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原则,破了例,原则也就没有了。
陈速羽心里很清楚家里老人的脾气,所以一开始就没提这个事,最后的结果也不出他所料,直接全款买下。
大爷爷发了话,陈速羽当即赶过去敲定下来,并约好第二天办完手续就互相搬家。
老李有点遗憾,他还想着陈师长能帮忙给儿子解决工作,才故意喊了个高价,可人家宁肯答应给高价,也不乐意徇私情,他也没办法,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当然他也不亏,只是没能达到理想目的罢了。
第二天一大早,陈速羽跟父亲请好假,便带着钱去找老李办过户,
而爷爷则跟大爷爷请好假,在家里忙着收拾东西准备搬家。
咳咳,
陈家人请假是这样子的,在单位里面,父亲的领导是爷爷,所以要找爷爷请假,然后爷爷的领导是大爷爷,自然就只能找大爷爷请假,而大爷爷要请假,就只能去找厂长了,
不过搬家这种事,还不需要大爷爷亲自出马,回头等父亲从房管局回来,顺便找运输队借两辆马车,便能直接搬家。
不一会儿,陈速羽便赶着一辆牵着一辆马车回了家,先二话不说,满面笑容地从怀里掏出一张房产证,
自古以来,国人就对房子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似乎没个自己的房子就总感觉心里不踏实。
以前陈家人虽然有房子住,但那是公房,产权不是自己的,现在终于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房产证,怎能不让人喜出望外。
小小的一张纸,在几人手里传过来传过去,过了好一会儿,爷爷才笑着喊道,“行了行了,这东西以后多的是时间看,随你们看个够,还是赶紧给人家腾地方。”
给人家腾地方,也是给自己换地方,
一家人干劲十足,爷爷和父亲先将马车调头,便抬着大件往板车上装,陈建国和奶奶、母亲也没闲着,将一个个小箱子、大包裹、桌子、椅子往车上抬,陈瑛和陈建军就在旁边和大黄大黑一起看热闹,
人多力量大,没几下两辆马车就装满了,
爷爷在边上抹了把汗,“嘿,平时这家里看上去没几件东西,这一搬起家来还挺多的。”
“那可不,”
奶奶端着茶缸递给他,笑着说道,“零零碎碎的可多着呢,这锅碗瓢盆扫帚撮箕哪样能扔?还有那几张大床,六间屋子算下来,两辆车至少得拉五六趟。”
这时陈家的动静也惊动了宿舍区其他人家,和奶奶一样留在家里没上班的,纷纷跑过来看热闹,
其实也没几个人,就五六个小老太太小老头儿,连小孩子都被送去集体幼儿园了。
跑步前进时期,全社会就没有闲杂人等,没有失业、没有失学,
即便是残疾人,也会在政府的帮扶下开展小贩、小手工摊等自营经济作业,
还有城里的妇女、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也都被组织起来,用小锅小灶小工具,敲敲打打的进行生产,这些小作坊后来也发展成各种小集体经济体,
二十年后接收了大量返乡知青的“火柴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尤其是最开始,也就是58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包括工人、农民都在没日没夜、风里雨里、水里火里,好像不要命的劳动,困了找个角落眯一会儿,饿了到食堂去吃碗饭,回来后就继续干,
他们还不是蛮干,比如后来人所共知的炼钢练出“钢渣”白口铁,其实大多只出现在跑步前进的初期,只过了几个月,全国就通过技术分享、
资源调配,将无数的“土高炉”关停并转,变成“小高炉”,原来练出来的“钢渣”也被回炉,炼成可供铸造或炼钢的优质生铁,..
大食堂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办起来的,当时极大地解决了公社社员和工人们的后顾之忧,为经济发展加了一把火,
而且这种额外劳动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全凭一股干劲撑着。
那样的劳动热情,不是旧社会的棍棒逼着,也不是资本主义的饥饿或金钱吊着,全靠每个劳动者的“责任感”所驱使,
当时那种全社会动员的场景和干劲,没有经历过的人完全无法想象。
只可惜,那种场景,别说以后,从去年开始就很少见了。
但没了的只是干劲,而不是工作,
所以昨天陈建国听到那位老李的儿子需要解决工作问题,就非常不理解,这年头还有没工作的人?!
至于奶奶和这几位看热闹的老人,属于例外情况,他们都是棉纺厂办了病退的职工,当年建厂的时候,都是下了死力、最后落了一身伤病的,
奶奶就患有比较严重的风湿,只要下雨降温就会浑身难受,稍微冷一点就要加衣服,因此才在工厂稳定下来之后办了病退,其他几个也都差不多,
这种叫“丧失劳动能力”,嗯,不管是不是真的丧失,反正有几年前开的病退证明,谁都说不出什么话来。
再就是王大户这种,可以在以前属于自己、现在属于公私合营的企业里面挂个职,每天去点个卯就行,也不需要参与劳动。
在几位老邻居的欢送下,大爷爷和父亲牵着马车往外走,陈建国也坐在车上,跟过去看新家。
十几分钟后到了地方,老李正带着一家人收拾行李,已经把好多东西都搬到门口,见到他们过来,便停下手上的活,拿抹布擦了擦手,掏出烟迎了上去,
“陈科长、陈队长,来来,抽支烟。”
再忙的时候,人家敬烟也得接着,否则就是不给面子,
但接了不一定要抽,陈速羽将烟夹在耳朵上,笑着说道,“老李,你找了车没有?没有的话等我们的东西卸下来,顺便把你的带过去。”
老李一听顿时大喜,“那感情好,多谢多谢!!”
其实他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但人家能主动说出来,那就最好不过。
正往里面搬东西的时候,里面又有两个人走了出来,
陈建国一看,立刻喊了一声,“外公外婆。”
第175章 失望
搬家可是大事,尤其还是女婿一大家子搬到自己隔壁,想着以后天天都能看到几个小外孙,马振江就一夜没睡好觉,
第二天一早,干脆和老伴两人都请了假,帮着打扫卫生,
老李一家在前面搬,搬完一间房,外公外婆就在后面收拾一间房,
等陈建国他们到的时候,楼上的两间房已经收拾妥当,就等新主人入住。
大人在忙忙碌碌,陈建国便楼上楼下地跑,看看新家是什么样子,
首先是一楼,他强烈怀疑以前老李是不是开小酒馆的,外墙有三分之一被打通,用一块块木板拼成门板,没打通的外墙上也装了好大两扇窗户,现在所有木板都被卸下来了,窗户也被支起来,显得特别宽敞,
然后是里面,整个一楼全部被打通成一个大开间,只有几根粗木柱子撑着,地上是青石板,如果不是角落里缺一个柜台,妥妥的小酒馆格局,
当然,也不排除后来把柜台拆了,或者搬去其他地方,
从角落里敞开的后门出去,便到了后院,
和外公外婆家一样,屋后面有一条檐廊,虽说没有雕栏画栋,只是普通的木质栏杆和柱子,但打磨得很光滑,看着有几分雅致,青瓦的廊顶也很有韵味,
后门出来的地方有个台阶,直接下去便是后院,右手边有间小屋子,看烟囱就知道是厨房,厨房屋顶与檐廊相接,前面还有个棚子,这样下雨的时候进进出出也不会被淋到,
至于院子里面,看得出以前应该是铺满了青砖,但是现在,靠里一半的青砖被拆掉,整整齐齐地码在角落里,露出来的土地被开垦成菜地,种了不少蔬菜,甚至靠边还有一垄麦子地,,
难怪老李敢开2000块的高价,单冲这片地,就能值不少钱,
不是说地有多大,而是可以关起门来种粮食,奶奶一定会喜欢,不过现在地里的麦子已经被收割,回头需要自己重新种。
檐廊的尽头有一座木楼梯,看着还挺宽敞,顺着楼梯上去,又是一条檐廊,然后就是4间房子,门开在走廊上,靠大街那边是窗户,宽敞大气前后通风,比原来的小蜗居强多了。
以前的房子爱用木头做原材料,一般一楼用石料和砖瓦,二楼就大量使用木头,墙壁是木头,房顶的大梁也是木头,外公家和这里的都是这种,
不过这个木头墙看上去挺厚实,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填充什么东西。
逛了一遍,陈建国满足了好奇心,才下去帮着抬东西。
如此反复拉了7趟,才将所有东西拉完,其中原来库房阁楼里的那些东西最重要,不是大爷爷收藏的枪械就是粮食,也是最早搬过来的。
1960年的夏天,陈建国住进了新家。
而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
苏联的专家都被撤走了,而且烧毁了所有技术资料,许多关键项目一下子陷入停顿。
“背信弃义、不讲信用,简直太过分了,”
大爷爷气得直拍桌子,甩着报纸说道,“堂堂一个世界大国,竟然说反悔就反悔,哪里还有诚信两个字!”
“就是,”爷爷也义愤填膺地说道,“为了搞那些大项目,咱们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他们说毁约就毁约,哪有一点老大哥的样子?!”
陈建国扎着脑袋默默写字,一声都不吭,
国家之间只讲利益,什么时候讲过诚信了?
不过这话肯定不能跟大爷爷和爷爷说,他想的是另外一件事,
苏联专家撤走,大量的资料也被烧毁或带走,那等明年自己上了初中,是不是就不用学俄语了呢?
相比后世英语一家独大,这时候的国内,在外语方面却是俄语独领***,除了确实有需要的一些单位,比如外交,或者情报、宣传部门,在别的地方几乎很难找到学英语的人,
而为了能够跟苏联专家直接交流,并翻阅他们带来的文件资料,早在十年前,教育部就大力提倡学校开办俄语课,
什么叫“大力提倡”呢?.c
就是从小学到大学,再到临时培训班,只要有条件找到俄语老师的,都会开办俄语学习班,
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俄语,其他地方最晚也会从初中开始教学,
几十年后的人们总在抱怨,我们学英语有什么用,不出国、不做科研、不做外贸,花了那么多时间,最后学了一点哑巴英语,不是浪费时间吗!
而现在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有不少教育家,直接跟上面提意见,说过度学习俄语不可取,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更有用的技能。
可惜,
兜兜转转几个来回,最后还是没能撼动俄语的地位,
直到这一次,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的举动,成了釜底抽薪,彻底断了国内学习俄语的热潮。
反观英语,从1957年恢复了少数教学点之后,就一直没中断过,直到今年,终于找到全面反击的机会,
事实上李先生也是懂英语的,当年离开家乡就读湘乡新式学堂时,就有一名日本留学归来的老师教授英语和音乐,
后来在陕北,也多次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能够用英语熟练交流,
周先生就谦虚地表示过,李先生掌握的英语单词比他还多,
另外,李先生还贡献了一个英语新词,ertger(纸老虎)。
李先生对英语的热情,为之后全面转向创造了客观条件。
陈建国同学上辈子的英语虽然不怎么样,但也算有一定的基础,如果明年学英语,那就跟学语文和数学一样,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优势,
如果换成学俄语,
抱歉,不熟、不认识。
这也是他之前想跳级,被张先生一棍子打回去之后,就消停下来的原因之一,
每天的日程已经排得很满了,如果再加一门俄语,小孩子的肩膀会扛不住的。
抱着这种想法,他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参加了升学考试,顺顺利利地升入县中学初中部。
然后,让他失望了,
为什么还是要学俄语?
第176章 想不通
“为什么还要学俄语呢?”
陈建国翻着新发的俄语课本,脸上满是不解,“不是说不学俄语改学英语了吗,怎么还是俄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