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说着就直接投入到对手机系统制作的讨论中去。
林恒拍拍听得入神的梁天成,“梁班,说实在的,你知道他俩在说什么吗?”
“不知道,但感觉很厉害。”
“大概意思是他们要做手机是吗?”李若飞问。
“至少要做手机系统,不过这些内容我也不懂。”朱青伦回答,“我就听懂了个创族W8,最近发行的一款手机,很像之前陈非凡给咱们看过的菠萝3,听说都抢疯了。”
“所以他俩是认真的?”梁天成觉得不可思议。
“阿颜啥时候不是认真的。”李若飞笑道,“倒是陈凡,你们不觉得他最近在宿舍话多了起来吗?”
“或许,他终于找到了能有共同语言的人吧。”林恒感慨道。
四个人默默看着投入的二人,心里突然有点怅然。
那条为了陈凡而开的网线,确实也只连着他俩的电脑。
第186章 征文还是要投的
周四上午,开开心心跟舍友们吃完早饭一起走到班里的李颜,还没来得及被白晓生询问,就再次消失了。
“合着他是来教学楼,不是来上课?”梁天成惊讶地看着陈凡。
“李颜的事,咱们少理解。”陈凡打了个呵欠,“这家伙昨晚拉着我研究到半夜,害我亢奋一晚上没睡好。他倒好,今天早上六点多又起来了,说是改推理小说……”
“精力怪。”
“我今天怕是废了,困死了。”
嘴上这么说着,陈凡却处于一种奇妙的“疲惫-兴奋”叠加态。
总而言之看起来略有点神经,所以梁天成并不敢多聊。
上课铃刚响,李颜堂而皇之跟即将上课的数学老师叶鑫擦肩而过。
这位一直没啥存在感的数学老师决定要在读者面前露个脸,于是他叫住了李颜:
“啥时候来听听我的课?”
“叶老师,最近忙,您哪天准备讲点拓展知识了或者有啥竞赛相关的信息,可以提前说一声,没别的事我会到场的。”
数学老师叫叶鑫,是个非常瘦的中年男人,戴着眼镜,最大特征是秃顶,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地中海”。
他本人应该不觉得这称呼算亲切,不过一直以来都是老好人性格,他自然不会跟学生计较这种东西。
亲眼目睹了李颜跟叶鑫的诡异对话,郭启文表情复杂。
就算是他,也还没太适应一个自由穿梭的初中学生。
哪怕知道这是规格之外的孩子。
“以后你不会把办公室当教室了吧。”郭启文调笑道。
“如果能有这么多需要找您的事情,我倒是乐意。”李颜环顾四周,发现在工位办公的几个老师都有意无意往这边瞥,“郭老师,还是老地方吧。”
又是熟悉的会客室,郭启文再次调侃:“我去找校长提个建议,这个会客室改成你的办公室。”
“不应该先找初一年级教导组组长吗?”
郭启文眼里闪过真切的难过,“你真不知道我就是组长?”
“咳,郭老师,今天有两件事找你说说,一个是信息学联赛的事情,陈凡跟我说了,我这边随时可以考试。”
“有把握吗?”
“去年真题,40分钟满分。”
郭启文笑了,顿了两秒,“很好,我去联系就行,你不用再去找董老师了。”
“另外还有件事,”他掏出了笔记本,“这位校友,方墅师兄,您能帮我联系一下吗?”
“创族……”这确实出乎郭启文意料,“你找他想了解什么?”
“简单点说是怎么做手机,具体点说是了解手机系统研发,尤其是系统与手机硬件的交互。”
“……”郭启文一下子有太多问题,但他没有问出来。
既然给了李颜资源与自由,就不要自以为是地去限定他的道路,用对李颜毫无用处的“过来人经验”寻找存在感。
“人际关系这块,我帮你搞定,具体到底要什么,就看你自己沟通了。”郭启文说完思忖了会儿,“如果需要董老师出面也可以,可以直接去找他,教导楼4楼。”
“感谢郭老师!”李颜开心说完,转身就准备离开。
“急着去上课吗?”
“那倒没有。”
“那你坐下,我有点事情找你。”
按理说这应该是班主任大招之一,大部分听见这话的学生无不两股战战。
要么是成绩出问题了,要么是干坏事被抓包了,要么是近期状态不对要被谈心了。
李颜表示:我很好奇,快说。
“看起来,你应该忙活着挺多事情。”郭启文叹了口气,“好久没跟你聊过,文学的事情了。”
他说着就从公文包里翻出一本纯白封面的杂志《临江文学周刊》。
好家伙,早就准备好发动技能了啊。
“自打《凛城烟火》之后,你没想过再给它投投稿吗?”
李颜是想过的,但也确实没投过第二稿。
因为这周刊要求高,李颜写完不满意的自然不会去自讨没趣,但写得满意的往往比较自由……不符合《临江文学周刊》一些内在的要求。
显然这个周刊是比较贴近官方的严肃文学刊物,有许多无形的墙限制作者发挥。
重生前的李颜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有傲气的,遑论现在的他?
所以他并不愿意在被限制的情况下写没有命题的命题作文,而是有感而发写下一篇篇文章后,再根据文章特点选择落款笔名与投稿的报刊。
只是刚巧,目前为止没有一篇适合落“李颜”大名的文章而已。
“有灵感的话,会的。”李颜答道。
郭启文翻开了其中一篇,“其实你不用太大压力,《凛城烟火》真的非常优秀,甚至感觉让临江文学最近几期都有倾向了,刊登了不少以城市为写作主体的文章。你看这篇《新北印象》,文风与你有些相似,不过笔触更成熟些,视角也更理性点,原本是刊登在《新北日报》的文章,都被临江文学引用在佳作精选栏目了。
这是个好机会,不知道你对临江地区的文化熟悉与否,若是能结合临江的文化研究,进一步挖掘新北乃至挖掘凛城,写出这两座城市的魂,形成系列作如果可以,你还可以去其他城市看看……反正,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什么叫有些相似,那特么就是我写的啊!
李颜懊恼,尼玛早知道这文能上临江文学,直接投得了。
郭启文说的这个思路,本就是他的思路,为此还特地研读了一波临江文化相关的资料。
“这个作者‘梦生悠士’,你有关注吗?”
“呃……”
怎么回答?当然有,因为这就是李某人自己。
“近期他在新北日报跟一些文艺类刊物发表了几篇作品,质量都非常高,很有文化底蕴也很有文学积累,你可以学习一下。”
“好……”李颜内心os:学习进度已经百分百了。
“我听说苏思青对这个作者很感兴趣,临江的作家圈子偶尔会猜猜这人是谁。”
李颜纠结了一下要不要告诉郭启文这人是自己,不过突然这么一提,没分析好利弊,也就不莽撞了。
因为网文的成功,他对写传统文章赚稿费的兴趣不复当初,懒得经营太多,基本上只留了之前发表量比较多,内容比较主流风格也比较鲜明的笔名。
也因此,一些存稿拿去投的时候,他做不到跟之前一样保留“温和笔名”,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比较激进的观点要是被拿去跟初一学生绑定做文章,也是头大。
“扯远了,”郭启文自己回过神来,“李颜,去投一投征文比赛吧。我这有几个比赛,有些只能从已刊登的作品里选报,《凛城烟火》应该满足条件,我可以帮你报。主要还是参加这些投新稿件的比赛,例如‘诗韵华夏’……”
“这个不了。”李颜拒绝得斩钉截铁。
“嗯?啊……你不擅长写诗吗?我以为你文笔如此细腻,积累深厚,应该是会的。”
李颜只是摇头,虽然自打网文起来之后,他投稿兴致大减,只是偶尔有灵感了写一点,囤够几篇就一起投了。
但好歹合计也投了一百篇了,刊发率奇高,各式报刊刊登了得有快七十篇。
百分之七十的投篮命中率!
然而写了近二十首诗歌,古体的现代的,投了高端的低端的,没有一篇成功刊发,连特么退稿都没有。
百分之零的三分命中率!
中投之神绝不命中三分?
搞笑呢?你要说其他人,还能分析一下,给个“真不擅长诗歌”的合理解释。
李颜带系统的啊,作文这一级就包含了诗歌,没有更细分的“作诗”技能了,所以既然他其他文章不管散文、小说、杂谈、评论都能获得肯定,诗歌没理由是另一个水平。
可能是他还不够懂吧。
“那去投一下这个‘新芽杯’新概念征文吧,不作任何限定,篇幅比较长,五千字以内,又是少有的全国性征文,去试试。”
郭启文把几张征文通知塞给了李颜。
“目前国内还少有类似‘新芽杯’的征文比赛,现场作文赛层级只到市,对你来说没什么意义了。其他那几个只能在已发表的文章里报送,今年没得参赛,但是你可以先准备着,多投投稿,一些小点的刊物也都可以投,至少有一些参赛资格。”
李颜很感动,郭老师确实是个好老师。
所以这些“参加不了”的征文比赛,李颜早就用不同稿件尽皆参赛了的事情,就不说了吧……
第187章 不为了冠军打什么球
李颜的新学期就在他神奇的节奏中开始了。
以前虽然大部分同学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好歹人坐在教室里,能猜测一下在学习或者写文章,现在看都看不到了。
舍友们虽然知道他“要做什么”,但在上课时间,消失的李颜具体在干啥,他们是不清楚的。
李颜表示他很忙。
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初赛虽然轻松写意,但是想跟陈凡创造奇迹,46%进度的计算机技能大概率不够,还需要想办法提升李颜利用系统机制偷鸡了一把,找来一大堆不同功能的电脑软件,快速掌握着它们的使用方法。
学习软件对李颜来说几乎没啥压力,无非就是记忆的问题,把一个软件的操作都吃透了,再给自己出点要求,实践一下,懂得各种需求如何实现,基本就算是吃干抹净了。
当然,有些软件参数复杂,甚至有一些实际上并不好用但确实能用的功能例如平面设计软件的3D建模功能,这些李颜就暂时不去碰了,吃力不讨好。
反正他先利用不吃力也不费时间的软件学习,提高“软件技术”数值反哺高级技能“计算机”,再辐射“编程”,学简单的提升困难的,效率拉满。
还有推理小说马上截稿,他需要集中精力改好;跟林恒的唱片计划也需要推进,正在挑选合适的词;物理化学的学习也要开启了,先短时间内把课内知识学透;网文也写到了比较关键的阶段,这本书能冲到什么高度也就看他在琢磨的剧情高潮了;篮球赛组了队,也得正式带带队友……
他要把所有的时间利用起来,某件事情做累了就切换另一件,脑子疲惫了就参与到体育运动里去。
听起来很累,但他当前数值最高的技能之一60%进度的“精力”,让李颜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