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97节

在联合国的印度代表从12月28日起就急得哇哇叫,每次开会都要攻击中国侵略印度领土,当然每次开会中国代表都要逐条驳斥印度代表的发言。

但今天中国代表回应的是国际红十字会的质疑。

“我们屡次申请进入中国与印度交战的藏南地区,对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军人和平民予以救助,但中国方面每次都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对此我表示十分不理解。没有国际红十字会的参与,交战地区势必会发生人道主义灾难。”

国际红十字会批评中国不让他们入境。

中国代表:“代表先生,中国红十字会全程参与了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前线的医疗、救助和人道主义救援。现在的藏南地区,在中国的控制区域内,无论军人还是平民,都有基本的医疗救护资源,生活条件也都能够保证。”

“此外,中国红十字会也一直与印度红十字会保持着正常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没有必要引进第三者来做什么工作。”

国际红十字会在朝鲜战争期间没干什么好事,现在虽然国际红十字委员会主席换人了,但谁知道他们上层的观念有没有全换过来。把他们放进藏南,什么事不干,反而回去添油加醋抹黑一通,这不是自找没趣么。

……

新德里。

“总理先生,好久不见了。”

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与尼赫鲁见面,开场的第一句是寒暄,不过这寒暄也是别有深意的。从12月起,潘自力照会不知道递交了多少次,他尼赫鲁就是不肯出来见个面。

尼赫鲁:“……”

“在我国主动停火之后,贵国也宣布停止军事行动并保持两军处在安全的距离,缓和了边境的紧张局势,这让中印之间进一步的对话提供了基本条件,”潘自力说,“在此,我国郑重邀请总理先生与我们的总理,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再次展开对话。”

尼赫鲁:“只要贵国不再进行挑衅,边境继续保持缓和,对话的基础就一直存在。”

“我们从未对贵国进行什么挑衅,”潘自力纠正尼赫鲁的说法,“不过您说得没错,对话的基础已经存在了,但中印目前最该做的事,是把缓和更进一步,这就需要尽快展开对话,而不只是保留对话的可能性。”

“我知道赫鲁晓夫在极力斡旋我们和你们,也是他极力建议我和周举行一次会谈。会谈可以是以苏联作为中间人,但是,我现在坚持,会谈不能在苏联境内进行。”尼赫鲁说,“以及,当然也不能在中国境内进行。”

潘自力:“那我们可以选择在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或者波兰谈。”

尼赫鲁点点头,表示默许这一说法。“还有,”尼赫鲁说,“贵国的原子弹爆炸时间,我只能说,恰到好处。”

潘自力:“中国的核试验并不是对印度的威胁,我们只想促进中印两国尽快恢复和平。另外,尼赫鲁先生,我可能还需要向您通报一些事情。”

尼赫鲁:“什么事情?”

潘自力:“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发生的事情。如果它发生了,您,以及印度高层,你们千万别过分联想。”

“印度不会怕,也不会有过分的联想。到底是什么事情?”

“总之……这些事情都不是针对印度的,不管您信不信,我都要强调,不是针对印度的。”

第三章,当量不小于10万吨!

潘自力和尼赫鲁会谈之后,中印两国交换意见、讨论细节的节奏加快了。

这是两国总理会谈前的必要步骤,两个总理不可能各自带着两张白纸进会场,那样效率太低,几天几夜都讨论不出最后结果,中间还容易打架。凡是有诚意的会谈,双方都会事先通气,大方向定得差不多了,总理见面讨论其中一两条仍有争议的地方,或是一些细节问题。

至于开会地点,确定也不费什么周折,就选在波兰港口城市格但斯克。

——中印格但斯克条约?但泽条约?

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前,印度身上曾经套着如下光环: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虽然口号是抄1955年万隆会议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在筹备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领导人会议;

苏联称赞印度是“正在向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巨人”;

美国称赞印度是“西方民主自由的橱窗”,这是艾森豪威尔上个月刚刚贴的标签;

至于尼赫鲁本人,之前被誉为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

现在,印度身上光环的变化情况是:

因为和美国签订的军贸和军事合作协议太过赤裸裸(美国提出的条件比苏联苛刻多了),印度现在到底算不算搞不结盟运动存疑;

苏联不说印度正在走社会主义道路了,先是批评了印度的扩张主义,现在批评印度与美国关系暧昧,质问印度是不是想做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美国……美国很专一,对印度的评价没有发生变化。

尼赫鲁本人,在不结盟运动的筹备国家眼里,他仍然是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战斗力太差了。

……

战斗力太差的证据是由《纽约时报》披露的。

时隔大半个月,乔纳森特工终于和报社谈拢了价钱,把他拍摄的几十张照片卖给了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很快就用一整个版面刊登这些照片,并且刊载乔纳森自己写的文章《中印战争:印度后方交通枢纽的毁灭》。

“这里各位看到的,是中印战争中,印度的一条公路和铁路。它位于印度西里古里附近,由于印度向东部补给和增援都要通过这片狭窄区域,因此它又被叫做‘西里古里走廊’。”

“由于茶叶收购业务受阻,我在印度漫无目的地巡游时,恰好看到了这一幕。”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印军军官说,中国飞机进入印度领空,在距离公路约25公里的地方发射了数十枚导弹。这些导弹装有电视摄像头,能自动识别和跟踪地面的目标,让导弹飞行25公里后准确命中和摧毁卡车大小的物体。”

“这一远射程的武器使得印度军队部署在公路和铁路沿线的防空炮阵地完全失效,在公路上拥堵的车辆成为导弹的靶子。”

“印度军官还透漏了一个消息:在中印战争爆发4天后,印度即失去了制空权,中国飞机借道缅甸,涌入印度东部上空,完全击溃了在这里守护领空的印军战斗机,从此整个印度东部只有高射炮能够威胁中国飞机,而中国人只要愿意,他们的导弹可以逐个摧毁这些高射炮。”

“许多人对六年前中美的台湾海峡冲突记忆犹新。在那场战役中,中国空军只使用了一小部分导弹,大部分的对地攻击是由炸弹、火箭弹和机炮完成的。在六年之后,我们发现中国已习惯于在空地打击中使用制导武器,并将它作为致胜的秘诀。”

“我们看到的是印度后方交通枢纽的毁灭,但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这场战争对印度毫无必要,因为印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胜算。”

……

乔纳森的图文让美国和欧洲普通人的目光终于从核军备竞赛、美苏争霸转移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

刚刚从英国统治下独立的印度,和一个神秘的东方红色国家,在没有多少存在感的高原山地打了一仗,结果竟然打得如此惨烈?

老百姓看热闹,高层看门道。几天之后,参议院和众议院都有议员提出疑问:总统先生,您上个月大笔一挥,向印度提供了10亿美元的发展贷款,印度,还得上吗?

艾森豪威尔的回答是:印度四亿多人口,一人掏2.5美元就还得上了,小事情。

但议员还是不放心,印度东部的驻军近乎全部毁灭,如果中国继续进攻,印度灭国、经济一蹶不振,那贷款能不能还上就有问题了。

于是,美国国会第一次就印度的事情起了争执,军火商认为这样没事,打起来好,打起来印度会买更多的商品(武器)。而忧心于财政状况的议员担心贷款打了水漂,认为促使中国和印度恢复和平最好。

不过,艾森豪威尔对国会的争执无动于衷,对印度在原子弹爆炸后表现出的疲软状态也无动于衷。

首节上一节797/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