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之主从四合院开始 第618节

  寄予厚望的孙子,高支书瞪了他一眼,“一点都不稳重!”

  “明后天再问也不迟,李科长他们也是要开会学习文件精神的。”

  高建德嬉皮笑脸道:“我这不是怕公社开会的时候糊弄人嘛。”

  高支书没好气道:“想糊弄我?要他们有那个能耐。”

  “罐头厂、家具厂的生产应该没问题,城里的家具店可能有点麻烦,还得和李科长商量下。”

  高建德奇怪道:“城里的家具店不是咱们的啊,是小铭哥和晓娥嫂子他们弄的生产合作小组的,应该没问题吧?”

  高支书见多识广,“那是以前没人管。有人管了就不正规了。”

  铃铃铃铃铃铃。

  高支书接起电话,几句“行!”、“没问题!”就敲定了。

  高建德笑问道:“爷爷,谁打来的电话?”

  “陈科长和李科长商量了下,要提前收购物资回厂里。”

  高支书接着吩咐道:“你去通知他们给鸡喂点料,别路上冻死了,也别喂太饱了,咱们向阳花大队丢不起那个人。”

  喂食多了可能可以多占点重量,这样的习俗也不无道理。

第680章 我跟你说没门

  以前,乡民的赶集点一般都离家有些远,等他们挑着担子赶到了地头,鸡鸭已经消化掉了好些食物,没怎么喂食的话都拉完了。

  卖家来讲,不喂食确实有些不划算,而且不一定能卖掉。

  更关键的是,买家也不是买了要现吃的,多养几天是很常见的。

  买家同样是赶集之人,买好东西往家赶的路上,没喂食的鸡鸭早已腹中空空,一路都是鸡鸭乱叫也很烦。

  当然,实际路程很近,为了多卖钱,使劲喂食的也大有人在。

  等生活方式改了后,这些旧规矩必须改,不然会被新时代的人指责。

  高支书觉得不能喂太饱了,也是讲究人,不乱占便宜。

  高建德多嘴问了句,“轧钢厂的人是现在就赶来吗?”

  高支书回应道:“他们还没出发,今天是运输科的大货车,晚一点会来运。”

  平常干活算比较积极的,更何况只是跑跑腿,高建德答应道:“我这就去说。”

  高支书关心道:“路上小心些,别摔着了。”

  高建德边走边说:“您就放心吧。我这么大的人了,摔不着。”

  不只是向阳花大队,整个东风公社的生产大队都接到了轧钢厂的电话。

  出现了这样的新情况,采购三科陈国栋科长找李铭商量过年的物资。

  俩人合计了下,请示了李主任后,就准备趁文件还没有下发到基层的空档,抢先把乡下的物资运回城里。

  至于以后的采购,打算借用火腿肠加工厂的名义了。

  加工厂采购一些肉类,是很正常的生产任务需求,把申请报告打上去,上级肯定会批准。

  至于粉条、小蘑菇什么的土特产,那只能见机行事了。

  内地出了新的规定,闹出好大的动静。

  港城也一样。

  去年的事情造成的影响还在持续酵。

  中环,联邦大厦。

  娄晓娥吩咐道:“港府的《工厂及工业经营条例》的修正案已经生效了。”

  “我们的全职员工没有16、17岁的青少年,青少年的情况我就不说了。”

  “女职工的工作时间,各个分公司必须严格执行,不许有任何违反规定的情况出现。”

  文广顺经理接话道:“我们方便面厂肯定不会出现违规的情况。”

  “港府的规定,女职工今年的工作时间每天不得高于9个半小时、每周57个小时。”

  “我们公司是8小时、48小时的标准,比港府的规定更严格得多。”

  林昌久经理也说道:“火腿肠厂的员工都是跟着生产班组走,她们就是想加班,下一班的人也不会同意的。”

  火星贸易的倪休接着说道:“我们虽然会超时,但是我们没有女性工作人员。”

  “我们公司的司机和搬运工都是多劳多得,很多人都主动要求加班增加工作量。”

  港城的条例暂时只保护了女职工,以及18岁以下的青少年。分两年,先定每天上限9个半小时,后面再压缩到每天8小时。

  男性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长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并且星期天不是理所当然的休息日,想休假只能休无薪假。

  就是这么不完善,也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了。

  娄晓娥叮嘱道:“还是要劝他们多休息,多注意自身的健康。”

  “钱赚到了,身体垮了,赚的钱可能还不够他们治病的。”

  倪休连连点头说道:“我会提醒他们的,务必让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娄晓娥转而又向众人说道:“港府和立法局正在商议一大批新的用工条例。”

  “以后有新的条例公布,你们都要审视内部的规章是否符合条例。”

  “好的,董事长。”整齐的回答声很是响亮。

  开会多了,经理们已经养出了默契。

  转折点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工业雇佣(带薪假期及疾病津贴)条例》、《雇佣条例》(佣人保姆等)、《工人赔偿条例》、《清洁空气条例》、《**登记条例》等等。

  这一大批的条例把工人的利益合法化。

  有了这些条例,港城的工人不用求企业主的善心恩赐,权益都是法律所规定好了的,是企业主必须应当尽到的责任和义务。

  正在倒时差的大舅哥也跑来开会,“几个月不在,港城这是要大变样了呀!会不会影响公司的经营?”

  礼品公司汤洪德开口说道:“娄董,这些变化影响不到我们。”

  “条例颁布,拉高了其他公司的用工成本,反而对我们公司是有利的。”

  大舅哥稍微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

  “以前就说公司给的福利待遇过高,导致用工成本高,影响公司的竞争力。”

  文广顺笑呵呵道:“其他厂提高了工资待遇,用工的成本向我们靠齐,和我们比还是有些差。

  林昌久很有信心的说:“之前差距更大的时候,我们的技术和规模可以稳稳的压他们一头,现在更不怕他们的竞争。”

  “之前全港城没有几家工厂是执行8小时、48小时工作制,我们的福利待遇算是一枝独秀的。”

  包装厂的陈士谋补充道:“就是现在也没有几家,我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68-70年,是内地和港城的交叉点。

  港城工人不只薪水比内地高,连福利待遇也开始追上超过内地。

  加上电子产品、大件物品的价格相对低廉,整体的生活质量开始大幅超越内地的大城市。

  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更是拉大了双方的财富差距。

  在这之前,面对内地工人的待遇,港城的工薪阶层有羡慕之感。

  在这之后,港城的工薪族有了居高临下的优越之感。

  港城,来到这里的人就是为了赚钱讨生活,是一个一切朝钱看的地方。

  没钱就会被鄙视。

  内地既然已经是落后的了。

  港城的人也就越来越不再以各自家乡的称呼来自称,顺德人、新会人、潮洲人等等称呼变少,讲自己是港城人的越来越多。

  年轻一代的人很多都是在港城土生土长的,没有了长辈的灌输,更不可能对印象模糊或者从未见过的家乡产生好感。

  他们更认同自己是港城人。

  不管是瑛国佬,还是各大家族,都非常乐见这样的情况转变。

  让工薪族自认为高人一等了,不再是最底层的了,满足了他们的那份虚荣感,也就不会那么爱闹事了。

  当然,等几十年后,内地又起来了之后,工薪族的失落感也会特别的大。

  感觉这个东西,别人帮不上忙的,只能靠他们自己再次慢慢适应。

  港城工薪族的改变,也附带了不知是好是坏的变化,帮派变得复杂了,收买、卧底之类的容易多了。

  帮派不再纯粹以老乡为纽带了,更多的是以邻居、同学、朋友等新的关系发展新成员。

  老乡抱团取暖的作用弱化,更多的只是为了金钱利益的你争我夺。

  ‘海荣劳务公司’显然走在这一趋势的前头。

  湾仔街市的堂口坐馆地。

  阿荣看到好兄弟回来,“阿海,你上午跑哪去了?我到处找你都找不到。”

  阿海随口说道:“陪黄福义出去了一趟。有什么事么?”

  “新的一批50个人的基础英语已经培训好了,可以安排登船去澳洲了。”

  “这事好办,按原来方式安排,咱们做的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不是怕你有改进的意见,早点告诉我了,我可以早些改好。”

  这兄弟虽然没啥脑子,但是听人劝,阿海微笑道:“没有,现在的流程已经很完善,没什么好改进的了。”

  阿荣应下道:“那我就按老办法把人送上船。”

  阿海感叹道:“还是要多运点人去澳洲呐。”

  “不说每次运送的人头费,现在每个月收到的几千块管理费,能养十几个兄弟。”

  “澳洲那里要是有几千个人,每个月能旱涝保收几万的管理费。养上几百号兄弟,咱们可以把整个湾仔占下来。”

  这说的是精锐骨干,不是那种帮忙凑数涨声势的临时工。

  阿荣抱怨道:“这事就得怪港府了。”

  “咱们送人出去务工,澳洲的正府拦着不让进,我还能理解。”

  “港府拦着不许去,这干他屁事,纯粹是吃饱了多管闲事。”

  阿海有多读些书,记得梁律师等人说起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有签协议的,各地都有管理的义务。”

  “我们不用管港府,按我们自己的办法把送人出去,照样没问题。”

  劳务输出一般是要两个地区先谈好,才能安排劳工过去。

  ‘非法移民、打工’的名字有个‘非法’的前缀,其实不单单违反了目的地国家的法律,也不符合出发地国家的法律。

首节上一节618/63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