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58,打造世纪豪门 第226节

  我们的任务,是要将这件事,告知整个香港,让所有的香港人都知道杨生的这一个大善举,另外,也要让每个储水基站附近的家庭,知道这件事。”

  “嗡嗡~”下面的人开始互相商量起来,秦志业也没有阻止,而是等着。

  过了会,负责市场的一名主管叶柏涛说道:“秦生,这样的一件大善事,我们肯定会全力将这件事传播出去。”

  “嗯,好。”秦志业点点头:“你们可以去长兴慈善基金,找他们的人了解具体情况,他们会告诉你们一些项目里的内容;

  不过具体怎么将文章写的最好,那就是看我们的本事了;兄弟公司已经将事情做好了,那我们就是要将宣传做好。”

  “明白。”下方数人接连表态,随后叶柏涛又问道:“秦生,采访与文章,什么都好说,可问题就在于很多家庭并不看报纸,也买不起;

  偏偏这些人可能就是最缺水的群体,我们想告知他们,那是有点难,使不着劲。”

  “这个没事。”秦志业说道:“杨生已经同意,长兴慈善基金会动用一笔资金,在一些人口较多、文盲较密集的地方,实行口头通知;

  使用的人,也是在本地招聘的,一个他们熟悉环境,二个也能多多少少帮助一些部分穷人,特别是孩子群体。”

  “招孩子传信?好方法。”叶柏涛也眼神一亮。

  如果找大人,这种无法确认效果的工作,很有可能被人偷懒了;但孩子相对来说,要好很多,虽然也不会保证绝对没问题。

  而且找大人,其实也是浪费一个人力,因为他们可以去做其他事情赚钱,而给孩子的话,就能让一个家庭多赚点生活费了。

  秦志业又道:“各位,记住了,这件事不仅仅是生意,所以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会长期跟踪报道这件事,还请各位做好准备。”

  “是、明白~~”数人答应道。

  他们脸上也是有着小开心,能够参与这种助人的善事,任谁都是比较开心的。

  这时,叶柏涛又问道:“秦生,这件事对于杨生的名气也是有帮助的,只是出于我们华人文化的考虑,我们在自己的报纸上如果过度宣传自己的老板,会不会有些太明显了?”

  其他人听到后也表示赞同,虽然是事实,可过度吹捧自己,也的确不符合华人的文化。

  秦志业笑说道:“放心,这件事我也已经考虑过,也与杨生商量过,我们这边,包括电台,只负责播报事情就行了,对于杨生的评价,我们只需要适当即可。

  明报的金镛,会成为这次宣传的重点,等储水站建好后,明报也会前去采访,到时候由他来评论这件事。”

  “这可就太好了。”叶柏涛点点头。

  金镛的名气,香港很多人都知道,他写的文章,即使不是武侠小说或者相关内容,也被很多人喜欢。

  由他来执笔,也是最佳选择了。

  5月30日:

  东方日报首先推出一份封面标题:【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此篇文章的下方,是一个约五六岁的孩子,此刻的他,眼睛看着手上拿着的一个破碗,里面有一点点水波,其脸上期望的表情,让人一眼就知道,他是严重缺水了。

  观塘康宁道,一间报亭旁边:

  一名中年女子靠近,随后对着报亭老板道:“老板,来一份南华早报,英文版的。”

  “好嘞。”报亭老板带着笑意,说道:“一块钱一张。”

  “怎么涨价了?前几天不还是8毛吗?”女子皱眉问道。

  老板笑说道:“小姐,这香港的房价这几年都涨了两三倍了,你们的工资也涨了一两倍了吧?我这报纸才涨了不到3成,不算多吧?”

  “可是.”女子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似乎老板说的也有道理,可对她来说还是太贵了。

  老板又道:“英文报纸卖得少,单价自然高,您也可以看看华人报纸,即便宜、质量又好,内容其实也不差。

  比如这份东方日报,就3毛钱一份,里面有很多新闻的,香港的与国际的就有,您看看怎么样?”

  “东方日报,我听说过这份报纸。”女子也将目光看向了老板手中的东方日报。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

  这个标题立刻吸引住了他,随后道:“那我就买这一份。”

  三毛钱而已,对于一个正常有工作的白领来说,算不了什么。

  “好嘞。”老板收钱后,将报纸给了客人,道:“这份内容很不错,你看完了之后,心里肯定会有感慨的。”

  “真的?”中年女子有些不信。

  随后便走到一旁阴处,一边吹着海风,一边打开报纸。

  打开后的第二页,就是关于目前旱灾的报道:“时有记者杨立仁报道:“连续数月,香港地区滴雨未降,水库蓄水量急剧减少,水资源变得极度紧张。

  田野中,稻田荒芜,土地干裂,池塘干涸,无水的水库内长满杂草,九龙部分百姓们为了寻找水源,挖地三尺,却只能挖出黄泥。

  部分地区,已然出现了断水现象”

  文章内容,写的极为真实,除了记者的文字描述,还附带部分民众的采访,以及一些水井附近,围满了无数人的照片。

  看起来极为真实。

  “想不到旱灾居然这么严重了。”中年女子看完一段后,心中有所感触。

  这段时间她在港岛,也知晓水的供应有点问题,因为家中的水都变的非常慢,这就已经让她觉得很烦恼了,洗个衣服或者洗个澡,都需要等很久。

  可现在看了报纸,才知道,原来在其他地方,很多人都快连喝的水都没有了,实在是太惨了。

  接下来,她又继续看着后面内容,这份内容重点是描述香港长兴慈善基金会与港府一起合作,会在九龙半岛的十个地点,修建蓄水池,从而给附近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用水。

  这些水站会在2个月后竣工并提供淡水,届时会有一定的要求限制,以保证只有最需要淡水的人,能够优先获得淡水。

  “长兴慈善基金。”中年女子也想起了自己小的时候,在寮屋区居住的可怜日子。

  如果不是她父亲有能力,那她这辈子,可能也是离不开寮屋的。

  “我得去捐点钱。”中年女子突然想到,这东方日报这篇文章的最后,写了长兴慈善基金的账户。

  任何人,愿意做慈善的,都可以去银行进行捐款,不过这种捐款是没办法指定慈善项目的;

  想要指定做什么类型的慈善,那得去长兴慈善的站点,进行现场委托才行。

  想到就干,中年女子瞟了一眼其他内容,不急着现在看,于是就立刻手招了一辆出租车,朝着中环方向前去了。

  香港,中环的一间小办公楼内:

  金镛看完手中的东方日报,合起后放下,说道:“杨生果然厉害,这一招,至少能够帮助几十万严重缺水的普通人了。”

  旁边的沈宝新则道:“方法是好方法,可没有足够的财力与关系,怎么可能做的起来?整个香港也没几个人能够做到。

  投入几百上千万买地建水池以及相关设备、还需要铺设管道,这明显也需要与港府的关系,不然自来水厂能这么配合?

  还得有货船运水,不然光有这些有什么用?你建好了港府也不会给你水?然后还需要人力维持现场环境、又要有传媒来宣传这件事,不然也没多少人知道。”

  “是啊。”金镛点点头:“果然还是那句话,想做成大事,靠幻想是没用的,要投入实际啊。”

  沈宝新说道:“也不是,笔杆子也是很有作用的,难民事件如果不是你顶住压力长时间报道,港府才不会管这件事。”

  “那也是因为我有了足够名气,不然这样操作,港府马上就能封了我的明报。”金镛摇摇头说道。

  自年初开始,香港的难民数量急剧增多,港府开始是不管这件事的,只要这些人不来繁华区就行了,于是派出大量军警,将人堵在水梧桐山上。

  因为没有食物,也没有什么水,他们日子过的很惨,香港多家媒体都没有报道此事,只有金镛敢上,全力曝光后,港府也不得不提供一些基本的生存物资。

  沈宝新笑道:“现在杨文东也是利用你的名气啊,想让你给他写立圣的文章啊。”

  “他要是真的能够帮助几十万贫苦人群,那我就是不要钱,也愿意给他写。”金镛顿了顿,又道:“再说,难民那些事,杨文东虽然没有出面,但也帮助了不少,只是在暗处罢了。”

  之前明报在明处呼吁港府及社会群众帮助难民,而杨文东则是一直在通过明报提供的消息,送上多批卡车的食物。

  二人也算是默契配合了,事后了无尘。

  沈宝新点点头说道:“嗯,看来杨文东的本质,就是想帮助大部分穷苦人群,不管是香港的,还是内地的;

  只是因为他的生意太大了,有些事情他站在最前面太敏感了,会影响很大,所以就只能暗中帮助了。”

  “差不多,我也是这么想的。”金镛点点头:“这次他是帮助香港解决旱灾问题,光明正大,谁都不会说一句不好,所以这次他才的站出来了。”

  沈宝新又道:“倒也不能这么说,这件事他站出来也会有最佳效果。”

  “嗯,那我们就推波助澜一把。”金镛道:“我也写一篇文章,将这件事彻底说清楚,也顺便呼吁一下社会大众一起捐款,这才是最重要的。”

  沈宝新业同意道:“对,杨文东虽然有钱,但旱灾是长期的持续的,让他一个人持续投入也很困难;

  那接受社会大众的捐款就是最佳模式了,只有解决旱灾问题,那整个香港社会才能一起发展,不然长时间缺水,发电与工业要是出问题,那就全完了。”

  金镛点点头:“嗯,这一点,我也会在文章中说清楚的,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淡水在工业与经济中的重要性。”

  PS:求月票

第282章 名扬香港与准备就绪

  6月1日,明报再次推出了一篇文章:【齐心协力,共抗旱灾】

  文章的标题,只是一个很煽情的几个字,下方则是一副整个香港的地图,但背景确实一片黄色。

  翻开一页之后,则是一篇关于香港旱灾的文章,也对香港如今的旱灾做了一份非常描述的介绍。

  时间背景从1959年开始,亚热带副高气压开始逐步控制华南及华中地区,导致来自于太平洋的台风,被副热带高压逼向了日本海方向,从而导致了这几年,华南地区在夏天下的雨水非常少。

  虽然秋冬春一切正常,可少了最强的夏天雨季,就导致了严重的旱灾,内地自己都不够用了,自然也无法供给足够的水给香港。

  从而就导致了今天香港的局面.

  而最后,则是重点介绍了长兴慈善基金会、以及它背后的长兴航运公司,在为了运水,筹集大量资金,要么购买可能会亏损的二手船只,要么就是在很多地方修建蓄水池

  虽然整篇文章没有提“杨文东”三个字,但其中的夸赞之意,却能够让任何人看出,这背后之人,简直就是大英雄了。

  而长兴集团是谁的,整个香港稍微有点关注媒体的人,谁不知道?

  香港中环一间大厦内:

  霍营东看完报纸后,笑说道:‘丁生,今天的明报,你看了吗?’

  “明报?没看,怎么了?金镛又在批判港府了?”丁克坚下意识的问道。

  '这次倒不是。'霍营东笑说道:“他是在夸赞一个人,虽然没提那个人的名字,但是这简直就是吹上天了。”

  “谁?”丁克坚好奇问道。

  霍营东笑说道:“杨文东。”

  “杨文东?”丁克坚惊讶问道:‘是因为前两天东方日报上说的蓄水基站事情?’

  作为华润在香港的代表,丁克坚基本上每天都会看香港的报纸,对于香港发生的事情,自然也有所了解。

  东方日报与港华日报,都是日销过万的报纸,他基本上每天都会过目的,也自然就知道了前两天东方日报与港华日报重点播报的内容。

  “对。”霍营东点点头,说道:“你看看内容。”

  说完便将报纸递了过去,丁克坚接过报纸,看了会说道:“虽然有点夸张,但杨生所做之事,的确是一件大功德了;

  这要是在古代,能够为旱灾百姓提供大量淡水,足够立功德碑了。”

  “是啊,旱灾这样严重,我能够想到的也就是捐点钱。”霍营东摇摇头说道:“但杨文东不一样,他从前到后都在布置。

  从初期的买船运水,到现在的建储水基站,显然就是投入大资本、大精力做这件事了。”

  “不错。”丁克坚也赞同说道:“而且他这样做的风险极大,如果突然台风给内地南部送去大量雨水,那他的这些投入,可都是血本无归了。

  就是不知道,他是如何确定,旱灾会一直持续的,这么大风险的事,也敢做。”

  霍营东皱眉说道:“或许不是因为他不知道风险,而是他宁可冒着无法预测的风险,却还要坚持做这一件事。”

首节上一节226/27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