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877节

阿尔齐莫维奇咳嗽了一下:“好了,我说不上什么技术细节。我对氢弹所知其实并不多。”

唐华知道阿尔齐莫维奇没有故意谦虚,他确实不是氢弹工程的直接设计者,他是托卡马克之父。

……

库尔恰托夫:“这么说,你们现在已经能够生产气体扩散厂的所有关键设备了?”

“去年我们对气体扩散厂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设备大修和升级,使用的确实是国产设备,累计更换了6%的气体扩散机,12.5公里的管道,还有其他的一些零件。”唐华说,“但是,我们不打算再建第二座气体扩散厂,现在这一座已经够用了。”

库尔恰托夫:“你们可能只想建立一个小规模的核武库吧,如果是这样,一座气体扩散厂也够用了。但是你们必须得考虑核潜艇和未来核电普及,那时候会需要大量的浓缩铀。那座气体扩散长即使改造和升级,也无法满足要求。”

唐华:“核潜艇的铀需求量是得解决,我们对气体扩散厂的大修和升级就是为了它。至于核电,我们计算过核电的成本,就现在的技术水平,核电非常不划算。核电不划算的主要原因,就是铀同位素分离成本过高。”

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设计第一座国产反应堆的时候,就开始计算核电的成本效益了。

算出来的结果一点都不乐观。

天然铀用气体扩散厂进行同位素分离要消耗海量的电能。直观地说,如果一组核燃料棒能发一亿度电,那么生产这组核燃料棒,要耗电4500万度。这投入产出比可不怎么高。

这只是计算耗电和总发电量,核电站建起来投入运营还要花很大一笔钱。核算下来,现在建核电站竟然是在建面子工程,真大规模建设核电站用来并网供电,那是要亏死的。

现在国内有两座钚生产堆,在启动产钚的时候会把顺便发出来的电并入电网,算是搭便车发电,但没有专业发电供电的核电站。

中国需要核电吗?还是需要的。广东福建这两个地方煤矿稀缺,海运或铁路运煤发电太贵。就算是长江三角洲——江苏和上海,最近两年新建发电厂时,也遇到了煤炭运输瓶颈。

长江的运力不是无限的,而且中国最大的产煤地不是在长江流域而是在黄河流域,所以还是很难办。

唐华:“我们在研究用气体离心法来对铀进行同位素分离,这种方法能耗低,因此发展前景很乐观。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在朝这条路线发展?”

库尔恰托夫:“那你们和我们想到一块儿了。”

第五十四章,吓人的量子力学老师

北京站。

唐华和列夫·朗道一前一后,走出车厢到站台。

这次苏联之行没有专列,就是在特快客运列车后面挂了个车厢,因此旅程长达12天,朗道以前没坐过这么长时间的火车,最后的几天在车上可憋坏了。

唐华:“北京站,1959年修成的,外观和通道设置都参照了莫斯科火车站,怎么样,看上去还行吧?”

朗道四面环顾:“小了一些,不过布局还行。”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量子力学本科课程,每个学校每周两节,也就是一周四节课,”唐华说,“应该不会占用太多时间。而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相邻的,骑个自行车一会儿就能到对面学校。”

朗道:“课程数量是不多,但希望这些学生不要太不开窍。”

唐华:“……”

算了。请朗道来讲本科的量子力学课程,主要是让这些学生激发对物理的兴趣,讲得艰深一点,能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再说唐华也不是没有后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今年校医院都设了学生心理疏导室。

当然,朗道来中国并不是只给本科学生上课,和清华和北大的物理系还有学术研究和学术探讨。

唐华:“当然,你讲课的关键是翻译,翻译是我和赵忠尧精心挑选出来的。”

“如果翻译符合要求那就太好了,翻译很重要。学生提问的时候,如果太愚蠢的问题,翻译应该驳回;如果答案过于显而易见,翻译可以自主替我回答学生这个问题。”朗道说。

唐华:“翻译是北大物理系55级的,后来去了苏联留学,59年回国,替你回答问题这活儿他应该能干。对了,他早就知道你的大名,不过你可能没有注意他。哎,车来了。”

……

1961年的9月初,各高等院校刚刚开学,各地的新生纷纷入校报道,学院路上的十几所大学人头攒动,从全国各地辗转来到北京的学生出没于各个校园。

走在电子信息学院的校园里,唐华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今年的新生、哪些是大二三四的学生。眼神怯生生的、走路环顾四周的、到个路口总要犹豫一下该往哪儿走的,肯定是刚报到的新生。

“这两三年入学的新生,知识基础越来越好,我是说平均水平,”黄坤说,“这挺好。”

唐华:“全国基础教育在慢慢搞起来,6年制教育就快要在全国城乡普及了,中学教育目前争取每个县城都有一所中心中学,选拔全县的学习苗子。”

黄坤:“现在就是青海西藏新疆宁夏这些边陲省份、自治区的学生,基础确实比较差。我觉得啊,让他们学电子学、计算机,真是难为他们了,是不是以后招生的时候,在这些省区的名额稍微调整一下……”

唐华:“不,这些省份,招收的基础物理、数学、文史专业学生会稍少一些,人数名额加到农、医、工程专业上去,但是电子和计算机专业不打算削比例,该多少还是多少。这不是课程难度排序来决定的,而是考虑到这些省区未来的人才需求。”

黄坤:“可从清北、学院路各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到原省区的并不多。”

唐华:“这是有点儿问题……”

原历史位面,这时候应该有大规模的人口下乡了,应届毕业生尤其多。一是城市粮食紧缺,二是城市就业岗位不足。

新中国的教育计划是和国家建设计划同步的。在50年代前期和中期,教育系统基于“中国一直能得到苏联工业援助或贷款,工业建设保持快速发展”的假设,制定中等和高等规模扩张计划,但到了1960、1961年,发现情况不对。

第一批苏联引进的重点项目过后,没有大规模的建设了。靠勒紧裤带一点一点地搞小引进,或者国内完成度70%的工业体系自繁殖,那速度显然太慢。

到60年代初,人才建设和工业发展的计划脱节,城市里新建的工厂没有那么多岗位留给大学生,那可不就得动员他们下乡。不管专业对不对口,学农林牧渔的要下乡,学柴油机的学计算机的也要下乡。

呐,唐华现在的历史位面,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所以平衡的钟摆从一侧摆到了另一侧:毕业后回到小城市工作的学生太少了。

最近两年,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如果计算机或者物理课学得6,经常在毕业的时候会被工业部门挖走,因为工业尤其是电子方向的专业人才有点紧俏。

唐华:“电子信息工业局现在除了北信、上电、两所重点,杭州大连南京长春四所普通本科,还有不少专科和中专院校吧?”

黄坤:“有,就连北京都有一所专科和一所中专。”

唐华:“今年是二五的第四年,明年最后一年,然后就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要向三四线城市扩张,北信……北信这两年的毕业生,可能要多往这些专科和中专学校里面送,当老师,培养更多的人才。”

黄坤:“我懂了,重点大学的学生可能难回到原籍,国有重点项目重点单位都不够分的,但是普通本科专科学校,还是可以作用于小地方的。”

……

1961年报道的大学新生,还有和以往不太一样的体验。

报道、填材料、交档案,领学生证领饭票,领脸盆毛巾牙刷,最后,每个学生领了一张纸质卡片。

“这是什么?”在北航的新生接待处,一个学生看着手中的卡片,上面只写了几行字:

姓名:张峰和

院系: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611班

首节上一节877/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