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之七剑传人 第416节

好疼啊!

好疼啊!

第七百四十二章 师徒谈话(三)

古寻所说话中的道理,扶苏都能听明白,但是一下子全涌入他的小脑袋瓜里,去让他分外混乱,有些理不清什么是什么。

“老师,照你这样说,还是法家之治更为重要吗?”

“呼……”古寻见扶苏一副绕迷糊样子,不由失笑摇了摇头,然后抿了口茶润了润嗓子。

百家争鸣,各行其道,既有他的好处,也有他的坏处。

思想理念上,尽管百家各派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然而实际使用起来,却只能是非此即彼,而不能集各家之所长。

一方面这是受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所影响,能且只能选择一家,就像扶苏的想法一样,他的念头永远是做出唯一选择。

而另一方面,这也是诸侯纷争的天下大势所造就的必然。

诸侯各国拥有选择自己崇尚的治国理念的权力,而诸子百家也同样拥有选择自己钟意的国家的权力。

通俗点说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但这种选择的权力,根本上就是天下大势的伴生物,当大势改变之时,它也自然而然地就要变了。

“我刚才说了,无论儒墨法道,亦或是其他诸子各派,归根到底都是为臣之道,而非为君之道。”

“扶苏,尽管你还年少,但我想你对你父王的野望应该也有所了解。”

“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纷纷扰扰五百载,这天下也到了再度归一的时候。”

“如今山东六国,积弊疲弱,主庸臣佞,而你父王奋秦国六世之余烈,势必能澄清玉宇,再造乾坤。”

“所以,最后落到你手里的,不是这八百里秦川,而是纵横数千里的华夏大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王朝。”

“这,也是我之所以要和你说这些的原因所在。”

“老师,我……”扶苏有些失神,略显无意识的呢喃了一句。

知子莫若父,反过来说也可以成立。

扶苏对自己父王的雄心壮志,当然有所察觉,但是对于如今的他而言,天下一统……还只是个词汇。

他并不能真正的理解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那时的秦国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自然也无从理解,古寻这句话的的含义。

“呵呵……不理解没关系,听我给你解释。”古寻温和的笑笑,安抚了一下自己学生躁乱的内心。

“天下一统,七国尽归一王,届时你登上王位,治下的就不再只是关中百姓,还有三晋,荆楚,齐鲁,燕赵,甚至更多更远的地方百姓。”

“不同的地区,就有着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习性,不同的思想等等……如此情况下,徒以一法治之,你觉得能行得通吗?”

没怎么思考,扶苏下意识的就想摇头,但紧接着却迟疑的点了点头,“老师,七国固然各异,但是百姓的需求,不应该大同小异吗?”

“既然我秦国之法,可以令关中百万子民安身,那加上山东六国不也一样吗?”

古寻含笑摇头道,“我刚才说过,思想理念不是一加一就得二那么简单。”

“这治民一道,说来也是如此,并不是简单的测算题,加在一起就可以的。”

“法家之道,强国,却不富民,它在根本上是加强君主的统治能力,将国家的力量更集中的汇聚到一人手中,于百姓而言,它好,却又不够好。”

“事实上,秦国是天下七国中最强的国家,但是秦人却并非是七国百姓中,最富足的百姓。”

“只不过对于小民而言,秦国之治,至少能够让他们免于朝不保夕的战乱,不至于国破山河在。”

“当仅仅只是活下去就成了一种奢望的时候,严刑峻法也好,不通人情也好,徭役赋税也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小缺点了。”

“这你明白吗?”

扶苏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学生大致能够领会。”

当然,扶苏只是隐约有些明白而已,作为长于深宫的秦国公子而言,古寻话中有关百姓之苦难的地方,他终究是没有直观的感受的。

“当天下统一,战乱休止的时候,本性酷烈顽固的法家的弊端,也会就此显露,造成诸多隐患。”

“那……法家不行,改用儒家之治呢?”扶苏问道。

古寻一耸肩,“儒家空谈过甚,一味强调礼法仁义,纯以人性治国,弊病同样不少。”

接着不等扶苏再问,古寻又把道墨两家也一并说了,“墨家讲究知行合一,不依书本,更重经验,这想法很好,可惜如此做派,想要培养一个真正合格的墨者,难度过大,况且兼爱非攻的思想也过度理想了。”

“至于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泛用性最广的一派理念,不过足以安民,却又不足以强国,除非恢复到古时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况,否则局限性同样严重。”

扶苏无法理解的惊讶道,“可这……这样一来的话,岂不是无从治国了吗?”

“不不不。”古寻抬起一根手指晃了晃,“治国之方,就在其中。”

“我说过,你需要知道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

“为什么法家之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什么儒家理念在另一种情况又强于法家了。”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求的最好的结果,这就是为君之道。”

“臣者治国,而君者治臣。”

“你需要做的,是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选择出最合适的人选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道理扶苏懂,虽然此前他从没想过这么做,不过听起来就很合理。

问题是怎么操作呢?

百年以来,秦国素来以法治国,是七国间法家势力最强的地方,所以儒墨道三家的领袖高人,甚至连秦王的面都懒得见,除非秦王本身表露出了改弦易辙的意思。

儒墨法道,诸子各派不可并存这是公理,从未例外。

“老师,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达成啊!”

第七百四十三章 师徒谈话(终)

古寻耸肩一笑,“现在自然是不行,但是等到天下一统之时,就并非不可能了。”

“……”尽管相信自己的老师,扶苏仍然想不通该如何做,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

古寻见此也没有就这个问题多做讨论。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确实是难,光是秦国内部根植百余年的法家势力就是个大问题。

一代权相吕不韦草草落幕,和其编纂《吕氏春秋》,试图以杂家代法家一事脱不了干系。

他把持朝政多年,嬴政一直处于被架空的状态,哪有那么容易就把权力收拢回来呢?

只能说是他先被秦国朝堂抛弃了。

不过都无所谓,如何处理,古寻心中早有定案,不需要扶苏多做考虑。

“你现在不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这方面,只需要专心去琢磨我和你说的为君之道即可。”

扶苏听话的点点头,不过紧接着又羞赧的垂下脑袋,“学生鲁钝,不知道能不能真正领会老师的意思。”

看着开始长大的学生,古寻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作为你的老师,我很相信你。”

“你也不需要担心,现在的你对此没有真切的认知,还是在于你见识的太少。”

“等你再大些,可以试着去处理一些实际的政务军务的时候,也就能真正体会到了。”

扶苏懵懵懂懂的点了点头,。

………………

时间一天天推移,古寻沉浸在每日带带孩子,陪陪娇妻,偶尔教导学生,开馆行医的潇洒日子中。

咸阳,乃至于整个秦国,似乎都因为他的沉寂,而安静了下来。

不过一切终究只是浮于表面的假象,而暗地里,纷争从未休止。

秦王政十六年七月,韩国献南阳地以请臣,永结秦韩之好。

九月,秦王政命平阳重甲军主帅,内史腾接收并假守南阳,但数万平阳重甲却始终没有撤军,就此安置于南阳之地。

韩国对此不安不满,却已经失去了反抗的能力,韩王安只能自欺欺人的装作无事,每日醉生梦死。

韩国大将军姬无夜借此机会,向韩王安请求下嫁红莲公主于其子姬一虎。

在四公子韩宇的推动下,韩王安同意。

而在此时,神秘公子来访新郑,暂留一日后离去,返回南方。

随后不久,韩国左司马卫庄,司徒张良辞官去国。

当天夜里,将军府遇袭,大将军姬无夜及其子姬一虎双双殒命。

据传,杀人者正是前左司马卫庄。

韩王安暴怒,却无从寻找卫庄踪迹,只能不了了之,随后擢升司马申犰为大将军。

………………

楚国,百越王国旧地,废太子赤眉龙蛇天泽的势力驻地。

自从在韩国和韩非合力寻找苍龙七宿未果之后,天泽就返回了百越旧地。

苍龙七宿找不着头绪,他最急切杀死的仇人白亦非也凉的透透的了,继续呆下去就只能和韩非撕破脸,对付韩国了。

不过彼时的他,势单力薄,想要对抗流沙已然不现实了,正好他还有另一个仇人,索性就返回了百越,重新集结旧部,拉起了一支‘反抗军’,对抗楚国。

效果嘛,自然一般般。

得益于环境之恶劣,百越之民性格一贯凶狠坚毅,凝聚成军,战力不俗。

然而百越人口本就稀薄,这些年又被楚国祸祸的不轻,愈发的零星,愿意响应天泽这个消失了十几年的废太子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再加上装备补给的落后,面对楚军很是被动。

就这还是因为楚国朝廷没把他当回事,就随便派了点兵过来,否则影虎,雷豹,腾龙三大军团随便来哪一个,天泽这会儿就歇菜了。

时至秋日,气温转凉,不过百越之地白日里依旧保留着几分燥热,令人心浮气躁。

天泽的大帐内,一身单薄绸服的韩非瘫坐在座位上,一边往嘴里灌着酒,一边抱怨道,“哎呀,都说这百越之地不好待,我却没想到竟然这么离谱,都这个时节了还这么热。”

“早知道就该听古兄的了。”

在韩非的周围,赫然坐着离开了韩国的卫庄。

而最上首坐着的自然是此地的首领,赤眉龙蛇天泽。

近两个月前,韩非到访,天泽虽然还有着报复韩国的念头,倒也没为难韩非。

他也不是傻子,韩非有才。

不管怎么说,人来了他这里避难,怎么也得给他出几分力,正好他让楚国打的正没地蹿呢。

也正如天泽所料,韩非并没有吃白饭,给他出了些注意,成功的从楚军手上沾了些便宜。

后来韩非离开了一趟,又把卫庄带了过来,天泽自然更是欢迎。

当然,防备也是少不了的。

卫庄的兵法比之韩非还要强上几分,帮着天泽的反抗军又打了几场小胜仗。

首节上一节416/50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