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442节

至于其他的政策,不管是财税改革,还是土地改革,亦或者市舶司,都有既得利益者,亦或者利益损失者去贯彻,去监督,这一次文与武的争锋,便清晰证明了这一点。

唯有这个教育,既得利益者还太少太少,损失利益者,却太多太多。

这也注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事情,在新生代的读书人,没有成长起来,成为新思想的拥护者,捍卫者之前,都需要强权来护持……

……

第六百五十一章 一切皆在京城东城区。

一年时间,在这一场莫测的风波之中,转瞬而逝,昭武六年,俨然已至年末之际。

和往年一样,政治的乱局,在强权的压制下,对老百姓的影响,还是那般微乎其微。

自天下一统后,本就发展迅速的京城,更是在南北汇聚后,彻底迈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峰期。

据昭武三年时的土地人口清查统计,京城京城的人口便已达七十余万人,比之当年辽省一个省的人口,还要高出数倍。

而至如今昭武六年末,户部的户口黄册统计,如今的京城,在短短三年时间,已然增长了近二十万人。

这些,自然得益于朝廷对商业的政策扶持,对前明户籍制度的变更。

商业政策扶持,自然带动了人口的流动,满天下跑的商旅,都不在少数。

而户籍制度的变更,最主要的,莫过于废除了前明的分籍制度,即匠户商户等等这类民户籍,皆被废除。

所有人,士人也好,农户匠户也罢,皆为平等。

到现在,也就只剩下军户籍未曾废除。

而军户籍,自然是有历史原因存在。

就好比现如今的大恒,依旧保留着前明营兵与卫所共存的军事制度。

究其原因,也只有一个,天下一统,尚且不稳,再加之西南,朝鲜边陲重地,尚且难卫安宁,西北,北方草原,皆还有大敌存在。

天下太过浩瀚,需要戍守的地方太多太多。

如今之大恒,包括水师在内,记录在册的军队,便有一百二十万之多。

而这一百二十余万大军,若皆为专职战争的营兵,朝廷财政根本无力负担。

更别说,还有已经地方巡检,税检这两个兵力大头了。

而记录在册的营兵,除了京军十二团营,约十五万将士,禁军九卫,约十万将士。

辽省,朝鲜,西北,西南边陲,还有北疆边镇,如此多重地,共计才不到五万营兵,再加上如今扩编定制约十万将士的几大水师。

也就是说,这一百二十万大军,其中只有四十万,是需要朝廷拨发钱粮,专职作战的营兵。

其中还有八十万大军,皆是不需要朝廷拨给钱粮,戍边屯垦自给自足的卫所将士。

每个卫所将士,就意味着一个家庭,八十万卫所将士,就意味着八十万户人家,数百万人口,在边陲之地,承担着戍边屯垦的职责。

而这一切,朝廷需要付出的,微乎其微,在大恒刚立的前几年,这些卫所,每年不仅不需要朝廷拨给钱粮,还给朝廷上缴着至关重要的屯垦之粮。

这些上缴,直到昭武四年末,天子才将其取消。

完全可想而知,若没有这八十万卫所将士,全靠营兵戍边,大恒的财政压力,会有多么恐怖。

当然,军户制度虽还存在,但为了改变军户低贱的局面,每年的逢年过节,天子也皆安排了钱银物资,专门对卫所将士发放补助。

这也算是如今财政苛刻的情况下,天子能对卫所将士的最大关怀了。

显而易见的是,军户在于军,在于边陲,也影响不到天下,而民之户籍划分,被废除后,再加之商业的兴盛,带来的人口流动,也就自然而然的增加的京城的人口。

毕竟,一国之都,也不可能将本国百姓拒之于外,但不管如何,显而易见的是,一个城池的人口暴增,便必然带来了庞大人口压力。

粮食,衣物,住房,道路……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解决规划。

风雪满天之间,一个马车车队缓缓在街道上前行着,而天子,内阁首辅刘起元与工部尚书洪承畴亦是端坐于车队其中的马车之中。

街面两侧屋檐白雪堆积,炫目耀眼,而在街面上,行人车辆络绎不绝,践踏之下,浑浊污水侵湿积雪,明显颇为脏乱。

天子默默的注视着窗外之景,人口的增多,带来的,便是街面上的愈发繁华,当然,脏乱,也必然出现。

马车一路前行,这京城之景,就一路缓缓映入天子眼帘,直到马车驶入京城东城区,马车的速度,却是骤然放缓了不少,随之映入天子视野中的场景,也明显少了几分繁华,多了几分真正的市井喧嚣之景。

仅仅只是这细微变化,天子就知道,此行微服私访的目的地,到了。

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跟随天下大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京城,自然也是如此。

严格而言,这座都城,对一个农耕民族而言,并非都城的首选之地。

自古以来,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唐,历朝历代,都城的选择,都是在土地肥沃之地。

集军事,政治,农业经济为一体的都城之地,历朝历代的首选之地。

只不过,随着自古的东西态势,自晋衣冠南渡,带动江南发展后,东西态势,便演变成了南北态势。

江南富庶之地,也成了都城的首选之地。

自宋灭亡,元入中原,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自然不可能放着老巢不管,跑到江南去定都。

故而,北京这个非是农业中心,却又靠近草原的城池,便成了元大都。

但如此一来,非是农业中心,也就意味着,都城的存在,政治与军事的中心,带来的庞大人口,让都城根本无法完成自给自足。

也就是说,都城政治与军事,需要其他农业中心来输血供养。

如此之都城,显然是不符合统治天下的首要要素。

毕竟,自古以来,皆是强中央,弱地方。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时代中,中枢占据农业重心之地,便可利用富庶农业,供养强大的中枢军队,再以威慑力削弱地方,如此形成强中央,弱地方的态势。

自古流传的那一句得关中者得天下,其根本原因,就是关中得天独厚的富庶,以及关中只需把守要害之地的优势地形。

而失去了农业重心,而受制于地方的政治军事都城,显然不是长久之道。

元亡之后,大明理所当然的便定都了南京这个集军事政治,经济为一体的都城。

显而易见,永乐帝迁都北京,弊处很多。

大恒继承明朝而立,这个弊处,自然也被继承了下来。

大恒立国之初,被江南叛乱掐断漕运,控制农业命脉时的无力,便清楚至极的说明了都城这个军事政治中心,却没有辐射到农业经济中心的恐怖。

明之一朝,明明有江南之富,却不能利用丝毫,其原因,很大一方面,也是因为政治军事中心,不能直接管到经济中心,让地方势力,把控了中央的农业经济命脉,明设南直隶,显然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显然,明的南直隶之策,效果并不大。

天子虽有迁都之念,但显然,眼下,乃至未来很长时间,都必然不具备迁都的条件。

毕竟,天子的根基,在于北地,大恒的大敌,也在于北疆之外。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大恒就永远不可能迁都,天子,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去解决这个都城不能直接掌控经济重地的弊病。

如开发辽省,废除海禁,开海运海贸,如兴盛商业……

这些原因,也是如今京城人口暴增的直接原因。

商业,离不开河流与大海。

京城的命脉,也离不开河流与大海。

商船经大海与运河至京城,海运漕运也是经大海与运河至京城。

京杭大运河,从江南至通州,海运,从江南海疆市舶司,至天津市舶司,再从天津市舶司,沿京杭大运河的北运河一段,至通州。

而无论是海运,还是漕运,最终都是在通州,经通惠河直接至京城护城河,而码头,则设在京城东城。

显而易见,天下的商业大环境变化,最终都会反应在这京城的东城区。

京城的大环境变化,最直接反应之地,也是在这东城区。

这也是天子此行的目的所在,纸面得来终是浅,天子向来只信他亲眼看到的,听到的……

第六百五十二章 都城

“北运河,通惠河的修缮,按照修缮计划,主要分为清河淤泥,拓宽河道两部分……”

“前后陆续共调动了一千多名工匠,近五万难民,在去年八月末,便已竣工。”

“只不过近来连年干旱,运河水位不高,难以通航大型河船,所以如今运河船只大都是一些中小型河船。”

“海运那边抵达天津后,便会在天津港换为河船……”

“从京城到通州,通州到天津的水泥官道,也已经竣工完成……”

京城东城城楼之上,洪承畴缓缓的向天子汇报着,天子身披狐裘,目光则定格在了风雪之中的东城码头许久。

河道尽头有人工开凿的大湖,码头便在湖泊之中,民间称之为积水潭,在如今大恒,则被定名为百川湖,取海纳百川之意。

百川湖经元明两朝扩建,还有大恒的修缮扩建,湖泊已是占地近两千亩,只不过,这些年干旱少雨,湖泊之水位,俨然下降了许多许多。

但显然,只要湖水未干涸,为京城命脉的河运海运之终点的百川湖,就不可能衰落。

如今凛冬一至,风雪漫天,湖面之上,却依旧是络绎不绝的船只。

甚至,在这百川湖,还驻扎有两支江河水师营,在这凛冬之际,每天昼夜不停的在湖面游曳,确保主要航道不结冰冻住。

湖面上船只络绎不绝,码头上更是喧嚣异常,各地的商旅,在码头讨生活的百姓,巡视的官员士卒,络绎不绝的车架……

南北的一切,大都是在这百川湖汇聚,影响着京城的方方面面。

京城人口的暴增,还是这些年的愈发繁荣,一切也皆是来源于此。

而这里,也可以说是京城的命脉所在。

稍有波动,影响的,便是京城的方方面面。

一个非农业重心,且还处在边陲,甚至可以说是荒凉之地的都城,衣食住行,很多方面,都得依赖外地运输而来。

如此重地,自然也是防范把守之重地。

百川湖除了两支江河水师营外,京军的奋勇营,禁军的羽林左卫,便是驻扎在这百川湖附近。

而百川湖通向通州的通惠河,通州至天津的北运河,沿途也皆是有重兵把守。

环视一圈,天子之目光,亦是定格在了这百川湖码头两侧岸边,那一眼望不到的低矮棚户。

城池的设计,注定了一座城池的人口承载力,被城墙限制在了一个限度之中。

而愈发盛隆的繁华,又注定增长人口,城池无法承载,也就形成了这汇聚了不知道多少底层百姓的棚户区。

“这里,人口统计没有?”

天子收回目光,看向了刘起元。

“回禀陛下,这边的棚户区,主要是附近县城还有京城里在此务工的百姓,还有各地的商旅,以及前些年天灾时各地逃难而来的百姓。”

“总共约有近十万人,规模太大,也不好处理,再加之这棚户区也已经安定,自有秩序……”

“也就是说,这近十万人,并没有算在京城的人口之中?”

天子再问。

“陛下英明。”

天子童孔微缩,加上这十万人,京城的人口,怕不是要奔百万去了。

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哪怕是在后世,也算得上大城市了。

首节上一节442/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