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这些职位是他们的父亲、儿子拿命拼出来的,接受了的是汉军的教导,他们的家属怎么就不能当这个基层官了?
到底是谁不同意?
是地主不同意?
还是地痞混混不同意?
反正正经的村民绝对不会不同意!
所以,一个一个镇县进行推进,稳扎稳扎,将那些所谓的地主、劣绅、伪罗刹蛮全部横扫,留下一个干净的世界。
这一点,林连江可是比刘武严厉的太多了太多了。
至少,刘武曾在王文才的建议下犹豫过,这才造成了宜兰郡的惨案发生,而他林连江必须吸取教训,坚决贯彻汉军之后的决议。
除恶务尽!!!
你能逃,那是你的本事。
只要被抓,不死也得去改造。
说句实在的,这犯人做的衣服,结实又便宜。
让犯人挖矿,省钱又省力!!
让犯人修路,快速又给力!!!
这是怎么看,怎么赚,简直是一个好生意。
................
与此同时,江北徐州,州府所在地,明德书院。
一亭,有四学子谈玄论道!
“我们这徐州大同社都建立了一年了,这大同学说,这少年华夏我都看了不知多少遍,就连汉军邸报我都一份不落,只是这发展也太慢了。”
其实汉军中央并没有在徐州组建大同社,真正被汉军承认并组建的大同社分别是川州、湖州、江州、福州、荆州和扬州。
所以这个徐州大同社可以说是一个以刘武的思想,加上一些听闻,然后一群由一些江湖人士和明德书院的学子自发组建的。
这事情汉军中央并不知道,不是说不在意,而是说这群家伙挺隐秘的,从不在外显露。
不仅如此,徐州这片区域也不是情报负责的主要地方,情报人员稀少,自然也更加难以察觉这种事情。
这些人怎么说呢?
年龄其实也不大,无论是江湖人士还是学子们,最小的不过十六岁,最大的也就二十八岁,可以说都是年轻人。
这些人中,若真的是想要投靠大同社,早都加入或者南下了。
所以这些人很怪,就是有心,但却又犹豫不敢南下。
于是他们组建的大同社,全名应该叫大同互助社,对外称互助社,宣讲互帮互助,对内部人员方才自称为大同社。
这就跟一个玩票性质的,也不知他们心中到底是怎样想的。
不仅如此,他们所谓的江湖人士,那可不是什么名门大派,也不是什么混混帮派,而是一些所谓的工匠、屠夫、店小二等组成。
可以说,这些人都没啥大本事,但又各自有各自的小渠道,而且还关心国家大事。
自然,汉军、大同社也被他们所关注,并且深受影响。
其实,这才是正常人,有家人,有顾忌,不会热血上脑,然后什么都不管的就南下。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人不行,也不能说他们不行。
这般说罢,这个所谓的大同互助社,帮助了不少人,工匠、小厮、农民等等,甚至他们还偷偷跑到乡下宣讲什么大同思想。
然后......
没人鸟他们!
也不是说没人理他们,而是说对他们感兴趣的大多都是十二三岁的‘年轻人’。
这些人很讲义气,非常的讲义气。
但是他们离不开家,被父母管的死死的。
咳咳.....
主要是男女大部分不是订婚就是结婚了,也没办法跟着一起‘瞎胡闹’不是。
所以,不要看大同互助社似乎搞的风风火火,但弄来弄去,还就是这些人,新人加入的一点都不多。
就像明德书院,有学子百二十名,但是愿意加入大同互助社的,也仅仅只有十一人而已。
其他的,当真是避之不及。
这一点上,完全不能跟白麓书院比,汉军之中白麓书院出身的,不算上刘武他们这一批,后面陆陆续续加入汉军的都足足有一百六十五人。
要清楚,白麓书院那可是在整个天下都算是有名气的书院,学子加起来近千人,结果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学子都跌落秦淮河被淹死。
这当真,
这当真是易溶于水啊!!!
以至于今年入白麓书院的学子都少了很多很多。
没办法,
怕啊!
这事情闹得可是不算小,山长来一个浩然正气,道士来一波超度升天,官府来一个祭祀大典。
那真的是办的风风火火,讲究了的就是一个驱逐邪魔。
一连串下来,白麓书院终于稳定了下来。
当然,一众夫子、包括山长都长出一口气。
这一年年的,不容易啊!!
刘武这个小混蛋,可别落他们手中,不然非得让他尝一尝戒尺的厉害。
对,全体夫子,有一个说一个,就算是躺倒病床上起不来的,到时候都得起来揍他。
“这小家伙。”
山长站在秦淮河边,想着这三年刘武所掀起的风浪,心中感慨不已。
看着河中自己的倒影,白发沧桑。
“唉......”
叹息一声,随后小风一吹,似乎都有些醉了。
你看,这水我是不是也溶一下???
第660章:大同互助社的幻想
对于徐州的大同互助社来说,汉军大败北疆的消息他们属于在消息还未大肆传开时最先知道的一批,故而他们为汉军欣喜的同时,却又为汉军发展迟缓而着急。
不过,这并不耽误他们作为自来水,主动宣传汉军的功绩,并将与百姓最相关的所谓上供‘美女’条约被废除的消息给广泛传播。
最初大家是不信的,或者是半信半疑,但是随着后来人都在谈论,这个消息也就不得不信。
“我真的想象不到在大同社的领导下,汉军是如何的强大,百姓们又是如何的幸福!”
小小的亭子内,有学子感慨不已,这徐州虽然也不差,但是就粮食生产方面来说,比江南要差了那么一点点。
“你们看,这份邸报是去年秋收的时候,汉军三郡的粮食收入,平均亩产高达两百六十斤,总产量高达两千五百多万石,一年的总产量不低于五千万石。”
“这收入,可真的是不低啊,按照汉军的税收,只需要上缴一半的粮食,这样算下来,百姓所能拥有的粮食为两千五百万石左右。”
“这么多的粮食,若是一个人一天吃两斤,再加上一些野菜之类的,足够吃的饱饱的了。”
“嗯,虽然没有油水饿的快,但也不比徐州的乡下百姓过的差了,不,甚至还要好。要知道徐州可是州府,百姓还能活的下去,若是下面的郡县,百姓都快要活不下去。”
“真替徐州的百姓们羡慕大同社治下的百姓啊,这日子过的幸福死了!!”
“哈哈,我这还有汉军新的粮食交税政策,以后啊,百姓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一个学子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了一个汉军交税的新政策。
“这是汉军新的交税政策,按照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是五石来算,超出的便是余粮,余粮不超过一石不交税,余粮一石,征收五升;余粮二石,征收一斗五升;余粮三石,征收三斗;余粮四石,征收五斗;余粮五石,征收七斗五升;超过五石在原有的基础上每石增加二斗五升粮。”
“咱们就按照汉军一个郡有一百万人,那么三个郡便是三百万人,一年口粮便是一千五百万石粮食不用交税。”
“若是汉军按照最好的收成一年有五千万石的粮食收入,那么其中需要缴纳的便是在这三千五百万石粮食中收税。”
“咱们按照平均五石收七斗五升来算,汉军一共可以收税五百二十五万石粮食,百姓手中的余粮为两千九百七十五万石粮食,比口粮都要多很多。”
“这般计算,一个人的口粮基本上在十五石左右的粮食,一天可以的口粮在四斤到五斤左右。”
“这么多的粮食,不要说吃饱了,就是吃好都不是问题!!”
这学子就是这般计算的,但实际情况却远远不是如此,内里还是有不小的差别的。
况且凡是学子,家庭生活都还算不错,对于这口粮的消耗其实还是有着巨大认知差。
其实际问题来讲,两斤的粮食,已经可以让一个人活的很好了,要知道汉军现如今汉军的人口口粮基础都是按照十岁以后开始统计的。
本质上讲,按照人的性别、年龄不同,粮食消耗也是不同的。
所以汉军的实际情况便是百姓回过的更好,汉军所能收到的粮税更少。
不过汉军对于这种情况是有着足够的应对的,并且市场的筹备与开业,也将给汉军带来源源不断的进项。
之后汉军会用这些银子买下百姓手中多余的粮食,彻底的将经济运转开来。
不要看粮税变低了,但是商业税在逐步增长,同时随着银子不断的流转,给汉军带来的收益自会更加的高。
再加上有着炎汉商行等诸多商行、还有罗刹蛮的赔款,接下来的汉军治下百姓的生活只会越发的好。
与此同时,也将会带动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每一天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所以这学子算出来的,真的与实际差的太远。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百姓不仅可以吃饱,还能吃好、穿好、住好、玩好。
并且汉军在刘武的引领下,已经开始大肆发展捕鱼业,发动百姓开展养殖业(不是大规模养殖,而是一家一户的小养殖,家中养几只鸡、一头羊一类的)。
不仅如此,就连不适合种粮食的地方,都要种植一些能够吃的果树,随着罐头技术的开发,等到果树挂果以后,又是一大进项。
可以说搞生产,挖掘汉军治下的潜力,都是刘武需要做的,也是正在做的。
而军队上,投入自然也会越来越多,至少百姓们都愿意主动投入。
比如最先实行粮税改制的两个镇子,后续民兵的训练开销,汉军基本上就不会在投入大量的资源,全靠百姓们自主。
而百姓们自然也明白他们真正的出路在哪,所以不要看汉军不投入更多的资源了,但是他们的发展速度却是越发的快了。
可以说,若不是考虑需要防备白莲教,这两镇的民兵,那都是最好的战兵人选,甚至是小队长的人选。
可即便如此,汉军在河图山驻扎了一个营以后,还以这两个镇子的民兵为核心,组建了一支更加强大的民兵队伍。
所以汉军的战兵实力看似增长的不多,但是民间的民兵实力却是有了一个大跨步的提升。
这些事情都不是远在徐州的学子们所能知道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汉军充满了幻想,对于执掌汉军的大同社充满了幻想。
“百姓们在大同社的治下那是真的好,真希望大同社和汉军有一天能够打过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