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98节

就靠着声呐ping,ping,ping地探路代替肉眼观察,“鹦鹉螺”号慢慢往前挪,过了水浅的楚科奇海,一头扎进加拿大海盆。这里水又太深了,艇员刚摆脱撞冰山的恐惧,又陷入沉底被三千米水下的怪兽吃掉的恐慌中。

加拿大海盆前面是门捷列夫海岭,这是苏联北极探险队1949年发现的。接着是马卡罗夫海盆,接着是罗蒙诺索夫海岭——北极点就在这里。

……

“美国核潜艇还是缺乏想象力,”海军工程系主任黄景文评论道,“他们不是到了北极点附近吗,开着潜艇以20公里半径,绕着北极点转二十圈,就会创造连续环球航行20圈的世界记录。”

唐华:“那‘鹦鹉螺’号就彻底转晕了。在北极附近罗盘不准,又没有海底地图,他们是靠惯性导航在水下找位置的。转上20圈,惯性系统的累积误差越来越大,鹦鹉螺号接下来肯定迷航。”

黄景文:“这核潜艇真是个好东西……回到正题啊。我们推演模拟过很多次,核潜艇作战的话,鱼雷还是必要武器,导弹取代不了。”

唐华:“您是专指的可反潜的制导鱼雷吧?”

“对的。核潜艇肯定要和潜艇对抗。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核潜艇执行传统的破交任务,打打商船,那鹰击-2、鹰击-4可比鱼雷好用多了,声呐确定商船队的位置,隔几十公里撒一把导弹出去就完成任务。”

唐华:“所以,核潜艇的配套项目必须包括制导鱼雷,而且是要能双平面机动的反潜、反舰两用鱼雷。”

黄景文:“弹药搭载数量要大。现在不是鱼雷和反舰导弹公用储藏库吗,核潜艇续航时间又长,我们推演的结果,是至少要带24枚,除了鱼雷管里装填6到8枚,弹药库里还要能放16到18枚。”

唐华:“那么,核潜艇的航速呢?”

“航速和鱼雷数量一样,当然是越高越好。我们按照‘鹦鹉螺’号的23节最高航速做了推演,又自己设定了30节、35节、40节航速的核潜艇做推演,结果就发现完全不一样。尤其是35和40节的时候,什么反潜兵力基本都是白忙活。”

唐华:“那么核潜艇噪音数值对潜-舰对抗的影响呢?”

……

现在还不到画核潜艇图纸的时候。先要让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海军潜艇部队说说自己对潜艇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图上推演和演习时潜艇的表现。把这些都写出来,对核潜艇性能指标的要求就大致清楚了。

性能指标要求搞清楚之后也不是画图,得等艇用核反应堆的样堆设计出来。按照海军的功率要求设计出来的这个反应堆有多长、多宽、多高,重多少,然后船舶设计院依照反应堆的尺寸设计潜艇。

“船舶设计院今年底明年初成立核潜艇办公室,就是现在不知道是不是改军委直属,但设计机构肯定是要成立的,”唐华说,“设计机构需要一个海军方面的技术代表,到时候你们海军工程系出一个人过去。”

黄景文:“我们是军校,培养军官的……不过出一个人,还是可以的。”

核潜艇项目的需求交流会到此结束。

哈军工现在的定位是军校,为解放军培养熟悉现代军事技术的军官。

原来的历史上,哈军工在50年代末从军校向军事工业院校发展,再然后60年代末被拆分。

50年代末哈军工转军事工业方向之后,解放军就没有培养技术型初级军官的牛校了。在某个时期,初级军校甚至变成逮着学员一通练,四年把学员的武力值加满,到了部队,全排最厉害的那个兵都打不过你,你这个排长的位子就坐稳了。

……这好像有点不太对……

现在无论西点还是伏龙芝,对初级军官的养成都是让他选一个专业,在四年内拿到一个学位,扎扎实实不掺水的工科本科学位。当然同时也磨炼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这样出去的学生才更适应高技术背景下的现代化战争。

当年哈军工从军校转向军事工业院校也是无奈。那时候8个机械工业部都找不着发展方向,其实变成了8个工厂管理部门,还管得很不好。新装备研制工作更是搞不起来,军队很有意见。

于是军队就成立了国防部第一到第七研究院,包括哈军工在内的几所军校也转向培养军事工业人才。

至于本位面,这种现象应该是不存在的。军械、车辆、飞机、导弹各个分类,全都建起了对应的工业院校和设计院所。比如海军方面,同济、上海交大、六机局船舶设计院能扛起来海军舰船设计的工作。海军工程系?就安心当中国的安纳波利斯吧。

第191章,月球号首炸

哈尔滨日程1:舰艇科气垫船研究室,完成。

日程2:海军工程系海战研究室,完成。

日程3:哈尔滨飞机公司。

唐华搞不清楚米里设计局到底有没有负责工业美学设计的工程师。说没有吧,米-6、米-8、米24都挺好看的。说有美学设计吧,米-4是个什么玩意……

大概美学设计的工程师是间歇性出现的吧。

哈飞的车间大门外停着6架米-4,说是米-4而不是直-2,因为现在这6架飞机的零件国产化率只有35%,另65%的零件还需从苏联进口。

一个愚蠢而臃肿的机头,里面装的不是雷达,而是发动机。装在这儿的发动机扯出一根长长的传动轴,伸到直升机中部,通过离合器和变速箱带动头顶的螺旋桨。

对了,螺旋桨不是金属的,而是铁丝加强的木片。因为苏联50年代初冶炼的最好的合金钢,综合性能也不如优质的西伯利亚木料。

三点式不可回收的机轮,肥大的肚子。因为发动机和传动轴把机头和前部空间占了大半,不把肚子搞肥点装不了那么多人。肚子还开着两扇门。

“哈飞的生产流程和质控制度在建立时,吸取了苏联米里编写的生产条例,又从大连建新公司的条例借鉴了很多,连苏联专家看了都非常满意。现在这6架米-4是第二批出厂的飞机了,前短时间第一批6架交付部队使用,质量优良。”哈飞厂长马真介绍最近工厂的情况。

唐华:“刘鼐部长我记得这两年来过三次哈飞,都是关心你们的质控。直升机这个东西,在空中出故障时机毁人亡的概率高得多,毕竟不比有翅膀的固定翼飞机,发动机熄火了还可以滑翔迫降,质控是得严格一些。”

马真:“没错,我活了四十年,1952年才第一次看到直升机,看到以后第一印象就是‘乖乖,这个东西能坐?发动机一坏可就没得救了’。直升机在空中真是不能出毛病。”

唐华:“我也听说了,直升机厂的厂长不敢坐直升机,不管是他们厂自己生产的还是苏联造的。”

“那倒也不是,第一批直升机交付前,为了让部队放心,我咬咬牙坐上去飞了20分钟……”

……

“米里设计局最近说服了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在米-4的基础上,把活塞式发动机换成涡轮轴发动机,这个报告你们都看到了吧?”

马真:“我们了解到了。我们的直升机肯定也要继续发展,活塞发动机又重功率又小,向涡轮轴进化是很自然的。”

唐华:“米哈伊尔·米尔同志是个很厉害的直升机设计师,我们不但要学会制造他设计的直升机,还要学会他设计直升机的思路和方法。我记得哈飞派了4个人去苏联培训和实习,两个在米里,两个在卡莫夫。”

总工程师兼设计部主任徐迪行:“他们去苏联做为期两年的培训,已经过完大半了,明年3月份就回来。”

唐华点点头:“等他们回来以后,就把你也派过去。”

徐迪行:……

所谓的米-4直升机发动机涡轮轴化,这里面的道道可多了。米哈伊尔·米尔同志是个绝顶狡猾的家伙,当时苏联军方用米-4用得很爽,觉得故障率比那些雏形直升机低多了,很好用。至于速度慢载重小的毛病,因为没有可参照的对象,苏军并不觉得差。

总之就是苏军不想换米-4,米哈伊尔就托词要把米-4的发动机改一改,苏联部长会议同意了。

过了几年,“涡轮轴化的米-4”一出来,大家发现除了座椅和米-4一样,其他就没有一样的地方。

这就是米-8。米-8的改进型是米-17、米-171,到现在还在生产,世界产量最高的直升机。

唐华:“米里设计局的涡轮轴版新直升机可能就要首飞了,到你去米里设计局实习的时候,应该能看到他们正在试飞的原型机。所以选这个时间点送你去实习交流,回来的时候就把这个直升机给带回来。”

马真:“那么现在的米-4、直-2还是继续生产吗?”

首节上一节698/889下一节尾节目录