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747节

也不要说唐华奸商,子午仪导航系统也有类似的防盗版措施,只是没唐华考虑得这么周全而已。

……

零点已过,6月22日凌晨。

发射场灯火通明。45分钟前,长征-2火箭加注燃料完毕,现在就只等发射时间点。

长征-2像是长征-1的放大版,直径从1.7米增加到2.25米,长度略增一点到28.6米,重量加倍。

钱学森理论计算,长征-2最多可以把1.4吨的载荷送入30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个运载能力有点像苏联的Kosmos-3,但苏联还要过两年才想起来设计Kosmos-3这个级别的中/小型运载火箭。

这次发射的六分仪-1号卫星只有270公斤,除了首次发射要一点保险系数外,发射轨道倾角89度的卫星本来也是要比普通倾角的近地轨道卫星难度大一些。

“最后五分钟倒计时了。”钱学森看表。

唐华:“可以把对讲机打开,和控制中心保持连线了。”

……

“要发射了。”在对讲机旁边的钱学森告诉平遥城门楼上等待发射的人。

在漆黑的夜间,远处发射架的火箭尾部闪出耀眼的光芒,随着火箭缓缓上升,尾部火焰的亮度也越来越高。城门楼上的观众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别急,别急,等火箭飞上高空再庆祝吧!”钱学森对那些央音的学生喊道。

火箭正常爬升。起飞的一瞬间,长征-2向上运动的加速度0.35个G,由于发动机每秒钟都要烧掉上百公斤燃料,火箭的向上加速度是越来越高的。一分钟之后,长征-2就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

然后是漫长的几分钟的等待。

“台州和鸡冠山的遥测信号正常,卫星应该是入轨了!”

姚桐斌在对讲机里的声音。

钱学森:“现在我们可以庆祝了,中国第三颗人造卫星、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一颗测试星,顺利发射到了太空!”

……

在1959年的夏至前后,卫星系统配套的计算中心、四个地面跟踪-注入站准备就绪。计算中心除了演算卫星轨迹的大型计算机外,还有一台原子钟。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总参通信处携带着卫星导航地面端设备跑到了草原深处待命。北海舰队,中国海军重庆号巡洋舰装上了第一套舰用六分仪导航系统,并且提前出海,正航行在黄海-东海之间。

在海参崴,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也安装了一套导航系统样机,准备在第一颗卫星调试完毕后就试着接收一下信号。在摩尔曼斯克,苏联K-3“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刚刚结束一次训练航行归来,海军基地往潜艇上运了个大箱子,然后给潜艇的潜望镜式伸缩天线加装一些奇怪的导线。

至于在广交会上购买了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的两位预售用户,暂时还没有收到大箱子,销售员告诉他们,一旦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调试,马上会给他们送上地面接收端,只要在本经度线的可导航时段,打开接收端即可定位。

对了,除了定位之外,还附送一个授时功能,精确到毫秒级别的那种。

最先报道卫星发射成功消息的,是6月22日早上的广播电台,报纸出报道要到6月23日。对六分仪系统的介绍,就先上一个立体的地球形状,5颗极轨卫星在地球外画出轮廓,地球加了这五条线,就像一个剥了皮但没掰成两半的橘子。

为了解释卫星的轨道,写文章的记者花了很长篇幅,用最浅显的比喻解释什么是极轨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

然后就跳过技术细节,直接告诉读者,卫星导航系统能让人在任何地方,不用看指南针不用辨认地标也不用看星星,只要能接受到卫星发出的信号,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

这样,在野外的科学考察队、大范围运动中的野战部队、海上航行的船舶,都不会再迷航了。

不但不会迷航,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超出了以往任何导航方式。在地面端完全静止的时候,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0米。在地面端低速运动时,比如在开动的轮船上,定位精度是200到400米。

因为多普勒频移定位的局限性,地面端在高速运动时几乎无法准确定位,所以,飞机和巡航导弹是没法用六分仪系统的。

不过报纸的报道还是隐瞒了一些信息——其实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还存在着高频军码,不对商业用户开放,只供应中苏的军用平台。高频军码的静止定位精度是25米,低速运动时仍然有80~150米。高频军码的使用频段也“冲”了子午仪导航系统的军用高精度频段。

第225章,左右逢源的印度

如同1957年12月的航天发射,6月22日这天,美国在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堪培拉监听站也轻松探测到了六分仪-1号卫星从自己头顶呼啸而过。

最先探测到中国航天发射的是冲绳监听站,这里的雷达和无线电测向系统都画出了长征-2号火箭的轨迹。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一次中国发射的火箭应该比前两次更大,因为雷达发射信号强得多,掉落在东海的第二级火箭位置也和上次不一样。

当卫星飞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监听站时,美国已经分析出了中国卫星的飞行轨迹:轨道倾角89度,轨道高1080公里,运行轨道超级圆,几乎不带偏心率。这真的是一枚极轨卫星!

太原航天发射/测控中心。

美国人在忙着研究中国的卫星,太原中心以及四个地面跟踪-注入站也在忙着测控自己的卫星。

多普勒频移系统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与理论上卫星发射机的频率对比,看频率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变化量是多少,然后计算出关键数据。当然,六分仪-1号发射机本身的发射频率是按某个规律不断细微变化,接收端得知道卫星的发射频率变化规律。

如果发射频率变化规律掌握没问题,精确时间+轨道参数+频移,三个参数就能给舰船定位了。

导航卫星发射上天,轨道总会和原先的估计轨道有一些误差。卫星导航系统能提供准确定位的前提,是得先掌握卫星的准确轨道参数。从发射后110分钟起,四个地面跟踪站对卫星进行了第一次位置测量,24小时之后,卫星轨道又重新掠过中国上空,四个卫星地面跟踪站又能进行两轮测量。

如果在苏联和东德也能建跟踪站就好了,校准卫星所花的时间能减少一半。

跟踪站记录卫星的轨道数据,连同时间修正量传送到计算中心。计算中心根据各跟踪站送来的数据,计算出每颗卫星未来16小时内在偶数分钟开始时刻的位置,经编码后送往注入站,对卫星进行数据注入,洗掉卫星原来的老数据,修正时间-位置关联。

是挺麻烦的一件事情,唐华、钱学森从平遥回到北京,又过了好多天,计算中心和跟踪站还在不停忙碌着。反正六分仪-1是测试星,虽然发射上天的这颗卫星功能是全的,入轨正常,所有设备自检也正常,但首先的用途是测试。

“唐部长,六分仪-1号今天可以用来定位了!”

“什么?”唐华看看日历,今天7月3号,发射上天才12天。

“嗯,重庆舰的地面端在卫星掠过本区域的时候接收到了定位信号,”王希季说,“然后地面端算出了一个坐标。重庆舰是在配合测试,他是知道本舰的坐标的。两个坐标一对比,差得不太多。”

唐华:“差得不太多是差多少?”

“一千一百五十米。”

唐华:……

“然后同一时间,大连岸上的一台地面端也开机做了一次定位试验,算出了一个坐标,误差是1330米。就是在内蒙做测试的总参部队测得的数据误差比较大,有3700米。”

唐华:“内蒙的测试点,我估计可能是海拔修正不太正确。大连的地面端和重庆舰等于都是在海平面附近,就是说不存在海拔误差,这俩的误差可能都源自于卫星轨道参数的测量误差。”

王希季:“那我们的地面跟踪站就继续跟踪测量和修正吧。”

……

休斯顿。

六分仪-1号在天上随时都在发送无线电信号,不但中国这边能收到信号,美国也能。

首节上一节747/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