

  江弦提醒道:“我就交给了,你可别弄丢了。”

  刘恒心眼多,听了江弦的话,呲牙一笑。

  “您是怕我昧了这份稿子吧?您放心,您就借我十个胆子,我也不敢跟德宁老师争啊。”

首节上一节111/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