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改正归邪的许大茂 第23节

  但易中海不满的是,都到这时候了,贾家还不想著自救,还想著趴在易家身上吸血,这就不地道了。

  秦淮茹带孩子不好说,但贾张氏完全可以回到老家挣工分吃大锅饭,给贾家减轻点负担。

  当然这只是易中海的想法,他并不清楚贾张氏留在城里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贾张氏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相信易中海。

  原剧里,四合院是一个闭环的模式,但贾张氏肯定是能拿捏易中海的那个。

  最底层的自然是傻柱傻茂一对二傻子。

  现在这一切被许大茂搅和乱了,易中海也被下了大爷位置。

  再加上许大茂揭破了何大清的事情,虽然没有把易中海送进去,但易中海想再在院子里兴风作浪,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这种事情就是如此,看上去好像是死局的玩意,其实破局很简单。

  贾张氏也想著破局,于是就在易家吃饭的时候,直接找上了易中海。

  今天的贾张氏可没有赔小心什么的,再也没有平时在易中海夫妇面前装低做小的样子。

  直接自顾自的走进易家的厨房,拿起碗筷,招呼也没打一个,就直接吃了起来。

  易中海媳妇是个有眼色的,再说都跟易中海在一起睡了几十年了。明白易中海是个什么人,要不是真因为点什么,易中海就算眼瞎了,也不会选择贾东旭当他们夫妻的养老人。

  但知道归知道,就像她知道当年易中海坑何大清一样。哪怕易中海干的是杀头的勾搭,她也只能选择帮忙。

  一方面是因为一大妈没有收入,除了靠易中海她没办法。

  另一方面,天天睡在一起的两口子,她并不认为易中海什么事做错了。

  俗话说得好,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就算原剧里也是如此,每次傻柱被易中海坑,要翻脸的时候,都是一大妈出来打圆场。

  为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呗。

  现在也没外人,一大妈自然不会再装。冷声说道:“贾张氏,你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我家老易帮你们,还帮出个仇人来了?”

  这时贾张氏正忙著塞馒头呢,易家的伙食再差,也不是贾家能比的。同样是二合面馒头,易家的馒头就是光滑的,一看就是白面多,杂粮少。

  贾张氏大口的把一个馒头塞到了嘴里,嚼都没怎么嚼,就直接咽了下去。

  自然而然的就噎住了,脖子使劲的往上伸,两眼翻白,手在桌面上胡乱的扒拉著。

  易中海多希望这老虔婆就这样噎死了,那他倒是省事了。

  只是这种事情肯定不会发生的,贾张氏扒拉到桌子上的茶壶,这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就著壶口“咕咚咕咚”几口。

  当贾张氏随著茶水把馒头咽下去的那一刻,易中海夫妇隐约的精神头就塌了一截。

  这个不是形象上的,但在屋内的三人,都可以感觉的出来。

  贾张氏大口的喘著气,扫了易中海夫妇一眼,突然又神经质的笑了起来。

  贾张氏张狂的低声笑道:“易中海,你们俩口子很失望吧?老天爷不收我,那是老贾在下面保佑我呢。他让我看著,把欠我们贾家的还给贾家。易中海,你还不还?”

  易中海铁青著脸色不做声,但一大妈却是假装生气的试探道:“我家老易欠你家什么了?你说个数,我们俩口子哪怕砸锅卖铁也还你家。”

  这时的贾张氏都准备撕破脸了,自然不会顾虑其他,再说屋里也没有别人,也不怕被人捅出去。

  只不过就算如此,贾张氏也没有多大声说话。

  贾张氏面容痛苦的说道:“命,你家易中海欠我贾家的命。你们怎么还?拿什么还?”

  这话把一大妈震住了,要是钱什么的,还能还。

  命,她们两口子拿什么还?

  易中海这时不说话也不行了,冷声说道:“贾张氏,你别胡搅蛮缠,有什么事你说事,能帮的我一定帮。

  再说我也知道你为什么来闹,我也真的没办法。

  现在不是钱的事情,现在是有钱买不到东西。我能有什么办法?”

  

第39章 39,买粮

  要说现在农村有多难,四合院贾张氏最有发言权。

  她以前回老贾老家的时候,那些堂叔伯兄弟,虽然不至于杀鸡宰鸭,总归一碗白面面条窝个鸡蛋是肯定的。

  而现在,却是啥都没有,还说什么下面条?

  但像贾家村这种大多是一个姓的,也是这个年头过的最好的。

  上面不管什么政策,该做的形式做一下,其他都是能糊弄就糊弄。

  而贾家村跟贾张氏本家的那几家,就以这个事来推拒著贾张氏。

  大家都明白,这个年头,平常求著贾张氏回来她都没回来过。

  选择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回贾家村,还能因为什么。

  贾张氏自然也清楚里面的事情,事实上贾张氏也的确为了粮食回来的。

  前面说过,像贾家村这样一个姓的,日子在这个年头是最好过的。

  原因就在于,村里的领导,也是姓贾。既然都是本家,那么对一些事情,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比如各家各户在隐蔽处种一些红薯南瓜什么的,虽然不多,但总归能填补一下肚子。

  这点东西,就是贾张氏想要的。

  贾张氏那天在易中海家并没有选择把事情说透,易中海服软后,贾张氏选择了拿钱了事。

  也不多,二十块钱。贾张氏闹那么一场,肯定不光为了这么一点。

  贾张氏把这事当著易中海媳妇说透,也不过是为了以后问易中海要钱时,一大妈别在里面反对而已。

  而易中海也的确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么难的日子,肯定不会长久,日子总会好起来。

  现在让易中海冒著风险为贾家去寻摸吃的,易中海肯定不愿意。但如果让易中海花钱买平安,易中海还是愿意干的。

  这种事情就是如此,服软只有一次跟无数次。

  当年答应收贾东旭为徒,安排贾东旭进厂时,事实上,易中海就被贾张氏完全拿捏住了。

  后来又为了贾东旭的婚事,为了房子,直接算计了何大清,又是一次屈服。

  这么多年,在院内偏袒著贾家,也是服软。

  一次跟一万次真没什么区别。

  当然,三人在屋里讨价还价的时候,都没想到,屋外,偷听的贾东旭被惊呆了。

  贾东旭也不想偷听,他在易家没求到东西,回家说了一下,却没想到贾张氏二话不说,一脸怒火的冲了过来。

  贾东旭怕他娘跟师父家起冲突,于是就跟了过来看看。却没想到听到了当年他老子的死,是因为易中海的原因,怎么能不惊呆?

  只是一时没有想通的贾东旭回家并没有吱声,而是把怀疑藏在了心里,准备再探访一下当年老贾的工友,询问清楚当年老贾出事的原因。

  而贾张氏回家后,见儿子面色不郁,还以为他是担心全家吃饭的事情,也不以为意。

  贾张氏掏了五块钱给秦淮茹,让她回娘家寻摸寻摸能不能换点粮食,红薯,玉米,南瓜…

  只要能吃的什么都行。

  以前贾家村,秦家村贾东旭都来过,头一回给了一点,后来再去就是各种哭穷了。

  而现在贾张氏是让秦淮茹拿著钱去换,自然又不同。

  经历过前朝的贾张氏自然了解像贾家村这样一个姓的地方,怎么难总归都有点底蕴。不然那时的黄皮子,后面的光头党,哪个不会搜刮?

  要都是老老实实的也活不到现在,贾家村是,秦家村自然也是如此。

  贾张氏是早上搭的公社的顺风驴车,这种邻郊走亲访友的事情,现在也是很多,所以也没什么稀奇的。

  贾张氏没在贾家村混到午饭,也并没有生气。只是扭身往村外面几个偏僻地方走去。

  总归是几家本家偷偷种东西的地方,几个老贾的堂兄弟,也是没办法,只能跟著去。

  遇到贾张氏这种人,能有什么办法?

  明摆著,贾张氏既然能找到,自然也能带别人找到。

  村里人知道了没什么事情,可要是捅到公社里,那就是大祸了。

  贾张氏站在一块红薯地面前冷笑著,并不言语。

  边上老贾的一个堂哥,被笑得头皮发麻。但还是在边上几个本家的推搡之下,走到了贾张氏身边。忐忑不安的说道:“弟妹,不是我们不管你们,现在这点东西,都是村里人等著救命的。要是给了你,村里就得有人饿肚子。”

  贾张氏斜瞥了本家们一眼,收起笑容,也是叹息道:“大哥,我也不想啊。只是当年老贾走的早,我辛辛苦苦的把东旭拉扯大,又给他在城里成家立业,从来没求过叔叔伯伯们。

  可是现在,我们家快要饿死了,不求你们这些叔叔伯伯,我们求谁?

  难不成抱著一起死?”

  贾张氏最后一句话,说的很重,意思也很明确。要么给粮食,要么抱著一起死。

  这位贾东旭的堂伯也走回了后面,嘀咕了一阵,然后应该是达成了共识。走向前来,跟著贾张氏说道:“我们几家给凑十斤玉米面,二十斤地瓜,再给你两个老南瓜。最多只能这点,弟妹,你看能不能行?”

  贾张氏估算了一下,这点东西,也就全家人一个礼拜多的饭量。

  这个年头,关键还是没油水,所以都特别能吃。像后世一小碗米饭就能吃饱,那是因为油水足够,加上别的零食什么的,还有就是没什么体力活。

  而现在,那种人头大的大海碗,就算孩子,也能撑个一碗多。

  像贾张氏估算著能吃一个多礼拜,这还是加上贾东旭的定量。

  原本像贾东旭这样的,给算了个重体力活,定量一个月也有45斤。但这两年,大家都难,三减四减,也就剩下28斤了。

  这里面还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细粮,其他也是各种粗粮。

  28斤,一天一斤,连贾东旭吃的都不够,何况家里其他人。

  所以必然的细粮票换粗粮,然后还得买一些。

  底层人家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感谢大家的支持哈!

  小写手在此拜谢!

  谢谢诸位读友的收藏,推荐以及追读与月票。

  还是那句郭先生常说的话语~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没有诸位读友的各种支持,网文作者将没有生存的空间。

  

第40章 40,一见淮茹误终身

  所以这几年贾家真没存什么钱,有点钱都在鸽子市上换了粮食。

  不同的是一开始是买细粮,买肉食。后来秦贾两村的两边接济断掉以后,就是换粗粮了。

  难处总归还有更难处。

首节上一节23/2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