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合成系文豪 第102节

  而且他能有啥经验分享的?他又不是张学峰。

  再过几天,江琴和边华伟这一家子,风尘仆仆从上海来到京城。

  到的时候是个中午,阳光明媚,虎坊路15号的这幢黄色三层小楼,在干净的光束照耀下,显得分外整洁漂亮。

  “这房子条件好,比我们上海都强。”江琴满眼奇异的打量着。

  她两个儿子一向淘的跟混世魔王似得,这会儿也不敢乱跑,见到这样规整的小楼,有种被震撼到的感觉,拘束着不好意思往里进。

  边华伟扶了扶眼镜,“多少钱租一个月?”

  “8块。”江弦回答说。

  “这么贵?”边华伟小小的震惊了一下,不过想到以江弦今年的创作频率,连连有作品发表,这点儿钱对他也真不算什么。

  “姐,你不知道,我哥还买了个四合院!”江珂高高兴兴拉着江琴的手,给她分享。

  “四合院?”江琴吃了一惊,“那得花多少钱啊?在哪儿买的?”

  “回头再领你去看,先回家、先回家。”江弦帮忙拎着行李,推了推江琴的肩膀。

  母女重逢,又免不了一阵唏嘘。

  边华伟和江弦俩人站在楼道里头。

  “姐夫,今儿晚上就在家住吧,挤一挤怎么也住下了。”

  “嗯。”边华伟点点头,刚准备掏根儿烟,瞥见江弦递来的“三五”烟,便把他那盒“大前门”揣回去了。

  “大前门”也不错,甲级烟凭票供应,不过相较于“三五牌”,那就显得掉价不少。

  边华伟点上嘬一口,顿感和大前门相比,口感差异悬殊。

  “你那篇《霍元甲》从11期《故事会》开始连载的,读者们反响特别热烈,去年11、12月刊,还有今年的1、2月刊,销量都特别火热,期期供不应求。”

  《故事会》每月销量稳定在20万册,自从开始连载《霍元甲》,每期发行都能突破30万,甚至逼近40万,对于《故事会》这样一部小刊物,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完全可以说,《霍元甲》一部作品就带动了《故事会》的整个销量。

  “听说姐夫你又进步了?”江弦打听。

  “呵呵,回头请你吃饭。”边华伟笑嘻嘻说。

  他也是一阵唏嘘,自打去年和这位小舅子接上线,他那一路低谷、诸事不顺的人生,忽然就变了条路线,换到了一条大上坡。

  这哪是他小舅子?

  这是他的贵人呐!

  “到时候把陈奇老师也喊上,咱们一块喝点儿。”

  “咳咳。”

  江弦被烟呛了两口,含糊道:“他没空,上外地拍戏去了。”

  回到屋里,俩外甥看着电视,抓着“杂拌儿”里的山楂。

  边华伟瞥了一眼杂拌儿里的东西。

  “哟,这还备的是细杂拌儿!”

  “杂拌儿”就过年时待客的一种“果子盒”,京城的杂拌儿分两种。

  粗杂拌儿,花生、瓜子儿、榛子、柿饼、大枣儿、炒蚕豆。

  细杂拌儿,这个讲究多了,苹果脯、杏脯、桃脯、海棠脯、金丝蜜枣、瓜条、糖藕,喜欢花样多,可以再加上青梅和山楂。

  边华伟吃惊不已,老丈人家如今可真是处处流露着富贵,跟以前紧紧巴巴那模样大不相同。

  很快开饭,一家子挤在八仙桌旁边儿,江弦把俩外甥逗得满屋子跑。

  江琴冲他招招手,“老二,有对象了没?”

  一屋子人立马朝他看去。

  此前,饶月梅、江国庆还有江珂,都只是隐约知道江弦搞了个对象,具体情况还没听他说过。

  “处了一女孩儿。”江弦大大方方承认。

  “哪儿人啊?”

  “京城本地的。”

  “做什么工作?”

  “电影演员。”

  “.”

  江琴顿感不可思议,“电影演员?那肯定漂亮,演过什么电影,说不定我看过呢?”

  “她接触这行业时间短,电影还没上映过。”江弦解释说,“爸妈你们其实认识她”

  江弦这么一说,江国庆和饶月梅心里就明白了个七七八八,或者说早就往那个方向揣测过,只不过这会儿才终于得到证实。

  “你们俩,反正要是感情都好的话,我和你爸也不反对。”饶月梅说。

  “我听这话,怎么着,您还对她不满意?”

  “我可没,你这孩子净瞎猜想,朱琳那孩子,我和你爸都喜欢。”

  翌日。

  一家子人又上景山东去,进到二进的大院子里转了一转。

  二进的大院子,八口人站院儿里,都显得有些清冷、孤寂。

  此刻江琴眼中的神色,已经无法用震惊来形容了。

  “这么大一院子,一户租户都没,这还是在故宫边上。”

  “产权清晰吧?”边华伟跟他打听,“我之前见过几家,因为产权不清晰,后来又闹起来的。”

  “清晰,该跑的手续都跑完了。”

  江琴站在大槐树下。

  “这得多少钱?”

  饶月梅开口道:“原本那户人要一万五千块,最后江弦跟他搞到一万块,那户主自个儿权衡了权衡,最后答应了。”

  咝!

  听到这个天价,边华伟倒吸一口凉气。

  他都已经很高估江弦了。

  没想到还是低估了!

第128章 青年艺术家

  咣当咣当。

  京城住了段时日,江琴一家子启程返往上海。

  车窗外景色慢慢倒退,边华伟和江琴谈论起家里的变化。

  “这才过去一年,家里这改变也太大了,我都不想去上海再跟你过那苦日子了。”江琴开玩笑说。

  “我不反对,不过你这俩儿子可不知道答不答应。”

  江琴摸了摸儿子的脑袋,“明年回来,老二那四合院应该都修好了,咱们也沾沾光,住住皇城里的房子,我可从没住过那么大的院子。”

  “我看那院子还行,应该不用几个月就修好了,等夏天,你带他俩回去住段时间算了。”

  “.”

  火车驶出去一截儿,边华伟拿起桌上的一份《中青报》解闷儿。

  一个个板块看去,竟然看到一篇江弦的采访文章。

  文章高度赞扬了江弦的先进光荣品质,在各个艺术领域传播改开精神,担当先锋的积极作为,并在最后给出江弦评价:

  “他是一位青年艺术家!”

  边华伟的眼睛瞬间就瞪圆了。

  “青年艺术家!”

  北影厂,朱琳捧一份《中青报》读了一会儿,眼波流转,“他们给的评价还挺高。”

  “就是中青报同志们一句评价。”江弦人间清醒,“又不是什么称号。”

  “人民艺术家”、“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些才是真的称号。

  尤其是

  “人民艺术家”。

  这是国家荣誉称号,文艺工作者至高荣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享有此项荣誉的只有三个人,分别是三位不同领域的大师:老舍、齐白石、常香玉。

  对于这些荣誉,江弦只能先暂时幻想一下,梦还是要有的。

  “江编剧!”

  “江编剧!”

  听到喊声,江弦顺着声音望去,瞥见传达室的同志。

  “有个叫李景峰的人找你。”

  “景峰来了?”

  江弦心里一跳,隐约猜到什么。

  快步去到传达室,瞥见人高马大的东北爷们儿坐在椅子上。

  “景峰!你怎么亲自来了?”

  李景峰呲牙一笑,倒背着双手,走到江弦面前,才把手里一本厚厚的崭新书籍一晃。

  “可别骄傲呵。”

  江弦接到手中,白色封面,上面以简雅的笔调,绘了一束花枝招展、绿荫拂岸的木芙蓉,右上角竖向写了简体的“芙蓉镇”三个大字,清新明快,其下即作者:江弦。

  《芙蓉镇》终于问世。

  没有书封!

  任何一个人,第一次看到印着自己姓名的新书,都难以克制心底的激动。

  此刻,江弦也难以例外,傻笑几声。

  “茅老爷子原本题的是繁体的‘芙蓉镇’三字,后来发现不好印刷,老太太便又去找了一趟茅盾,换了三个白话体‘芙蓉镇’字样。”李景峰道。

  “茅老爷子和老太太都费心了。”江弦心中一阵温暖。

  翻开书页,带着油墨芳香的风扑到脸上,第一页是目录,再往后翻,堪称豪华的四篇序言映入眼帘,巴金、茅盾、沈从文、江弦。

  最后才是正文。

首节上一节102/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