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说点意见,”李颜看林恒便秘的表情,抢了话头,“我们的声音跟现场设备条件,包括‘传统文化’的主题,其实已经给了点限制。我觉得,在豪放派与婉约派中选,应该选一下婉约。”
“嗯,同意,咱们没有唱豪放歌的条件。”
“为啥?”梁天成小声问了一句。
“猜猜他们为啥音乐课唱《改变自己》而不是‘大河向东流哇’~咱们还没变声,现在都是天籁之音。”朱青伦回答,虽然他自己声音挺成熟。
“《水浒传》也有说是施耐庵跟罗贯中一起写的诶。”李若飞道。
“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的,应该是。”林恒接话。
这群人思维发散起来真要命啊……
“嗯?”
“错了,阿颜,我错了。”李若飞连连作揖,“选词选词。”
“婉约派啊……”林恒点头,“问君能有几多愁……多情自古伤离别……凄凄惨惨戚戚……”
“这唱出来,会不会……情绪上不太好?”梁天成打断道,“我觉得,可能还是正向一点的情绪好一些。”
“梁班,咱们一个初中的表演,就不用考虑那些了吧?”朱青伦有点不悦。
“今年规格很高哦,”梁天成不恼,“虽然还是新北一中主办,但荣西区另外两所学校也会有一个节目表演,听说还会请来一些大佬,地位很高。这次也不是报名表演就能上的,会有个舞台初选。”
“哪三所?”林恒问。
“咱们隔壁实验中学,荣西中学。”
“荣西中学?”李颜突然插话,“这个学校……怎么样?”
“还不错的其实,就是本地招生的条件太松了,听说很多不学无术的公子哥,但是实验班水平很高,对外区招生条件也苛刻,好奇怪的。”梁天成科普道,“算是本地贵族学校。”
“听说一堆人砸钱进去。”林恒补充,“荣西土著版的新北实验。”
学钢琴……难道韦韵之真是个小富婆?但是她又不住荣西区,而是新桥区,也就是说大概率走的外区招生,难道是个学霸?
要么是富婆要么是学霸,不错的选择题。
“颜总,你自己跑题了。”朱青伦逮着机会,很是得意。
“我觉得梁班言之有理,我选一首,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之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李颜立刻把话题拉了回来。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舍友们也都很熟悉。
“倒确实是不错,不是什么宏大叙事,意向跟内容甚至有点婉约,但是作者毕竟辛弃疾,文风还是大气写,有种大笔写柔情的微妙。”李若飞点头称是。
林恒本来就没有太多意见,只要有确定下来的内容,启动这让他毫无底气的项目,就都好说。
况且,这首词不管从知名度还是美感、余韵上看,都是上佳之选。
比较正向的情绪也冲淡了梁班的顾虑,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就不该挑剔。
李颜还准备讨论一下呢,却见自己随口一提居然全票通过,一时哑然。
“那……作曲?”林恒问得毫无底气。
“先找一些参考吧,定一下曲风跟氛围。该去夜自习了。”李颜说着下床收拾书本。
“诶?你今晚不是要去练羽毛球吗?”
“最强的去集训了,跟其他人打提升不了多少,不如学习。”
主要是,数学突破了,现在脑子饥渴得很,羽毛球那边身体没起来练习太缓慢,还不如暂停。
李某主打一个效率。
这个夜自习,林恒脑子里一直都是旋律,根本学不进去任何东西。
就连李若飞都在纸上默写着经典词,完全是被勾了兴致。
他们都以为奋笔疾书的李颜也是为了节目而奋斗,一下子动力更加强劲了。
结果休息时间他俩过去一看,这家伙赫然是在解数学题。
李颜随机从抽屉里掏出两本音乐相关书籍,“看累了,做点数学题放松一下脑子。”
“人话否?”李若飞数学确实不算强,说得真心实意。
“这种书,现在看真有用吗?”林恒表达了怀疑。
“有。”
当然有了,这段时间零零散散看,乐理技能都被干上37分了。
不久前还只是个一窍不通只会唱歌的人咧。
“行,你说这话我信。”林恒点头,“但是说真的,颜,就算见识过你学东西的速度……但咱们距离正式演出,只剩一个月,在这之前甚至还有预演。”
“一个月……”李颜沉吟。
果然,就算是你,一个月从零开始还是很有难度吧?虽然演唱上没问题,但是选词、作曲、编曲、乐器、演出形式、排练……每一步都有太多东西要做,要讨论,要深化,遑论还有许多技能现在根本不够用。
“挺充足的。”
第134章 这章定曲风
刚一回宿舍,林恒书还没放好就开始侃侃而谈。
“我想了一整晚,明确了最核心最重要的原则!”
其他人放好了东西,洗耳恭听。
“那就是‘简化’,所以我们必然要先作曲再编曲,作曲也要简化旋律,一步步来。”
“好!”朱青伦带头鼓起掌。
大家也都跟着一起鼓掌。
林恒尴尬一笑,做出优雅的谢幕动作。
“好了,我认真点,应该先定个基调吧,能参考的歌其实也不少,周董的《青花瓷》不是刚好掀起一波潮流了吗?”
大家看向了李颜,李颜看向了李若飞。
“啊?我先说吗?”李若飞清清嗓子,“我对音乐……没什么天分,只能分析分析这首词了。”
他展示了自己晚自习默写的手稿,笔锋有力,颇具气势李若飞是个书法高手,但很神奇的是他语文考试的字却不甚出彩。
按他的说法,写书法是写书法,跟平时写字是两回事。
平时写字只要字形对了,主要讲究效率。
这让把语文试卷当书法练习纸的李颜不敢搭话。
“这首《青玉案元夕》,乍一看是讲元宵佳节,‘我’在人海中寻找一位意中人的故事。但作者是辛弃疾,塑造这么一个站在‘灯火阑珊处’的孤高女子作为‘意中人’,实际寄托着他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很流畅,就像答语文阅读题。
林恒眉头紧皱,表情微妙。
“所以,我倾向于用热闹的、大气磅礴的音乐唱上阙,再一转悠长低沉的音乐唱下阙,把辛弃疾那报国无门的一腔激情、不欲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唱出来。”
梁天成看起来听得有些激动,但李颜跟林恒都不为所动。
“若飞,我不觉得这样好。”林恒道,“你说的,是结合历史实际跟词人特点做的解析,是语文层面的赏析。但我们唱出来的话,词面的意象还是很重要的。”
“你是说,上阙对元宵节热闹场面的描写?”
“对,不管怎么说,唱的就是这个内容,就是这种热闹繁华的气氛,用热闹点,或者轻快的曲风合适一点。”
“那下阙呢?”
“王国维《人间词话》把‘蓦然回首’这句,称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境。有一种……”
“是一种求道悟道的感觉,量变引起质变,一路向着目标努力前行,最终发现不经意间,目标已经在手中了。”李颜补充。
“对对对,这主题还是很积极向上的,而且可以给读者遐想。”林恒满意点头。
“但王国维的解读,只是借词比喻,恰好跟你前边说的结合词面内容有些矛盾。”李颜却没有进一步肯定他的意见。
其他三位舍友已经听入神了。
“颜,你的想法呢?”
“俗一点。”
“啊?”林恒跟李若飞很同步。
“我们要唱这首词,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没有必要受制于作者心绪、时代背景这些东西,我们要的只是词本身。”
李颜自己没注意到,其实这两个多月以来,他在403宿舍乃至零班,已经依靠极致的全能攒下不小的威望。
“若飞,你的想法也不是不行,但林恒说得对,词的表面意向很重要。就像你说的,在人海中寻找一位意中人,在热闹喧哗的元宵佳节,于金翠脂粉的如云女子中,寻找一位孤高意中人的故事。”
“爱情?”朱青伦忍不住开口。
“不要唱成靡靡之音。”李颜摇头,“我们按这个意向,这个氛围去推进,但是不以‘爱情’为重点。”
“哦!”李若飞一拍手,“你把对‘那人’的具体解释,留给了听众?”
“是这个意思,‘那人’是心上人,就是一段美好的表白;是自己,就是一次返璞归真的灵魂洗礼;是理想,就是一次顿悟的追寻之旅。”
“什么叫出口成章。”朱青伦叹道,“我是说不出来。”
“我也。”陈凡举手。
“那你希望是什么呢?”林恒问。
“我们只负责还原那场千年前元宵的热闹,还原如花似玉的女子们,还原灯火阑珊处的她。”
“那就是心上人了?”梁天成紧追着接话。
“不是,音乐是有情绪的,词用来还原场景,曲用来传递情绪,让一种氛围环绕听众,让他们‘蓦然回首’。”
“阿颜,的意思是这首歌的重点,不在‘灯火阑珊处’,而在‘蓦然回首’?”李若飞若有所思。
“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的歌曲与表演,都是给观众传递这种情绪,让他们听懂词意,但我们不给这个词意赋予任何具体的意义。”
“好啊,”李若飞似有所悟,“如此说来,我一开始拿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与历史背景,强行让听众感受具体的情绪,确实是完全没能点到这首词的妙处,落了下乘。”
“无须比较。”李颜摆手,“所以,元宵佳节的气氛,脂粉香气、张灯结彩,很容易找到对应的曲调,欢快、热闹、香甜,在这个基础上,急促些,表现主人公的焦急,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到达高峰,突然一收,‘蓦然回首’时,节奏舒缓,慢慢降下来,最后戛然而止。”
“余味悠长。”李若飞连连点头。
“这是文人的交流方式吗?”陈凡小声地问了一句朱青伦。
“牛逼就完事了。”朱青伦回答。
“我觉得这个作品似乎有牛逼起来的空间了。”林恒不知何时凑到朱青伦身旁,“我对李颜有充足的信心。”
“你呢?”梁天成也摸下了床,凑着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