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逆子叛国 第16节

明明是我主动不要那个没啥油水的吴王封号,却说是为了惩罚才除去封号;明明是逼着你承认我独立建国,却说是看我态度好……

圣旨上写的,都是明面上的。另外还允许所有兵士家眷迁来宁国,并允许河北道、河东道、河南道百姓自愿迁移至宁国。

第21章 建国方略

当李恪在四万被俘虏的唐军中宣读圣旨后,兵士们都懵逼了。

我活的好好的呢,只是饿的两眼发晕,看啥东西都是大肠包小肠而已,怎么就殉国了呢?

兵士们懵逼,苏定方、刘仁轨、裴行俭、程务挺四人可一点都不懵逼。

他们知道,这是被大唐朝廷给无视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手里没啥军功,在皇帝那里没排上号。

经此一败,就算回去,怕是也要被人耻笑。毕竟前后带领五万人前来,一仗没打,一滴血没见,就彻底失败了。

罢了罢了,那就不回去吧。好在自己的家眷都随使者一起来了宁州。

不过,柴哲威和长孙冲却带着一万南衙禁军,和四万幽州军的各级将领,灰溜溜的回去了。

没错,幽州军的大小将领,李恪一个也没要。那些将领的水平,有的还不及自己部曲兵里的普通士兵呢。

另外,自己培养、提拔的将领,忠诚度更高,也能更快的的推动军队风气转变。

一个多月前,库莫奚、契丹、三番的军队,本来准备在宁州军被幽州军攻打时,趁火打劫。

可迟迟没有等到幽州军发动进攻,却等来了李恪腾出手后的暴揍。

虽然各部都退回各自领地,但绝对不能放过!不然,啥时候又来这么一手。

既然四万幽州军已经收编完毕,那么,就拉出来遛遛吧。

李恪从幽州军中抽出8000骑兵,把8000部曲兵和8000奴兵组成的宁州兵,与这8000幽州骑兵打散重编。

分成六支队伍,清扫三番残部:

由雷良发、裴行俭统领一支,前往契丹南境;

由苏定方统领一支,前往契丹北境;

由刘仁轨统领一支,前往燕山北部的库莫奚西境;

由闻成松、程务挺统领一支,前往地南境;

由耿思承、伍弘统领一支,前往地北境;

留下一支驻守宁州南北几个关口。

另外:

派出一支步兵,由赖世宏、屠志统领,进入燕山山脉的库莫奚腹地;

派出两支步骑混编兵团,分别由单天和、裴山统领,驻守在契丹与高句丽的边境一线。

当然了,将来,这就是宁国和高句丽的边境。

派出九支队伍后,李恪手里还有两万多改编后的幽州军步兵,以及可以随时武装起来的一万多三番俘虏。

这数万俘虏,有战事就出去作战;没战事就修路、开荒、采石、伐木、造房、筑城,做一些奴隶分内的事。

让管茂心负责安置宁州军家眷,以及从大唐河北道、河东道、河南道迁来的移民,李恪开始策划正式立国前的一切框架。

国号有了,就叫宁国。不过,已经答应向大唐称臣,那大唐这个金字招牌,不用白不用。

要知道,如今在大唐周边,可是以唐为中心的朝贡体制。

别看高句丽闹的那么欢,他也是被唐册封过的,高句丽国主高建武被封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百济国主扶余璋被唐册封为带方郡王,百济王。

新罗上代国主被唐册封为乐浪郡王、新罗王。这代国主金德曼被册封为柱国、乐浪郡公、新罗王。

所以,这一圈,有点实力的都是大唐的狗儿子,自己也向大唐求封,那就是进入同一个体系了,免得被群殴。

这一点,很重要。

历史上的贞观18年,唐太宗李世民想打高句丽,于是向高句丽宣战,周边的一伙狗儿子不久后得知了消息。

好家伙!

吐蕃,吐谷浑,高昌,于阗,伊吾,焉耆,突厥余部,薛延陀,回纥,铁勒,契丹,奚,新罗……,全部向高句丽宣战!

不仅仅是宣战,还直接派兵跟着爸爸一起参战!派来的军队编入了唐军的战斗序列。

唐太宗李世民在陆上带了6万陆军,前往高句丽。而狗儿子们派来的部队总数比爸爸的还多。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就问你怕不怕!

因此,李恪坚决要加入这帮狗儿子的队伍!向大唐称臣。

既然大家都是狗儿子了,只要不是惹恼了爸爸,就不会被其他狗儿子一起群殴。

不仅要表面上称臣,只要有机会,李恪还准备从这事上获取更大的利益。

爸爸,不能白叫!

有了国号,还要有国旗、国徽、国歌!

这些有利于加强百姓对国家认同感,增强国民的凝聚力。

国旗,李恪设计的是一面红底金龙旗。

唐代人尚红,尤其是石榴红,借助民众对红色的喜爱,转移到对国旗的喜爱上,再转移到对自己国家的喜爱上。

龙的传人,必须用龙纹,不解释!五爪金龙,呈腾云状,遒劲剽悍,威武霸气,睥睨天下!

龙纹的颜色就用土豪金,壕情万丈,土豪气息直接拉满。象征着国家富强和百姓的富足。

以后,官署、学校、军队,必须悬挂国旗、国徽,要升国旗。民众的话,不做要求。

国徽,用金色盘龙图案,两只前爪,左托论语,右握陌刀!

寓意着,我是个讲道理的国家。你要是讲理,那咱就讲理;你要是想跟我动招呼,那咱就开干!

国歌,就用《精忠报国》。不为别的,就为了那句: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另外,李恪还设计了一面军旗。

军旗底色也用红色,图案是一面盾牌,两柄交叉的长槊。

盾牌代表着军队保家卫国的防御功能;长槊是长柄武器,可以近战使用,也可以投掷杀敌。

寓意着只要你敢惹我,不管远的近的,我都得攮死你!

设计好这些,李恪又设计了一套行政制度。

不同于如今大唐的三省六部制,李恪采用的是明朝内阁制为基础的框架。

即:

大皇帝+内阁+三院十六部。

把关键权力抓在帝王手里,把各方面具体的行政权分发给各部。

所谓大皇帝,也是说,皇权超级强大,掌握着最终决策权、军权、财权等。

内阁,只有朝政处理的建议权,十六个部有不能决定的重大事项,交内阁协商处理。内阁协商出处理结果后,交李恪用玺,然后返回各部执行。

三院为:政务院,都察院,司法院。

政务院下设十六部:农业部,工业部,商业部,民事部,兵事部,外事部,税务部,财务部,审计部,治安部,人力部,水利部,运输部,教化部,增丁部,邮政部。

这十六部,重新划分了隋唐行政制度下,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的职能。

各部设尚书一名,统领本部工作。

政务院,长官为布政使,不统领各部,只负责协调处理部分涉及各部的事项。

都察院,长官为都御史。负责监察各部门工作。

司法院,长官为按察使。负责诉讼刑狱事务。

这样,把各种琐碎的工作都交给各具体部门,而李恪只需要遇到下面搞不定的时候,自己看一下内阁的各种解决方案,选一个最优的,盖章就可以了。

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躺平了!

要知道,当老大可是一个高危职业。据刁钻的历史研究者统计,隋唐时期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

只能活45岁啊!太可怕了!

所以,还是躺平比较香!

所有制度框架设计后,再反复研究,仔细完善,最后定版。

之后,又筛选出一系列适合当前这个时代的法律条文。包括:民法、商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军事法、诉讼法。

国号、国旗、国徽、制度、律法等等,所有这些,就是李恪为宁国制定的建国方略。

领土有了,百姓已到位,军队和行政系统等权力机构已建立,国成!

搞定一切,李恪打算往大唐递交国书。

只要自己递交的国书被大唐接收,就算在法理上完全独立了,不再是大唐的亲王国。除了称臣关系,行政上不再受其统辖。

那么以后,自己就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完全推行自己的制度、律法,不再受大唐支配。

不过,李恪可不准备弄什么遍邀邻国、祭天大典之类的,如今还是低调为妙,一切从俭。

元末朱元璋打天下时,谋士曾给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啥意思呢?

概括起来说就是:

全力发展,夯实基本盘,猥琐发育,不要瞎瑟;认认真真积蓄实力;足以装逼的时候也先别装,等到更厉害的时候,突然秀所有人一脸!

第22章 驻唐大使,递交国书

十天后,李二拿到了李恪递交的国书,腹诽道:

这个逆子,不就是开个分店嘛,还煞有介事的,折腾个什么呀!

“宁国国王敬问大唐皇帝圣安。儿恪问父圣安。宁国定于贞观八年十月一日行开国之典,派宁国外事部驻唐大使林正平面谒呈递国书,即希惠纳,并深愿贵我两国邦交日臻敦睦。顺颂圣体康泰,国运永昌。”

“逆子!整的还挺像那么回事!”李二小声嘟囔着。

合上国书,老怀甚慰:这逆子还知道朕是他老子,用的还是贞观年号,看来并不恨朕,唉!

“你就是国书里提到的林正平?给朕说说,这外事部是个什么官署,你这驻唐大使又是什么官职,是何品级?朕该怎么安置你?”

看着下面的林正平,李二满是好奇。

“禀圣上,我宁国官制与大唐略有不同。外事部是政务院十六部之一,主理邦交之事。有外事卿一名,少卿两名,驻各国大使若干名。”

“驻其他国大使为从六品,臣是驻唐大使,为从四品,位同少卿。”林正平解释道。

“你说什么!?政务院十六部?十六部就是十六个尚书,这得多出多少个官,得养多少闲人!?这个逆子!打仗勉强可以,处理朝政实在太幼稚!”

首节上一节16/3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