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96节

低头看了看一眼申请表,笑着点点头,转过脸对着大爷爷说道,“陈师长,我说句话您可别生气,小国这手毛笔字,比您的可不差了!”

陈善平一听,顿时脸上笑开了花,“哎呀,还是孩子,可别乱夸,差得远呐,现在才刚学了楷书,这隶书、草书、行书、篆书,都得下苦功夫去练。”

“哎哟哟,”

沈部长一边将申请表收好,一边表情夸张地说道,“您可别要求太高,咱们县谁不知道,小国是文武双全,学校考试一直都是双5分不说,还跟着民兵一起训练,射击、马术比骑兵连的骑兵还厉害,

还能写一手这么漂亮的毛笔字,他要是再进步,让别人家的孩子还怎么活啊!”

回到椅子上坐下的陈建国咧着嘴直笑,

夸吧,随便夸,我一点都不着急。

沈部长说着话,将申请表收好,又从包里拿出一本证件递给陈建国,笑着说道,“来,收好。”

陈建国接过来一看,却是一本作家协会的会员证,

就是一张硬纸片裁成边长12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然后对折起来,封面上印着小县城作家协会会员证的字样,翻开后,左边有陈建国的基本信息,而且都是已经提前填好的,

看来沈部长是早有预谋啊。

这时沈部长又笑道,“回头贴一张登记照在右边,然后给你大爷爷,”

随后对着大爷爷说道,“您哪天去县政府,顺便带过去,我给敲个钢印就可以啦。”

第162章 读者来信

春节假期很快结束,大爷爷他们都去上班了,但学校还没开学,陈建国也只能窝在家里写新书,甚至除了每天例行的骑着小红马、带着王婉茹出去溜溜,连训练场都很少去。

没办法,他还是低估了这个年代作协会员的份量。

相比其他只是在地委日报发过几篇豆腐块、或者通讯稿的所谓县作协作家,他却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少年报的常客,本身名气就大,加上现在有了作协的认证,自然瞬间成为全县老百姓谈论的焦点,

如今他只要出门,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会跟他搭几句话,似乎能跟他说上话,就有多光荣似的,比后世的粉丝追星还可怕,

他也只能等这波风头过去,或者开学了再出去。

转眼到了元宵节,

元宵节不放假,所以这天大爷爷他们都不在家,只有奶奶这一个大人在,

陈建军快1岁半了,穿着厚厚的皮袄,跟4岁半的姐姐在房间里玩得不亦乐乎,两个小家伙凑到一起,一点简单的木头玩具便能玩上半天,完全不用奶奶操心,

奶奶便坐在一旁,悠然自得地看着报纸,

今天又是星期四,少年报出了最新一期,奶奶看的正是这一期的少年报。

如同林主编预料的一样,这一期的少年报多出了一张副刊,本来只有四开四版的报纸,成了四开八版,这多的一张四版增刊,便是《闪闪的红星》后续内容,

这一次少年报放出了两万多字,并配了好几幅插画,按照这个节奏,再有4期就能全部出完,也就是两个月的事。

奶奶看着报纸,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圈出来,等着待会儿去问大孙子,

就在她看得正入神的时候,一阵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声响起,同时外面传来一个声音,“陈建国在家吗?”

奶奶立刻抬起头往外看了看,只见邮递员正扶着自行车,拉起后面的支架停车,她便赶紧说道,“在呢,是有他的信吗?”

随后便放下报纸走了出去,算算时间,应该是稿费到了吧。

两个小家伙也抱着玩具,好奇地跟在后面张望。

正在自己房间闭门搞创作的陈建国听到动静,立刻打开门走了出来。

那邮递员先跟奶奶说了句话,“对,有他的信,还有两个大包裹。”

又转过脸来看了一眼陈建国,笑着说道,“大作家又在写文章了吧。”

他说着从自行车的后座上卸下好大两只布袋,抱着放到门口,又将自己挎着的邮包挪到前面,从里面翻出来一张汇款单一个信封,一起递给奶奶,“老嫂子,这是小国的稿费,”

不等他把话说完,奶奶便拉着他往里走,“来来来,到里面喝口热水。”

陈建国赶紧跑到厨房拿杯子倒茶,端到房间里。

邮递员双手接过去,笑着道了声谢谢,才小声说道,“老嫂子,小国这次的稿费有点多,我们局长批示,让我直接把钱一起带过来,您给盖个章,我回去办手续就行,

还有他的两个包裹,我也一起带过来了。”

奶奶拿着汇款单一看,顿时笑得合不拢嘴,“哟,1180块呢!”

接着打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叠工农像,就是面值10元的人民币,

最早55年3月1日发行第二版人民币的时候,只有1、2、5分,1、2、5角和1元几种面值,连2、3、5元都是当年晚些时候才放出来流通。后来有单位反映款项多的时候装钱太多不方便,便在57年12月1日又增发了10元面值的“工农像”,

一个女农民抱着麦穗,一个男工人站在她旁边手指远方,这便是现在面额最大的钞票。

而这样的钞票,此时信封里装了有整整118张,

奶奶关上房门,小心翼翼地一张张地清点,一斤大米的价格是1毛1分钱,这一张就是90斤大米,可不敢马虎。

陈建国在一旁也不觉有点惊讶,他在少年报的稿费最开始是每千字4块,后来涨到8块,11万7千多字,中篇小说多出来的部分不满一千的按一千字算,就是944块钱,现在却有1180块,

自己又涨稿费啦!

尽管少年报给的稿费不如地委日报高,但人家的地位可不一样,在地委日报发表的文章再多,也只局限在本地,而少年报是面向全国读者的,但凡是个作家就知道该选哪家,

当然,如果少年报的稿费能涨到和地委日报一样高就最好不过。

邮递员喝了口水,看着奶奶清点钞票,满脸羡慕地说道,“小国可真厉害,才11岁就能挣这么多钱了,能顶我300个月的工资呢,”

顿了一下,又笑道,“不过这也是他的本事,一般人可写不了文章,何况还是这么多字的小说,咱是羡慕也羡慕不来啊。”

随后又指了指门外,说道,“那两个大布袋是跟着稿费、样刊一起寄来的,不用拆我就知道,里面肯定全部都是信,这东西我可太熟悉了,绝对是读者寄给报社,然后报社转寄给小国的。”

陈建国咧着嘴呵呵直笑,哎呀,也有读者给咱写信了,不容易啊!

如果他的视线不一直盯着奶奶手上的钞票,就更能显出文人气质了。

等奶奶清点完,拿出自己的私印在领款单上盖了章,邮递员也喝完了水,便收好东西起身离开。

这钱自然不会交给陈建国自己拿,和以前一样,由奶奶藏起来放好,

陈建国便提着两只大布袋回了自己房间。

将布袋拆开,里面果然是一封封的读者来信,看上面的日期,有些似乎是几个月前的,

看来这里的读者来信不只是因为闪闪的红星,前面的几篇文章也无不关系。

陈建国将椅子拖过来坐下,对着布袋开始拆……邮票,

咳咳,信当然要看,而且需要挑一部分回信,这是现在这个年代所有文人都会遵守的规则,哪怕是再不重视读者的作家,每月也会挑几封回信,有时忙不过来,也会在报纸上刊登***,对读者表示感谢。

不过这个倒不是很急,慢慢来就行,

他最看重的,还是这些信封上贴着的邮票!

问,世间藏品千千万,什么藏品升值最高?

答,邮票!

第163章 集邮

陈建国很早就开始集邮了。

应该是从1956年开始的吧,那时候他拿着自己的零花钱,跑到邮局去买邮票,当时人家还不卖给他,担心他是拿了家里的钱出来乱花,再说一个才7岁的小孩儿写什么信啊,

没办法,他只能拉着奶奶去了一次邮局,跟邮局的人说清楚,他才能放开手去买,也是从那次以后,邮局的人差不多都能认识他,也知道这是民兵连陈连长家的孙子,

算起来的话,成名还在发表文章之前。

可是这么一个小县城,能有多少好邮票呢,无非都是些发行量最大、最普通的邮票,

这类邮票其实没有太高的收藏价值,

即便这样,陈建国也是整版整版的买,

没别的原因,主要是集邮太赚钱了,比什么藏品都强,

就这个年代的邮票,不提那些珍品、错版,就普通的那种,现在一张4分钱的邮票,等到30年后,也就是1990年左右,翻个几十倍也是轻轻松松,

其实也没多少,就是几块钱一张而已,

30年几十倍上百倍的回报率,这不比存银行强得多,

那要是珍品、错版呢?

68年印制的《一片红》,还没发行就被收回,面值8分,起拍价1000万。同样在68年印制的《黑题词》,面值8分,起拍价500万,

还有53年发行过的《蓝军邮》,本来是为了纪念第5届世界学生大会、却因大会临时改名为“国际学联第5届代表大会”的《世学五代》,56年发行的《***放光芒》,起拍价都在百万以上。

入手简单,增值率高,还不像古董、字画之类的东西惹眼,邮票也算是最合适陈建国收集的藏品。

不过,必须是80年代以前的邮票才行,80年代以后的邮票又是另外一个行情了,

便宜的两三毛钱一张,贵的也才几百块,跟之前的不是一个档次,

除非是猴票那种既有纪念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数量还不多的珍品,才能炒得起价格来。新笔趣阁

怀着淘金的心情,陈建国一封封地检查这些来信,遇到好的邮票,就从信封上剪下来,在桌子上分类放好,

普通的就不揭,得了少年报寄来的稿费,又和地委红星出版社做了约定,完全可以预见,在今年之内,他便能完成万元户的成就,没必要为了一点小钱钱破坏所有读者来信的完整性,

只有看到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邮票,他才会动手。

“哎,谁这么败家,竟然把这张邮票都拿来写信?!”

陈建国嘴里泛着嘀咕,两眼放光地将一张邮票小心翼翼地揭下来,

那是54年发行的,纪念列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的纪念邮票,可惜只有一枚红色2000元面值的,如果是一套三枚的就更好了,待会儿看看能不能凑齐一套,

“这个好,第一届全代会的,小珍品啊!”

陈建国又揭下一张。

一封又一封,一张又一张,

陈建国就跟掉进了粮仓的米老鼠似的,笑得连眼睛都看不见。

今天一天他就没干别的,只顾着拆信揭邮票。

当然,大部分都是普通邮票,而且很多都是他收藏过的,那些就没有必要去揭。

即便如此,这两袋子4000多封信里面,也让他翻出200多张可供收藏的邮票。

好不容易将所有信都翻了一遍,陈建国看着桌上的一堆邮票,笑得合不拢嘴,

白捡的钱呐!

随后从抽屉里拿出准备已久的集邮册,将其一张张地放进去。

上辈子的时候,陈建国以为这个年代是没有集邮的,可能要到80年代才慢慢在社会上兴起集邮的风潮,

这也是后来邮票不值钱的原因之一,集邮的人多了,存量自然也多,价格便上不去。

但是来到这个年代,他才知道自己又错了,

早在民国时期,民间就有少部分人有集邮的习惯,到了新中国,这种习惯便很完整地延续下来,

1953年的时候,邮电部邮政总局先后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邮票互换关系,为成立国营集邮企业奠定了基础,

后来邮政总局在与国外机构进行交流,并在国内展开调研之后,发现国内同样存在广泛的邮票收藏市场需求,于是在1955年1月10日,在北京东华门大街开办了我国第一家邮票门市部,

首节上一节96/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