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倒是精明啊,不露面。”
王援朝笑道:
“我要露面,这么年轻的大富豪,我以后还有好日子过?我得让我们锦儿放心!是吧?”最后一句是对旁边的柳启锦说的。
柳启锦娇羞道:
“我才不管你怎么样呐。”
石慧笑道:
“放心,你母亲会帮你看好的,哈哈。”
柳启锦道:
“石姨,为什么那些记者不来采访你和傅奇叔啊?”
第316章 高负债发展
石慧面色一尬,傅奇道:
“客套话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他们风光啊。”
柳启锦追问道:
“那实话呢?”
石慧这会也放开了,笑道:
“实话就是我们没有他们风光!
等着哪天我们合约到期了,来投奔你们家,可得给我们个好待遇啊!”
柳启锦嘿嘿不说话了,王援朝道:
“实话就是他们俩没啥八卦,市民最喜欢听八卦。”
正聊着,有记者看到这边有帅哥美女,以及和他们聊天的老牌长城二公主夫妇,便过来捡点漏。
王援朝眼观八方,立马将石慧傅奇朝前一推,拽着柳启锦闪人了。
老板娘柳启锦一走,老板娘助理李敏仪也连忙一路跟着跑。电台本来就过来了不少领导同事帮忙,她本身是电台的主持人,形象又很不错,但因为太年轻,只是主持人备选,都没得到上台的机会。
仪式一结束,明星和大佬们被记者围住,她便第一时间闪人了。
她也想被人家围着采访上报呢,能扬名啊。
可惜,只是个主持人替补,妆容都白化了。
老板的表姐倒是隐晦的聊过一些老板的事,她也隐晦表示了自己是愿意的,但奈何老板不拿正眼看她,她能怎么办?还能主动冲上去抱老板大腿去啊?
看看最年轻的胡燕妮,才二十多岁,就有资格上台剪彩、拍电影拿分红,她怎么不眼红呢?
打定主意,她决定还是要继续抱老板娘大腿,不然怕是连这次的替补主持人都捞不到。
毕竟老板不管事,而星光影业的副总,却是老板的丈母娘王丹凤女士。
王副总还跟电台广播剧组和主持人组说了,到时候两边资源互通,大家可以来星光拍戏,多赚一份收入。
到时候有机会了,老板娘一声招呼,她也出演一部大作,声名鹊起不就容易多了?她对自己的容貌还是有信心的。
看了会热闹,王援朝回到内场的自助酒会,自然要和那些嘉宾攀谈一番,人家都是给自己面子,来捧场的。
周启邦、何佐芝和邓肇坚作为其他公司的合伙人,刚刚一直在帮忙招待,他们的身份地位,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怠慢。
其实周启邦等人和银行界的朋友,很多人都觉得王援朝扩张的有点太厉害了,倒不是说涉及的行业众多,他们很多人涉及的行业也很多,但谁都没有王援朝这样高额的负债。
特别是对银行的人来说,王援朝贷了多少钱,大家基本上是有数的。
他们不由的想到了67年王援朝狙击黄金期货的那场战役,也是如此大胆。
周启邦当初喊着王援朝投资期货不带他,但如今,王援朝投资电影事业再喊他,他又怂了。
这可不是当初投资电台的趁人之危,只要一点点钱。他觉得看着房产稳稳的增值,蛮好的。
他投资了两千多万,现在增值至少有四百多万!跑赢利息还有的赚,已经十分满足。
再说了,如今就凭他和王源潮的关系,抽空来星光影业溜达溜达,展示展示羽毛,跟他投资不投资,有什么关系?等以后房产抛售变现了,再来投资两部电影玩玩,也能过过瘾了。
他都打听清楚了,二十来万,就能投资一部电影!但一部电影票房顶天才一百万,香江这么多年,过一百万的凤毛麟角。
还不如房产增值来得快。
大家一簇簇的,有着各自的小圈子,都是王源潮的朋友、合作伙伴、合伙人、员工,算是有比较好的信任基础,融合来,分散去,谈钱,谈业务,谈合作,谈交易。
沈弼对银行人的保守嗤之以鼻,他们被65年、67年的事吓坏了,完全不知道当局的信心有多大、汇丰的决心有多大!
汇丰不可能亲自下场赚钱,它必须有自己的代理人帮忙赚钱,包船王是一个,但包船王是前前任贷款部主任、大班培养起来的,他沈弼,也需要培养几个这样的人才。
所以,只要王生不发昏,他就有汇丰提供的近乎无限的弹药,有什么可怕的?
不一会,邹文怀等人终于也进来了,只有大明星们还被记者围着,脱不开身。
有记者帮忙炒热度,王援朝都欢迎。
上辈子,明星们都是生怕没有曝光,自己花钱也要爆点料的,即便是爆料家里的母狗生了几只小狗这样无聊的话题。
王援朝又带着邹文怀、王丹凤、王天林三人认识这些大佬,让邹总经理见识见识王老板的人脉。
总之跟着王老板好好干,钱会有的,地位,也会有的。
那些社团分子,显得格外绅士。
要是没有那些电影公司总经理的名头,他们哪里有资格在这里出现?单单那些猫一样的阿sir,条子,就能对他们手拿把攥。
以前也给地下皇帝吕乐上贡,可没这份待遇啊!
不少人心思通明,觉得有企业家的身份,即便自己这幅尊荣不合适,让家里的妻妾儿女兄弟姐妹来出面,还真不赖。
之前觉得曾启荣瞎折腾,这会觉得地下总统是真为大家考虑啊!
截止目前为止,他们对洗钱无感,但对这个身份,很是认同。
大佬的圈子他们是不敢去打招呼招惹的,最多去警长们那边拜拜码头,去找小演员们刷刷脸,他们除了上贡的电影投资,要是跟小演员们谈得来,再投资一两部电影捧捧人,也没什么问题嘛。
他们潜意识的觉得,电影比夜总会和戏院里唱歌的唱戏的,档次高多了!
只要他们接受这层身份,就要接受这层规矩的约束。
这也是王援朝邀请他们过来的原因,不然,老是跟社团分子打交道,太掉价了。
很多星光影业的工作人员窃窃私语,特别是永华和邵氏过来的人,才知道大老板夫妇居然如此年轻。邹总经理、两个王副总经理,都规规矩矩的跟着呢。再加上一些商业电台、凤凰报社的人也在现场,大家很快就都知道了。
王援朝也算是给社团电影公司面子,还带着高管团队跟他们认识了一下。
邹文怀只觉得这些电影公司老板有点怪怪的,但50部电影都是要靠这些公司投资的,他便也没多想。这50部电影王援朝没给星光影业设指标,但邹文怀还是想尽量做做好,即便星光影业一年已经投资10部。
王援朝给邹文怀等人介绍完,就轮到邹文怀、王丹凤和王天林帮忙介绍星光影业的中层管理者了。
邹文怀带过来的骨干何冠昌、梁风、刘家良(就是武术指导的那个)等,很多都是让王援朝如雷贯耳的人物,所以王援朝笑的那个开心,勉励大家好好干,争取能成为公司拿股份的合伙人。
这饼画的,叫这帮出走邵氏的家伙们纷纷觉得来对地方了。因为邵氏连饼都不画,开口就是合约规定,合约规定。
而之前邹文怀也跟他们转达过公司理念,来了这边之后,有人甚至就跟着邹文怀他们制定过薪酬职级晋升和福利体系,这会老板又亲自在公开场合勉励了大家,有那些导演和演员的例子,大家都觉得,两年而已,一定要拿到干股啊!
两年后,老板拿出30%的干股给大家分红,总经理邹文怀可以拿5%,其他人分剩下的25%。
他们的工资已经涨了,但干股分红嘛,怎么分?看这两年贡献咯!
导演和演员是按照一部部电影票房来算的,他们是按照公司业绩来算的,不一样。导演、演员可以有状态起伏,他们不行。
然后是王天林介绍永华制片厂过来的骨干,永华虽然在不断凋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香江第二大的电影公司,各个部门都十分健全。
邹文怀开始过来还不好意思任命自己人做部门负责人,王援朝直接跟他说:
“你带了那么多人过来,难道都不如永华的老人?
你是总经理,知人善任,你要对最终的结果负责。他们不用负责的。”
于是邹文怀才安排了何冠昌做了制片部负责人,其他人仍然做了副手或者普通职员。
永华的管理人员不少,留任的大概有一半,只是王天林是导演胜过副总经理,所以他们也没法抱团。
不过新老板和总经理带来这么多拍片计划,让大家从之前的吃了上顿没下顿,变成凭本事吃饭,工资评级,干股激励,大家也没有多大意见。
片子太多了,谁都有发挥的空间。真的各看本事。
王援朝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意见,他只是挺一挺邹文怀而已。场面话仍然十分漂亮,画大饼嘛,又不分人。
最后是王丹凤介绍商台那边过来的一些老同事了,这些人王援朝基本都认识,来之前王丹凤就跟他汇报过,因为还要他跟台长周聪打招呼放人呢。为了安抚周聪,王援朝还提议了一个两边艺人共用计划。
其实也就是初步建立经纪人制度,出来干活给额外工资,电台建立歌手经纪部,电影公司建立演员经纪部。两边有需求就互相支持,最后内部结算。
但这并不是周聪想要的,他想扩台。
话说商业电台业务增长几乎到瓶颈了,就那么一个频道,怎么也没法变成48小时,是不是?
所以周聪一直有打算向董事会提议再申请一个频道。以董事会和老板的人脉和社会地位,其实还是比较容易申请的。
周聪这么一提,王援朝觉得是好事啊,当即同意表示支持。
老板不止给电台整了一块新业务(歌手经纪部),又增加一个频道,周聪必须拍着胸脯放人支持啊。
第317章 远东会?
王援朝送走了那帮真大佬,便没有管星光影业的事了,事事要他这个老板操劳,还花那么大心思找来邹文怀干嘛?
报社、电台怎么报道,都是他邹文怀的事了,而且凤凰日报和香江商台都是王援朝一个老板旗下的,也就是别家报纸需要费点心思。
柳启锦倒是又回去了,不是找她爸妈,他爸妈这会正忙着呢,也没空管她,她得去找她俩双胞胎妹妹。
准老板娘单独出现,机会难得,然后就被人热情的围住了。
李福兆是跟着堂兄李福和过来的,堂兄不仅是东亚银行副总,还是马会董事、唯一的华人副会长,他有意建立华人自己的股票交易所,他堂兄就是他链接各位杰出华人最好的桥梁。
之前周启邦也介绍过,今天是特意过来捧场的。
王源潮这样的厉害人物,按照他堂兄的估算,资产保守说也要过亿,跟他们李家家族比是不能比的,毕竟李家是香江四大华人家族之一。但跟李家的任何一房比,却是不遑多让。在全香江的华人里,排名前百,还是轻轻松松的。
其名下产业众多,不管是深蓝电器厂还是暴雪玩具厂,都是具备上市条件的。
而且其名下还有香江商台和凤凰日报这样的顶尖喉舌,也能够帮忙摇旗呐喊的话,作用不可估量。
想来年纪轻轻,应该受不了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这个诱人头衔吧?
值得拉拢。
所以大家都离开之后,他和王援朝单独又找了一处地方喝茶。
王援朝肯定是要上市的,不上市,怎么圈钱?
这年头股票交易市场的漏洞,实在太多了。而且他有电台和报社在手,太方便炒作了!
但上杆子送的,不是好买卖嘛,等让人家努力争取才行,是吧?
所以对于李福兆的倾诉,他听的仔细,但态度就十分模糊:
“华人自己的交易市场,会不会不够让人信服?”
李福兆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