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第162节

陈建国坐在角落里暗暗观察,13个人里面,要说谁最积极,吴小燕绝对是头一号,她那个好朋友李友,其实就是来陪太子读书的,积极性算不得多高,但也不至于排斥,

吴小燕之后便是夏亚楠,别的先不说,至少这态度和心气还算可以,就是不知道能撑多久,

一年?还是三个月?

从知青点回城,对普通家庭是千难万难,但对有背景的人来说,不过是一封调函的事,只要她愿意,估计下个月就能从这里消失。

她们两个之外,其他知青的态度都和陈建国差不多,即便出发前抱着满腔热血的,这时候也凉了大半,只剩下对未来的彷徨,所以都不算多积极,

但也不会太消极,

态度最差的,就是孙丽莎和郑军强两个人,就差将不满写到脸上,

也不知道这两人是什么来历,竟然敢做得这么明显。

陈建国也只是随意看了几眼,却懒得去猜他们,

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的,一人之力太小,他从来就没想过自己能去改变什么,能管好自己,不给别人添乱就不错了。

不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他们还以为是杜鹃带着领导回来了,赶紧一个个端正坐好,陈建国也稍微挺了挺腰背,

但进来的却是几个大妈,原来是给他们送来饭菜,

一桶饭,两大盆菜,其中一盆菜里竟然还有不少肥瘦相间的腊肉,看来灵溪公社对他们还算重视,不然可不会有这种待遇,

每人拿了只碗,盛饭夹菜,便开始吃饭。

刚吃了两口,就听见旁边夏亚楠一声轻呼,“好辣。”

大家看过去,只见她满脸通红,眼泪都出来了,

看到她的样子,几个本省人噗呲一下笑出声来,刚才还颇为凝重的气氛随之一松,

孙丽莎瞟了一眼同样辣的满脸通红的吴小燕和李友,低着头说道,“多吃两口饭就好了。”

三人赶紧扒了两口饭,这才回过气来。

有了这一出,大家也开始慢慢交谈,

只有陈建国和那个姜丽丽依然不吭声,默默地吃着饭,

等大家都吃完,碗筷被人收走,又过了一会儿,杜鹃终于回来了,跟她一起的还有5个看不出到底多大年纪的人,反正皮肤黝黑满脸褶皱,50、60都有可能,

大家一起站起来,这时杜鹃指着站在中间的那人说道,“这是我们公社的苗主任,他刚从下面乡里回来。”

苗主任笑眯眯地同大家打过招呼,随即说道,“我听说,你们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吴小燕立刻上前一步,正色说道,“苗主任您好,我叫吴小燕,是来这里插队的知青,李先生说过,我们知青要到落后贫穷的地方去,接受贫农再教育,但是我刚才听这位杜鹃同志说,龙山生产大队是灵溪公社条件最好的地方,我觉得这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我要向您申请,把我调到最艰苦的生产队去,请主任批准!”

其他人不管情不情愿,都上前一步,用极不整齐的声音说道,“请主任批准!”

苗主任看了看大家,点点头说道,“好,你们的心意我明白了,这样,”

他回头看了看刚才去火车站接他们的徐队长,转过身说道,“你们可能不知道,龙山生产大队有点特殊,他的地形是一条狭长的山脉,龙山6队是最接近公社的地方,也是全公社所有生产队中条件最好的,

而龙山11队,却是全公社最偏远的地方,如果你们坚持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那就去龙山11队吧。”

第281章 诉苦

龙山6队,就在灵溪公社边上,从公社过去不到两公里,半座山下面连着一片田,更远处有小河流淌,是十足的风水宝地,

龙山11队,位于灵溪公社最偏远的地方,从公社驻地出发,要翻四座大山,过三条河,最后抵达一个山坳坳,

山坡上横着几排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暗黄色的格调,从远处看还有几分雅致,

但等走近才知道,

土石破旧、木墙歪斜、青瓦残碎,乡间的小路上,随处可见鸡鸭的粪便,……

11队的队长姓罗,是位50多岁、身材矮小的中年人,他咧着嘴笑道,“我们11队有28户,你们来了,就是第29户,不过现在你们的房子还没建好,要先住在其他队员屋里。”

同样是听不懂的土话,万幸的是,村里有一位十多岁的小男孩,前几年读完了初小,勉强可以提供蹩脚的翻译,

于是从这天晚上,13名懵懵懂懂的知青便在这里安顿下来。

陈建国入住的恰好是这个小男孩的家,

家里有7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个还没出嫁的姐姐,再就是他,一个叫罗小山的12岁小男孩,

别看他小,却已经是家里半个劳动力,干起活来也是一把好手,不一会儿就将房间收拾出来,在自己的床旁边加了一个铺位,

这里就是陈建国的小窝了。

在队长家里吃过晚饭,回到小窝,简单擦洗过,便到自己的小床上坐着,

不一会儿,罗小山也洗漱完回来,陈建国对着他笑道,“你能叫我说这里的话吗?”

罗小山很自然地点头,“行。”

顿了一下,又好奇地看着陈建国,却没有说话,只是偷偷打量他,

陈建国察觉到他的眼神,便回了个笑脸,罗小山顿时闹了个大红脸,赶紧钻进被子里睡好,

不过,这点简单的交流,却也让两人的关系迅速拉近,

随后陈建国也到床上躺好,一点点地问他一些常用语怎么说,在小声的交谈中,不知不觉睡去。

第二天,陈建国起了个大早,而这时候罗小山的奶奶却已经起床,在厨房里忙活,

她看见陈建国这么早就起床,显然有些惊讶,打着手势说了些什么,

可惜不在昨晚的学习成果之内,听不懂她说的什么意思,

听不懂,就只能笑,然后老人家也咧着嘴呵呵直笑。

住在罗家,吃饭也在这里,听罗队长说,公社将知青的口粮都拨了过来,他会按天数跟借住户结算,标准是一顿正餐4两粮票一毛钱,

这个标准已经很不错了,难怪罗家人看陈建国的眼神都带着笑,

吃过早饭,陈建国刚准备去找罗队长,问问接下来的安排,

这时就听见一阵悠扬的钟声,

罗小山立刻在一旁说道,“这是村里召集开会的钟声,只有三大爷能敲。”

他说的三大爷,便是罗队长。

这个时候召集开会,应该就是为了知青插队的事,陈建国不敢耽搁,便赶紧出发,

和他一起的还有罗小山,以及他的爷爷。

村里开会,每家都要出一个人,现在他们家里还是罗小山的爷爷当家,便是他去,

会议地点就在村口的大祠堂里,

当然,现在祠堂已经变成了村委会,里面原来的东西都被清走,墙上都是当下最具特色的图像。

从门口进去,穿过一个很小的院子,里面便是一间高大宽敞的房子,

最里面靠墙,李先生的画像下面,摆着一张大方桌,左右靠墙的两边,是几十条摞起来的板凳,

有几个到得早的,便从边上取下一条板凳坐着,

陈建国也有样学样,搬了一条板凳下来,拉着罗小山坐到一起。

这时罗队长对着陈建国招招手,一边说着什么,一边指了指前面的位置,应该是让他到前面去坐,

陈建国赶紧摆手笑道,“不用不用,我就坐这里,挺好的。”

罗队长见他不过去,也没坚持,只是笑了笑,又抽着旱烟。

村子不大,没一会儿,所有人便都到齐了,另外12名知青也都赶到,

看到陈建国,方学大几个男的,很自然地凑到陈建国旁边坐着,其他几个女的则另外凑一堆,

眼看人都到齐,罗队长便干咳一声,开始讲话,

陈建国立刻靠向罗小山,听他小声翻译,

听了一会儿,才发现原来不是要安排他们的工作生活,而是在开诉苦会!

坦白说,陈建国有点懵,

我们是知青啊,又不是右队运动员,你跟我们开什么诉苦会?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说出口,说不定全国的知青都是这么要求的呢,到了地方就先开一场这样的会,

既然人家讲,那他就听着呗。

具体内容也没什么可说的,大概就是以前旧社会有多苦,村民们辛辛苦苦一整年,到头来连饭都吃不饱,

现在虽然比以前好多了,大家都能吃饱、穿暖,但也算不得多舒服,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夏天流汗冬天冰,也只能混个温饱,想要过上好日子,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

大概就是诸如这些之类的。

嗯,

这里就要说个题外话,

有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越穷越光荣”,

如果只看这句话,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个年代的人都甘于贫穷,以至于不去努力,能吃饱活着就够了,甚至还会去敌视条件好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很深的误解,

应该说,这句话仅限于划分阶层的时候使用,阶层越低,就越觉得光荣,阶层越高,就越觉得可耻,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这句话才是对的,比如陈建国的阶层,属于贫下中农,就是光荣的那一级。

到了后来,运动会深入到各个角落,“越穷越光荣”也成了某些人打击对手的武器,比如“割尾巴”之类,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再想想另外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知道谁不想过好日子呢?!

只不过条件确实有限,很难把日子过好罢了。

所以罗队长讲完苦日子之后,就开始鼓励大家,要响应号召,努力发展生产,让小山沟旧貌换新颜。

第282章 反对

诉完苦,鼓完劲,终于到了正会时间,

罗队长敲敲烟杆,边抽边说道,“大家也都看到了,村里来了一队知青,是到我们这里来插队的,这知青插队呢,说直接一点,就是到我们队来落户,以后也算是一个村的人了。”

这些村民昨天就已经了解到这些情况,这时听到罗队长的话,便没有别的反应,

但接下来一句,却让他们有点坐不住,

罗队长抽了口烟,继续说道,“既然是来插队,就肯定要种地、要干活,干了活就要拿工分、分粮食,从今年开始,他们就跟我们所有人一样,一同出工,一同拿工分,

他们今年的口粮,会有政府负担,这个大家不用担心,但是从明年开始,也就是今年年底分粮食的时候,就要有他们的一份。”

听到这话,几乎所有人都蠢蠢欲动,

村里就这么些地,产出都是固定的,哪怕再多人来耕种,也只能产这么多粮食,多几个人来分,其他人就会少一点,

本来这里的条件就不好,要不然也不会在龙溪公社垫底,这一下子多13个人来分粮食,岂不是每家每户都要少半个大人的口粮?

别看只是半个大人的口粮,但对于本来就紧张的粮食来说,就意味着每个人的碗里要少一口饭!

盘算完这些,几乎所有村民都不乐意,但是看到罗队长阴沉的脸色,还有他不断扫视的目光,即便心里有再大的意见,也都只能憋死自己。

罗水根可不仅仅是龙山11队的队长,更是灵溪罗氏辈分较高的人之一,

首节上一节162/2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