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从1993开始 第653节

  李东陵表态道,这就相当于是东陵高科来推广跟销售赤兔电动自行车了。

  这种支持力度,已经是能给到赤兔赤兔电动自行车的最大支持了。

  “赤兔先投放汉西跟鲁省等地,再向国内其它城市跟农村进行推广。

  赤兔电动自行车不同于其它产品,这是一款可以适用于城市、乡镇、农村等多地的短距离代步工具,如果能打开市场,未来销量,还有提供的就业岗位,恐怕会当不错的!”

  要生产电动自行车需要建厂,需要生产人员,需要一整条零部件产业链公司的支持。

  而要卖赤兔电动自行车,起码得有门店吧,以后也得有修这玩意的售后门店吧。

  一座城市的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少则一两百家,多则七八百甚至上千家门店。

  哪怕是夫妻店,也相当于提供了两个就业岗位了,那种大一点的正规门店,还有销售、维修等人员,加起来有三五人,这些门店加在一起,能为一座城市提供数千人的就业岗位了。

  “另外,”李东陵看向姚正儒,“赤兔电动自行车准备,要组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公司,也希望泉城市府跟齐鲁省府,能够支持,这也是推广电动自行车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动自行车,用不上这玩意。

  可在城市中推广,却是必须要的,尤其是为了安全起见,电动自行车是需要使用充电桩充电的,把电瓶拿回家里充电,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而且不仅是拿电瓶回家的充电者有风险,整栋楼可能都有危险,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是必须要在社区建成的。

  现在赤兔电动自行车的电瓶,按照李东陵的要求,是要固定安装,不能让用户随意把电池拿出来。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项目,不是暴利项目,但胜在细水长流,只要建成,就可以每天,源源不断的拿到收益!

  李东陵是准备,让赤兔电动自行车公司,组建的全国电动自行车协会出面,跟电力局、交通署、消防署、各地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做。

  这项目,李东陵也没准备,让赤兔电动自行车赚什么钱,而是要用项目,拉到电力局、交通署等各方的支持。

  能让赤兔电动自行车上牌,用户买到车后,能在大马路上正大光明的行驶,不用花了钱还跟做贼一般躲躲藏藏的。

  另外,当这些单位跟部门,从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项目中受益,它们就跟赤兔电动自行车公司,绑定在了一起。

  为了它们的小金库,它们支不支持赤兔电动自行车?

  “泉城市府肯定会支持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项目!”

  姚正儒斩钉截铁的说道,赤兔电动自行车项目,泉城铁定是要支持的,毕竟赤兔电动自行车项目总部,可就在泉城。

  “齐鲁省府那边,我亲自去打报告!”姚正儒沉吟了一下说道,“但想要得到交通署、消防署、电力局等单位的支持,泉城这边恐怕就力有不逮了。”

  姚正儒并未在燕京各部工作过,这是姚正儒履历上的薄弱点,在燕京那边并没有太深的人脉。

  而齐鲁省府,能给赤兔电动自行车项目多大的支持,愿不愿意让齐鲁省府在燕京的人脉,为之摇旗呐喊,恐怕也不好说。

  “东陵高科这边,联系经贸委那边,看能否让经贸委,协调电力局方面,支持充电桩的项目!”

  李东陵说道,东陵高科现在燕京最大的支持者,莫过于经贸委了。

  而现在正是经贸委最强势的时候,包括有传言,电力体系那边,可能要迎来变动,电力局跟电力公司可能拆分开来,而电力局则会被纳入经贸委!

  也就是继三桶油之后,电力管理部门,也将成为经贸委下属单位,经贸委有多强势可想而知。

  如果经贸委表态支持赤兔电动自行车跟充电桩项目的话,那电力局,还有交通署、消防等部门,估计也能支持赤兔项目!

  ……

  姚正儒返回平阳,原本是来看姚珞莹跟外孙的,并没有应酬计划。

  但平阳市府这边,可没人敢不把姚正儒当回事,毕竟肉眼可见的,姚正儒仕途还可能更进一步,甚至达到平阳本土派系出身的人,在仕途上的新纪录!

  雪片般的请柬,都开始向着姚家飘来,平阳掌门人刘维光跟姚正儒在平阳大饭店用过餐之后,甚至汉西省府那边,都有不少人想要跟姚正儒结交一二。

  李东陵这边,这几天基本上是围绕着姚珞莹跟小家伙转悠,在平阳医院休养数天,姚珞莹跟孩子一切检查正常后,李东陵跟姚珞莹回到了东方嘉苑的别墅。

  而平阳医院派遣的医疗团队,依旧跟着过来,等再过上几个月,确定母子没有问题后,这些医疗团队才会返回平阳医院。

  东方嘉苑别墅,一时间变的颇为热闹,王秀兰跟韩柳萍都在别墅内照应姚珞莹跟小家伙,李东陵怕她们累到,也请了几位育婴师、保姆过来。

第1124章 标杆

  别墅内,一身家居服,这几天在各种大补之物不断的滋养之下,已经恢复了气色的姚珞莹,如今多了几分少妇风情的妩媚,身材丰韵了许多,哪怕是家居服,也衬托的玲珑有致。

  姚珞莹轻轻晃动着婴儿车,哄着里面的小家伙入睡。

  有王秀兰跟韩柳萍,还有育婴师、保姆的帮忙,李东陵跟姚珞莹,虽然也被这小家伙折腾,但终归还算是应付的过来。

  姚珞莹在照看着小家伙,轻轻哼着入眠曲,然后抬起头看着坐在沙发上,眉头紧锁的李大善人。

  眼下的李大善人似乎遇到了难题,目光紧紧盯着手上的东西,这神情,俨然比应对华尔街那帮老狐狸,还有东陵高科那帮对手,似乎还要更难几分。

  见到李大善人愁眉苦脸的脸色,姚珞莹不禁掩嘴一笑,向着李东陵问道,“还没有选好名字?”

  李东陵手边,放着一些起名宝典还有诗经等各种书籍,赫然是在给小家伙挑选名字。

  为人父母者,当然是为子女考虑,而第一个难题,当然是起名字了,李东陵跟姚珞莹也不例外。

  李家在之前,又不是什么豪门望族,也没有什么族谱传下来,倒是从李大善人开始,未来李家说不得会修缮族谱。

  所以现在起名字,倒不必遵循什么规矩,这几天来,李东陵跟姚珞莹,可是一直在给这小家伙挑选名字,李振林、王秀兰老俩口,还有姚正儒、韩柳萍也在给帮忙挑选。

  “叫知远怎么样?”

  姚珞莹看着地上的一本书,翻起的一句话,“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向着李东陵说道。

  “李知远?”

  李东陵咀嚼着这个名字,向着摇篮里的小家伙看了过去,李东陵希望这小家伙,还有未来的东陵高科,也能走的更远几分!

  “就叫李知远!”

  李东陵将小家伙,从摇篮车中抱了起来,向着小家伙说道,“你以后有名字了……”

  被李东陵抱起来的小家伙,扯着嗓门开始嚎叫起来,李东陵感觉手上一阵潮湿,顿时间李东陵跟姚珞莹又是一阵手忙脚乱。

  将小家伙重新换了一套衣物,姚珞莹将小知远给哄睡下来,李东陵才得以清闲下来。

  刚喝了口茶水,电视上的新闻,却是吸引了李东陵的注意力。

  “赣州、湘南、闽南等多地水位已经超出警戒线,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闽江流域等水位都创下历史新高。

  江城关水位,目前已经持续近六十天,突破警戒线……”

  电视上洪水滔滔,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其中的凶险,各种救灾画面也出现在新闻中,可滔天的洪水依旧让人心惊。

  ……

  通往江城的路上,一队由二十五辆大卡车组成,用防雨篷布盖着的车队,艰难的在烂泥路上行驶着,持续不断的洪水大雨,让道路完全是成了烂泥路。

  不仅是公路,铁路早就被洪水阻断了,坐在第一辆车上的魏振海提起十二分精神盯着路面。

  这是魏振海向江城受灾地区运送物资,后面还有好几批次运送物资的车队,正不断赶过来。

  但道路状况之差,让魏振海都感觉心惊,他不知道这一趟过后,下次再运送物资,还能不能运送过来。

  “加大油门,不要在乎车子,绝对不能熄火!”

  魏振海通过对讲机,向着车队大喊着,这时候是绝对不能熄火的,尤其是趟水过的时候,熄火车子估计就交代在这里了,物资也要打水泡了。

  车队里的都是东方速递的司机,他们知道魏振海这话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哪怕车子报废了,也要把物资给送过去。

  这一趟过去,车子哪怕不报废,估计也要大修,但现在东方速递根本不在乎这些了,只想要把东陵高科后勤部采购的物资,都给运送到各个受灾地区。

  ……

  脖子上挂着相机的王哲,深一脚浅一脚的向着一处临时安置点走过去,路上不时碰到被转移过来的居民。

  王哲不时举起相机拍照,他是江城晚报的记者,这段时间整个江城的媒体,报道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洪水,整个江城的焦点,也都是堤坝能不能守住。

  江城晚报自然也不例外,记者都被派了出去,除了报道水位情况,就是报道跟洪水相关的新闻,尤其是救灾的新闻。

  来到一处安置点时,王哲已经是满身泥巴,也是又累又渴了,跟他一起来到这处安置点的人,基本上都差不多。

  王哲前几天,也去过其它安置点,情况都大差不差,物资是能慢慢配送过来,但缺物资也是不争的事实。

  正当王哲歇了一下脚,准备再去堤坝去采访新闻时,却见到一大列车队向着安置点驶了过来。

  看到这一大队的卡车,王哲都是愣了一下,他是记者,消息自然更加灵通一些,这段时间,国内各地的物资是源源不断驰援江城。

  但因为道路,还有其它原因,除过市府跟部队组织的车队,依旧咬着牙冒着危险,不在乎损失,依旧运送物资,其它社会捐赠的物资都是零零散散的运送过来。

  像今天这种大型车队的运送,王哲也是第一次碰到,尤其是卡车上面拉着的横幅,是东陵高科、知行基金会还有东方速递的字样,王哲下意识的就举起了相机,将车队趟水送物资的一幕给拍摄了下来。

  看到运送物资的车队到来,安置点的负责人,也很快迎了上去,但随后王哲看到,两边接触之后,不少安置点的工作人员,还有部队的人员,竟然都向着车队跑了过来。

  这让王哲不免有些好奇,这次运送的物资是不少,但到底运送了什么过来,竟然能让安置点的维持秩序人员,有这种反应。

  “大家排队来领取帐篷!”

  “帐篷有限,老人、女同志还有孩子优先住帐篷!”

  安置点的负责人,还有举着喇叭,用沙哑的嗓门喊着。

  随后从大卡车上,一顶顶帐篷被卸下来,然后开始铺设起来。

  更让王哲有些惊讶的是,除过帐篷之外,还有一箱箱泡面、矿泉水、饼干、罐头还有雨衣、药品、衣服、卡式炉等各种物资不断被搬运下来。

  要知道,药品这些物资,现在可都是稀缺的,道路不通,哪怕是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

  一口口大锅在安置点被架了起来,泡面跟调料还有各种面条,都往锅里放。

  但片刻后,这些面条就被捞的一干二净,随后又是一大锅下水,整个安置点,一时间都飘荡着泡面味,让王哲都不由吞咽了一下喉咙。

  但王哲知道,这时候可不是上去捞面的时候,他这时候要做的,是把这些场面都记录下来。

  除过泡面,安置点的孩子手中,也被发放了肉罐头跟一些零食,对于现在不少村镇家庭来说,肉罐头可都是不常见的,没想到竟然会在今天吃到。

  对于小孩子来说,今天可谈不上背井离乡,还有对未来的迷茫跟忧伤,吃着泡面,就着肉罐头,还有各种零食,今天这一顿,是堪比过年了,估计在他们的记忆中,这是小时候,最印象深刻的一天!

  王哲将这些画面,都给记录了下来。

  正当王哲准备收起相机时,却又看到让人震惊一幕。

  王哲只看到从卡车上,竟然卸下来一箱箱的贴着飞雁科技标志的迷你收音机,后面更有一箱箱箱海豚收音机的标志。

  现在电话线路基本是断的,手机信号更不要指望了,反而是收音机成为了最重要的通讯工具!

  除过收音机之外,还有一箱箱的对讲机也被搬运下来,更让王哲震惊的,还是他看到竟然有救灾专用的摩托艇、橡皮艇、冲锋舟,几台柴油发电机等,也被搬运了下来。

  这些专业救灾设备,很快被部队的战士接收,然后向着前线紧急运送过去。

  要知道,现在这些专用救灾设备,像摩托艇这些,整个国内都是稀缺的,甚至都没有专门生产的公司,这些设备明显是花了大价钱,从国外采购回来的。

  “请问你们是哪家公司的,你是负责人吗?”

  “你们是从哪里来?”

  “这些物资,都是你们公司捐赠的吗?”

  王哲翻过人群,艰难挤到了魏振海面前,向着魏振海提问道。

  正在帮着卸运物资的魏振海,脸上带着疲惫之色,他一路运送物资过来,都没怎么合眼。

  强打起精神,魏振海又帮着搬运下去一箱子收音机,向着王哲说了一句,“我是东方速递救灾志愿者配送指挥部的魏振海!”

  说罢,魏振海又准备去搬运,王哲赶忙拉住了魏振海,“魏先生,我是江城晚报的记者,能不能问你几个问题……”

  魏振海迟疑的看了一眼王哲,对于这次救灾,东陵高科总部的态度,是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传,但碰到媒体采访,当然也不需要回避。

  东陵高科捐赠的物资,还有志愿者,等到救灾结束时,绝对不会被无视,哪怕是官媒那边,也不会错过这些可以救灾期间,大书特书的事件!

首节上一节653/68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