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第258节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蓄水地方,不然冬天储备夏天用,不说能解决问题,但肯定能够缓和很多的。

  可之前港府投资数千万挖掘的大型水库,也是远远不够的,等到了东江水进入香港后,这些水库又基本上废了。

  资源的浪费,就是因为政客之间的利益,但谁都是无能为力。

  “好。”赵立明与林浩宇答应说道。

  2月2日,杨文东接到了港府秘书处来的电话,港督想要见一面,也没说什么事。

  这让杨文东有些好奇,随后第二天,便来到了港督府。

  “港督先生,您好。”杨文东礼貌的说道。

  柏立基笑说道:“杨生,你好,请坐。”

  “多谢。”

  二人坐下后,随意闲聊一番,讲的也是香港经济或者干旱的问题,助理也在这个时候送上咖啡。

  待只剩下二人后,柏立基说道:“杨生,之前你与我说的在香港安装无线电视台,港府内部已经通过了流程,过段时间就要公布了。”

  “真的?那可太好了。”杨文东心中大喜。

  他的传媒事业,乃至文化事业难以发展,就是因为香港没有电视台,或者说,没有一个有足够用户的电视台。

  丽的电视台(后来的亚洲卫视)采用的是有线模式,适合早期有钱人较少的香港,但到了60年代就有点不符合需求了。

  如果有了一个无线电视台,那不仅仅香港民众可以看到更多的节目,自己这边也可以将各种文化节目、或者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班上银屏。

  在香港获得多大回报是次要的,主要就是有个平台可以将节目做出来,那就可以出口海外了,从而为自己的文化产业出海,打好第一炮。

  柏立基回应说道:“大概再过一周就会对外公布,我这边算是提前告诉你,你可不要传出去。”

  “没问题,多谢港督先生。”杨文东承诺答应道。

  如今这位港督,与自己的关系算是不错了,估计一个也是因为自己在港英政府看来也算是有能力的人,值得拉拢;二个就是博物馆的事了,让一位港督名留青史,谁不乐意啊?

  “不客气,杨生对我以及港府的帮助也很大。”柏立基笑说道:“不过,这个电视台牌照,不会因为是你提出来的就直接给你,这不符合规矩;

  待公布后,港府会进行公开招标,到时候,你这边也只能与其他财团一起参与竞争了,能不能拿下,就得看你自己了。”

  “明白。”杨文东点点头。

  港府也自然希望利益最大化,除非实在是特殊情况,才可能直接将一个项目交付给一个人。

  而正常情况下,就是招标竞争的。

  柏立基又道:“好,那就希望杨生能够拿下这个电视台了。”

  “好的,我会全力争取这个电视台。”杨文东又说道。

  在原先历史上,TVB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很多财团都参与了进来。

  几个英资,也都是站在后方,最终利家获胜,但他其实也就是占了少部分股份,大部分股权还是在英资手中的。

  如今历史改变,时间线早了两年,还不知道会有多少财团参与。

  “可惜,这个电视台不太可能在我的任期内营业了。”柏立基又笑说道。

  杨文东则说道:“这个的确很有可能,不过没如果我这边拿到电视台牌照,以后做出什么好节目的话,我可以寄给您。”

  柏立基还剩下一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无线电视台需要先宣传、拍卖然后投入基建,肯定是来不及了。

  “多谢了。”柏立基也不在意,他对华人节目也不是感兴趣,随后又问道:“杨生,我听说你还准备参加下一次的拍卖?是为了中环的那块地王?”

  杨文东笑著回道:“对,对于地王,我自然感兴趣,而且港府拍卖这块地的资金是用来缓解旱灾,我作为华人,自然也乐于参与。”

  再过一周就是香港港府举办的,年后第一场地产拍卖会。

  这其中,有不少地块,工业的、住宅的、商业的都有,其中也包含中环皇后大道的那块地王。

  眼下是63年,虽然旱灾横行,但对于炒房的多数资本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地产也没怎么受影响,还是在大幅度上涨,地王的出现,引起了很多资本的关注。

  “哈哈,好,我也希望杨生能够拿到地王,港府也能获得资金抗旱。”柏立基笑了笑,又道:“另外,杨生这一年来所做的事,我也已经上报英国了,我想,等这件事结束,你这边肯定会有所回报的。”

  “多谢港督先生了。”杨文东再次说道。

  英国那边的“回报”,一般就是名声了,可能是爵位,可能是其他,或者被皇室接见等等。

  前世的内地人或许对这些不屑一顾,可在这个时代的香港来说,还是很有荣誉的。

  对杨文东来说,他也需要与英国那边处理好关系,英联邦市场还是很大的,且甚至还有点排外~

  “不客气,这也是我应该做的。”柏立基淡笑说道。

  PS:求月票

第318章 电视产业的布局

  港督的提前告知,虽然对竞争电台的帮助不大,可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看好”了。

  回到长兴大厦后,杨文东立刻叫来了长兴传媒的秦志业,以及荣耀电子的王志群。

  助理分别给三人泡了茶后就离开,只留下了三人。

  “老秦,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杨文东喝了口茶后,说道:“港督上午跟我说了,无线电视台已经落实了,牌照也准备公布了。”

  “真的?那可是太好了。”秦志业大喜说道:“一旦有了电视台,那我们长兴传媒,就能成为香港最大的媒体了。”

  没有电视台,那一切就都是虚的,这一点,在海外早就已经被证实了。

  当经济很差的时候,人们趋向于看报纸,再好一点的时候,电台就成了主力渠道,因为可以直播。

  而当电视出现的时候,其他两样就都得靠边站。

  虽说即使电视出现,报纸、电台仍然可以存在,但无论是影响力还是传播效率,都是远无法对比的。

  当然,电视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时间是固定的,不能像报纸一样,可以添加很多内容,每天还可以经常变化内容等等。

  可无论怎么样,电视台就是比报纸要强太多了。

  杨文东摇摇头说道:“电视台是落实了,但并不会直接给我们牌照,而是要和其他财团竞争的。”

  “明白。”秦志业点点头说道:“不过我们集团对于电视台是势在必得的,各方面的资料与早期准备,我也早就做好了,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了。”

  竞争绝对是公平的,可自己这边早有准备,那必然会有一点优势,竞拍的时间越近,那优势越大。

  杨文东问道:“那如果电视台归我们,信号发射塔的数量以及位置都选择好了吗?”

  秦志业点头说道:“选择好了,我准备将这个发射塔放在太平山顶。”

  “太平山?你倒是真的会选位置?”杨文东笑了笑:“那边可是有不少港英权贵的?他们能同意吗?”

  太平山,百年前原名“硬头山”,古称为香炉峰,海拔高度为 554米,是港岛第一高山。

  在这座山的半腰,就可以俯视大半港岛繁华区、维多利亚海港以及对面的九龙半岛,因此被早期的港英权贵看中;港府的权贵、洋行的首脑、汇丰大班等等是都住在这里的。

  而第一位在这里安家的华人,就是何东,不过何东到底算不上华人,也有点争议

  以今时今日杨文东的身价,也是买的起太平山的位置的,不过这需要等机会,因为太平山半山别墅比中环大厦还要少,也没有出售的机会,而自己如果主动想买,那就是送上门给人宰了。

  秦志业回答说道:“这个没事,我是准备建在山顶的,跟半山别墅区距离很远,互不干的。

  以太平山的高度,信号是足以覆盖港岛的。”

  杨文东又问:“那九龙那边呢?”

  秦志业又回道:“九龙靠近维多利亚海港的区域,也是能收到信号的,可能有时候会信号差一点,这个我已经请日本专家看过了;

  目前九龙片区的主要商业区域还是在维多利亚海港旁边,所以大部分人的需求也是可以满足。

  再靠北或者新界那边,暂时先不考虑,等以后那边人口与经济增加后,也可以在新界选择高山安装信号塔。”

  “好。”杨文东再问道:“那设备也是来自于日本吗?”

  秦志业道:“是的,能做通信设备的也就欧美日这些国家了,选择日本的要便宜很多,而且便于售后。”

  “那行。”杨文东点点头说道:“就让小日本那边出一份好一点的计划书,只要我们中标了,就可以选择他们。”

  港府的拍卖,包括地产,也不是先卖了再说,而是都需要详细的后续开发规划的。

  不过地产比较简单,不是与港府规划相差太多那就没什么问题,而类似公共服务这种项目,要求就高多了,很多时候甚至规划比竞拍资金多少还要重要。

  “好的。”秦志业答应说道。

  杨文东又道:“资金方面,我来负责,你不用操心,不过,这种项目,很多财团会感兴趣,所以你需要拜访一些香港一些大的财团,特别是英资,让他们参与进来。

  我估计这些英资应该不会寻求电视台的管理权,他们不懂,合作模式就是我这边占大股东兼管理,然后其他股份让给他们。”

  虽然想吃独食,但这种公共项目,参与的财团肯定很多,如果自己单独上,那很多大财团反而会帮助其他人如利家,自己成功的概率反而不高。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拿到手再说,让出部分股权,也只是单纯的经济收益,等十几年后英资败退,有的是机会再收回来。

  秦志业思考会说道:“与我们关系较好的英资,就是汇丰了。”

  “这个我去找桑的士谈谈。”杨文东点点头说道:“正好后面还有一些其他合作,你这边就联系一下其他英资,或者恒生、东亚这些人,他们不敢兴趣,也可以参与一点。”

  TVB未来的经济潜力是有限的,不像自己以未来创意开出来的工厂,所以让出股份也不心疼。

  “好的。”秦志业点点头说道。

  杨文东又看向了王志群,说道:“老王,现在电视台有了,你应该知道还缺什么吧?”

  王志群笑说道:“明白,杨生,现在香港社会还缺便宜的电视机。”

  “对。”杨文东说道:“当初收音机比较贵,就严重影响了电台听众,现在电视也一样,而且只会更严重,因为电视机的价格更贵。”

  王志群回道:“我这边,这几个月也一直与RCA进行谈判,他们开始还是不放手显像管的生产技术,后来我与法国的汤姆逊公司谈合作,他们愿意出售全套技术给我们。

  然后RCA也就松口了,现在我在同时跟这两家谈价格、技术转让以及一些供应链的问题。”

  杨文东问:“除了价格,这两家有什么明显不一样的地方吗?或者说优缺点?”

  王志群说道:“RCA那边没什么明显缺点,他们的技术也比较成熟,汤姆逊那边就有一个问题,法国的很多技术,与国际标准不太搭配。

  我们在香港搭建一套它的供应链,那以后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一直用他们的技术,要不然就得重新开始。”

  “那就不太好了。”杨文东皱眉,问道:“你知道小日本那边用的是什么技术?”

  王志群道:“也是美国的,据说当初日本也是从欧美引入技术,最终也选择了美国,主要也是因为美国是最大的市场。

  但后面日本在很多层面进行了研发,包括彩色化、小型化等等,使得他们的技术都快赶上或者超过美国了,但根基还是美国技术。”

  “那我们也要优先选择美国的技术。”杨文东想了想说道:“跟随大众市场的需求才是最正确的。”

  他一个穿越者,对于显像管这种陈旧技术完全是一窍不通,甚至连技术名字都不知道,这就属于非竞争优势的盲区了。

  但跟随著大众路线总是没错,这个时代的日本,还不像几十年后那么头铁,总是喜欢跟别人搞的不一样。

  王志群答应说道:“好的,那我重点还是与RCA谈判,汤姆逊那边就做一个备胎,用来压价。”

  杨文东又道:“那显像管的几种核心零部件,有了技术后,能在香港自产吗?”

  王志群回道:“部分不行,可能还需要进口,显像管的4个核心部件,分别是高纯度玻璃、萤光粉、金属材料与吸气剂。

  目前来看,也就金属材料,我们可以买来后在香港加工,其他的都得进口。

  不过未来我们在香港组建产业链的话,那高纯度玻璃可以在香港制作,萤光粉与吸气剂,香港是做不了的。”

  “那日本那边都有?”杨文东问道。

  王志群点头说道:“是的,这些东西日本基本上都能做,可能也就是最基本的金属元素材料,日本本土可能需要进口,可以说是日本有了全产业链了。”

首节上一节258/3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