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收藏大玩家 第617节

  于老师在博物馆工作几十年,经验丰富,立刻指出了一些隐患和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对部门、人员设置方面给出了建议。

  沈瑜看于老师心情不错,先敬了他一杯酒,然后趁机说道:“于老师,如果您愿不愿意到我那小庙做个顾问?有事儿的时候,您帮着看一看就行。”

  于老师说:“再说吧。我退休前的那件事,让家里人心有余悸。退休后,有不少人想请我出去工作,家里人都拦着我。”

  沈瑜说:“不需要您到滨海去,有重要事情,再请您出面,或者通过网络给员工们培训,绝对不累。”

  于老师说:“那不成了少做事,多拿钱吗,这不好。你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随时来问我。这个顾问的事儿,再说吧。”

  沈瑜知道于老师的本领,既然说起了这个话题,当然,不肯轻言放弃。

  连敬了几杯酒之后,于老师见沈瑜是真的要请自己当这个顾问,就说道:“我回去和老伴儿商量商量,如果确实需要,咱们再说,好不好?咱们说说我那位朋友的收藏。”

  他先介绍了朋友老夏的藏品。

  沈瑜说道:“我的博物馆,缺少一些乐器类的古玩,如果东西不错,我就争取把藏品买回去。”

  于老师说:“老夏收藏的东西,也请人看过,算不上特别珍贵。只能说,有一定价值,进魔都博物馆不太够格。

  有很多藏家想要买其中的一些古玩,老夏又不愿意散开卖。他听我说了你的事情,愿意先让你购买。”

  沈瑜说:“他收藏了这么多年的古玩,为了出国,舍得卖出去?”

  于老师说:“老夏年轻的时候就想出去转转,但一直没机会,现在,子女都在殴洲定居,所以,他们老两口也就跟着过去。为了经济上宽裕一些,只好卖掉藏品。”

  “原来是这样。”

  于老师说:“你今天刚到,好好休息,我已经和他约好,明天一早去他家里。”

  沈瑜举起杯子:“听您的安排。”

  第二天一早,沈瑜安排了一辆车,接了于老师来到黄圃区一个小区。

  于老师打了一个电话,不久,他指着一个从小区里走出一个的老人,说道:“小沈,我朋友来了。”

  沈瑜顺着于老师指的方向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又矮又胖的老人。

  由于胖的原因,这人走路速度慢,两手摆动幅度很大。

  于老师和沈瑜下车,向着老人走过去。

  老人也看到了于老师,远远的挥手。

  于老师和老人相互问候,老人又看向沈瑜,问道:“您就是沈先生?”

  沈瑜听于老师介绍过这位卖家,名叫夏洪孝。“夏老师,您好。我是沈瑜,今天有幸能欣赏您的藏品。”

  夏洪孝说:“不用那么客气,我和老于是多年的朋友了,先到家里喝茶。”

  沈瑜跟着二人,来到夏洪孝家里。

  夏洪孝的老伴儿在家,家里挺乱,看得出来两人已经开始收拾东西。

  老太太为三人准备好茶水,便自顾自的去忙。

  夏老师跟沈瑜寒暄了两句。于老师就说道:“老夏,你就别客套了,我介绍沈瑜过来,是因为他的博物馆已经筹备的差不多了,明年就要开始营业。如果你们觉得合适,就可以谈价。你现在也忙,干脆就直接看东西吧。”

  夏洪孝说道:“老于,你退休了,怎么脾气反倒比以前急躁。”

  他对沈瑜说道:“沈先生,咱们去书房看看东西。”

  沈瑜跟着二人来到了书房。书房有一排木架,摆着几把胡琴、一把三弦和几只笛箫,还有一些长条的盒子。

  夏洪孝介绍道:“没装盒的乐器,是我常用的乐器,这些不买,毕竟到了国外,还要有点消遣的事情做,这些常用乐器,谈不上多么珍贵,也就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这次准备出售的乐器,都装在盒子里面,都是一些清代的乐器。以箫和笛子为主,你要先看哪一件?”

  沈瑜说:“您是收藏家,就先从您最得意的收藏开始?”

  夏洪孝拿出了一个长条木盒,打开盒盖,里面放着一支白釉瓷箫。

  他说道:“这是德化白瓷的箫,于老师也看过,你看看是否喜欢?”

第1010章 ,轻如云魄起,古代乐器

  沈瑜没有急着拿起长箫。

  这支箫是竹节式造型,秀丽精巧,通体施白釉,呈象牙白。

  看到箫的第一眼,他大概就能判断出,这东西靠谱。

  他小心的拿起了箫,轻轻转动,观察细节。

  箫的上端有V形吹口,箫身共有七孔,音孔有六,五个音孔朝上,一个音孔朝下,根部有两个出音孔,古称「凤眼」,底部作镂空。仿竹节处竹须亦历历可见。

  他很快就得出结论,这应该是明末清初德化窑白瓷七孔箫。

  夏洪孝观察着沈瑜的脸色,适时的介绍:“这支箫,长61厘米,如果你喜欢的,20万。”

  沈瑜看到箫在地图上显示为橙红光点,明白这是还有升值潜力的意思,再加上又是于老师作为中介,当即点了点头,说:“这个价格很公道。”

  于老师看沈瑜同意购买,便说道:“瓷箫的制作工艺采用吊烧的方式。由于陶瓷在烧造过程中会缩水变形,因此保持其外观的完整性十分不易,而对内在的音域控制更是难以把握,所以成品率极低。据清代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德化瓷箫,百枝中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其声凄朗,远出竹上。由此可见一支上好的德化瓷箫,不仅要求形同竹箫,而且要求音质纯正,属于名贵的乐器。这是德化窑的特殊产品,时代多为明末清初。”

  夏洪孝又拿出另一只长条盒子并且打开,“这支也是白釉的箫。具体是什么窑口,于老师也判断不准。这是从扶桑带回来的。”

  沈瑜放好德化白瓷的长箫,拿起了另一支白釉箫。

  这支箫略短,白釉色泽光润明亮,白如凝脂,晶莹剔透,最有意思是,这支箫的造型略微弯曲,是有意摹仿竹节生长的形态,仿竹节的分部也贴近自然生长的竹节,是白釉瓷,却能让人感觉到竹子生长的生命力。

  沈瑜拿在手中,一时有些舍不得放下。

  夏洪孝介绍道:“竹箫是中国古代最为流行的箫管乐器之一,可吹奏较为舒缓的乐曲。箫的音色饱满清幽,尤其适合演奏空灵悠远的曲子,用于合奏或独奏。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种文献来看,箫常常是与道家的仙风道骨联系在一起的。此仿竹箫白釉晶莹的色泽与竹箫仙风道骨的品质相得益彰。”

  沈瑜问道:“这支仿竹箫的价格是多少?”

  夏洪孝答道:“这是清白釉仿竹箫,长58.5厘米,价格3万。”

  沈瑜判断这支箫是清早期的时候在地图上显示为红点,其增值空间不大。因为已经知道夏洪孝要把这批藏品一起卖掉,所以他说道:“此箫以瓷仿竹,颇为少见,就按您说的价格。”

  这时,于老师说道:“我能看明白这两只瓷箫,其他的我就不懂了,你们自己商量。”

  夏洪孝又拿出了两只长箫。一只清晚期竹制玉屏箫,长65.5厘米,价格是6千。另一支居然是清晚期的铁箫,长56.5厘米,

  沈瑜观察这支铁箫保存甚好,品相也佳,要价3千,不贵。

  夏洪孝等沈瑜看完,把几支箫收好,又将其他盒子拿了下来,对沈瑜说:“这几只都是竹笛。”

  他打开始第一个盒子,介绍:“这是清代竹笛,有作者名款。”

  沈瑜选了一支笛子,拿在手里。笛子造型修长,皮色褐红亮泽,外观秀美精致,有姚永兴款识。从造型和款识以及皮壳来判断,东西不假。

  他向夏洪孝询问价格。

  夏洪孝答道:“1万5千元。

  这件清代竹笛选材精良,在阴干以后经过裁料、上漆、钻孔、校音、缠线、刻字等工序,并在笛身上刻了制作者的名称。保存至今,品相完好,我试过几次,笛音质柔圆润。

  我喜欢箫和笛,所以知道一些相关知识。笛是咱们国家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笛被奉为宫廷雅乐,表达帝王治国安邦之愿望的同时,也是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在民族乐队中,笛子是举足轻重的吹管乐器,因为竹笛声音效果较好,制作成本较低,所以,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

  沈瑜没还价,又看向另外一只笛子。

  夏洪孝打开一个旧木盒,拿出了笛筒,从中取出笛子。同时说道:“这是清识文描金龙纹笛,长64.5厘米,价格是20万。这支笛子保存完好,有旧木盒,笛筒和笛子是一套。”

  沈瑜拿起竹笛观察,笛身为竹制,外表髹漆均匀,呈栗色,六个按音孔排列均匀。笛身侧面的基音孔上栓有琴穗。

  识文描金,识是凸起的意思,文是指花纹,识文是指凸起的花纹。髹漆工艺中的识文是漆器中的一个品种。凡用漆或漆灰堆出的花纹而不再用刀加以雕琢的各种做法,均归入此类。

  此笛笛身识文描金龙纹,笛筒识文描银色图案,十分华丽。

  沈瑜判断东西没问题,用地图验证,笛子还有升值空间,当即同意,买下这批笛子。

  他对夏洪孝说道:“夏老师,您这几件收藏可是了不得,都是少见的东西。”

  夏洪孝说:“你就别夸我了。我听老于说过你的事情,你肯定见过比这更好的。不过,我这里还有一件比较贵的藏品,你看看喜不喜欢。”

  他从自己的柜子里搬出了一个精美的木盒子打开之后里面是一张古琴。

  “这是清代列子式古琴。琴长128厘米;额宽21厘米;尾宽15厘米;肩宽22厘米;厚6厘米……”

  沈瑜边听夏红孝的介绍,边观察古琴。这把古琴保存的不算太好,有多处损坏。但从保存较好的部位可以看出,这张琴原本制作极精,有褐黑两漆,漆灰厚坚,额上饰白玉螭龙,青玉轸足,紫檀岳尾。圆形龙池,方形凤沼。岳山由一弦至七弦逐渐减低,构思巧妙。

  夏洪孝说:“我不会弹奏古琴,当时购买这张琴,是想用来学习,但是始终没有时间去学,是个遗憾。

  买下这张琴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都要节衣缩食。这是要出售的藏品中最后一件。价格是58万。”

  沈瑜检查过后,觉得琴虽然有损坏,但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价格很合理。

  他对夏洪孝说道:“夏老师,如果您舍得,这批藏品我都买了,咱算算价格?”

  夏洪孝说道:“这么快就决定了?总价是103万,你看怎么样?”

  沈瑜毫不犹豫的说:“没问题,就按您说的价格。”

  夏洪孝有些不舍,但还是说道:“你今天就可以把这些乐器带走。”

  沈瑜却笑呵呵的说道:“您别急,我看您这书房还摆着文房四宝,能不能欣赏您的墨宝?”

第1011章 ,酱釉瓷器,明代玉器

  夏洪孝听到沈瑜把话题转到了书法上,笑了起来,笑的很开心。

  他笑过之后,问道:“老于是不是对你说过我练字的事情?”

  于老师忙说:“哎,这个事情我可没说。你这里摆着这么多东西,明显还有用过的痕迹,一猜就能猜到。沈瑜学的专业就是书画,所以能看出来。”

  沈瑜也说道:“我看您的工具使用频繁,所以才才这么问。”

  夏洪孝说:“不瞒你说,我是50岁以后才开始学练习书法。至于水平,自己看看还行,实在拿不出门。”

  沈瑜说道:“我虽然还没欣赏您的墨宝,但是看您常用的这些文具,就知道您是懂得欣赏,会享受的人。”

  他指着文房四宝,说道:“您用的笔墨都是陈笔老墨,这几只毛笔应该是二十几年前的紫羊兼毫老笔,眉子坑的歙砚,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墨,其他的文房,包括这只香炉也很是极好的陈设。”

  听他说道香炉,于老师明白了。

  “小沈,我就知道瞒不过你。你进来之后,一直看乐器,没想到,你已经注意到这只香炉了。”

  他转而看向夏洪孝,“怎么样?小沈这眼力利害吧。你都没介绍,人家先自己看到了。”

  沈瑜一听便明白了,夏洪孝知道这桌上的古玩是什么。他问道:“夏老师,你收藏的这只香炉,是否愿意出售?”

  夏洪孝问道:“沈先生,您认为这香炉是什么时期的?”

  沈瑜征得允许,拿起香炉再次观察。确认了自己的判断后,说道:“这是三足炉,敞口平沿,炉腹饱满,圜底,下部接三足,装饰有兽首。釉色以深色酱釉为主,炉腹及三足呈现出较浅的酱釉,近乎褐色,因其釉色自带的光泽,更是有一种朴素的美。

  我判断,这应该是元代耀州窑的酱釉瓷器。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窑场之一,其创烧于唐代初期,兴盛于宋代,一直到明代都还保持烧造,是北方著名的窑口,而酱釉更是耀州窑有名的种类之一。酱釉瓷的出现创始于宋代的北方窑口,以耀州窑酱釉最为有名。耀州窑酱釉瓷,又称柿色釉,紫金釉,耀州红。其釉色呈棕红色,同芝麻酱色调相似,故称酱釉。

  这件三足炉历经几百年的时光,依然保存完好,釉色没有脱落,是难得一见的佳品。

  夏洪孝频频点头:“这件元耀州酱釉兽面三足炉,是我去晋省的时候,收来的一件东西。因为这东西也没有款识,装饰朴素,看起来就像普通的物品,所以,当时的价格真的不贵。

  后来,于老师说这东西是元代瓷器,我才重视。如果你要拿出去贩卖,我可不能卖给你。”

  沈瑜说道:“我要开博物馆,需要收藏不同种类的古玩。目前,我还没有收藏这种酱釉香炉,即便买回去,也是要放在博物馆内。您是否愿意割爱?”

  夏洪孝想了想,说道:“如果你能把这件瓷器放在博物馆里,就可以卖给你。虽然当时购买的价格不高,但是,按照目前的市场价,1万2千元,你看怎么样?”

  沈瑜说道:“没问题,不过我能不能欣赏您的另一件藏品?”

首节上一节617/76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