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也丢脸,对著杨大嫂喝道:“滚回家去。”
第73章 73,四合院的格局
在乎的人感觉尴尬,像傻柱就无所谓了。
他甚至有些暗暗窃喜的小心思。
在想要勾搭的女人面前,展现自己的强大。
这是自然界中不变的天性。
总归是早上一场闹剧,别的不清楚。在往后的几天里,四合院显得不那么和谐。往日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在许大茂的挑唆下,总归引发了点什么。
那些妇女同志们,从来不清楚经济是决定家庭地位的基石。
也不是想追求,但偶尔的嘀咕肯定是有的。
各人各性子,要家里男人脾气好,那么嘀咕也就嘀咕了。实在不行,男人们把工具包一丢,直接让女人去上班挣嚼谷。
吵个几句,也就那样。
但像马三这种脾气不好的,当天又被丢了那么大的脸。总归还是寻了个机会,把杨大嫂按住了,狠狠的揍了一顿。
许大茂不清楚,妇女同志们脸上又看不出来有没有挨揍的事情。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夫妻间打架更是如此。像后世那种打得鼻青脸肿的事情,这个年头,基本上都会收著点。
其实想透了,很简单的事情。夫妻一体,你媳妇脸上鼻青脸肿的,你自己也不好看。
这个不是主流。
现在这个年头,寻找嚼谷,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偶尔寻点细粮给家里老人孩子换换口,才是每家每户要寻思的事情。
易中海住了几天,到后来,所里的沈同志都不到他那去了。
知道没奈何,也只能选择了出院。
易中海夫妇这回是真生气了,出院时,也没通知贾家。
喊了个窝脖,两毛钱就直接拉回了院子。省钱肯定比喊贾东旭去要省钱,要是喊贾东旭去了,别的不说,别人看望易中海时带的那些营养品,总要分点让贾东旭回家给孩子尝尝。
但易中海心里不是那个味啊!
别的不说,就说他回了院子。别家邻居都是过来探望过了,这年头家家都紧张。但不少人家,还是这家两个鸡蛋,那家一小碗白面。都是平时各家各户舍不得吃的东西。
不管易中海为人怎么样,但只要不撕破脸,住在一个院子里,这些往来的人情世故还是要有的。
许家何家自然不指望,这两家算是跟易中海撕破脸了。
而贾家,贾东旭是上班去了。贾张氏带著秦淮茹跟孩子们过来的。
带了什么呢?一小碗棒子面。
秦淮茹都臊得藏在身后拿不出来。
但贾张氏却是坐了下来夸夸其谈,总归还是那几句车轱辘话。不外乎贾家是多难多难,两个孩子已经多久没吃过白面跟油腥了。
贾张氏边说边用眼睛在易家房间里扫视著,可李云早就防著她这个,早早就把那些稀罕物件收了起来。
堂屋里留著的,也就院里邻居们拿过来探望的几枚鸡蛋,一点白面,外加贾家带过来的一碗棒子面。
李云都没接贾家带来的东西,而是任由一个碗在桌子上摆著。
这个就是相当打脸了,这要别家邻居来探望,看到好徒弟家就来这东西,戳嵴梁骨的话总归要说几句的。
而贾张氏却是全然无感。
临了,还是厚著脸皮的混了一碗白面两枚鸡蛋回家了,说是易中海这个当师爷爷的,特意留给棒梗吃的。
剩下易中海夫妻俩,对视苦笑。李云没有问易中海为什么这么宽待贾家的事情,就像当初她也没问过易中海为什么要设计何大清的问题。
这是夫妻俩生活了几十年养成的默契。
按理来说,像易中海这么自私的人,早就把李云给休了。
但夫妻俩生活了几十年,脸都没红过。一是李云的有眼色,再者就是易中海有时候也会怕,他不知道李云到底知道点什么。
万一离了,李云没指望了,把她知道的事全部爆出来。易中海也不知道那会是什么后果。
到晚上下班,贾东旭才是过来坐了一会,还是闷闷的没两句话。易中海知道,这是贾东旭心里有事了。
当初愿意选择贾东旭这孩子当养老人,除了贾张氏的威胁之外,也就是易中海对贾东旭看对了眼。没心眼,有什么高兴不高兴的全部表现在脸上。
而易中海思虑著,最近也没什么事没照顾到贾家的,那么也只有老贾的事让贾东旭知道了。
说易中海多怕贾家的报复,或者说报到所里,这个是胡扯。
工厂里因为出事故,死个个把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年他是慌乱了心智,这才想著瞒住了事情。把老贾的死亡,设计成了机械故障的原因。
后来则是怕娄半城知道真相以后对他做什么,这才被贾张氏拿捏住了。
但到了今天,说是有那些顾虑,都有点虚了。
这是易中海跟贾东旭这么多年养出了感情,也是易中海顾虑自己这么多年养出的名声。
易中海真要身上有多大故事,也不会选择住在大杂院里面了。说句不好听的,住在这种地方,夜里说个梦话,都会让隔壁不小心听了去。
这时也别拿后世修复的四合院来描述现在的大杂院。哪有那么好?
大部分大杂院的房子,除了几间主屋。大多数都是没有前出廊子后出厦的那种格局,住屋质量那是没办法说。
冬天透风,夏天漏雨那是常态。因为大部分的房子都是用碎砖跟黄泥糊出来的,标准就是“齐不齐,一把泥”的表面光滑。
房顶以芦苇,白灰,麻刀,青灰,碎瓦为主料,墙倒屋塌是很正常的事情。
解放后,虽然街道组织民众,大规模修缮了好几次,但也只是修缮,不可能推倒重来。
说这些的原因,一个是解释为什么很多后世的四合院样式图,一个院子看上去就几户人家。而电视剧里,却是一个四合院几十户人家。
再个就是贾家易家为什么要谋算何家房子的原因,因为何家所买的正屋,真正是传家的房子。住个几代人除了换换瓦以外,其他都是可以一辈一辈传下去的。
而易中海花了这么多心思,为了贾家算计这么多,结果却换来贾东旭把他当杀父仇人,心里能不心寒?
【
第74章 74,偏差
李云没搭理贾家婆媳俩,对于秦淮茹,李云还是蛮喜欢的。
总认为贾家也就秦淮茹算个有良心的人物,这也是秦淮茹待人接物总归有著嘴甜的客气。按照大家的说法就是这个人“讨喜”。
李云要是在家,好歹今天不会让贾张氏占去一点便宜。但等她借药锅回到家,易中海已经在躺椅上答应了贾张氏的请求。
李云总归要给一家之主面子,于是也只能任由贾张氏白白的占了自家便宜。
说到借药锅,大家应该想起原剧里,刘海中家二小子借药锅挨揍的事情。
这种事也就小年轻,不懂规矩的才会发生。
按老辈说法,大杂院里什么东西能借不能借都有说法。
首先就是香火这玩意是不能借的,这里说的那种香火,不是虚化,而是实际的那种线香。一般初一十五家里有老人的都会供奉一下。不管有没有效果,也就求个心安。
包括什么店都有赊帐的,也有赖帐不还的。但只有做这一行的店家,从来没有赊帐不还的说法。
然后就是药锅,刀具,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有些是能借不能还,比如药锅。有些是直接不能借,比如菜刀剪刀什么的,谁知道你借去干嘛的?
还有些零碎东西,比如你家今天家里来客人碗不够,这个肯定要借,还的时候,就需要里面装点菜什么的。就是不能空手去还的意思。
不管是穷还是富,这些讲究,不光是四九城,应该是整个国内都通用的事情。
所以家家户户只要有女人的家庭,不管条件好坏,剪刀这类针线活的用具,总归要自备一套。
像娄小娥现在就傻眼了,她倒是想著勤快一点,看到许大茂的裤子开了缝,想著给他缝一下。结果一问,家里根本就没这些玩意。
本来想著去刘家借一下的,被许大茂给拦住了。赶忙的把他听来的这些事,全给娄小娥说了一下。
说的娄小娥一愣一愣的,她还真不清楚邻里之间还有这么多讲究。
许大茂原来也不懂,但许大茂最大的优点,就是有张好嘴,会哄人。加上他对这个年代的兴趣,总归看到什么不懂的事,感兴趣的事就问问,这才知道了一些皮毛。
两个人在家里的日子,也不能总是忙著那点事情。
但这年头,还真没什么地方可以消遣。
图书馆这些地方许大茂是不会去的,去了那干嘛?要么看闲书,稍微专业的书,看都看不懂。
这年头大部分的书籍,还都是繁体字呢。
简化字跟拼音,也就实行才几年,还没来得及重新印刷这些。
而闲书这些,懂的都懂。
至于说偶遇个知性美女什么的,先不说带著娄小娥这个拖油瓶。
就说这个年头的知性美女那是有真才实学的,许大茂前世在网络上看的那点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也就不去丢脸了。
也正因为闲得无聊,所以娄小娥才会发现许大茂裤子开了缝。媳妇要勤快,许大茂咋办?
没奈何,许大茂只能跑到供销社。把娄小娥要的针线剪刀全买了回来。
娄小娥拿到针线剪刀后,穿针引线倒是做的像模像样。可是缝补的时候,就逗得许大茂直接偷笑了。
这时要给娄小娥装一把络腮胡,那就真符合张飞绣花的典故了。
娄小娥缝好以后,还装模作样的扯了扯。一扯就漏馅了,缝补前啥样,缝补过后还是啥样,也就开缝处多了一些线头露在那里。
娄小娥傻眼了!看著装模作样在那喝茶偷笑的许大茂,不由恼羞成怒,拿著针就跟许大茂比划了起来。
这玩意,扎谁谁疼。许大茂可不敢冒这个风险。
许大茂赶忙求饶,说道:“等会,等会雨水回来,让她给你比划一下。咱家小娥就是没见识过这些,挺简单的事,一学就会。”
娄小娥余怒未消的问道:“不会?”
许大茂下意识的答道:“我一个大老爷们,哪里会这个?”
这下可给娄小娥抓住把柄了,娄小娥这几天也听到许大茂在院子里鼓吹的那套说法了。
院子里的大婶大妈们,总归有赞同的,有抱怨的。抱怨的那些,估计是在家里挨揍的。
而赞同的那几位,本来在家就是强势,现在不过是为她们的强势找到了理论依据而已。
其实当天许大茂在中院吹牛的时候,就那么四五个。但也不清楚到底怎么回事,现在基本上整个南锣鼓巷的妇女同志们都知道了。
现在的许大茂成了男人的公敌,也是妇女之友,连街道办的王主任听到了,都难得的夸了一句“许大茂同志的思想境界就是高,不愧是搞文艺工作的。男女之间只是分工不同,但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这个,的确是老人家说过的。”
这话一出,也就算为了许大茂同志的言论做了总结。
但就算是这样,现在胡同里的男同志们,也是不爱跟许大茂玩。
就连几个下象棋的老大爷,看到许大茂围观,都是把棋子一收,说要回家给媳妇洗衣服。并问许大茂,~他平时在家给不给媳妇洗裤衩?
许大茂还能咋地?本来是开玩笑忽悠小雨水的事情,结果却把他自己陷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