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四合院:年代弄潮儿 第111节

  王援朝道:

  “我大哥的丈人,是中医院的副主任医师,要不,我带你去看看?说不定能治好呢?”

  娄晓娥擦着眼泪,道:

  “真的么?真有用的话,一大妈不是经常去医院么?怎么没治好呢?再说了,要去医院治疗的话,不是大家都知道我不能生了么?”

  谁说娥子傻的?不是很聪明么?

  “那我带你去他家看看?”

  娄晓娥想了想,觉得貌似可以试试,她都没想着这能治好,反正试试吧,到时候再绝望也不迟。

  她略过话题,开始和王援朝讨论怎么修整小四合院。

  而王援朝想的是,怎么挖个地下室出来,可以多埋点东西。

第129章 浓浓的翻译腔

  周日,两人睡到八九点才爬起来。

  睡眠,对王援朝来说,是性价比最好的恢复体能的方法。

  两人先去看了房子,是个两进的小院。

  大门位于东南角,进了大门,面对的是门内的照壁。

  从照壁的前面向西一拐,就来到狭长的前院。

  前院的南面是一排倒座房,面朝北面,后墙背对胡同。

  倒座房靠近大门的一个房间,以前是用作门房的,其他房间,以后可以用来接待外客。

  倒座房西部是个厕所,并用墙分隔出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大门的东边也有一个小跨院,可以堆放杂物,当做辅助用房。

  前院和内院之间用一道墙分隔,正中是垂花门。

  进了垂花门就来到宽阔的内院,内院是才是主要生活场所。

  院子北面是高大的正房,正房的两侧分别设置东耳房、西耳房,院子的东边是东厢房,西边是西厢房。

  还有两个地窖:

  一个浅的菜窖,差不多10来平,一间房大小;一个深的冰窖,两间房大小,上面一间差不多3米左右深,下面一间差不多5米左右深,下面一间就能填差不多20来立方的冰块。

  好了,到时候找外面的人过来,把地窖再挖挖深,拓拓宽,深的这边挖个通道到厨房柴火垛下面,地窖口的遮挡到时候直接拆了,洞口直接填埋起来就行。

  深的这个放值钱的,浅的那个,平时也能用用。

  华北平原就贼适合挖地窖嘛。

  不过地窖挖好了,四面还是要加固加固,地道还需要打造梁架来支撑,还要打些储物架和储物箱。

  慢慢布置了,他有的是时间。

  有自己的独立的四合院,就是好啊。

  房子一下子大了这么多,王援朝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用了。

  主要是这房子吧,就娄晓娥和他两个人住,嗯,他还不是一直长住。

  不过房屋应该一直有人打理,特别是西厢房,明显有住人的痕迹。

  王援朝来了一句:

  “这么大,你一个人住,会不会超标了?”

  58年首都市对城市私人出租房屋实行“经租”政策,将城区内15间或建筑面积225平方米以上的出租房屋,郊区10间或者120平方米以上的出租房屋,纳入国家统一经营收租、修缮,按月付给房主相当于原租金20%至40%的固定租金。

  而这个二进四合院,王援朝刚刚看了下,大大小小得有19间!铁定超标了啊!

  娄晓娥道:

  “当初出政策的时候,我妈让人把两侧耳房扒了,还有门口的仓库扒了,这样就只有14间了。

  你现在看到的,是近几年才修复的。

  四合院我也住了几年,所以我看到这个房子的时候,也问过你这个问题。”

  好家伙,可以。

  “这里原来住人的?”

  “不能空着啊,房子没人气败的快,而且街道和社区有时也会来看情况的嘛。反正家里都把他们转到别的地方去了。放心好了。”

  “那住这边,社区不来查看?”

  娄晓娥没有不耐烦王援朝的疑问,相反,她知道对方是真的关心她,不然不会问这些,因为这些,都是父母特别交代过的。

  “本来我离婚了,就要从四合院搬出来,这里算我租的,我把粮食关系从北新桥街道转过来就行了。

  再说了,这房子就是私房,房契,都在我手上呢。”

  王援朝点点头,娄家显然都捋清楚了。

  娄家在外面有几套挂在别人名下的房子,很正常。没有才不正常嘛。

  越仔细查看,越发现处处有惊喜。

  这四合院的正屋,卧室取暖用的居然是火墙。比火盆、煤炉、热炕,更高级的存在,仅次于地暖了。

  除了费煤费柴,没别的缺点。

  王援朝的装修设计师的灵魂,都有点按捺不住了。

  但他不敢大肆发挥,或者说压根不敢发挥。

  破旧的大门还是破旧的,娄晓娥想换,王援朝没同意,马上什么年代了,换什么新大门,是吧。

  不但如此,一些破损的门窗,他也不让翻修,只同意用一些木板、油布进行遮挡。

  好家伙,还不如不遮挡。

  娄晓娥刚撅起小嘴,就被王援朝以安全为由平复了。

  最终,倒座房、东西厢房基本保留原样,就将正屋的卧室、厅堂、厨房内部布置了一下。反正里面是差不到什么地方去的。

  吩咐娄晓娥去信托商店买些黄花梨、紫檀木家具,他喜欢那些木头家具。

  娄晓娥当然听话,反正跟家里要钱嘛,这些家具还不用票证。

  中午两人请迪莉娅老师夫妇在老莫吃了一顿饭。

  迪莉娅老师的丈夫霍华德伍德,是约翰国驻华代办处的三等秘书。

  54年6月17日,两国发出联合公报,互相派遣代办,是为代办级外交关系。

  霍华德也听妻子说起过,她有两个有意思的编外学生,处的跟朋友一样。

  如今的老莫餐厅,不像之前要证,只要给钱就能进。

  王援朝说英语,娄晓娥汉语夹杂几个单词,迪莉娅说英语教导他们,霍华德反而说汉语最多。

  鉴于两人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资本家的大小姐,算是思想最开放的那批人。即便保持了小心翼翼,让伍德夫妇聊起来也很投缘。

  他们接触过不少其他国人,学生、外交人员、日常生活中的路人等等,实话讲,都不如和这二人处的舒服。

  这也是为什么,迪莉娅能收王援朝这个编外学生,还赠送他不少英文书籍,连带着也很给面子的,收下了娄晓娥这个学生,甚至说服了丈夫,来吃这顿饭。

  伍德夫妇家在使馆区,比较敏感,所以就不邀请两人去他们家作客了,但约了下次一起去滑冰。

  分别前,霍华德十分诚恳道:

  “王,你的英文很标准,但给我的感觉,觉得你说话,像是在朗诵一篇专业的论文。

  让人能听得懂,但很奇怪。

  不符合我们约翰国人日常说话。

  比如我要是说:真是一场饕餮盛宴,没吃之前让我垂涎欲滴。

  你感觉怎么样?”

  王援朝一愣,霍华德刚刚打比方的话,让他感觉到以前看外国电影时,那股浓浓的翻译腔!

  尴尬的啊!

  倒是迪莉娅笑了起来,道:

  “王都是按照书本上的内容来说话的,哈哈哈。实际上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我所有的学生,都有这个问题。

  而王,在这些学生里的表现已经很好很好了。

  不少学生甚至张不开嘴。

  这也是他们需要我这个口语老师的原因。

  他们需要我,了解约翰国人的沟通交流方式。”

  王援朝恍然大悟,他背的都是书面表达,淦!

  这不就是等于国人,讲话满嘴的之乎者也?

  不过他也不尴尬,至少现在他的英语水平,比上辈子已经高很多,能正常和老外交流了,而上辈子呢?很遗憾,哑巴英语。

  至于口语,慢慢练习了,有“知识宝石”和装备栏加持,他的学习能力十分逆天。

第130章 钱兰来寻

  小四合院既然要买一些黄花梨、紫檀木家具,除了娄晓娥自己去淘一些之外,王援朝又吩咐了郑国强去找猎狗、铜板和烂布头。

  昨天吃饭反正都一起吃了,也算都认识了,他们有好货的话,价钱合适,娄晓娥肯定会收的。

  他给郑国强的工资不高,但也不低。

  工厂临时工,也才18块左右,他都给了25块左右了,加上郑国强还跟着铜板他们搞交易,特别是临近过年了,又能多赚一点,一个月不说多,加在一起四五十块是有的。

  他需要一个随时听从召唤的跑腿的,做一些他不方便、没空出面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为他和他二哥的关系,铜板钱松也不会带郑国强做事,毕竟,这不光彩,也不安全。

  郑国强去找铜板之后,钱兰表示想要找王援朝聊聊。郑国强只得又跑回去通知王援朝。

  王援朝也不知道这个姑娘找自己什么事,总不是问自己还追不追她吧?

  既然姑娘主动约了,他也就大大方方的骑车过去了。

  绕到铜板他们的小院,钱兰就在门口晒太阳呢。一看王援朝来了,连忙起身过来,都没请他进去坐坐,喝喝茶什么的。

  关键是两人还找了个角落说悄悄话。

  怎么,这姑娘要跟自己表白?

  钱兰小声道:

  “你还能搞到那个丝袜么?”

  这话有点出乎王援朝的意料,他诧异的看了钱兰一眼,没觉得是这姑娘自己要穿,她穿不起。便道:

  “这么冷的天,还有人买这个?”

首节上一节111/6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