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也是。”杨文东想了想,说道。
新加坡直到90年代前后才开始与内地交好,之前只能说一般,对于霍营东来说,去那边投资的确风险太大了。
霍营东又说道:“我原本是准备跟杨生一样投资海运的,但也担心被港府针对不让靠岸,那就麻烦了,而去海外发展房地产也行不通,大部分国家是不让外资参与太多的;
所以我还是做我的老本行,承接一些建筑项目最稳妥,干完活拿钱走人。”
“看起来也只能如此了。”杨文东点点头。
50年代可以说是霍营东商业帝国的高峰期,他创造的楼花预售,激活了整个地产经济,可以说这是一件影响全球数十亿人的发明,而从其中,霍营东也获得了巨额财富。
只是因为被港英打压,去海外投资也有风险,于是霍家不得不逐步的进入低调状态,这才有了原先历史上后续四大地产家族的崛起,要不然,霍家至少能占一位。
“所以以后有什么合适项目,杨生可要多照顾一点。”霍营东笑说道。
“行,有的话我会通知霍生。”杨文东点点头答应道。
这个世界钱是赚不完的,哪怕明知道必赚的项目,有的时候也是可以拉拢一些其他人的,因为也可能要用到别人的影响力等等;不仅仅是霍营东,还有其他华人甚至欧美财团等等。
PS:求月票
第457章 图谋英资洋行的开始
与霍营东谈好后,杨文东回到长兴大厦后,叫来了郑志杰,问道:“海军旧址那块地谈的怎么样了?”
郑志杰回道:“还在与港府谈价格,我这边报价900万,港府则是要1050万,我估计最后会在950-1000之间成交。”
“半年前霍营东竞拍的价格可是1650万,这一下就让港府损失差不多700万了,也不知道他们后悔不。”杨文东淡笑说道:“倒也是让霍生少损失了这么多钱,可能都是好事了。”
港府虽然收回了土地,但之前拿到的钱还是要退回的,要不然就是明著抢劫了,纵然他们心里可能是想这么做,但实际上也是不敢的,真要这么玩,立刻成为全球笑柄,甚至全球资本都不敢来香港投资了。
郑志杰道:“难说,毕竟为了ZZ目的,损失一点钱也算不了什么。”
“随他了,反正我们死压价就行了。”杨文东又问道:“那对于后续建设有没有什么要求?时间方面?”
郑志杰回道:“港府那边在这方面有了让步,只要求我们在3年内动工,5年内竣工,容积率方面,给的是12。”
“3年?那行,这个可以答应。”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眼下1965年底,再过三年就是68年底了,而香港的地产市场,其实在68年初就开始逐步恢复了,那个时候建房子正好。
而容积率方面,12已经算很高了,这块3.9万尺的地皮,能够建一栋47万尺的大厦,约5万平方米,或许对比前世的很多大厦不算很大面积,但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不错了,毕竟即使是中环,也都普遍20层建筑。
郑志杰回道:“那好,这样的话,只要价格谈妥,这件事也就定妥了。”
“嗯行。”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地皮买下来后放著就行了,然后地产公司的核心还是在新加坡,尽快将那边的酒店与广场建好。”
“明白。”郑志杰答应说道。
杨文东又说道:“除了地产,港口这一块,也要派人跟随新加坡那边的人进行学习,另外,你也派人跟霍营东联系下,我和他达成了一个小合作,是这样的.”
郑志杰也是认真的听著老板的描述,随后说道:“这也没问题,资金方面我这边出,反正我的手中还有不少港元,可以借著这个机会直接找汇丰兑换美元;
而如果能够参与一个货柜码头港口的建造过程,对我们未来进军港口运营产业,也是意义重大的。”
如今从老板的意思来看,长兴集团未来必然大规模投资货柜码头,这的确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新产业能够给新人、新企业提供机会。
只是这个产业很有挑战,不是在香港建房子那么简单,虽然都能外包,但作为经营者,如果知晓具体情况,那也会方便很多。
“对,这是我看重的。”杨文东点点头说道:“这个合作我不指望赚多少,能够学到相关经验,然后以后等香港这边建货柜码头了,我们再参与,也就方便多了。”
“等这次地产危机过去,港府有钱了,社会各界有信心了,估计香港货柜码头就要开始建了。”郑志杰也说道。
杨文东道:“再不建,恐怕以后亚洲贸易中心的位置就没了,现在全球都在搞货柜化了,不肯进步的就只会被淘汰。”
郑志杰又说道:“可惜,香港的码头都是英资洋行在控制,要不然,我们收购一家,后面运营也就方便多了。”
虽然现在的码头与货柜码头不一样,可除了装卸货模式,其他方面还是差不多的,比如提供船舶停泊、过驳锚地、浮筒等设施,确保船舶的安全进出和停泊、货物装卸计划(货柜也需要有计划)、船舶进出港、船舶物资供应、码头管理等等。
这些都是很复杂的,新企业就算能够大规模挖人,前期也必然有很多磕磕碰碰,而船只运行又涉及安全,出了一次事就是国际大事
“英资?”杨文东想了想说道:“现在香港三大码头,怡和控制九龙仓码头,太古控制太古码头,黄埔集团控制黄埔码头;
怡和与太古实力不低于我们,下不了手,黄埔倒是一个不错的对象。”
70年代香港之前的三大码头,很多人不知道,不过他们的码头在未来可都是香港著名的建筑,分别对应的是海港城、大古城、黄埔花园;
其中海港城是全港最大的商业广场,年入百亿租金,全球罕见;
太古城则是70-80年代初全港最大的住宅项目,且位置优越,为太古集团赚取了十几亿港元,也是未来太古地产能够成为全港前十的根本原因。
至于黄埔花园,是80-90的最大住宅项目,李嘉成靠著它赚了大几十亿。
不管是拿下这些熟练员工,从而帮助自己以后进军港口业务,还是拿下港口物业,等货柜码头开工后,就可以寻机开发地产,都是血赚的。
“杨生,你想收购黄埔集团?”郑志杰大惊说道。
杨文东问:“黄埔集团的市值多少?”
郑志杰回道:“我前段时间看过,好像8000多万港元,这个市值倒是不高,可英资控制了5成以上的股份,我们想下手,除非能够说服他们董事会,来一次善意收购。”
“估计不行。”杨文东想了想说道:“但恶意收购更行不通,先不说金融上能不能成功,就是港府、汇丰、怡和这些人,也不会同意华资对英资的恶意收购的。”
ZZ上的因素,就决定了不能在这个年代做这种事,但应该可以提前谋划了,毕竟也快到67年了,一年多时间,对于大集团的计划来说,也不算很长。
“是啊,港府目前虽然表面上维持公平,但如果华资英资在某个领域发生竞争,那大概率还是会打压华资的。”郑志杰接著说道:“年初的银行挤兑,虽然不是港府推动的,但故意的不作为,就足够了。”
作为政府,很多时候装死,就能造成很大群体性打击了,表面公正是一回事,实际操作就是另外一回事,而且还不会被人抓住把柄。
杨文东想了想,随后拿起电话呼叫助理:“阿英,让方先名来一趟。”
方先名,是长兴金融公司的负责人,这段时间一直负责投资、收购方面的业务,不过眼下还没到67年,所以很多进展也不多,目前其主要业务就是收集全球金融信息、以及整理集团内部的各种金融资产等等。
很快,方先名赶到后:“杨生、郑生。”
“方生。”郑志杰点头示意。
“坐吧。”杨文东挥手示意:“事情是这样的.”
听著老板与郑志杰将事情说完后,方先觉回道:“黄埔集团的确是没办法收购的,虽然它们的股权虽然不集中,但都在英资手中,我们想收购,他们内部肯定会通信。
而黄埔集团虽然是上市公司,但上市也没几年,流通股票不多,我们就算全收购了,也没用。”
“那就只能通过其他方法了。”杨文东想了想说道。
当初自己收购屈臣氏,跟这个性质还是不一样的,前世的屈臣氏规模很大,但60年代只能说是一个小公司,要不是其历史悠久外加对涉及香港的民生产业,不然根本就没几个人知道。
而港口,可是香港经济的核心,哪怕是排行最低的港口,也是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是英资控制香港经济的根本,让香港华人做制造业,然后英资控制港口收购,实在是太轻松了,躺著赚钱。
如果不是未来内地与西方较好、英国逐步衰败,那这一层寄生关系,可能永远也打不破。
方先觉与郑志杰对视一眼,问道:“杨生,什么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中型英资公司,先入股获得一定的股份,然后再让他去投资黄埔。”杨文东道:“这样一来,也算是我们间接控制黄埔了。”
既然没办法自己直接下手,那就找一个代理人,很多欧美资本就喜欢这样操作,因此,他也很快想到原先历史上,和记先入股黄埔,然后找机会将其吞并,并成为了前世最著名的和黄集团,位列四大洋行之一。
自己或许也可以参考这个路径。
“先控制英资,然后再操作?”方先觉问道:“杨生,这样做即使成功了,也很难直接获得黄埔码头的相关权益,”
长兴集团可不是为了利益投资的,要不然何必选英资,这个投入的目的是为了码头。
杨文东道:“我知道,现在想直接控制黄埔码头目前来说不太可能,但现在做好第一步,等以后有机会,再考虑下一步;
涉及到收购英资大企业,不会那么容易成功的,只能先徐徐图之。”
主要是ZZ原因,要不然怎么著也是有可能成功的,黄埔集团在早期规模很大,但这些年来,也逐步没落,要不然原先历史上最后也不会被和记吞并了。
方先觉见老板已经决定下俩,于是便问道:“那杨生,我们选择哪一家英资?”
PS:求月票
可能有人会觉得港府的“自由市场”策略不会管英资被华资收购,但根据资料在70年代之前,也有一些很强势的华资企业如何家、郭家、张家、利家等,都没有触碰英资传统产业,所以如果发生华资收购港口电力这些英资,港府会不会干涉,没人知道,
但华人资本也不傻,估计也是有原因才让他们没往这个方向发展,再加上香港华人企业很难上市,那个时候排斥很强,所以本书就默认70年代之前港府会保护这些英资核心产业,也没几年了,本书绝对会提前一些历史的,不会跟著史书走。
第458章 成功入股和记集团
“和记洋行,你们觉得怎么样?”杨文东问道。
这最合适的对象,自然就是原先历史上成功的案例对象;
未来香港的四大洋行,其中怡和、太古、会德丰是传统巨头,早在百年前就在香港经营,经过百年几代人,成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王者;但和记或者说和黄是不一样的,早60年代初和记还只是一个中型企业,就是靠著现任大班祁德尊,通过十几年努力,将企业发展到巨头级别。
也就是说,哪怕不管黄埔集团,光是现在投资和记,也是划算的,祁德尊也是少有的聪明人,他在1967年地产危机的时候,大规模买地、并购,然后成就了未来的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
“和记洋行?他们是做贸易的。”方先觉提醒说道:“让和记去收购黄埔,是不是有点不太匹配?”
杨文东则说道:“黄埔的主业是港口,也就怡和与太古算是同行了,我们不可能对怡和太古打什么主意,所以找其他任何英资公司,都是不匹配的。
再说香港的英资,除了少数,其他大部分都是做贸易为主的生意的,选择哪一家都差不多,而我看重的,反而是这家公司大班的能力。”
对于香港历史上英资巨头,他熟悉不少,但哪些大班比较厉害,就不好说了,因为这些大班本身起点就高,且除了汇丰,其他英资公司也都是在香港这个鱼塘里打滚。
而祁德尊算是半个例外了,至少和记集团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以小变大,虽然最后误判了73年地产危机,从而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能力也是应该有的。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这位必然就是最合适的了。
方先觉说道:“就我所知道的,和记洋行在年中被万国企业完全并购,然后改成和记国际,其中祁德尊本人持有差不多30%的股票,其他也是跟黄埔集团一样,有多名英资股东。
我们想要入股的话,只是在股市上收购,是够不到一定份额的。”
“这一点我也赞同。”杨文东点点头说道:“这样,先去查一下整个和记国际的资料,然后我准备约祁德尊出来一次,跟他聊聊,看看能不能合作了。”
方先觉听完后答应说道:“好的,杨生。”
“那先这样。”杨文东又道:“老郑,你这边先不用管这件事,就算成功也不可能这么快获得黄埔的。”
“好的。”郑志杰点头说道:“我这边会安心跟著新加坡以及霍生,一起研究码头的事情。”
“对,就算哪一天我们成功收购了黄埔,未来在香港建货柜码头,也需要有我们自己的人,跟黄埔旧势力对抗。”杨文东接著说道:“要不然,我们也没能力接受他们的经营权。”
收购一家技术含量很高的公司,绝对不是成功后就安枕无忧了,原先历史上的李嘉成,收购和黄后,即使多次被和黄高层顶撞,也只能装著不在意、很大方的表示会尊重和黄的独立性.,直到4年后,分化和黄管理层外加多年的学习,才算正式接手和黄。
“明白。”郑志杰答应说道。
杨文东又道:“老方,你这边尽快查清楚和记国际以及祁德尊或者其董事会成员的资料,确定好了,我们才能走下一步。”
原先历史上,祁德尊的能力固然强,但受限于本身资本的原因,所以未来数年,大规模通过发行股票收购各种企业、地产,虽然成功将和记集团经营成了四大洋行之一,但却也负债累累,且自己本身的股权也降到了微不足道。
不过这一点却不是什么大问题,英资乃至欧美本土,很多家族对于自己的企业并不会玩大控股,而是持有少数股份,扩大公司规模.,
这样第一个好处是企业规模大了,本人或者家族影响力更大,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通过合法的合作,让自己的私人控股企业与该公司合作,从而谋取更大的利润。
正常情况下这种没什么问题,可一旦碰到经济危机或者经营出了大问题,那就有巨大的丢失控制权风险只是这样做的收益太大了,很多人还是会这么干。
贪心,是任何资本家都避免不了的,在香港的英资,本身也对未来有了担忧心理,就更会使用这种方式,套现财富走人了。
而这,也给了未来华资大规模收购英资的可能性埋下伏笔,要不然,即使内地强硬支持华资,但也只能在“公平”的基础上,一旦英资公司在结构上没有问题,那华资也奈何不了它们,如同太古,掌握的财富也是非常优质的,可却从来没有被攻击,因为人家家族牢牢掌握了控股权,谁也无可奈何,顶多搞个航空公司与国泰竞争。
“是,我立刻就去调查。”方先觉也答应道。
一周后,方先觉再一次来到了杨文东的办公室,并递上了一些资料:“杨生,这些就是祁德尊以及和记国际的详细资料。”
“我看看。”杨文东也放下了手中的报纸,接过来看了起来。
方先觉则是在旁边简单描述道:“杨生,祁德尊早年在香港是一名炮兵,后来日本人来了,他成了阶下囚,在监狱里待了一年多也没有投降,42年的时候成功逃狱,去了粤东省成为了一名抗日武装的炮兵指挥员,后来还去了印度、缅甸,都是跟日本打仗的,最高职位上校,还获得了不少英国及盟军勋章。
战争结束后他退役来到香港,加入了当时还属于会德丰旗下的和记公司,再就是十年经营,和记规模越来越大,他又通过上市公司万国企业逐步收购和记股份,最终和记脱离会德丰,与万国企业合并,成为和记国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