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201节

“而后,把这些拆分出的小工程,外包给民间建造者。这样的话,就可以整条铁路全线同步开工,大大缩短工期!”

李恪解释道。

“外包?”

众人齐齐懵逼。

“对。举个简单的例子。这铁轨下面是需要枕木的,那么朝廷就没有必要自己安排工匠、劳力去制作枕木。”

“而是招集木材商,提出我们的标准,需要多少、什么尺寸、什么时间、运送到哪里,谁能用最低的价格给出最好的枕木,我们就用谁的,把这部分钱给他赚。”

“下一个环节。这些枕木需要一根根的摆放吧,同样的,召集拥有大量劳力的商人,要价低、做的仔细认真的,我们就把这个小环节交给他!”

“其他环节,同样操作!”

第300章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听了李恪的这个方法,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妙啊!妙!”

“是啊!如此一来,可就把工期大大缩短了!”

“确实,这样就可以发动更多人参与到建造中,而且又不占用徭役时间,不影响各地的其他建设。”

……

所有人都点头认可。

不过督察使毛秋慈,出于自己的职业敏感性,却发现了其中有不容易操作的地方。

“王上,这怕是不妥啊。”

“噢?哪里不妥?”

“按照历朝惯例,如此大个工程,都是由将作监专门负责整个流程,这样责任容易明确。他们会参与到工程的各个环节,虽然很慢,但能保证工程质量,可若是像王上所说……”

毛秋慈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你是担心,把大工程拆分,也就出现了太多的责任人,一旦产生问题,责任不好划分。于是就会有人混水摸鱼,趁机以次充好、敷衍塞责?”

李恪笑问道。

毛秋慈认真的点了点头,同时微蹙眉头。

“这也就是带你来的原因!从今以后,凡是国家重大工程,还有刚刚所说的专门制造蒸汽机等重要设备的商号,你督察院,必须参与其中!”

“至于你说的责任不容易划分的问题,也很好解决。本王这里有一套工程质量检测、验证方法,划分工程事故责任,完全不是问题。”

“另外,回头就让立法殿立法,凡在大小建设工程中以次充好、敷衍塞责之人,一律砍头!”

为什么李恪可以直接让立法殿立法呢?

立法,殿。

殿,说明这一部门是在皇宫以内的,既然是在皇宫以内,那就是在皇权强有力的管辖之内。

也就是说,李恪想立个什么法,那还不就是分分钟的事!

反正宁国的制度框架就是这么设计的。

回去后,专门对准工程建设立法就可以了。

其实,如果真要把工程分包出去的话,工程质量方面根本就不用担心。历朝历代的工程,包括甲胄弓箭等的制作,都是责任到人,动不动就砍头。这就导致,无论是工程还是器物次品率几乎为零。

一个“砍头”就能保证每一个都是世纪工程,而且屹立几百年不倒!

反观后世,搞了一大堆监督措施,结果还是很多豆腐渣工程。

古人的优秀经验,为什么不继承发扬?

也搞一个砍头处罚放在那里震慑,保证消除一切后顾之忧!

把大工程分包出来,有了利润的诱惑,同时也有身家性命震慑,能不用好心、用好料嘛!

后世的各种工程,就算出事了,找找门路,拖一拖,大事拖成小事,小事拖着拖着就没事了。

就算没路子,也顶多关起来捡几年肥皂。等出来了,以前的关系还在,只需要换个身份,再接着干!就算再出事故,大不了再去捡肥皂嘛!

据说,朱元璋就用过外包的方法建造南京城墙。

把城墙一段一段的外包给商人们,随便你怎么造,造好了就派人来验收。

验收的方法,简单粗暴。

从牢里提出死刑犯,给他一把镐:

去吧,刨城墙!用力刨!

刨塌了,你不用死!承包商死!

刨不塌,你继续死,承包商不用死!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粗暴。

承包商站在边上,看着死刑犯拼了命的去刨墙,

死刑犯每刨一镐,承包商就一哆嗦,一刨一哆嗦,一刨一哆嗦。

有了这么酸爽的经历,以后哪个承包商还敢做表面功夫?

毛秋慈这才点了点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看来王上都已经通盘考虑过了。”

毛秋慈的职责是监察,只要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以比对,他的工作可以开展,那就行了。

阎立德轻轻舒了口气,“有了责任的划分方法,有了重罪的震慑。那这外包的方案就可以放心施行了!”

阎立德是有这个时代傲视群雄的建造技术在身的,可以说,他算是总工程师。但他最不愿意应付技术之外的弯弯绕,能让他单纯的负责技术,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幸运。

“王上,这里面似乎还有一个问题!”毛秋慈突然开口,“如果决定最终选择谁来承包的那个人,和承包者串通,那岂不是对其他人不公平?还容易滋生贪腐!”

李恪不得不感叹,不愧是干司法一行的啊!

毛秋慈在他讲了工程外包之后,已经提出了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了!

这职业敏感性实在是高!丝毫不亚于张三!

“嗯,你说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接下来,李恪把招标、投标、串标等一系列概念给几人讲解了一遍。

又是把几人听的满面潮红,异常激动:

原来还可以这么干!

“另外,还要限定:谁中标,谁施工!不谁再外包!”李恪又补充道。

要尽早设置门槛,防止中间商出现!

毛秋慈稍稍一愣,随即恍然道,

“这一点臣明白,若承包商再二次转出,那么二包利润必然就降低,如此一来,二包投机倒把的可能性就升高了,出现事故的概率也就随之升高。”

李恪欣慰的看着毛秋慈,微笑着点了点头。好似在说:不说哦,有前途,我看好你!争取明年哥给你娶个嫂子!

毛秋慈理解的不差。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能让承包商保证利润,才能更好的保证质量。

李恪所说的这些,宋万里、阎立德、毛秋慈都一一记下。

而滕四方等工匠,在边上听的脑仁疼!就感觉,还是和扳手、大锤、螺丝刀打交道比较舒心!

接下来,一行人又沿着宁城到锦州港的铁路,巡查各个特殊路段、询问沿途各站点的护路员、车站人员。

实地查看,从一线人员口中,获取所有关于这段铁路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他们的改进建议,以此作为下一步大规模铺设铁路时的参考。

前后在宁城待了一个多月,李恪才带着众臣回洛阳。

这一个多月,几乎都是在燕山中的这段铁路上到处巡查,快把阎立德的老腰跑断了,他直呼做这了个尚书,简直被李恪坑惨了!

李恪不接他的话茬,赶紧转移话题:

“等咱们回到洛阳,以商业部、财政部、审计部、总行的办事效率,国库券的事应该准备的差不多了,不知道开始发行后,会不会遇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第301章 发行国库券

李恪估计的不错,经过税务部、财政部、审计部、宁国银行总行几个部门密切合作,国库券发行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洛阳城内有三个可供交易的市场,北市、南市和西市。

这其中,南市最大,周长八里,有一百多个行业,数千家店铺,宁国银行在南市开了好几家分行。

贞观十四年十月初一,宁国国库券正式发行。

李恪与宁国银行行长查无缺、税务部尚书吴可遁、财政部尚书连生金、审计部尚书高广清一同来到了南市。

“连尚书,你是不是不舒服,怎么出了这么多汗?”吴可遁看到连生金不停的擦汗。

“没, 没有啊!”说着话,连生金掏出帕子擦了擦额头,“我这哪是生病,是紧张啊!”

众人稍一诧异,然后不约而同的笑了。

说实话,无论国库券发行成与不成,作为财政部的尚书,连生金都是压力最大的那个人。

如果发行成功,国库券全部都有人购买,那么几年后,财政部是否能还的起这些钱?

这些数据都是按照理论上的数据计算出来的,还留有余地,可这是仅仅是理论。

毕竟国库券是全新的产物,完全没有操作过,心里没底啊!

反过来,国库券发行失败的话,那只会更糟。铁路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完全展开,如果本该及时到位的资金没有到位,那么,后果只会更严重。

所有的左右的准备都将白费了,损失会更大。

因财政部把部分钱耗费在了铺设铁路的准备工作上,那么接下来几年,财政部难免将要拮据起来。

李恪自然能体会到连生金的所承受的压力。

说实话,李恪心里也没谱,虽然这是后世成熟的金融工具,但现在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时代。

能够接受纸币,把自己的沉甸甸的真金白银、自己的财富换成了存折上的数字,就已经很难让人接受了。

现在,又要换成一种不能买任何物品的证券,还要在自己手里一放就是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年!

这得对朝廷多大的信任,得有多大的勇气!

因此,李恪也不敢说这事就绝对能成。

进入南市,依然如往日那么繁忙,街上的人行色匆匆,人头攒动。

各种马车、牛车,在街道上往来穿梭,还有人、驴、骆驼,驮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缓慢走在道路两边。

商铺小厮的吆喝声,牛、马、驴、驼的叫声、重载车辆的吱呀声、主人的催促鞭策声,让整个街道显的繁忙而又狭窄。

李恪一行走到沿街走着,一边走,一边留意途径每家店铺的客流,观察着商业的复苏情况。

商业繁荣与否,经济是否稳步向上,市井间是最好的观察窗口,来这里查看,最能体现到当前经济的现状。

唐代规定,任何交易都必须在城内的市场内进行。但是,五品以上官员是不允许进入市场得,当然也不允许经营商业。

首节上一节201/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