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第5节

  休息了十来分钟,又拿出了那套高中教材,看了起来。

  这里面,数学对他来说最简单。

  前世虽然称不上什么天才,但是当年在学校也是班级前十名,在某个高考地狱大省杀出重围的存在。

  语文相对麻烦,因为语文书跟后世的语文书很多不一样,包括里面的节选古文。

  最麻烦的是政治,眼下的政治书教材跟后世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门科目在李长河看来,必须得重点复习。

  其次的地理和历史,对他来说,倒是更简单,里面很多知识还没他了解的多,这也算是时代的局限性。

  至于物理化学,他连看都没看,毕竟他已经决定了,到时候高考报文科。

  他对自己的优势认知很明确,历史地理语文是他的强项,尤其是有后世知识量的加持。

  数学也算不错,缺陷就是政治,认知不够,需要大量记忆背诵。

  至于物理化学,前世他都没学理科,这一世更不会从头开始了,他又不打算搞理工科做研究。

  至于以后有啥不懂的,家里不是还有个理工科的副教授嘛。

  中午,李长河进厨房给自己弄了点吃的。

  其实沈玉秀给他粮票和钱的意思,就是让他中午可以出去吃点好的。

  不过李长河没那么奢侈,早上的肉包子还有,又顺手煎了个鸡蛋,凑合着吃了。

  吃完之后,李长河又拿起了报纸,坐在客厅里看了起来。

  他想关注着这个时代上面一些行动的变化,信息来源就必须靠报纸。

  扫了几眼,没有感兴趣的标题,李长河又拿起了杂志《人民文学》,开始扫杂志。

  这是为接下来的码字做准备的。

  虽然他知道接下来这几年,流行什么伤痕文学,但是每个杂志的风格偏好终究是不同的。

  就像后世的小说平台编辑,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偏好风格,甚至每个网站都有自己兴盛的风格。

  李长河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一个稿子,这个平台火爆,但是在另一个平台被毙掉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陆遥的《平凡的世界》当年就被编辑毙了好几次,据说那还是熟人。

  后世这种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很多小说被一个编辑拒稿,结果在其他编辑手下大火,是很常见的事情。

  作为资深网文写手,李长河并不觉得他现在写出什么前世获奖的作品,就一定能成功。

  很多作品是有时代印记的。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哪怕是隔一两年,一些小说的点都未必适合。

  有些创作剧情,81年可以写,但是放在四年前的77年,就不适合写。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读完了手中《人民文学》杂志之后,李长河对于杂志如今的风格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上面的文章目前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于前几年的一些事情的批判。

  这让他心里有了一定的想法。

  而不知不觉中,天黑了,门外传来了开门声,随后李立山跟沈玉秀一起回到了家里。

  “长河,吃饭了没,我去做饭!”

  沈玉秀一进屋,就关切的问道。

  “不着急,我还不饿,妈你先休息一会。”

  “爸,我这有点数学题,你帮我解一下!”

  李长河下午看数学书,对比着那本《数理化自学丛书》,有些点他确实没有研究明白。

  看到李长河拿出数学书,李立山有些诧异。

  “长河,你这是想学数学?”

  “不是学数学,我是今天买了些教材,把前几年落下的知识补一补。”

  “毕竟当年我拉下太多!”

  “我今天去公社问了,我这工作,没法说立刻安排,等看情况安排,我估计得有一段时间。”

  “我想趁着这个机会在家补习一下,把之前落下的知识学完。”

  李长河认真的说道。

  “好,长河,你有这个心思是很好的,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是最值得做的事情。”

  李立山听完之后,忍不住夸赞了一句。

  其实身处在他这个位置,有些消息更灵通一些,也知道上面如今貌似想要改变。

  不过很多事情都没确定,他现在也不好说,避免给李长河太大的期望。

  “就是这段时间,可能得在家里蹭吃蹭喝了。”

  李长河有些委婉的表达了啃老的意图。

  沈玉秀一听,立刻不满的冲着李长河说道:“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呢,跟着爸妈怎么能叫蹭吃蹭喝呢。”

  “再说有我跟你爸的工资,还养不起你一个人?”

  沈玉秀也是干部身份,工资虽然没有李立山多,定的也是16级副科级的标准,一个月工资110.5元。

  也就是说,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三百多块钱的工资,在这个年代,是妥妥的高收入群体。

  事实上很多人鼓吹民国对知识分子好,但是新中国其实也不差。

  抛开某些原因的那些年,其他时候国家定的待遇,知识分子的待遇一直很高。

  得到了老妈的首肯,李长河自然放下了心。

  随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长河进入了在家闭关的状态。

  练字,复习功课,背诵伟人语录,以及按照脑海中的构思,开始动笔码字。

  日子一晃过去了一个月。

  1977年四月,刚从外面买回人民日报的李长河终于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

  (本章完)

第6章 人民文学

  1977年4月15日,国家发出了通知,恢复某段时期之前定下的稿费标准,原创基本稿酬定为2-7元/千字,翻译稿酬为1-5元/千字。

  这条消息在人民日报的一处角落板块里,并不算是任何正式的法规或者文件,只能说是一条新闻通知。

  但是对于李长河来说,已经足够了!

  有了这个通知,起码他的文字就能换钱了。

  回到了书房里,李长河从自己打的桌子上翻出来了一篇稿子。

  这是他这段时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一个知青的死亡》。

  故事内核参考了《牧马人》,《伤痕》以及前身的履历,以一个知青下乡的心态转变为主,玩了次大融合。

  不过,跟那些伤痕文学不同的是,李长河在故事结尾增加了一些别样的对话,心灵鸡汤式的问答。

  毕竟他并不喜欢那种满是抱怨或者刻意描述伤痛的写法,读者需要释放情绪,但是不需要在情绪中走不出来。

  再说,他可是爽文作者,哪能一虐到底呢。

  拿着这一沓稿子,李长河站在桌子前思索了一番。

  其实真到了投稿的这一刻,他还是有些顾虑的。

  时间线毕竟还是早了些,虽然只是提前了几个月,但是李长河估计,自己这篇稿子大概率还是会引起极大的争论的。

  其实争论倒是没什么,但是要是有人再借机给他整点别的,那就恶心了!

  “靠,干了!”

  “刘新武的《班主任》发表了都没啥事,我这不过早几个月,应该更问题不大。”

  再说前世全职写网文带给他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看评论。

  爱骂不骂,他又不玻璃心,抗压能力MAX!

  更何况,挨骂能比得过受穷吗?

  他又没什么文学梦,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商业化写手而已,没有心灵包袱!

  下定了决心,李长河便将稿子装进了自己的帆布包里面,随后走出了家门。

  自行车被老爹骑着上班去了,不过他也不准备骑车,出了门直接上32路公交车。

  32路公交车也是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公交路线,北大门口嘛!

  起始站从颐和园,如今的终点站到西直门。

  而到了西直门,还得继续倒车,因为人民文学的编辑部在朝阳门内大街166号。

  李长河下了32路之后,又看了看站牌,然后重新上了28路。

  这年头,坐公交车是按站收钱,1到4站是4分钱,5到7站是7分钱。

  也有月票,不过李长河用不着。

  倒了几路车,终于来到了人民文学门口。

  对很多文学作者和爱好家而言,朝内大街166号是心目中的圣地。

  不过李长河没这感觉,他来这纯属因为是就在京城,离得近。

  直接投稿被审稿的速度可能更快,比起邮局发稿子再等编辑慢悠悠的审到效率要高很多。

  “哎,同志,干嘛呢?”

  “咱们这可不兴闲逛哈。”

  “要溜达到别地溜达去!”

  李长河刚来到大门门口,看门的门卫便冲着李长河大声的喊了起来。

  这年头门卫可不是后世的各种大爷,而是正儿八经的小年轻,有的还隶属于保卫科。

  “你好,同志,我是燕京工业学院的,我们机械设计学院的沈副院长让我来咱们编辑部取一套书,是国外的《高频等离子对撞机的设计与研究》”

  李长河冲着门卫张嘴就来,毫不怯场。

  “有证件吗?”

  “有!”

  “我是返城知青刚安排的工作,工作证还没办下来,但是这是我在燕京工业学院家属院的居住证。”

  “您可以看看!”

  李长河不慌不忙的拿出自己的证件,递给门卫。

首节上一节5/30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